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過四川峨眉山的金頂,沒有任何高原反應,那我去西藏會有高原反應嗎?

默憨木德啊蟻


峨眉山金頂的海拔才剛到三千米,一般人都沒有高原反應,我們爬峨眉山只有一個感覺就是累,峨眉山太大了,一般體力勝任不了。去過幾個超過四千米的山,明顯感覺身體不適,頭疼嗜睡沒精神。



國際上劃分海拔的標準:1500米至3500米為高海拔地區,一般人都可以適應;3500米至5500米為超高海拔,大部分人會出現高原反應;5500米以上為極高海拔,人處在這一海拔高度身體機能會嚴重下降,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當然具體情況也要看看個人的身體素質,就像有的人暈車有的人就沒什麼事。



西藏的氣候算是非常極端的,拉薩貢嘎機場的海拔高度是3650米,坐飛機直飛拉薩幾乎沒有適應的過程,有很多遊客一下飛機就感覺不好了。適應高原地區最高的方法就是逐漸適應,比如乘坐火車進藏或者自駕。西藏有很多地方超過四千米,有的地方達到五千米了,比如絨布寺的海拔是5100米,肯定會出現高原反應的。去西藏旅遊一定要客觀衡量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貿然前往對健康造成損害。


大玲子和爸媽去旅行


海拔超過3500米才會出現高反,峨眉山3000米都不到,怎麼會有高反?

高反因人而異,不是誰都會有高反的,2014年騎行青藏線,兩個隊友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反,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我一樣沒有高反,到達五道梁的時候兩個隊友都出現了高反,其中一個妹子上吐下瀉,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好了,但還是四肢無力,還有一個小夥呼吸困難,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有所緩解,只有我沒有感覺,一路都在問她倆高反啥感覺,差點被打死🤣🤣

在格爾木休整的時候,遇到一個當地的大叔,他說去過兩次拉薩進了兩次醫院,都是因為高反,格爾木的海拔是2800米,高反因人而異,不是每個人都會高反,高反的人身體條件不一樣,高反的程度也會不一樣,自駕西藏的進藏後一定備氧氣瓶,坐火車的話車上有氧氣。






單車少年環遊記


你這問題提得好,好些人都說什麼我會高反,不敢去。我不會高反,啥事木有。其實高反人人都存在,只是表現,耐受力不一樣。但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科學安排進度,遵守高原生活經驗,一般都可以適應。我到過6000以上海拔,4000米海拔戶外生活十多天,但一次在3500米戶外徒步差一點就玩玩了。當時想狀態不錯,海拔高度就小山一座,什麼準備都沒有,兩小時海拔上升1500,結果上吐下瀉,頭暈目眩,大腦嚴重不夠用,鬼打牆7-8小時,沒辦法打110求救。


自遊趣


高原反應這個可不是兒戲,一定要重視的,峨眉山的海拔照通俗來講和高原那個海拔完全是兩回事,但是話說回來,峨眉山金頂也就不到2800多海拔,在西藏的高海拔地區,平均都在4000左右,著實差的太多。


這個高原地區分“富氧”“低氧”兩種


富氧地區:

四川周邊,西藏南部、青海南部、甘肅南部、這類地區的的高原地貌,大多植被豐富,在空氣中的氧含量都是很高的,而且空氣溼度大,這類3500-4500海拔的地區,不劇烈運動的話,一般高原反應出現的情況不多,比如說川藏的南線318前半程就在富氧地區,很多人上了3800以上的高山也沒什麼感覺,但是到後半段,林芝以後的就很明顯了一到埡口或是山的最高點,就會有胸悶,頭暈的症狀發現。

在這類地區的適應不足以進入“低氧”地區,請去旅行的朋友要多加註意,不要在這類地方覺得的沒事情,就去做一些劇烈運動,從而導致高原反應的發生。

低氧地區:

