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很多人小時候哭鼻子的時候,家裡的爺爺奶奶應該都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再哭麻胡就要來找你(把你帶走)了!這時候小孩子一般就會立刻停下哭泣,心裡充滿恐懼。

麻胡,是很多人小時候最害怕的"妖怪",它在老年人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成為了我們同年的噩夢。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麻胡,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經把中國的小孩嚇得不起。也就是說,麻胡的故事,早在古代就有了。今天我就要同大家聊一聊麻胡的故事。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麻胡也叫老虎外婆,西方的"小紅帽"和"狼與7只小羊"的故事,很可能來自於中國

麻胡的故事有著各種版本,在每個省份都表現出部分差異。目前,麻胡的故事最為流行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有一天,一個小女孩帶著弟弟穿過山林,去給外祖母宋棗子。在路上,有一個老太婆走了過來,自稱自己是他們的外婆。

小女孩說:"不對啊,外婆臉上有一個痣。"於是老太婆拿起了一個芝麻(或者是"鼻屎")貼在臉上,然後說:"你看,痣在這呢。"

所以小女孩就帶著弟弟一起跟著"外婆"回了家。晚上的時候,三個人一起睡覺。外婆問:"你倆誰更胖一點?"女孩說,弟弟更胖一點。所以外婆就讓弟弟跟她睡一邊,姐姐則誰外婆腳的那一邊。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夜裡,小女孩聽到吃東西的聲音,問道:"外婆,你在吃什麼?"外婆說:"我在吃棗子呢。"說完,便給小女孩遞過去一個"棗子"。小女孩湊近一看,發現是一根手指。

小女孩這時候知道了,這很可能是弟弟的手指。接著她便謊稱:想去上廁所。外婆同意了,但是又有點不放心,怕她跑了,所以便把用繩子把她的腳給繫住了,以便於隨時把她拽回來。

小女孩跑到屋子外面,立刻解開了繩子,並且爬到了樹上。外婆讓她下來,她沒有同意。於是外婆去找來了兩隻老虎。但等外婆帶著兩隻老虎過來時,小女孩已經爬下樹成功脫逃了。老虎以為外婆欺騙它們,便將外婆吃掉了。

這則小故事在很多地方都廣為流傳。有些地方的也叫老虎外婆,還有些地方叫"麻秋"、"麻姑",等等。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荷蘭漢學家 田海

根據荷蘭漢學家田海的推斷,西方的小紅帽和狼與7只羊的故事,其靈感很有可能來自於麻胡的故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麻胡的故事可不是最近才有的,早在一千多年前,這個故事就已經在中國深入人心,並且引起了全國性的恐慌。所以,這個故事跟隨著絲綢之路西傳,並非沒有可能。

麻胡的故事並非當今才有,早在一千多年前,它就已經引起了中國兒童的恐慌

現在有許多史料記載了麻胡的故事。

早在唐朝之前,麻胡的故事就已經在中國十分流行。在五胡亂華時期,由於漢族對少數民族充滿恐懼,所以,最初的"麻胡"以後趙皇帝石勒的將領麻秋為原型,促生了最初的"麻秋"故事。

在《太平廣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後趙的石勒十分殘暴,他有一個將領叫麻秋,是胡人,性情惡毒,殺人如麻。所以小孩子們每次哭的時候,母親就用麻秋來嚇他們。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石勒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隋朝修建大運河的時候,有一個將領叫麻叔,這個人非常殘酷,所以每當有小孩子哭的時候,母親也會說"你再哭麻胡就來了!"

還有一個版本成為"劉胡",這個版本的原型是南朝劉宋將軍劉胡。

從這個幾個故事裡面大家可以看出,在最初的幾個版本中,"麻胡"主要是男性,而且多以少數民族較為殘暴的將領為原型。

在宋金時期,麻胡的故事仍然廣為流傳。比如《會稽錄》中就記載:"會稽有鬼號麻胡,好食小兒腦,遂以恐小兒"。

這時候的麻胡的來源已經模糊了,人們已經不再以為麻胡是少數民族將領,而是直接將麻胡當做是"鬼"。這種"鬼"給人們的印象是:面容醜陋,性格暴躁。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南朝劉宋開國皇帝 劉裕

南宋末年,常熟有一個男子,長得特別醜。當他二婚的時候,他的岳母羞辱他說:"吾女乃菩薩,乃嫁一麻胡!"意思是,我女兒長得跟菩薩一樣,怎麼能嫁給一個麻胡!

麻胡之醜,可想而知。

當然了,不僅僅是漢族人害怕麻胡,金人和吐西夏人也都對麻胡十分恐懼。比如,在歷史上有一個多次擊潰西夏軍隊的宋朝名將劉錡,也被人稱為"劉都護",這個名字和"劉胡"較為相似,所以也逐漸和麻胡的故事合二為一,成為西夏老百姓用來嚇孩子的依據。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麻胡的形象變得更為複雜。它不再是少數民族將領,也不再是"鬼",而成為了老太婆。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劉錡

早在南宋時期,麻胡的故事就已經基本定型了,我們現在聽到的麻胡故事,南宋人也能聽到

南宋的洪邁曾經記載過這樣一條信息:北方有老嫗八九十歲以上,齒落更生者,能於暮夜出外食人嬰兒,名秋姑。

這段話的意思是,北方有八九十歲的老太婆,牙齒落了還能再生出來,她們能在晚上外出吃別人家的小孩。這種老太婆叫做"秋姑"。

洪邁的記錄和我們現在聽到的故事並無太大區別。但是,當時的這個版本還比較簡潔,故事性低一些。

但是,到了十八世紀,一位名為景星杓的文人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徐州有一個老太太,九十多歲,和孫子住在同一個房間(睡在一起)。孫子夜裡經常聽到奶奶吃東西的聲音,就問她在吃什麼。這時候奶奶說:"小孫子你誤會我咯,現在大半夜的,奶奶哪有什麼東西吃呢?"

