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為什麼先打歐洲而不是先打宋朝?

莫安奈


鐵木真是人類史上最強大的遊牧帝國——蒙古帝國的締造者,13世紀他統一了了東亞草原上幾乎所有的遊牧部落,然後冠之以“蒙古”新組名,從而將世界上最野蠻的力量進行了整合。繼而爆出了來自大漠草原上洪荒之力。

鐵木真建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後他的對外攻擊目標是與臨近的金國和西夏,事實上同樣依靠野蠻的遊牧騎兵起家的這兩個國家並不好打,女真人的鐵浮屠和西夏的鐵鷂子都曾是重裝騎兵的利器,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國家的戰力都大不如前,而蒙古人所倚重的輕騎兵則蒸蒸日上。而蒙古與南宋之間正是隔著金國和西夏。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時代的形勢

起初面對蒙古人的攻勢,金國和西夏採取的是聯合對外的形勢,而成吉思汗很快改變策略,在打擊金國之後,主攻西夏,然後就將西夏的党項人給打服了,西夏人開始配合蒙古人進攻金國,而金國從東北一直到中原並不是很好打,蒙古人與金國之間也是時戰時和,金國在抵抗的同時不斷向蒙古人送錢送美女,然後將都城從中都(北京)遷到汴京(開封),而金國的東北的殘餘女真人勢力建立起東夏國,契丹人建立東遼國,於是成吉思汗讓大將木華黎經營東北,而自己將目光投向西方。

在成吉思汗建國後蒙古西部的部落乃蠻部仍然不願意服從成吉思汗的統治,乃蠻部的頭領就是太陽汗,他帶領他的人馬跟成吉思汗狠狠幹了一場,結果被成吉思汗大敗,太陽汗戰敗身死,他的兒子屈出律卻逃到了西遼,而且在西遼混的相當不錯,不僅成為了西遼皇帝的女婿,甚至後來還喧賓奪主的當上了西遼的皇帝,於是成吉思汗發動了對西遼的戰爭,並攻滅西遼。

西遼滅亡後,蒙古就與中亞大國花剌子模接壤了,而在蒙古商隊被花剌子模人殺害後,蒙古人開始對花剌子模的戰爭,這就是蒙古人的第一次西征,結果就是曾經稱霸中亞的花剌子模在蒙古人的打擊之下土崩瓦解。

成吉思汗死前的形勢圖

花剌子模滅亡的時候,他的末代國王逃往裡海,成吉思汗命令朮赤和哲別進行追擊,而這一路蒙古軍隊就在追擊末代花剌子模國王默罕默德的命令之下,順便掃蕩了高加索及東歐地區,而成吉思汗自己去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扎蘭丁,一直追擊到印度。此後成吉思汗東返草原,並在途徑六盤山的時候病逝,他死之前,西夏國再次反叛,他的遺言中制定了滅亡西夏、金國和南宋的佔領。

成吉思汗死後不久西夏滅亡,而後在窩闊臺大汗時期,蒙宋聯合滅亡了金國,從此蒙古開始和南宋接壤了,並開始發生衝突,第四代大汗蒙哥時期,蒙古語南宋大規模開戰,甚至蒙哥還死在了宋朝釣魚城下,也就說小說中的被楊過所殺,直到第五代大汗忽必烈時期,蒙古才最終攻滅南宋。

蒙古滅宋之前的形勢圖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兒子,也就是說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宋之間並不接壤,所以是無法進攻南宋的。


大東北的小豆包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時候,都沒有發動過對歐洲的戰爭。

成吉思汗之所以沒有先打宋朝,而是先向西攻打花剌子模,這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和地理位置有關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南宋的周邊有大理、吐蕃、西夏、金國等,或許與蒙古有著一定的接壤,但是很少。大家都知道南宋時期基本上是被欺負的,不管是金國、西夏還是吐蕃軍事戰鬥力都要比南宋強。蒙古要想攻打整個南宋,就會深入到被金國、西夏和吐蕃的包圍圈中,他們只要在蒙古與南宋的接壤處,斷掉蒙古軍隊的後勤,蒙古軍就會全軍覆沒在南宋。

