朱元璋為什麼把帝位傳給朱允炆卻不傳給朱棣?

MR_MJ譚傑明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分別是: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碩妃出,但自稱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達定妃出)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肅莊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餘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木彝,二十五子,伊歷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朱標奉了朱元璋的命令,於洪武二十四年到陝西考察建都與調查秦王之事,偶感風寒,回朝後一病不起,半年後,英年早逝,去世時37歲。這年朱元璋64歲。在這一年皇位的繼承人皇太子朱標病逝,而朱標太子是朱元璋的嫡長子。

老來喪子,對任何人都是極其痛苦的事。更何況朱標是太子,是朱元璋辛苦培養了20多年的皇位繼承人。更為棘手的是,朱元璋必須儘快另選儲君。一來自己年事已高,二來國有儲君,才能保政權穩定,扼殺那些覬覦皇位之人的野心。

但是,立誰為太子呢?這個難題可比攻城拔寨,衝鋒陷陣難多了。

朱元璋雖然有26位皇子,但能堪大任的沒幾個。周王、晉王有幾分才能,著力培養也許可用;秦王荒淫無度,違法亂紀,一度差點被剝奪王位;晉王外厲內荏,膽小怕事;魯王貪圖享受,一心想長命百歲,只知道煉丹吃藥。

朱元璋最終圈定了燕王朱棣和皇孫朱允炆兩人。可這二選一的才是最難的。

但他還是艱難地做出了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一,朱允炆是嫡長孫。

朱元璋在皇位繼承上是很傳統的,朱標13歲時就被冊立為太子,除了朱標才幹出眾外,嫡長子的身份是最重要的原因。朱允炆也不例外,他是嫡長孫。按照封建傳統觀念,皇位繼承應該實行“嫡長制”。

而燕王朱棣只是皇四子,非嫡非長,立朱棣為太子,缺乏法理依據。而且朱棣的生母身份存疑,有人說是高麗人,有人說是元順帝之妃,總之肯定不是馬皇后所生(朱棣即位後,大肆篡改《太祖實錄》,極力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所生)。如果強行立朱棣為太子,就會給奪嫡之人留下口實,難免禍起蕭牆,引發內戰。

嫡長子主要是指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嫡妻一般主要指的是結髮妻子、正妻、元配、原配、正房、正室、大老婆、第一個老婆,說這麼多隻是高孫嫡長子的身份很重要。西周時期,周王實行宗法,其規定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繫。而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相比之下其他的都是小宗了,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至此,嫡長子繼承王位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從次以後中國的歷史中出現了一個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西周以後的各王朝,基本上都執行周朝宗法制所規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擁有政治繼承權。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級不同,獲得不同的次級政治地位,形成了一個等級森嚴的制度。

在周朝時期,周天子的政治地位和財產主要是由他的嫡長子繼承,其他的諸子被封為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的一切,而諸侯的其他諸子則是成為了卿大夫,卿大夫的嫡子繼承卿大夫的一切,諸子成為士,士嫡長子繼承士的一切,諸子則是成了平民,平民的嫡長子繼承他的一切不過還是平民,而平民的諸子則會成為奴隸!

從這一套體系中可以看出來在周朝時期的森嚴的等級制度,有的人會因為出身高高在上,有的人會地位越來越地下,也就是說同一夥兄弟因為身份不同,過了幾代之後就會成平民甚至是奴隸,緊緊是因為出身,這太可怕了,這和富不過三代有相同的意義吧。

唐朝時立嫡的順序是:嫡長子最先、嫡長孫次之、嫡長孫同母弟、嫡長子同母之次弟、嫡長子不同母之嫡弟(父親續絃之嫡母所生的兒子),然後按庶子、庶孫的順序往下排。看到沒有嫡長子死了,嫡長孫補上,如果嫡長孫不行早夭的話,他的兄弟在補上,然後才能輪到嫡長子的兄弟。

