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後宮八大極品女人,出乎預料之外

坦白說,李世民時期的大唐後宮,的確囊括了許多極品女人:最賢惠的長孫皇后,最美貌的楊妃,最有才是徐賢妃,最傳奇的陰妃,最好身材的是韋貴妃,最驚濤拍岸的是武才人……在這些女人中,長孫皇后最受李世民大帝寵幸,徐慧、楊妃、韋貴妃、陰妃次之,最後才輪到武媚娘。

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站著一個女人在默默地支持他。李世民治理天下,除了一幫謀臣良將外,貞觀之治的出現,也離不開賢淑溫良的長孫皇后。

長孫無垢13歲就嫁給了16歲的李世民。雖然年紀不大,但由於從小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小媳婦。後來的後來,長孫無垢從王后當上了皇后,但卻沒有驕傲自矜,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賢良恭儉的品德,和現在影視劇中那些張牙舞爪拈酸吃醋的皇后很是不同。

長孫皇后喜歡看史書,在書中,她看到了過去朝代中,那些權傾一時的外戚家族悽慘的下場。於是,她引以為戒,不敢有絲毫自大表現。李淵退位當太上皇后,她每天早晚都要去給公公請安。這事換成平常家裡,也許並不稀奇,可是卻發生在最無情、最殘酷、人性最黑暗的皇宮裡,很是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

唐朝的女人,地位很高,可以參政議政,所以出了好幾位女強人。但長孫皇后卻一直恪守自己定下的規定。李世民總覺得是自己老婆,喜歡回家商量點事,經常就問她這人怎麼樣,你看這事該怎麼辦,長孫皇后總是重複一句話:“居安思危,任賢納諫,其他妾就不瞭解了。”就憑這一句話,我們可以斷定長孫皇后的政治才能不亞於後來的武則天,只是沒有武則天的野心和狠辣罷了。

雖說從不干預政事,但遇上李世民犯糊塗時,長孫皇后還是會盡心規勸。有一次,李世民想去外面打打獵,魏徵死活不讓去,陛下,現在是春天,是萬物生長的時候,你怎麼能殺生呢!這會嚴重地破壞生態平衡!不管怎麼說,魏徵真的很適合做環保局局長,古人的生態意識,讓現在的我們都汗顏。李世民真得生氣了,發誓要除掉魏徵。長孫皇后知道真相後,悄悄回屋換了套禮服,然後出來很是莊重地給李世民行禮,搞得還在生悶氣的李世民愣了。自己做夢?不像!老婆病了?可能,但不太像啊!這時長孫皇后說話了:“恭祝陛下!我聽說,主子英明才會有正直的手下,現在魏徵這麼正直,敢於頂撞您,可見陛下的英明,所以我才恭賀您。”李世民一聽就樂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不就是當個英明的皇帝?!

長孫皇后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節儉,一點也不像現在我們社會上那些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的家長。太子那是以後的皇帝,寒酸得連周圍人也看不下去了。長樂公主出嫁時,希望嫁妝能隆重些,李世民都答應了,長孫皇后卻覺得這事於禮不合,勸諫夫君,最終放棄了給女兒辦場豪華婚禮的想法。

我們都聽過“母儀天下”這個成語,歷代皇后中,像長孫皇后這樣律人律己,將德行、人情、輔國智慧完美結合的女性,少之又少。遺憾的是,好人不長命,貞觀八年,長孫皇后受了風寒,兩年後的夏天就病逝了,年僅36歲。

韋貴妃身高近兩米,六十歲牙齒完好

韋貴妃的名字叫韋珪,這位唐太宗後期實際意義上的皇后,比李世民還多活了十幾年,絕不像《武媚娘傳奇》中那般紅顏薄命,至於陰險奸詐,完全是後人的杜撰。有一個事實可佐證這件事,那就是韋貴妃墓在唐太宗昭陵諸多陪葬墓中距昭陵最近、規格最高的一座墓葬,可見其在後宮、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據史料記載,韋貴妃一口氣活到69歲,而最終的考古結果是她的身高是190公分。根據人體衰老規律,人的骨骼在30歲時就開始萎縮,所以可以想象韋珪年輕的時候身材是多麼高挑。拿到現代來比,韋貴妃完全可以去女籃打球——姚明的老婆葉莉身高剛好是190公分,正處青壯年,如果同為30歲,估計韋貴妃的身高要比葉莉佔優。那真是投籃不用墊腳、伸手即可蓋帽。

