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民用機場在這裡

回眸 | 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民用機場在這裡

回眸 | 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民用機場在這裡

上世紀50年代的T0航站樓

(民航局博物館 提供)

現在的首都機場T3航站樓

(荊雷 攝)

沿著北京首都機場高速公路,從迎賓南橋出口駛下,一座灰黃色帶有前蘇聯時期風格的建築映入眼簾,許多老機場人都親切地稱它為T0航站樓。1958年,承載著中國民航希望與夢想的北京首都機場建成投用,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後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民用機場。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民航事業穩步發展,民用機場建設經歷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具備簡單功能到逐步現代化的發展歷程。這期間,首都機場見證了新中國一個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是我國重要的空中門戶和對外交流窗口,也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第一座“0”號航站樓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航與空軍依舊合用北京西郊機場。但由於西郊機場淨空條件差,機場規模和設施不能適應民航發展的需要和當時經濟恢復期的要求。修建一座與首都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發展相適應的民航專用機場刻不容緩。

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對修建新航站樓的計劃作出批示:“從首都建設上、民航事業發展上、國防準備上,均有必要。”1955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北京首都機場工程破土動工,於1958年3月1日正式啟用。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民用運輸機場,首都機場當時僅有的T0航站樓建築面積10138平方米,即使在高峰時,每小時也只能接待旅客230人,主要為中央和地方官員往來出訪和郵遞提供服務。

“最開始航站樓的製冷方式主要是抽取地下井水與室外空氣進行冷熱交換後,形成冷空氣再輸送到航站樓裡面。但現在更智能化的冷熱供給手段已經能夠實現航站樓內各區域溫度的精準調控。”1957年參加工作的原首都機場動力處處長劉學法回憶,那時北京市在用電緊張時,不是所有場所和設施都能保障24小時無間斷供電,但首都機場卻是一個例外。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首次訪華,周恩來總理

前往首都機場迎接,他們的“第一次握手”就發生在這裡。此後,中美關係開始解凍,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漸頻繁,首都機場的國際航線隨之增多。如今,T0航站樓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成為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客艙服務部,當時修建的主跑道成為首都機場的中跑道,至今仍在為首都機場服務。

率先搭建全流程一體化管理平臺

為適應大型噴氣式客機的起降需要,1974年起,首都機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首都機場更是乘著春風,茁壯成長、砥礪前行。

1980年1月1日,首都機場1號航站樓正式啟用。同年,民航業脫離軍隊建制,首都機場開始按照行政管理機構進行運作。首都機場運行控制中心高級業務經理陳潤京還記得,當年高中畢業的自己就是通過民航業的首次社會招聘入了行。

“那時候,T1航站樓行李分揀只有2條傳送帶。工作人員根據行李上的標籤,配合航班班次手工分揀。”陳潤京說,當時坐飛機還是個新鮮事,旅客在市內民航局售票處買票後,需要統一乘坐班車前往機場。“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紀80年代廣交會期間,候機樓中烏壓壓的全是人,真是一票難求。”

“擁擠”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人們對T1航站樓的最深印象。為了滿足大眾的出行需求,1999年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投入運行;2008年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驚豔亮相。3號航站樓的啟用,讓首都機場實現了航班量和旅客量的快速增長,但同時運行環境日趨複雜、運行資源日益緊張等問題也逐步顯現。

2009年,首都機場在業內率先成立了運行協調管理委員會,搭建了機場全流程、一體化運行管理平臺。2017年,運控中心新址啟用,多單位集中運作、協同決策、統一指揮的聯席運作模式,進一步強化了常態以及特殊情況下的運行協同。2018年,首都機場正式接管航空器機坪管制業務,空地協同運行翻開新篇章。

如今的首都機場共有103家國內外航空公司運營航班,通航65個國家和地區的287個航點。

截至2018年年底,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成為全球第二的大型國際樞紐機場。平安、綠色、智慧、人文是首都機場嶄新的標籤,其巨大的發展成就,在我國民航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