西藏北部,甘肅南部,青海東南部,這一類地區有很多地方都為超高海拔地區,植被稀少,氧含量非常低,空氣非常乾燥,一般海拔都在4500-5500之間,是非常容易高原反應的地區,在這類地區對於在平原生活的朋友們來說,是需要注意的,有高原反應不僅僅是四個字而已,是可以傷害到生命的一種症狀。

如果必須到該類地區去,就需要在旅行地,進行有效的適應,一般初期就在24小時內,過了適應期就可以小運動量的旅行了,但是時刻要注意身體狀況,有些地區醫療條件不好,早發早處理,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傷。

做好準備有備無患

如果去西藏旅行,在出行前一週服用抗高原藥品紅景天或者高原安,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到達高原地區後請攜帶應急氧氣,應對緊急情況,避免在高原地區進行劇烈運動,或是大聲說話,造成腦供血不足,產生高原反應,準備簡單的血氧儀,夾在手上就能測試的那種,每天早晚測量,如果數據不正常請儘快尋求幫助。


高原反應沒有想象中的神秘,只要合理的預防,就不會發生到你身上,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到你,祝你在高原玩的快樂 玩的開心。


藍色之旅


去過峨眉山金頂沒有任何高原反應,那麼去西藏會有高原反應嗎?

本人多次自駕車進藏,最長一次時間差不多有一個月呆在高原上活動,而其中一次在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阿里羌塘高原超過十五天,下面以小編的親身經歷分享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



去西藏肯定會高反

整個西藏地區的平均海拔是4000米,無論走到哪大部分地方都逃不過高海拔低壓低含氧量的影響。不要說在峨眉山金頂才3000米沒高原反應,就算是從3650米的拉薩本地人到海撥5500米的高山區也會出現高反的,這是有醫學依據的。據西藏方面醫療機構對當地牧民流動放牧跟蹤研究表明,從海撥3000米的林芝當地牧民到了4000米的高原牧區放牧,時間超過5天后測量血夜血紅素對比,出現明顯提高達3%,而達到一個月的血紅素提高達8%,儘管對於牧民來說從身體上並未出現明顯的高反,但這個數據說明身體狀況已經發生了高山病症。



而對於我們從平原地區進入高原,無論以自駕車還是其它方式進藏,高反是百分百會發生的。區別在於每個個體的差異大小而已。以小編本人為例,記得當年第一次自駕進藏,從康定翻過折多山後當晚住新都橋就出現頭疼、睡眼差的高反症狀。第二天加量飲水並沖服萄萄糖粉基本緩解了。之後行程就基本適應了。而再隔大半年後從滇藏線入藏,從麗江到飛來寺(3780米)也同樣出現上次新都橋一樣的高反症狀包括同行的二次進藏的夥伴也一樣。但凡事也有例外,去年(18年八月)自駕進藏基本沒有那兩次的頭疼反應,或許是輕微到可以忽略吧。



西藏高原地貌特徵造成與內地同海拔山峰氧含量有差異


內地三千米左右的山峰均位於相對較低的地勢之上。就以峨眉山為例,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峨眉平原之上,氣候特徵為雨量充沛、雲霧繚繞,空氣溼度大,山脈周邊植被森林豐富,這些因素令到峰頂雖然海拔高度達到3000米,但氧含量絕對不會象西藏高原復地同高度的那麼低。

看下圖

上圖看出,林芝與格爾木、德令哈的海拔差不多,但林芝的含氧量卻遠高於這兩個城市,主要原因(小編之前文章論述過)是林芝地區的森林資源佔了全西藏的80%,令到林芝是西藏地區幾個富氧區之一。而西藏這樣的富氧區並不多,絕大多數地區都是非森林區,甚至是無植被的荒漠,除雨季外,空氣極度乾燥,日照長,蒸發量大,更容易引起人體不適從而降低了抗高反的身體機能。這也是為什麼一些進藏老司機會說夏天入藏高反會更容易適應的原因。