韋貴妃有如此身高,大抵有兩個原因:一是平時注意鍛鍊,二是家族基因不錯。韋珪爺爺的爺爺韋旭歷任輔國將軍、右將軍等諸多高級軍職,至於她的爺爺的父親韋孝寬,是著名的軍事家,71歲高齡時仍能馳騁沙場。而她的爺爺和父親也是撿著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陳沈二州刺史等等的高官做了一通,稱他們為將門世家一點也不為過。所以韋珪的巨人身姿決不是無源之水,是否會武藝我們不能臆測,但至少也是戶外運動的一把好手。而這樣的女子一旦出門逛街,回頭率絕對不低於90%。在李世民後宮估計也是體育活動或賽事的領頭人。

最令人咋舌的是,韋貴妃死時竟牙齒完好。試想在人均壽命短且護牙手段不發達的古代,以69歲高齡尚能有一口好牙的能有幾人?即使放到今天,也很難有貴婦人能做到,更別說是平民百姓了——四五十歲牙齒就已經壞得差不多。

韋貴妃的墓誌是初唐文學家令狐棻84歲時寫的,寫完後這傢伙也掛了。在墓碑中,令狐棻詳細記載了韋貴妃的一生:在長孫皇后死後的13年裡,韋妃雖然沒有真正冊立為皇后,但是由於貴妃在眾妃中地位最尊,她完全是代行皇后之責,可算是無冕之王。可以想象——這個身高190、身體健康、好運動的女人在後宮管著皇帝的家事是何等威嚴情形……雖說立她為貴妃有可能是看重她“威風能鎮住其它女人”這一點,但如果對她沒有濃厚的感情的話,小李同學怎麼也不可能太違著自己的意願吧……再往深一點想象——李世民的老孃在李淵即位前就死掉了,太宗對這位比自己年長、身材“偉岸”的女性有那麼點戀母情結。

如果說,找一米六的張庭來飾演身高一米九的韋貴妃,這還只是讓人頗有微詞。那麼,劇中的韋貴妃居然與魏王李泰有一腿,要知道韋貴妃比李泰他爸李世民都大兩歲,李泰這母子戀比萬貴妃的年齡跨度都大,簡直難以想象。更離譜的是,劇中韋貴妃居然被自家侄女蕭婕妤幹掉了。原因是韋貴妃沒有子嗣,想拿蕭婕妤肚子中的皇嗣做政治籌碼。事實上,韋貴妃有三個子女,李慎被立為王,最後命喪武媚娘之手。可見,該劇為黑韋貴妃有多變態了?!

徐慧才是晚年唐太宗的最愛

在《武媚娘傳奇》中,因為武媚娘受李世民寵愛,徐慧各種羨慕嫉妒恨,最後暗暗了斷與閨蜜的姐妹情,正式邁入極盡手段背地裡陷害媚孃的道路。這位曾經溫婉善良的徐姐姐徹底變身陰險蛇蠍女,讓不少觀眾恨得牙癢癢。

歷史上的徐慧,非常非常有才的,出生五個月就會說話,四歲能通誦《論語》和《詩經》,八歲時寫出的文章便已流暢出彩,其父以“小山”為題命她似楚辭為文,她援筆立就:“仰幽巖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史書以“詞華綺贍”來形容她的文思。現在多有人知駱賓王七歲詠鵝,卻不知徐惠八歲賦詞,且才華遠在駱賓王之上,這實在是遺憾。

徐慧入宮後,唐太宗深愛其才情,徐慧也很快就由才人升為婕妤。

太宗並不欣賞千依百順柔弱可憐的女人,在他生命中留下濃重印記的女子都饒有個性才華和膽量。不過男女畢竟有別,太宗更願意看到妃嬪們嬌豔的女性風情。而徐惠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有一次太宗命人傳她相見,誰知等了半晌也不見徐惠的影子,太宗等得老大不耐煩,當徐惠終於出現的時候,他忍不住現出滿臉氣惱之色。誰知徐惠卻毫不在意,微笑著走到書桌前提筆寫下一首小詩:“朝來臨鏡臺,妝罷暫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全唐詩》)太宗閱詩後不但氣惱全消,簡直立即渾身舒泰喜氣洋洋,寵溺之情更甚。晉升徐惠為充容。

徐慧還是個非常令人欽佩的賢內助。《舊唐書》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貞觀末年,李世民多次興兵征伐高麗,民怨滔天。徐惠上書《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極力勸諫太宗,不要好事征伐,勞民傷財。言辭懇切,直指時弊。李世民讀後,有所醒悟,對徐惠大加獎賞,給予她優厚的賞賜。