朱允炆當上皇太子和這個有關係,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朱標的嫡妻和長子早夭,朱允炆的母親成了續絃的嫡妻,朱允炆成了實際上的嫡長子,所以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他成為了皇太孫,即使沒有朱允炆,他還有兄弟,怎麼也輪不到朱棣,可是朱棣狠呀,將朱允炆趕下了皇位,最後朱允炆不知所蹤,而他的兄弟不是早夭就是被朱棣囚禁然後暴卒。

二,朱允炆善良仁厚。

朱允炆和朱標很相似,生性寬厚。在太子朱標病重期間,朱允炆數月不離左右地守候榻前,日漸消瘦,孝心感人。朱元璋稱讚他:“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朱元璋很擔心自己去世後,朱允炆鎮不住那些手握重兵的叔伯(尤其是燕王),曾試探性地詢問朱允炆,朱允炆回答:“先以德爭取其心,以禮約束其行,若還無效就削其藩,異其地,最後實在不行再動用武力。”朱允炆的回答充滿仁義之心,朱元璋很是滿意。

朱允炆還建議修改《大明例律》,認為其中有些律法太過嚴酷,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朱元璋聽後,下令朱允炆組織專人改進,此舉廣受好評,“天下莫不頌德”。

朱元璋一生殺伐不斷,屠戮功臣,百姓懼怕,大臣惶恐。但朱元璋知道,他去世後,需要一個仁厚的君主,讓國家修生養息,解除整個政權的高壓之態,需仁者治理,朱允炆是最佳人選。


長安城不良人


我是『文史館執事』,我來作答:

明太祖朱元璋將帝位隔代傳給皇太孫朱允炆,而不是自己的兒子燕王朱棣,我認為太祖考量的原因可能有如下這幾點:

一、確立嫡長子繼承製

太祖發跡於草莽之間,白手起家,戎馬半生,幾經生死,建立起大明帝國,應該說是非常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作為開國皇帝,他親自主持,花費數年時間編撰《皇明祖訓》,其中就有一條,對帝位的傳承作了明確規定,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朱家皇權世世代代長存,為了帝位平穩傳承,也為了對後世子孫加以警示訓誡,且必須無條件服從。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所以,自太祖定下這條家規,明朝幾乎所有的皇位繼承都是以嫡為先,兄終弟及。朱棣只是個例外,儘管朱棣自己沒有遵守太祖的規定,奪位而自立,但他也堅定的執行了這條祖訓,將皇位傳給嫡長子。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朱元璋的嫡子都有誰?

朱標,嫡長子,懿文太子(1392年死)

朱樉(shǎng),嫡出,次子,秦王(1395年死)

朱棡(gāng),嫡出,三子,晉王(1398年3月死)

朱棣,四子,明成祖(自稱馬皇后出)

朱橚(sù),五子,朱棣親弟

從上面可以看出,朱標、朱樉、朱棡都為馬皇后所生,為嫡子,但都早於朱元璋去世,而且朱元璋只有一位皇后,那麼就意味著嫡子就這麼幾位。朱棣是自稱為嫡子,這在歷史上是有明確爭議的,原因就是為了表明自己即皇帝位的合法性。

朱元璋自己立下立嫡的家規為何不遵守呢?很明顯說不通,在側面就可以說明,朱棣並不是嫡子,即非馬皇后所生。而且,眾所周知,朱棣和朱元璋是很相像的,精通軍事,文武兼備,都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之主,如果朱棣是嫡子,應該是兄終弟及,朱元璋沒理由不立朱棣為太子。



但是,朱元璋依然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因為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嫡子,這就與家規祖訓不相違背了。

二、朱允炆其實並不平庸

朱允炆,作為皇太孫、儲君,其實是比較合格的,性格和自己的父親朱標很像,應該可以成為一位很好的守成之君。從朱允炆即位後,發佈的相關執政政策也可管中窺豹,倡導寬刑減稅,說明朱允炆還是有些治國理政的能力。同時,朱允炆非常孝順,侍奉自己的重病父親長達兩年,盡心盡力,所以朱元璋對其很是愛護,非常疼愛。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了帝國傳承,就將注意力轉移到這位皇太孫身上,希望培養他繼承自己的皇位。而朱允炆各方面的表現也應該是非常不錯的,不然朱元璋怎麼可能放心將帝國交到年紀輕輕的皇孫手裡。