第二、與成吉思汗的個人有關

在早期蒙古是一個分裂的政權,很不團結,在這樣情況下戰鬥力自然不行,於是就被強盛的金國欺負,成吉思汗的親人還有死於金人之手的。所以,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後第一個想幹的就是金國,而且也確實是這樣的。只不過後來冒出了一個花剌子模,這個國家當時也是比較強盛,很是瞧不起蒙古帝國,時常發起挑釁,這樣幾經挑釁之後,成吉思汗發怒了,直接揮師西征,將花剌子模打得落花流水,當花剌子模被打得不能再有任何還手之力後,成吉思汗這才開始對西夏、金國、朝下手,只不過在剛剛要滅掉西夏的時候去世了。


吾愛說歷史


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和歐洲只有一次短暫的交鋒,當時蒙古的主要精力還是在攻打金國方面,至於南宋,蒙宋兩國根本不接壤,成吉思汗想打南宋也夠不到

由於咱們初中課本的古代史講得都非常快,通常一個朝代一兩頁紙就介紹完畢了,以至於許多人都簡單地認為改朝換代非常容易,只需要一場戰役或一次政變就可完成。

但實際上一個帝國的建立通常要經歷至少半個世紀的征戰以及幾代人的努力,蒙古帝國的建立也是如此,絕非成吉思汗一人完成的,成吉思汗只是蒙古帝國的奠基者。

(蒙古帝國的全面鼎盛時期踏平了大半個亞歐大陸,這個版圖是由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三代人共同完成的,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帝國的疆域剛剛擴張到中亞地區。)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之後主要的敵人時金國,但金國是蒙古的宗主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成吉思汗最初未敢輕舉妄動。

1208年,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成為大金皇帝,完顏永濟是個碌碌無為之輩,成吉思汗之前在靜州向大金國獻貢時曾見過此人,對他頗為蔑視。在得知完顏永濟繼位的消息後,成吉思汗便決定南下攻伐金國。而為了伐金,早在1205年蒙古就開啟了對西夏的戰爭,意圖剪除金國左翼。

1209年蒙古軍第三次攻伐西夏,西夏向金國求救,但完顏永濟竟然以“敵人相攻,我國之福也,何患焉?”為由拒絕出兵援助西夏,導致金國和西夏的同盟徹底破裂,西夏被迫向蒙古乞和,並駐蒙伐金。

1211年,在經過前後長達五年的準備後,成吉思汗統兵約10萬人南下進攻金國,蒙古軍在突破金國的邊牆之後,在野狐嶺與45萬金軍決戰。

此戰金軍統帥完顏承裕本希望藉助野狐嶺多山的地形遏制蒙古騎兵,但是完顏承裕將兵力佈置的太過分散,而且野狐嶺多山的地形由使得金軍各部之間通訊受阻,蒙古軍得以集中兵力主攻金軍大本營,金軍潰敗。

野狐嶺大戰標誌著蒙古對金國的戰爭拉開了序幕,而面對蒙古的入侵,金國統治者接連犯下嚴重的戰略失誤,使得蒙古得以在戰爭中日益強大。

不過金國畢竟是中原大國,受死的駱駝比馬大,在金哀宗上臺之後,金國先後修復了與西夏和南宋的關係,開始全力應對蒙古入侵。與此同時金哀宗也啟用了一大批名將固守“關中-黃河防線”,多次打敗蒙軍南侵,甚至蒙古大汗窩闊臺領兵親征關中都被金軍擊敗,最後是蒙古軍強行繞到南宋才得以攻入金國腹地,並在三峰山團滅金軍主力,金國的滅亡才不可挽回。