可以說,徐惠和長孫皇后一樣,幾近完美地將才華、膽識、嬌媚集於一身,因此她迅速地成為晚年太宗的最愛。徐慧也是非常懂事,真心愛慕李世民。李世民死後,徐慧有病不吃藥,第二年便香消玉殞,年僅24歲。高宗李治深受感動,追諡徐惠為“賢妃”,並將其陪葬昭陵左室。

武媚娘與她相比,就要甩開幾條街了。反觀太宗朝時的武則天,做才人做了12年,與徐惠的平步青雲反差極大。史書很少記錄她與太宗皇帝的過往。從個人性格上看,徐慧和武則天完全是兩類人,而且還是武則天往上爬的主要障礙,說徐惠被武則天利用倒合乎情理,如果說兩人成為好朋友,可能性微乎其微。

兩個楊妃混為一談

在李世民的後宮中,至少有過兩個楊妃,也就是所謂的大楊妃和小楊妃。

大楊妃最傳奇之處莫過於以亡國公主身份,嫁予了一位新朝王子,而這位新朝王子,還是她的表哥(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嘛)。她的另一種傳奇,在於她生了世民最傳奇的一個兒子——吳王李恪,這位王子,以最像世民的英武,果決,和文武全才,最後冤死在長孫無忌手下,成為悲情王子的另一種慘烈的詮釋。

大楊妃還是世民晉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長孫皇后去世後,世民一度想立為皇后,但群臣以她是隋煬帝之女而強烈反對,最後只得作罷。

再說小楊妃,原為齊王李元吉正妃,本是舞妓出身,姿色豔麗,長得明眸皓齒、可謂國色天香,十分勾人。李元吉死後,楊氏去長孫氏處敘情,李世民很快就讓風情萬種弟媳婦弄得心亂情迷了,遂不顧別人說閒話,吐唾沫,冒天下之大不韙將楊氏納入後宮,立為“婕妤”,寵愛

李世民娶這位弟媳受後世譴責,唐高宗娶後孃武媚娘、唐玄宗剝灰兒媳楊玉環,所以說,“髒唐”還是有原因的。兩人之間那些“豔史”,也成為無數小說家的最愛,無論是比較正規的《唐史演義》,還是鴛鴦蝴蝶派的《宮廷演義》都大事渲染,寫得轟轟烈烈,愛恨纏綿,但無一例外,認為他們是於玄武門之變後才相識或相愛的,但很多人願意相信,兩人之間早有曖昧,以楊氏傾城之貌,世民必定早已留心,而以世民強於元吉數倍才貌,楊氏傾心於他,也在情理之中。

遺憾的是,《武媚娘傳奇》將兩個楊妃混為一談,從所生李恪來看,似乎更像是大楊妃,即隋煬帝之女,但劇中又說是齊王李元吉的媳婦,真夠扯淡的。

愛情超越仇恨的陰妃

雖然與韋珪韋貴妃一樣是二婚,但與韋貴妃相比,德妃陰氏與李世民之間的愛情顯然更非比尋常。面對韋珪,李世民需要的僅僅是突破男性對女子貞潔的佔有觀念,而面對陰氏,他需要放下的卻是家族的死仇。

毫無疑問,陰氏的出身雖然趕不上楊妃,卻也不比長孫皇后、韋貴妃差。她的曾祖父是周時夏州刺史陰嵩,祖父是曾任周時上柱國隋時司空的陰壽。韋珪的曾祖父韋孝寬任隋軍統帥,陰妃的祖父陰壽便是監軍。然而這個履歷表到陰氏的父親這裡卻卡了殼。因為她的父親是隋驃騎將軍、張掖太守、武賁郎將、樓煩太守、左翊衛將軍……這一堆頭銜的後面跟著同一個名字:陰世師。

與隋朝皇親老李家相比,陰世師雖然與隋皇室拉不上啥關係,卻比李氏對隋王朝更忠心耿耿。然而陰將軍除了率部與唐軍作戰之外,他在戰場外所採用的手段卻太貼切於他的姓氏了,確實夠陰的,這些手段最終將他推上了斷頭臺。

隋大業十三年,李淵在晉陽舉兵叛隋,他事前便早已向不在太原的兒女們都發出了訊息,如平陽公主李三娘等人都相繼離開了危險的居住地。然而就在奔往太原的時候,長子李建成卻將異母弟弟李智雲留在了河東。當唐軍舉事之後,年僅十四歲的李智雲不幸被捕,押至長安,隨即慘死在陰世師刀下。