三、集團利益最大化

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嫡子,朱標是長期陪伴朱元璋一起創業的,其生前威望非常高,僅次於朱元璋。建國後,朱標的太子地位也非常穩固,兄弟們都非常信服,也是朱元璋認可的接班人,所以朱標身邊慢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團體,勢力很大,這也是朱元璋樂意看到的。儘管朱標死了,朱允炆卻依然是這個利益團體的代表,必會得到這些人的忠心擁護。所以,朱元璋不擔心朱允炆的皇位被架空,權力不保。



以上幾點分析,可以粗略看出,朱元璋立朱允炆而不是朱棣,不僅是站在個人情感上,而且這還是其中一小部分因素,更主要的是從國家大局出發,為長遠計。朱元璋毫無遲疑的堅定嫡長子繼承製,就是想盡最大可能避免以後出現大量同室操戈的現象,用家法祖訓來限制他人對皇位的覬覦,保障皇位的順利繼承,鞏固皇權,保大明江山萬年永固。

幾點拙見,歡迎評論交流!


文史館執事


朱元璋為什麼把帝位傳給朱允炆卻不傳給朱棣?其實道理很簡單

朱元璋本來有一個很好的繼承人,這就是太子朱標

朱標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出生,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 ,自幼遭到盡心教訓,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朱標為人溫和寬厚,在群臣中威望甚高,可惜天不假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朱標病死。

朱標死後,太子之位空虛,朱元璋不得不剩下的子嗣中挑選繼承人

至於為何朱元璋會選擇朱允炆,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朱元璋自己治國嚴苛,他也知道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官員們由於懼怕,會安分守己好好工作,但是自己死後官員會沒有忌憚,百姓也會由於自己的殘暴與政府離心離德,所以他希望自己的繼承者是仁君,而不是暴君,這也是朱標性格仁和還能受到其喜愛的原因,所以相比之下,朱允炆更符合朱元璋選擇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認為,朱元璋把帝位傳給朱允炆而不是朱棣,因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受宗法制度的影響而決定的。

一、三人之間的關係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歷史上出身最為卑微的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朱允炆之叔父,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靖難之役後奪取皇位,為明成祖。朱允炆,朱元璋嫡長子朱標之子,朱元璋之嫡孫,朱棣之侄,1398年即位,後稱建文帝。 朱允炆關係圖

二、朱元璋冊封皇儲

1368年,朱元璋為明朝社稷的長久穩定,即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其目的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原則,希望將來能避免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朱標性情與其父親差別很大,他性情溫和而有教養,但不夠勇武決斷。而四子朱棣用兵應變,機智神勇,但朱元璋感覺目前大明江山已經穩定,為了王朝長久的利益,朱元璋仍把朱標看作最恰當的繼任人選。

1391年,朱元璋有遷都西安的想法,遂朱標受命巡撫陝西。朱標自秦中視察返京後不久就生了病1392年5月17日,朱標病死。之後,朱元璋曾召群臣於東閣門議立太子,仍有立朱棣之意,說:"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當時皇室諸王多擁有重兵,尤其是燕王朱棣"節制沿邊士馬……威名大振",覬覦皇位已久。對此立儲大事,百官誰都不敢多言。此時翰林學士劉三吾卻挺身而出勸諫"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秦王朱樉(音爽)晉王朱棡(音剛)分別是朱元璋第二第三個兒子。朱元璋覺得有理,便按照“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孫,但是朱標大兒子早夭)加之朱元璋對嫡長子次孫朱允炆也很是喜歡,便立其為皇太孫。至此,立儲之爭塵埃落定。

從以上不難看出,朱元璋從諸多因素考慮,最終仍順應了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制度。


柏崖史話


朱元璋為什麼把帝位傳給朱允炆而不傳給朱棣?我的回答是四個字:事岀有因。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但成氣的不多。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完全可以選擇年輕有為的兒子朱老四作為皇位繼承人。朱元璋非常清楚朱棣的才幹,但最後卻傳給了長孫朱允炆。朱元璋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呢?