蒙古和金國之間前後打了24的年戰爭,史稱蒙金戰爭,最後是在蒙古的第二位大汗窩闊臺才完成了滅金大業,而成吉思汗早在滅金前七年就已經去世了。

除了統一蒙古以外,成吉思汗一生中主要攻滅了西遼和花剌子模兩個國家,就連西夏也是在成吉思汗死後才滅亡的。當然沒有成吉思汗的奠基,蒙古帝國是不可能崛起的,但是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帝國只是剛剛形成雛形,蒙古全面的擴張以及開始對歐洲和中東的入侵,還是要等到窩闊臺汗、貴由汗和蒙哥汗時期。(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時的疆域,此戰成吉思汗主要的目標是要滅的花剌子模,雖然在此期間蒙古軍也從高加索南部攻入歐洲,與羅斯聯軍爆發了戰爭並擊敗羅斯聯軍,但成吉思汗時期蒙古軍還沒有大規模入侵歐洲,蒙古軍當時的主要精力仍舊放在了金國身上)

至於南宋,在成吉思汗時期是根本夠不到的。因為由於西夏和金國的阻隔,蒙古和南宋壓根就不接壤,你讓成吉思汗怎麼去攻打南宋,難不成要飛過去?

當時成吉思汗對於南宋是採取聯合的態度,成吉思汗知道南宋和金國是世仇,所以他希望能與南宋南北夾擊金國,待滅金之後再滅南宋。

(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與南宋並不接壤,成吉思汗根本不可能攻打南宋)

不過對於蒙古拋出的橄欖枝,南宋君臣卻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南宋雖然仇恨金國,但靖康之恥的教訓猶在眼前,當年北宋就是連金滅遼,才導致引狼入室。

如今的局勢與北宋末年出奇的相似,南宋政府又不傻,自然不會重蹈北宋的覆轍。即便是金國腦子進水,在蒙金戰爭期間還數次入侵南宋,但南宋政府都保持了相當的剋制,在擊退金兵之後沒有繼續追擊,目的就是為了保住金國,替自己擋住蒙古。

南宋的中立態度一直持續到三峰山之戰後,眼瞅著金國已是大勢已去,在南宋名將孟珙的建議下,南宋才在無奈中選擇與蒙古合作,以期能夠多佔領一些中原土地,使自己贏得更多的戰略空間,為日後蒙宋戰爭做準備。


千佛山車神


歷史上的中原王朝以農耕文明為主,時常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所以我們對付遊牧民族有很豐富的經驗,而且當時的南宋雖然只剩下半壁江山,即使這樣蒙古也打了四十年才滅掉南宋。

蒙古在確定進攻路線的時候,已經充分考慮了進攻的難易程度,南邊難,西邊易,所以先從西征開始。而且蒙古在開始擴張的時候是以戰養戰,相比於歐洲的城堡,南宋的高牆更難突破,一旦不能破城,補給跟不上,就只能退兵。



南宋的話,守住黃河(黃河可以渡河的地方有點多,不太好守),開封、洛陽就拿不下來(那會是金都)。守住汗水(襄陽),江漢平原就拿不下來。守住長江(南京),蘇南和浙江就拿不下來。守住巴山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劍門),四川就拿不下來。



而中亞政權基本是草原大漠上的孤城(比如撒馬爾罕),東歐政權則是草原上零星農耕地中的孤城(比如基輔、莫斯科)。伊朗是開闊高原,伊拉克是開闊平原。這些地方對於騎兵行動來說毫無難度,遊牧民族可以一馬平川,直接到匈牙利草原。



只要蒙古騎兵圍城,這些孤城是無法得到補給的,所以一般只要大軍圍城,就可以等著收割了,因為對方一定抗不了多久。

中東地區西奈半島是一個大陸橋,巴勒斯坦地區多山,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海,德國捷克奧地利多山,只有這些地方才有條件阻擋蒙古騎兵。所以蒙古的擴張極限也在這幾個地方。


歷史伶俜者


大餘哥來回答。

首先澄清的一個問題,成吉思汗終其一生也沒有攻打歐洲,也沒有攻打宋朝。歐洲和宋朝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後代攻打的。但關於這個問題相信題主的意思是,為什麼成吉思汗是先向西打而不是先向南打?那麼我們來分析原因:

1.原因一:西方的花剌子模人殺掉了蒙古和平商隊,使得成吉思汗震怒。

1217年,成吉思汗就向花剌子模派出一支450人的穆斯林和平商隊,沒想到剛入花剌子模國家,就被訛答剌城守將誣指為間諜,並被守將給殺了。

成吉思汗知道這事後非常生氣,派巴合剌為首的三人使團,要求賠償。當時,花剌子模國運正在上升期,摩柯末一看成吉思汗竟然派來使團質問,非常生氣,竟然殺了成吉思汗使團中的正使,還剃光兩位副使鬍鬚,押送出境。當成吉思汗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怒不可赦。


2.原因二:西方的花剌子模收留了成吉思汗的宿敵蔑兒乞人,並且暗中幫助乃蠻部抵抗過蒙古人。

在成吉思汗攻打乃蠻部時,花剌子模暗中幫助過乃蠻部,並且在乃蠻部被蒙古人剿滅之後,又暗中幫助了逃亡的花剌子模太子屈出律和收留蔑兒乞人殘部,希望通過屈出律和蔑兒乞人的殘餘勢力來共同打擊宿敵西遼,並且限制蒙古的不斷強大。不過屈出律在利用手段篡奪西遼國王王位後,並沒有跟花剌子模人站在同一戰線上。使得花剌子模吃力不討好,不但沒有獲利,反而得罪了蒙古。


大餘說三農



成吉思汗與歐洲結緣只是一個偶然,並不是有目的性的,而宋朝相對而言在當時中間和隔了一個金朝,金朝那時還負隅頑抗,委屈在黃河南北一帶,它那時只丟了國都中都而已,其仍把實力保存在金國大部分地區,也包括被蒙古隔斷了的東北和以南華北一帶。成吉思汗自斡難河誓師起兵,等統一草原實力充足後,以祖父俺巴孩被殺為由,與金國撕破臉,目的就是想徹底征服金國,以圖天下。



可這一開戰在他有生之年就南征了大的兩次,大安三年1211年,由於對金國北部邊防重鎮的壓力。首先汪古部的投降,給蒙古進入廣闊的中原撕開了一個口子,邊防重鎮烏沙堡和烏月營裸露在蒙古鐵蹄之下,等攻破第一道防線,接著就是邊境重鎮撫州,恆州,昌州,面對蒙古對三座城池的任意撕掠,西路蒙古軍由朮赤和察合臺,窩闊臺已奔赴西京大同,守將胡沙虎準備逃走,眼看城池一破,北大門敞開。




金皇帝永濟坐不住了,立馬決定投入金國一半軍力,總計五十萬集結於野狐嶺與蒙古決戰,由於成吉思汗不失時機與金國在此展開大決戰,可是由於主帥獨吉思終無能,加上副將完顏胡沙更是膽小之輩,率領十五萬遲遲不來增援,最後被蒙古軍消滅於澮河川,自個獨自溜走了,本來對他抱有期望的追隨者和官紳地主們見他殘暴不仁,紛紛倒戈投向蒙古。中都城很快展露到蒙古鐵蹄之下,但由於完顏綱誓死禦敵,致使哲別一方損失慘重,第一次以金國作為犧牲,岐國公主遠嫁成吉思汗,賠了大量金箔和三千童男童女就此作罷,可是成吉思汗仍未回漠北,在關外紮營,金國領土仍完好。



可第二次1214年於禎佑元年開始,金國皇族內亂,胡沙虎殺了永濟,新皇帝完顏詢南遷開封,還扣留了蒙古使臣,成吉思汗以此為由再次攻打金國,這一次可以說完全佔領原來失去的,派斡陳那顏襲擊山東,弟哈撒兒奇襲河北,可是由於金國黃河重防如鐵桶一樣,致使蒙古損失慘重。這段時間由於蒙古主力疲憊暫時把一切軍政要務賜予給木華黎,賜太師國王,太行山以南由木華黎節制 ,因此這個時候蒙古和金之戰告了一段落,它也成為其分界線,向上面所說為什麼不先攻打南宋,我想,成吉思汗連金國都未擺平,哪有心思隔著金國去圖南宋,畢竟西夏還存在,仍是南宋西北的局鄰和保護傘,相對而言蒙宋這個時候還處在蜜月期,蒙古派阿拉淺出使南宋準備以南宋靖康之恥為例勸說宋理宗一起合謀抗金。