陰世師與李家的仇到這裡還不算大得無法解開,更糟的事情隨後發生。就在李淵起兵後不久,陰世師把中國人所能想得出的最陰一招使了出來:查出了李家五代祖宗的下葬之所,毫不含糊地把什麼“唐太祖”“唐代祖”統統掘墳暴骨。

從此,陰世師與李淵父子們結下的仇,不但成了死結,而且還是灌了銅汁的死結。當然,陰將軍似乎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和李家化解仇怨,他打一開始就死心塌地拱護楊氏天下。然而老天不打算照顧他,挖墳也沒有破得了李氏的風水。掘墓的勾當幹下沒兩個月,唐軍就打到了長安城下。長安的城牆只給陰將軍多延了一個月的壽命。長安城破後,陰世師被斬首示眾。

相比陰世師挖墳殺子的狠辣,李淵的報復顯得善良許多。陰世師雖然死了,他的女兒和幼子陰弘智卻沒有被斬草除根,只是被沒為官奴婢而已。

大約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少女陰氏由將軍的小姐淪落為婢女,被分配進了天策上將李世民的府邸。武德五年,就在嫡妃長孫氏生下她的第二個嫡子、排行第四的李泰不久,天策上將府中的婢女陰氏為李世民生下了第五子李祐。

千萬別以為李祐的誕生,是男方強勢報復的產物,這是實實在在的真愛。當李世民成為大唐皇帝之後,他給予陰氏的名份,卻從根本上推翻了旁人所有陰暗的揣測:陰氏,陰世師的女兒,成為“四夫人”中的德妃。

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後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后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李世民,陰氏,橫亙在他們之間的家族死仇,最後卻怎樣成就了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曾有過怎樣的激烈碰撞?這永遠都將是一個謎。陰妃的兒子李佑最終的確反了,這點電視劇沒有胡編。李佑反叛失敗,最終被廢為庶人,陰妃也因此受到牽連。一夜之間,陰妃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她本人或是因此被降級為嬪,然後一生孤寂鬱郁而死;又或是和兒子一起被廢為庶人賜死,最後以嬪禮下葬,都不得而知。但即使陰妃還能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武媚娘原是靡靡之音

在《武媚娘傳奇》中,李世民非常喜歡武則天,光看這點足以說明這個電視劇有多垃圾了!!最最搞笑的是,“武媚娘”這個稱號的由來,竟然是李世民因為愛慕武則天,給起了名號叫“武媚娘”,把蕭才人氣的不行。

不得不說,這導演和編劇太能搞了,合著別人罵你你還以為別人誇你呢!這麼著名的橋段都不知道?《舊唐書》中有這麼個故事:隋朝開皇末,有個叫唐令則的東宮屬官在太子楊勇舉辦的宴會上,自請彈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被人批評為“自比倡優,進淫聲穢視聽”。這是隋末已有此曲的直接證據,而且屬於民間倡優靡靡之音。基於此,幾乎所有史學者都一致認為這是因為唐太宗太不在乎武則天了,連名字都隨便給了一個。

李世民真正喜歡的是長孫皇后和徐慧,壓根就不喜歡武則天。武則天在李世民時代根本沒有一點晉升機會,13歲進宮當才人,到25歲也就是李世民逝世的時候,還是個才人。12年了,一個總裁秘書,完全可以升為辦公室主任,甚至是總經理助理,可武則天還是原地不動,連美人的級別都沒到過。這足以說明,李世民並不重用她。如果武則天果真像劇中那樣鋒芒畢露,只怕早被活埋了。

西域曾向李世民進貢寶馬“師子驄”。這匹馬性情暴烈,無人能馭。武則天卻毛遂自薦,“妾能制之,只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鞭之不服,則以鐵錘擊之,再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其喉殺之。”李世中聽罷,禁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他不明白為什麼這個十幾歲年華的女子內心是如此的狠毒毒辣。隨後就將她遠離了自己,再也不去待見。所以歷史上沒有劇中長達50幾集的李世民與武媚孃的這段狗血又讓人不舒服的忘年戀。武媚娘也沒有範爺演的那樣多情。