一、傳承有序



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國家的根本制度 嫡長子繼承製規定,嫡長子死,嫡孫繼承。嫡孫繼承順序高於幼子和庶子。 長房無人,考慮幼子;嫡系無人,考慮庶子。若無直系繼承人,則上推一服,選關係親近、有德者繼承。若還無人,則繼續上推,直至找到合適繼承人。宋朝和明朝都有幾個皇帝是上推了N代繼承的。女子無繼承權,外戚無繼承權。養子有繼承權。

朱元璋在世時,為後世子孫做了很多安排,一方面是為了防微杜漸避免皇權不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江山有序傳承。因此,他接受歷史教訓,企圖建立有序的傳承製度,因為古代王朝很多都是傳承出了問題,使得國家動盪。而傳承只有兩個,立長和立賢。朱元璋認為立賢主觀因素太大,很容易成為爭權奪利,是國家動盪的主要因素。而立長就簡單粗暴了,誰是長一目瞭然,大臣也可以監督。所以,朱元璋也堅持立長。但是朱標死了,朱棣非長非幼,前面有秦王、晉王,後面還有一堆的弟弟。因此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朱棣其實是與皇位無緣的。長子不在了,那就立長孫,人選自然就是朱允炆了。

二、與朱元璋個人青睞有關



朱元璋稱帝后,首先立了自己的長子朱標為太子,這無疑十分符合正統的傳承有序之規定。但朱標死後,朱元璋再立朱允炆為太子未必就那麼“正統”。據歷史記載,朱標的嫡長子是正妻常氏所生的朱雄英,只可惜,朱元璋的這個真正的嫡長孫活到9歲時就不幸夭折了。此外,正妃常氏除了夭折的朱雄英還生了一個嫡子,也就是比朱允炆僅僅小一歲的朱允熥。如果朱元璋一心要遵循“立嫡立長”的古制,那麼朱標死後他有兩個選擇——或是在馬皇后所生的其他嫡子中選擇繼承人,或是立嫡孫朱允熥為皇太孫。總之,怎麼立也輪不到朱允炆。唯一的解釋是朱元璋喜歡朱允炆。

朱元璋為何這麼喜歡朱允炆呢?其實主要是因為朱允文的性格溫和。朱元璋本就是貧民出身,喜歡那些知書達理的孩子,雖然朱允炆無太大的抱負,但也算得上一個謙謙君子,由此方面看,能夠得到朱元璋的喜愛這是理所當然的。朱允炆從小不僅聰明,還十分的孝順善良,朱標生病的時候,朱允炆一直侍奉在朱標的身邊,這一幕感動了朱元璋,因此朱允炆越來越受到朱元璋的喜愛,若說後來朱允炆的母親能夠被扶正,這其中就有朱元璋因為喜愛朱允炆原因。畢竟只有將朱允文母親的身份提高,朱允炆的身份才能夠得到上升。

三、出於仁厚的考慮



朱元璋脾氣暴躁、生性多疑,又喜歡施行嚴刑峻法,在洪武年間製造了“洪武三大慘案”,涉案死傷人員達到數十萬,以至於朝廷和民間人人自危。朱元璋自己也深知由於自己的刑罰嚴峻致使朝中、民間人心不穩,需要一個仁君來彌合傷口,朱標本來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他在眾多的兄弟中是最仁厚,崇尚儒學,可惜死的早。朱棣的性格和朱元璋很像,脾氣暴躁,殺戮心過重,這點上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而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和父親一樣寬厚仁愛,有仁義之心,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把皇位傳給他無疑是非常好的選擇。有利於維護大明的統治。

四、治癒心病的需要

朱元璋在傳承帝位上有兩個心病:一個心病是對長子朱標英年早逝的內疚。他平生特別看重朱標,可惜朱標體弱多病,在一次辦差後突然病故。朱標的離世讓朱元璋十分痛惜,朱元璋為此一直耿耿於懷,非常自責。所以,朱元璋在朱標死了之後,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下一任皇位繼承人,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朱標的補償,和對其愧疚的彌補。第二個心病是擔心兒子們爭皇位。朱標死後,最年長的三個皇子都有戰功和領軍的經歷,與開國重臣的關係相當,與武將聯姻是朱元璋的基本政策,如果擇其中之一為太子,則無法擺平其他兩個,將來勢必引起皇子之間的皇位之爭,只有立皇孫才能順利解決這個問題。