由於對金戰事無果,成吉思汗本人無奈回師漠北,籌備著欲取西邊的想法,那就是西遼,可令成吉思汗意外的是等哲別大軍進入其國都虎思斡耳朵時,西方大國花剌子模湊熱鬧了,所以成吉思汗與西方結緣也是從這裡開端的,由於高傲的花剌子模越來越不服氣,最後愈演愈烈,1217年訛答剌城主亦剌斡出黑殺了五百名商隊就是鮮明的例子,這也就有成吉思汗西征的原因,由於摩訶末沙的傲慢和縱容過失從而把蒙古拉入與西方爭奪中,這也就是像上題所說為什麼成吉思汗西征歐洲是個偶然的原因。


龍文說史


成吉思汗應是西征並沒有打到歐洲,進攻歐洲是其兒子孫子的事情,成吉思汗向西主要打花剌子模,向南方主要打的是金國和西夏。之所以沒打宋朝,主要是暫時打不到。中間隔著金國和西夏國。

草原民族確定進攻方向,主要考慮更為熟悉的草原區域,蒙古高原向西,沒有大山大河阻隔,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與蒙古相似,向西進攻是最自然的選擇。 但成吉思汗並沒有放棄向南進攻,成吉思汗時期,多次對金國、西夏進攻,金國已經放棄黃河以北大片區域,並滅了西夏國。到其孫子忽必烈時,金國被徹底消滅,蒙古直接與宋朝接壤。

蒙古人一開始對外戰爭主要目的是掠奪財富和人口,並沒有長期佔有的打算。在戰爭中看到了更多繁華的都市和繁榮的文化和各色人等,開闊了眼界,才開始尋求對征服區域進行持續的統治。

隨著疆域的擴大,管理的人口越來越多,但蒙古人本身並不會管理,只識彎弓射大雕,依賴色目人、漢人進行治理,或者說是承包。蒙古帝國不可避免的碎片化了。到忽必烈時代,已經嚴重漢化了,不僅手下謀士將領為漢人,軍隊也為漢人。進攻宋朝,也主要是忽必烈的努力,主力也是北方漢人,正是北方漢人萬戶張弘範帶兵最終徹底消滅了宋朝。忽必烈也被視為漢化的蒙古大汗,不被其兄弟們認可。落後民族靠武力征服先進民族,不但造成了人類的大劫難(黃禍),最終落後民族也失去了自我,在不斷的子孫相殘中不斷的衰落下去。


鄭說豫見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是因為中亞花剌子模國作死殺害了蒙古商團,當時蒙古和南宋之間還隔著一個金國,這就導致了成吉思汗先打歐洲而不是南宋的局面。

宋金時期,蒙古草原部落之間爭戰不休,弘吉剌部在鐵木真的率領下統一了蒙古各部,進封成吉思汗。為了報先祖俺巴孩汗被金國人釘死在木驢上的仇恨,成吉思汗率領十萬蒙古鐵騎對百年金國發起了進攻。
成吉思汗


面對蒙古人發起的進攻,金軍節節敗退,蒙古人攻佔了包括遼東地區在內的大片金國領土。在野狐嶺,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蒙古鐵騎就殲滅了金國四十五萬大軍,使得金國精銳盡喪,局勢直轉直下,金國被迫從此進入防禦階段。

然而正當蒙古大軍直搗金國中都之時,成吉思汗停止了對金國人的進攻,接受金國人的求和。成吉思汗認命木華黎為太師國王,率十萬蒙古軍隊攻略中原,自己帶著蒙古大軍回師草原。1219年,成吉思汗徵發草原各部發動了第一次西征。


有網友會問,成吉思汗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殲滅金國進而滅亡南宋一統中原,反而中途停止攻金,不遠萬里遠征花剌子模國呢?