影視劇還有很多的錯誤,比如武媚娘被李世民賜師子驄一匹,其實這匹馬李世民沒有賞賜,只是見武媚娘作為才人站在身邊,一時興起問之,也並沒有讓武媚娘去騎這匹馬,更沒有武媚娘與少年李治這段驚心動魄的心儀姐姐救弟弟的故事。­而且,武媚娘並不是在教馬場被賜名,而是在進宮時,李世民迫不及待的去見聞名中豔絕的武媚娘,一時興起賜了一個媚字,從此叫武媚,而不是武媚娘。­劇中寫武媚娘與李治相識在掖庭,只能說編劇腦洞略大,讓人接受不良。其實就是到教馬場李治與武媚娘也沒有認識,而是到了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廢,倒黴蛋晉王李治被幸運蛋砸中,立為太子。在此後作為太子侍奉太宗之際,武才人才和李治相識併產生愛慕之心的。­

六十歲蕭妃迷倒唐太宗

歷史上迷倒君主的美豔女人不計其數,然而,歷經多次改朝換代,卻總是讓九五至尊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國歷史上恐怕屈指可數。蕭皇后就是這樣的一位奇女子,一舉摘下了歷史上最搶手女人的桂冠。

蕭皇后的父親是南北朝末期西梁孝明帝蕭巋。隋文帝楊堅即位後,立長子楊勇為太子,封次子楊廣為晉王。隋文帝希望從一向關係良好的西梁國挑選一位公主作為晉王之妃。於是,只有九歲的蕭公主便嫁給了年已二十一歲的楊廣,被封為晉王妃。後來,隋文帝廢掉太子楊勇,楊廣坐上了太子寶座,晉王妃也變成了太子妃。不久,楊廣登上了皇帝寶座,蕭氏女也就成了大隋朝的蕭皇后。

別的皇帝是三宮六院,而楊廣一口氣在西苑修了景明院、迎暉院等十六院。然後,他從應徵而來的天下美女中,選出十六人,封作四品夫人,分別入住各院。另外挑選三百二十名美女學習吹彈歌舞。此時的蕭皇后才瞭解了這個風流的皇帝丈夫。但她只能調整心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隨遇而安了。蕭皇后和隋煬帝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個年頭。公元618年春天,覬覦皇位和蕭皇后已久的宇文化及率領禁軍造反,率兵進入離宮,剛滿五十歲的隋煬帝在煙花三月的揚州被勒死了。這樣就使雖半老徐娘、但風韻猶存的蕭皇后成為了一名寡婦和亂世女俘。

宇文化及早年曾對蕭皇后心存暗戀,幹掉楊廣之後,立即以蕭皇后兒子的性命相要挾,逼她做自己的偏房。於是這個儀態萬方的女人成了宇文化及的囊中之物,大隋皇后的威儀頓時煙消雲散。常說“男人四十一枝花”,而女人到了這個歲數,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從二八妙齡起,十多年就能消耗她們一大半青春。只有非常奇特的女性例外,比如,埃及豔后克莉奧佩特拉,她生完孩子之後,仍讓愷撒和安東尼兩位羅馬英雄神魂顛倒。蕭氏也是這種奇女子,步入中年,仍舊端莊、俊美。所以,宇文化及霸佔“國母”的狂妄行為很快就招來了殺身之禍。此時在中原一帶起兵的竇建德,節節勝利,最終殺死了宇文化及。

作為勝利者的竇建德不僅收繳了宇文化及的金銀珠寶,還收繳了風韻猶存、魅力不減的蕭皇后。竇建德本也是好色之徒,從此縱情於聲色之娛,幾乎忘記了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這時,北方突厥人的勢力迅猛地發展起來。之前遠嫁給突厥可汗和親的隋煬帝的妹妹,也就是蕭皇后的小姑義成公主,派使者迎接蕭皇后。竇建德不敢與突厥人正面對抗,只好乖乖地把蕭皇后交給了使者。

突厥番王處羅可汗初見蕭皇后,也是醉了。當天夜裡,蒙古包中,蕭氏女便由大隋的皇后變成了塞外番王的愛妃。後來,老番王死了,由他的弟弟頡利可汗繼位。按突厥人的風俗,老番王的妻妾義成公主與蕭皇后姑嫂二人就被新任的番王接納。雖說蕭皇后比義成公主年長,但由於她綽約迷人的少婦風韻,以及擁有剛到塞外的中原女人的新鮮汁味,頡利可汗對她更為鍾情。