總結


到西藏旅遊,高反無可避免,儘管這次不怎麼樣,下次也不敢打包票說不會高反,就象踢足球一樣,巴塞也不會每一場比賽都贏定皇馬吧?當然了,有高原經歷,起碼在心理上有個數,但也不能疏忽大意,每次進藏寧願把困難想多點總好過心理手足無措。

因此您在峨眉山金頂沒有任何高原反應,對去西藏沒有任何的借鑑意義,相反不要被這種假象迷惑了。


百威天地BRAVEWORLD


常言道“高原欺負身體強壯的人”!因為,青壯年耗氧量大,所以,高原反應也比較大!老年人還有小孩子耗氧量小,上高原反而沒有多大反應…

因此,這跟上沒上過高原沒有直接聯繫,有的人上過很多次高原仍然會有高反,但是上過高原的人知道如何預防和減輕高原反應,比如出發前服用抗高反藥物,途中通過調整呼吸增加氧氣吸入量,實在不行就用氧氣罐等方法…

嚴格的說,一般人到海拔1500米以上旅遊,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頭痛,耳鳴,心跳快,呼吸緊等症狀,只是有的人症狀不明顯或者是很快就消失,高原反應主要因為空氣中氧氣濃度低,導致人的血液中紅細胞運載氧量少,從而引起的大腦缺氧,其次,因為高原溫差變化大,坐車或徒步時又在運動狀態,人體不能適應,多種因素造成…

其實,在植被豐富氧氣充足的地區,既使海拔3000米左右,只要不劇烈運動,大多數人也不會有太大反應,但在3000米以上,很多地方已經是針葉林、灌木叢和草地,這些植物光合作用低,釋放氧氣少,空氣中氧氣含量也就低,所以,高原反應也就相應增大!


神經濤哥


我覺得這個事不可以一概而論的,就是你可能去四川的峨眉山是沒有任何的高原反應,但是有可能你一進入到西藏就會有高原反應,因為這些都是以你的身體體質為前提的。而且峨眉山和西藏的海拔是沒有辦法比較的,因為峨眉山的金頂最高也就3000多米,但是西藏起碼是在4500米以上。

不能夠想著自己去過四川的峨眉山,沒有任何的高原反應就可以貿貿然的去西藏旅遊。我覺得西藏不比其他地方。如果是有高原反應,而且是比較嚴重的話,是比較麻煩的,畢竟西藏那一邊的設施還沒有這麼多完善,可能送去醫院也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我覺得如果要去西藏旅遊,肯定是要做好身體檢查,確保自己沒有什麼問題才去。

而且也要預料到最差的結果就是你可能會發生高原反應之後的一些事情就要備好一些藥或者是一些必須用品去,不然的話高原反應是很難受的。也要閱讀相關的知識,

比如什麼情況下面有可能高原反應會出現,出現了高原反應之後要怎麼辦?這些都是需要熟知的。

而且高原反應最主要是每個人的紅細胞運氧能力不一樣。所以有些人是不會出現高原反應,有些人是出現高原反應的,但是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是會出現的。因為我們都是在低海拔地區生活的嘛,比較適應了這一邊的空氣含氧量,所以去到西藏有可能一下子就不會適應而產生高原反應。


一車三人行


四川峨眉山金頂的海拔才3000米,一般來說正常人都不會有高反的表現,除非感冒或者身體很差的情況。


去峨眉山金頂沒有任何高原反應,那麼去西藏會不會有高原反應,那就不一定了,還得看人。因為西藏那麼大,每個地方的海拔也不盡然相同。比如拉薩城海拔只有3600多,一般來說只有少部分人會有輕微的高反,比如頭暈或頭痛等症狀。而比如羊湖海拔4400多,納木錯海拔4700多, 珠峰大本營海拔5000多一點,阿里那邊海拔基本都在4500-5000左右吧,大部分低海拔地區過去的人,都會多多少少有高原反應。