過了幾天,孫子又聽到了吃東西的聲音,所以就把這事告訴了家人。家人一起偷偷地把奶奶的櫃子打開了,發現裡面全都是人的骨頭。周圍的人大驚失色,接著把奶奶給囚禁了起來。

從十五世紀末期的洪邁,到十八世紀的景星杓,這中間當然還有很多版本流傳。但是。這些版本都在共同完善"麻胡"的故事,於是,在十八世紀之後,一個完整的麻胡故事成型了。

這個故事被清朝人黃之雋記錄了下來,名字叫做《虎媼傳》。虎,就是老虎,媼,婦女的意思。所以,虎媼就是老虎婆婆的意思。

這個故事和我在文章最開始所講的故事基本一致,但是細節要更多一些。由於原來的故事比較長,所以這裡我就不再轉述了,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百度一下。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為什麼麻胡的故事會前年來中國小孩的噩夢呢?

我在前面也說了,麻胡的故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有。它大體上經歷過這樣一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麻胡的原型的胡人將領——第二階段:麻胡變成了長相較醜的鬼怪,和水鬼的概念類似——第三階段:麻胡的形象變成了老太婆。

我在很小的時候,我的奶奶就跟我說過這個故事。我的發小也長期被這個故事所困擾,但是,她奶奶所說的版本和我奶奶所說的版本稍有區別,但驚悚程度更高。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我的童年也是在這個故事中度過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會被這個故事嚇得屁滾尿流呢,尤其是即便是在當代社會,這個故事仍然在許多農村廣為流傳?

荷蘭漢學家田海認為,這都和農村對外來人的排斥和恐懼有關。

中國農村長期以來都是較為封閉的,對外人很大程度上保持不信任感。

有文人大體上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段時間,從揚州到丹徒都流傳起秋胡老媽吃小孩的故事,導致路上都沒有行人敢走路。有一位老太太走在路上,被一個調皮的小孩子看見。小孩子指著她說她是秋胡,這位老太太聽了很生氣,就憤怒地說:"對啊,我就是秋胡!你再說一句話,我就把你吃了!"小孩子被嚇到了,立馬跑回了家,把這件事告訴了鄉親們。

這些鄉人誤以為真,竟然拿著傢伙把老太太毆打了一頓,然後送到了官府。正好縣官不學無術,加上這天又喝了點酒,所以就當成真的,拿出印蓋在老太太的臉上,想讓她現出"原型"。待他發現沒有效果後,就說:"這個秋胡修煉太深了,得穿她的琵琶骨才行"。

於是,這樣一位對小孩開玩笑的老太太就被活活折磨致死。這其實就是當地人對這位正在趕路的外地老太太的不信任感。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滿清酷刑

這種不信任感,往往短期內形成讓人恐慌的謠言,立馬風靡一大片區域,導致這片區域的人人心惶惶。

所以官府為了平息謠言,也花費了很大的力氣。

當一些我們難以理解或難以解決的事發生時,外來人就會成為"替罪羊"

不過,等到了十九世紀,這種謠言又換了另一種形式——和傳教士結合在了一起。

田海在研究中發現,晚晴時期,很多地方發生了村民自發報復傳教士的"教案",其實都是因為當地老百姓一直對傳教士有著一些誤解:傳教士很可能吃小孩的心臟,或者用小孩的五臟六腑製造藥物,又或者是把小孩的容貌"抓"進相片中,攝取小孩的魂魄。

為什麼村民會這麼懷疑呢?因為如果不是這樣的,那為什麼這些傳教士那麼擅長治病,他們開的藥效果為什麼那麼好?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晚清時期的傳教士

而且,如果當地有小孩受到了驚嚇,或者有小孩直接丟了,沒法找到,那村民就會懷疑是傳教士做的。

如果當地沒有傳教士,村民就會覺得是當地的外來人口做的。

這就是為什麼麻胡的故事,或者是其他謠言,在中國流行了上千年,依然能造成大面積恐慌的原因。

最後想和大家說的是,麻胡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卻被西方學者寫得十分精彩

"麻胡"的故事給我們中國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普通的傳言,一個小時候聽過的"鬼故事"。

但是荷蘭漢學家卻翻閱了大量史料和筆記,從這個故事中抽絲剝繭,追蹤出了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中國人和中國學者去學習的。

為何中國小孩被麻胡的故事嚇了上千年?專家:這和農村人排外有關

田海

我們現代人面臨很多困境,比如,一方面想著復興文化,另一方面連很多古代的文化傳說或者傳言謠言我們都沒有研究得那麼透徹。

這就好比某個網絡作者一方面想寫一本關於秦始皇的書,但另一方面只看過《尋秦記》,連《史記》都沒讀過。

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小問題,包括我之前經常將的影視劇中的服飾問題,但是,假如我們能多付出一些精力去研究它們、琢磨它們,也許我們在復興傳統文化的路上,要走得更快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