五、朱棣血統不正



朱棣

根據朝鮮的史料講到:1389年,朝鮮使臣權近等人在北平拜謁燕王,回國後寫了一本《奉使錄》。書中記載,他到北京燕王府見燕王,可是很不巧,那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母親的忌日,燕王不見客。而馬皇后的忌日是八月初十,時間對不上,所以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包括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先生在內,都深信朱棣的生母為“ 貢妃”李氏。最普遍的觀點是,朱棣的生母其實是個高麗人,李姓,封貢妃,論據是《南京太常寺志》所記:“右一位貢妃生成祖文皇帝”。在那樣的時代,只有皇后的兒子才有機會繼承皇位,庶出的兒子根本沒有機會爭奪皇位。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賞識,朱標死後朱元璋愛屋及烏,讓皇太孫朱允炆做儲君,他的出身是個重要因素。朱棣非馬皇后所生,朱元璋自然不會傳位於朱棣。

許多人認為,朱元璋選擇傳位給朱允炆而不傳給朱棣是個錯誤的決定。我同樣也認為朱元璋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但不是錯在傳位朱允炆,而是錯在沒有及時削去朱棣等藩王的兵權!如果削去他們的兵權,朱棣還能翻天麼?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現實。現實是,政變成功的朱棣也不錯。


lm愛國者


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這句據說是在太子朱標死了之後,朱元璋對群臣開會時說的,意思就是燕王朱棣像我,讓他做太子如何?接著一個叫劉三吾的愣頭青就說不行,為什麼不行?太子還有兒子,何況論資排輩燕王也只是老四,前面還有秦晉二王,怎麼排也排不到他。

朱元璋聽說之後是“大哭而去”,然後不情願地定下了朱允炆為皇長孫,讓他將來繼承大明王朝。而劉三吾也就憑著這句話,漂亮地從副部級被貶成了司局級,後面還因南北科舉案被髮配邊疆了。


夠匪夷所思吧!蠻橫了一輩子的朱元璋,在對待皇儲的問題上居然給個文臣兩句話就擊敗,還像個小孩子一樣哭著跑了,一句反駁都沒有。現代很多觀點認為,朱元璋這次開會就是要把燕王扶上帝位,可惜看到了文臣的立場而不得不打消了這一念頭。

朱元璋一輩子都在向漢高祖劉邦看齊,想不到連繼位這事也和劉邦差不多,劉邦也是看中了三子劉如意勇武像自己,而想要廢了太子劉盈,另立三子劉如意,結果因為商山四皓的出山輔佐劉盈而作罷。不過朱元璋的原意是不是這樣呢?

朱標的太子之位是在朱元璋一稱帝就確立下來的,到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標一共做了二十五年的太子,要是論做吳世子的時間則更久,將近三十年。可見從朱標一出生,朱元璋就明確他為將來事業的繼承人,三十年間完全就是把他按照劉盈的路線來培養的,而不是劉如意。


朱元璋三十年來完全沒動過廢除朱標的念頭,可見這個兒子的培養方向是對的,是符合朱元璋對未來繼承人規劃的。朱元璋想要繼位者是個仁義之君,而燕王朱棣很明顯就不符合這個標準,原因就在於那句“燕王類我”的話,就因為朱棣像朱元璋,所以他才不可能繼承皇位。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作為劉邦鐵粉的朱元璋,這句陸賈懟劉邦的話他肯定讀過,朱元璋在馬上得了天下,自然不可能選一個“在馬上治天下”的人來繼承自己的位置,可燕王朱棣就屬於這樣的人,“寧王善謀,燕王善戰”這句流傳甚廣的軍隊名言,就足以讓朱元璋把朱棣踢出皇儲名單了。