唐太宗貞觀四年,李靖打敗了突厥大軍,迎回了曾是前朝皇后的蕭氏女。這時蕭皇后已是四十八歲。蕭皇后入朝時,雲髻高聳、霧鬢低垂、臉似牡丹、美眸流盼、腰似楊柳、儀態萬千,依然誘人眼目、動人心絃,三十三歲的李世民一見傾心,不禁為之心旌搖曳。唐太宗封蕭皇后為昭容,蕭皇后又成了大唐天子李世民的愛妃。蕭皇后在唐宮中度過了十八年平靜的歲月,貞觀二十一年,六十七歲的蕭皇后溘然而逝。李世民以皇后禮儀將蕭皇后葬於楊廣之陵,上諡愍皇后。

《武媚娘傳奇》當中,“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代之”,李淳風的這一讖語讓正在得寵的武媚娘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李淳風極力奏薦殺盡宮中武氏,群臣亦是極力附和,李世民雖然極力維護武媚娘,但是面對江山和美人的艱難抉擇,亦讓他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事實上並非如此,面對這樣的傳言、卜象,李世民絕不是像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為了美人而優柔寡斷起來,首先是他自己起了“誅盡武氏”的念頭。而李淳風是堅決反對殺人的。正是李淳風的堅持,李世民最終沒有誅殺武媚娘,由此看來恰恰是電視劇中極力讓武媚娘死的李淳風救了武則天的性命。

李淳風應該是個仙風道骨的修道之人,結果劇中卻是一個言辭激烈的占卜者形象。在劇中,韋貴妃本想籠絡李淳風幫她陷害武媚娘,可李淳風不肯,丫鬟春盈便在李淳風的飯中摻上海鮮。李淳風對海鮮過敏,導致喉嚨腫脹,最終窒息而亡。編劇太不忠於史料了。據史書記載,李淳風應是“溘逝”,就是突然死亡,而不是吃海鮮而死。而且,歷史上埋葬武則天的乾陵就是李淳風和袁天罡所找的風水寶地。更何況李淳風68歲時才逝世,並不是劇中所演的英年早逝。

歷史上倒是還真有個李君羨這個倒黴蛋,隋唐時期屢立戰功,助李世民征戰打江山,不過,他還真就因為女主武氏預言被冤死!雖然劇情中李君羨的女主武氏發覺過程與史載有異,不過劇裡魏徵敢把李君羨挖出來當替罪羊,既救主又還擊韋黨,還順便替媚娘解了圍。想來魏徵並不把媚娘看在眼裡當敵人,但是即便是敵人,以魏徵的襄世之才,若是完全施展開來,滅媚娘完全不在話下。­

太子李承乾有點離譜了。雖說太子有龍陽之好是有傳說的,且歷史上還真有稱心這個男寵,承乾還真就脫了稱心及妃子的衣服比比誰的皮相好,所以劇裡把稱心脫給太子妃看,也不過分。不過比劇中多有缺傻行為,應該有點恃寵而驕或是無腦的意思。稱心後來被世民做掉了,頂級男寵,劍走偏鋒,未必有好結果。

李泰單從面相上說,這位王爺長得還算不錯,但一看體型,他竟以這樣圓滾滾的身姿出鏡,實在引人注目。臺詞方面,“不擋道的才是兄弟”,果然很有見地。據史載,李泰一是“腰腹洪大”,果真是個胖子。媚娘擺脫女主武氏預言,青雀在府裡撒氣都捧著大碗麵條,再配上謀士的諫言,真不枉費他是個胖王爺的史實啊!應該說,李泰還是有些能耐的,知人善用,養了不少文人志士,編纂《括地誌》大獲世民讚賞,甚至被收於皇家圖書館。他還是挺有才華的。劇中雖沒有直接贅述《括地誌》但借魏徵之口提醒承乾,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最不像的是武則天。首先武則天的氣場,范冰冰根本沒表現出來。武則天剛入宮才14歲,小學剛畢業的年齡,你找個大嬸子演14歲少女?實在是有點秀智商啊!電視劇可以在歷史的基礎上改編昇華,但以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總不能把這麼大的事給弄錯了吧。更讓人汗顏的是,劇中穿幫鏡頭層出不窮,比如說,唐代只有卷軸書。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現了線裝本的冊頁書,太超前了。而且,李世民時期是三日一朝,不是每日早朝。到了李治時期才改為每日早朝的。

說白了,這部劇就是給年輕的小朋友看的娛樂泡沫搞笑偶像劇而已,還是不要天當真了。劇中的皇帝被稱為“大家”。在唐朝,稱呼皇帝“大家”倒是非常普遍的稱謂,至於武則天原名武如意,絕對是杜撰的,不要太較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