一、花剌子模國殺害了成吉思汗派出的450人的蒙古商隊,恩仇必報的蒙古人急於復仇。

成吉思汗進兵中原後,與中亞的軍事強國和貿易強國花剌子模國締結了和平通商協定。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一支450人的貿易商隊,攜帶五百峰駱駝以及大量財寶和商品,去往花剌子模國進行貿易。這支蒙古商隊來到額達拉城後,該城的守將海爾汗見財起意,誣陷蒙古商隊為間諜,下令逮捕了所有蒙古商人,並全部處決,只有一人得以逃脫。

得以逃脫的蒙古商人輾轉回到蒙古把事情的所有經過告訴了成吉思汗,蒙古高層內部譁然,作為恩仇必報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停止了對金國的持續進攻,不遠萬里對花剌子模國進行了征討。
蒙古第一次西征


成吉思汗徵發草原各部,萬里行軍,突然間出現在了花剌子模國蘇丹的眼前,花剌子模國七十萬大軍猝不及防,被蒙古大軍逐步分割消滅,昔日強大的花剌子模國隕滅在了歷史的塵埃裡,海爾汗和摩柯末蘇丹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蒙古人對花剌子模國的懲罰,是蒙古暫緩滅亡金國進擊南宋的主要原因。

二、金國依然勢大,蒙古人短時間滅不了金國

金國雖然失去了遼東和剛經歷過野狐嶺新敗,但金國已開國百年,長期經略中原地區,可謂根深蒂固。而且,金宣宗力排眾議,將都城從中都燕京搬到了開封,開封有黃河天險作為防衛,易守難攻,蒙古騎兵一時間難以逾越,這都延長了金國的國祚。直到二十年後,蒙古借道南宋,從金國後背襲擊金國,並在宋蒙聯盟之下,才滅掉了金國。

成吉思汗都還沒滅掉金國,又怎麼會先攻打南宋再進行西征呢。


月夜讀春秋


成吉思汗沒打歐洲。蒙古人的西征,只是在爭權奪利過程中失敗的一方,向西為自己奪取生存空間,而蒙古大汗的軍隊主要是監視失敗者,避免其實力擴大,危害自己的權利。成吉思汗只西征了中亞的太陽汗,因為太陽汗的人殺了蒙古商隊的人。蒙古人第一次真正西征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遇窩闊臺、察合臺排擠,憤而脫離分家,由於跟隨他西征的蒙古軍人多是沒有繼承權的家族長子,又稱“長子西征”。西征不是蒙古有計劃的戰略行動,而是被迫的,鬧分家的分裂行為。元朝為了保證自己漢化的父子繼承製,也懶得干預兄弟們的向西拓展,只要他們不回來爭權,承認自己的家長地位就好。蒙古西征實際將蒙古分裂為五個兄弟國家,而不是什麼統一的大帝國。


沉140769451


在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並沒有發動過對歐洲的戰爭

成吉思汗的西征,主要是征服中亞花剌子模,以及高加索諸國、欽察人和俄羅斯諸國,這些地區在當時都不是歐洲的範圍。

蒙古的歷史上共發起過三次西征,只有第二次由窩闊臺大汗主持的長子西征,才打到了多瑙河一帶。


既然大前提不存在,那麼小問題也就作廢了。

這個問題應該改成:為什麼成吉思汗先對中亞用兵,而不對南宋用兵。

答案其實很簡單——這是由於當時的蒙古帝國和南宋並不接壤,還輪不到消滅他們呢。此時成吉思汗在中國的征伐對象主要是西夏、金朝。

請看這張地圖。

南宋其實還是很安全的,成吉思汗不可能跳過去打南宋吧?

成吉思汗死於公元1227年,這一年也是西夏滅亡的時間。至於金朝滅亡的時間則是1234年。


由此可見,成吉思汗根本還打不到南宋呢,因為蒙古眼前的敵人還沒消滅,怎麼可能跳過直接進攻南宋?

總而言之,這是很基本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