高反其實就是一種不適應當地氧氣狀況的反應,剛到如果不適應,可以哪裡都不去,好好休息適應一兩天天,就不會有反應了,最重要是千萬不能感冒。並且高反這事,並不是說你身體好就不高反,身體差就必然高反。


我以前其實是一個身體很差的人,動不動感冒,平時也不愛運動,第一次爬峨眉山是09年的4月,山頂有積雪很冷,快到頂的時候,有點輕微頭暈。之前從來沒上過海拔2000米的地方,可能當時確實不能適應,爬山回來腿痛了一個星期,上下樓梯都靠人背,腿簡直廢了。


第二次上高海拔就是2年後了,是去3600米左右的牛背山,那時候開始玩戶外,重裝徒步上去的,卻並沒有任何高反的跡象。然後後來陸續上了很多次高原,在4000多米的地方露營也沒有過高反,最高重裝徒步到4700米的地方。唯一的反應就是剛到4000米走起來會覺得心跳厲害,走起來很累不敢走快,但是適應一下就可以跟平時一樣的走啊跳的了。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經歷別人高反,是在康定那邊的一座山上,營地海拔3900。當時有一位大哥,看著身體很棒的,他自己也說平時經常到高原去玩,從來沒有高反過,結果第二天一大早我還在睡覺,就聽他在旁邊帳篷大呼小叫的叫人去扶他,說他站不起來了。我爬出去一看,他被幾個人攙扶著走出帳篷,兩腿都是軟的,整個人都沒有力氣,臉色發白,估計是睡一晚缺氧了。另外還有兩對小情侶中的妹紙也高反了,晚上吐了一地。


後來去青海年保玉則穿越的時候,一個妹紙高反流鼻血,手指腫脹到不能彎曲,到營地之後啥都吃不下喝水都吐,她也是看起來身體很好平時每天游泳的人呢。


以前對我來說高反的唯一症狀就是頭痛,不過穿暖和戴上帽子注意保暖就沒事了,再不濟就吃一顆芬必得(出去那麼多吃高海拔,芬必得都只吃過一次),睡一覺就好了。


然而上一次去4000米的地方紮營,我就體會到了嚴重高反。我們是重裝徒步到頂,90斤的我背了30多斤的揹包,走了7、8個小時。快到頂的時候下雨了,被淋了雨,又累又冷又餓。扎帳篷的時候我就開始覺得頭暈乎乎還痛得像要炸裂,整個人反應也遲鈍了。我趕緊換上乾衣服鑽進睡袋捂暖和,結果第二天早上醒過來又開始生龍活虎的去爬了更高的山,也沒有再出現高反的症狀。


所以去西藏反不高反,對同一個人來說,也不是一件確定的事,自己提前做好準備,注意保暖,不要劇烈運動,注意休息多喝水,適應個兩天就沒事了。至於紅景天吃了有沒有用,我沒有試過,有人說有用,也有人說是心理安慰,你可以提前吃了試試看吧。



流浪魚和狗丫丫


正常人高反的概率並不大。自駕,摩托車騎行的幾乎不會高反。坐飛機的高反的人很多,火車也相對多一些。看你自己怎麼走了。不過西藏的風景很漂亮,值得一去!下面是我八月在西藏拍的照片。





高子華PDS


海拔高度與含氧量呈遞減關係。海拔零點含氧量為20%,海拔2100米含氧量為16%,海拔3200米為14%。筆者曾經二度去西藏,也親身體驗了高反。兩次比較明顯的輕度高反發生在海拔3500米。而峨眉山的海拔為3099米,因此一般不會有明顯的高反。所以,初次入藏居住宜選擇在海拔3000米以下,是比較安全的。當然,入藏3~5日後,也就基本適應了,即使到4000~5000米一般也不會有大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