可以說從頭到尾,朱元璋都沒想過把皇位傳給朱棣,他對藩王的態度是:眾星拱月護皇帝,一黑一紅拉攏人心,鎮守邊境保家衛國。在朱標沒死之前,朱元璋和他父子倆就配合得很好,幾場戲就把藩王中勢力最大的秦王和晉王給打得服服帖帖,燕王朱棣是因為藏得深,才免得給朱元璋用來排戲。

所以即使朱標死了,他兒子朱允炆繼位也是鐵板釘釘的事,就算朱允炆死了,只要他有兒子,朱元璋再立一個皇曾孫也不是沒可能的事。傳位給朱棣一事說說就算了,畢竟朱棣上位後到底改了多少史料,大家都是瞎子吃湯圓——心裡有數的。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朱允炆天資聰穎,得朝臣推薦;

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嫡長子死後由長孫繼承皇位這在當時也是傳統;

三是因為朱元璋不想要兒子們因為皇位產生爭鬥。

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便將對朱標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對朱允炆有一種愛屋及烏的感情在裡面,以至於這種偏愛讓他忽略了同樣優秀出色的兒子朱棣。 朱元璋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其實這其中既有對已逝的太子的偏愛,也受到了當時傳統制度的影響。當時社會特別看重“嫡長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去世之後可以由嫡長孫來繼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樣封建傳統的一個人,再加上滿朝文武百官都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順理成章的傳位給了孫子朱允炆。




黃四幅


一,據傳,朱元璋北伐元大都後俘虜了一位妃子,傳是朝鮮國王獻給元的和親公主。後來朱元璋很喜歡便將她媽入後宮。封了妃子,後懷了龍種但是七個月就生下了龍子,對外說是早產,但是朱元璋對此卻不是很相信。而後處理了這個女人,而這個皇子就是燕王朱棣。因此朱元璋不是很待見他,更是不願意立他為帝。

二,嫡長制

太子朱標是馬皇后所生,朱元璋和馬皇后情深,且還是嫡長子。朱元璋也很是喜歡朱標。朱標死後出於愛屋及烏的心情朱元璋對孫子也很是喜歡😘!因此傳位給了孫子。

三,朱元璋深知朱允文性格柔弱不適合做皇上但是還是推他上位,既是為了防止兒子之間互相殘殺,也可以保證兒子🚪在得勢之後不會太為難朱允文。


小手冰涼噻


自大明王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確立了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並且傾盡所有資源培養朱標成為一位優秀的儲君。而太子朱標為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出色的展現出了一位合格儲君的才能。但是,天不遂人願,朱標太子還未等到繼承皇位便英年早逝,令朱元璋悲痛萬分。對於空缺出來的儲君之位,朱元璋選擇了由皇太孫繼承,而非當時除了太子朱標外最出色的四皇子朱棣。朱元璋這麼做自然是有其原因和用意的。



一、朱元璋一早便確立“嫡長制”的皇位傳承製度

在這裡不得不說明一點,那就是朱元璋冊立朱標為皇太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標為嫡長子。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於皇位傳承秉持的是傳統的“嫡長制”。按照這個制度,太子朱標早逝,應有其嫡長子繼承儲君之位。而朱標太子的嫡長子和嫡妻也早逝,因此其所續嫡妻所生的長子就成了合法繼承人,也就是朱標太子的次子,“升級”後成為嫡長子的朱允炆。

這是傳統的“嫡長制”,朱元璋自開國以來便早就確立了這種皇位傳承製度,自然不會輕易更改。相比較朱棣是皇四子,按照“嫡長制”,他可能繼承皇位的順序還在皇二子、皇三子的後面,從這裡看,朱棣不被朱元璋所冊立是有根有據,理所當然的事情。



二、朱允炆的性格比朱棣更適合守江山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一路南征北戰戎馬半生,最終打下了老朱家的大好江山。在朝局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大明需要一位仁厚的帝王來守江山,帶領大明蓬勃發展。而朱元璋曾經說過,朱棣跟他太像了,這樣的性情更適合打江山。朱標太子素來以仁厚著稱,對於兄弟有情有義,而朱允炆在這方面和朱標很像。況且由於藩王制度的存在,像燕王朱棣這樣有封地有兵權的藩王,其本身就對皇權有著一定的威脅。朱元璋也曾詢問過朱允炆繼位後如何處理對待諸位藩王,而他的仁厚也深得朱元璋之心。

反過來說,如果換作朱棣坐皇位,則很難保證其為了皇位穩定而對兄弟手足下手,這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況且如果傳位於朱棣的話,恐怕名不正言不順,難免會造成朝局動盪,禍及整個大明朝的穩定。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與朱棣的出身有關。眾所周知,朱元璋對於馬皇后的感情至深,在選擇皇位繼承人方面,可能朱元璋也會優先考慮馬皇后所生。而朱棣的身世則有些複雜,但明顯其並非馬皇后所出,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棣的份量顯然要輕上不少。

誠然朱元璋更希望由皇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他也因此做了許多的準備工作,為朱允炆掃清障礙。然而終究人算不如天算,最終朱棣還是起兵篡位成功,恐怕這也是朱元璋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感謝大家的閱讀點評。


月關略萌


其實瞭解過明史的人都應該知道,朱棣在諸位兄弟中,可以說能力是最突出的,而且絕對比朱允炆強,那麼為什麼朱元璋就是沒把朱棣立為繼承人呢?

第一;古代有無嫡立長的規矩

首先其實細細想來,朱元璋的做法或許是對的,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就算不立朱允炆,皇位的人選也輪不到朱棣手上,因為在朱標去世後,他的兩個哥哥秦王、晉王還在,按照古代無嫡立長的規矩也輪不到朱棣,雖然他的兩位哥哥各方面能力都不如他,但是如果將朱棣立為繼承人,那不就等於是明擺著告訴秦王和晉王他們的能力不夠資格做皇帝嗎?那明朝勢必會出現漢朝時期的八王之亂!作為一代梟雄的朱元璋怎麼能看不出這裡面的危險!



所以在朱棣以第四子的身份出身的那一刻就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而朱元璋為了能夠讓朱允炆坐穩江山,也是把功臣殺的殺、降的降,還把各地的藩王都敲打了一遍,並制定了一系列的藩王制度來約束他們,以確保朱允炆的江山!

第二;朱元璋太喜愛朱標

我認為朱元璋也有太喜愛朱標的原因,朱標是馬皇后所生,馬皇后和朱元璋的感情可以說是非常好的,就連馬皇后去世後,朱元璋都沒在立皇后。這說明什麼?他那麼愛護自己的老婆,當然是把皇位傳給馬皇后的兒子朱標了!在明朝歷史之上朱標從小就被朱元璋當做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對朱標給予了很大希望,但沒想到的是在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寬仁為懷的太子朱標,在三十九歲時突然去世,要知道此時的朱元璋已經64歲了,這不免給了這位64歲的老人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不管怎麼悲痛,大明江山總還是要有繼位人的,對於後來的繼位人,可能是朱元璋太過於喜愛朱標了,於是便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有了後來朱棣的造反!


朱棣的出身

中國古代正妻生的兒子稱嫡子,非正妻生的稱為庶子,按照封建制度。皇帝死了,皇位是要由嫡長子繼承的,雖然朱標死了,那麼皇位也要由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繼承人,而朱棣不是嫡長子!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誰,到現在還是個謎!

朱棣自稱是馬皇后所生,但是依據《燕王令旨》說;“顧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親自,後孝慈高皇后親生,皇太子親弟,居眾王之長。”《明史,成祖本紀》因之,“文皇帝違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其實,經過歷代學者考證,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馬皇后,明成祖的生母問題,不止是關係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的影響到了他的一生行為!但是後來朱元璋怎麼也沒有想到朱棣會造反,朱棣抓住機會起兵取的了成功,而這次的成功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也是唯一的一次!

所以說朱棣第一不是嫡子,第二朱元璋又不太喜愛自己,皇位是不可能傳給朱棣的,只有靠自己爭取了,才能坐的皇帝的寶座!

參考 《明史》 《朱棣身世之謎》

作者 武大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