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壁畫看古代女子如何梳妝打扮

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女性不僅在頭飾上追新求異多變,而且還儘可能地在臉上精心做各種妝飾,以迎合當時的審美觀和心理。因此,開額、畫眉、制蟬鬢、塗胭脂、抹鉛粉、點口脂、暈額黃、貼花鈿、畫花子等風俗廣泛流行。

開額,就是把額前的頭髮剃掉,讓髮際線上移,使得額頭部分變大。這相當於在額頭上騰空了一個寬闊的舞臺,舞臺上由那對描畫出來的眉形唱主角。

從敦煌壁畫看古代女子如何梳妝打扮

圖1 中唐第159窟女供養人 常沙娜臨

唐代婦女畫眉之風非常流行,唐玄宗曾命畫工繪《十眉圖》。敦煌壁畫中的眉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長眉,以黑或黑與石綠畫成,即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詩中所謂“青黛點眉眉細長”。初、盛唐時期所繪的菩薩和女供養人多作此種黛眉或翠眉,通稱娥眉。如初唐第329窟、中唐第159窟、晚唐第138窟中的女供養人(圖1)。敦煌曲子詞《傾杯樂。窈窕逶迤》中亦云:“翠柳畫娥眉。”一類是短眉,元稹《有所教》一詩中說:,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不傷垂;人人總解爭時勢,都大須看各自宜。”可見各式各樣的短眉,也是盛唐時期的一種時髦妝飾。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一家及侍婢,均作短眉,寬而濃。此類短眉也見於晚唐第107窟的女供養人和藏經洞出土的絹畫《引路菩薩》;中的仕女等。

從敦煌壁畫看古代女子如何梳妝打扮

圖2 榆林窟第25窟北壁老人入墓中的婦女

蟬鬢,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據記載最初由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莫瓊樹所制,它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1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蟬鬢”。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雲鬟霧鬢”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髮式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髮型富於變化而別緻。因此,蟬鬢既是髮式也是面飾。隋唐時期流行蟬鬢,隋薛道衡《昭君辭》:“蛾眉非本質,蟬鬢改真形。”唐白居易《長相思》:“深畫眉,淺畫眉,蟬鬢鬃臀雲滿衣。”敦煌曲子詞《南歌子。獎美人》:“蟬鬢因何亂?”敦煌壁畫中如初唐第71窟北壁《阿彌宅經變》中的菩薩、盛唐第445窟南壁《阿彌陀經變》中的伎樂、盛唐第45 窟北壁“未生怨”中的侍女、榆林窟中唐第25窟北壁“老人入墓”中的婦女,其兩鬢似梳飾蟬鬢(圖2)。

唐代婦女多使用胭脂,李賀《賀復繼四首》:“燕脂拂紫綿。”岑參《敦煌太守後庭歌》:“美人紅妝老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敦煌曲子詞《柳青娘·碧羅冠子》中亦云:“故作胭脂輕輕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敦煌壁畫中的女子塗胭脂,多塗在面部的兩頰,繪成蛋形,如盛唐第217窟的仕女、中唐第159窟和晚唐第9、12、138、144窟中的女供養人兩頰均塗胭脂暈染,亦如敦煌曲子詞《南歌子。獎美人》所描述:“翠柳眉間綠,桃花臉上紅。”

抹鉛粉,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雲:“鉛粉凝春態,金鈿耀水嬉。”王仁裕《開元天寶遺書》記載:“宮中嬪妃輩,施素粉於兩額,相號為淚妝……”南宋吳文英《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賦》亦云:“小娉婷,清鉛素靨,蜂黃暗偷暈,翠翹敬鬢。”莫高窟如中唐第159窟《擠奶圖》中手捧缽站立門前的婦女、盛唐第445窟的宮女、盛唐第217窟《得醫圖》、第45窟《未生怨》故事中的婦女,臉部多塗素粉,不施胭脂,頭上也多不作釵飾。這種素妝更顯得自然嫵媚,玉骨輕柔,正如P.2838敦煌曲子詞《浣溪沙。髻綰湘雲》裡所云:“髻綰湘雲淡淡妝,早春花向臉邊芳。”

從敦煌壁畫看古代女子如何梳妝打扮

圖3 晚唐第9窟 天女 李其瓊臨

點口脂,又叫點點唇,就是以唇脂塗抹在嘴唇上。點唇早在先秦就已興起,然而直到唐代,它才特別為女性所垂青。唐代崔顥《盧姬篇》詩云:“盧姬少小魏王家,綠鬢紅唇桃李花。”北宋秦觀《南鄉子》詞曲雲:“妙手寫徽真,水翦雙眸點絳唇。” P.2838敦煌曲子詞《內家嬌。絲碧羅冠》亦云:“嫩臉紅唇,眼如刀割,口似朱丹。”敦煌壁畫中的菩薩、供養人等人物畫像,多以硃紅點染嘴唇,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口唇薄小,如晚唐第138窟、144窟、9窟的女供養入,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及其女兒、盛唐第45窟《未生怨》中的婦女、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絹畫《樹下說法圖》中的女供養人等均為櫻桃小口。另一種口唇厚圓,唇形突出,唇色鮮豔,如初唐第220窟、晚唐第9窟中的天女(圖3)、中唐第159窟的女供養人等。

從敦煌壁畫看古代女子如何梳妝打扮

圖4 吐峪溝出土絹畫侍女 (公元7世紀)

暈額黃。南北朝至唐時,婦女愛在額間塗以黃色,作為點綴。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戲贈麗人》詩:“同安鬟裡拔,異作額間黃。”唐李商隱《蝶三首》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據文獻記載,婦女額部塗黃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為染畫,一種為粘貼。染畫是用毛筆蘸黃色染畫在額上,如新疆吐峪溝出土的唐代絹畫中的侍女額間所繪(圖4)。粘貼法較染畫法容易,這種額黃是用黃色材料剪製成薄片狀飾物,使用時粘貼於額上即可。由於可剪成星、月、花、鳥等形,故又稱“花黃”。南朝陳徐陵《奉和詠舞》詩“舉袖拂花黃”,北朝《木蘭辭》“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唐崔液《踏歌詞》“翡翠帖花黃”等,都指的是這種飾物。嚴格說來,它已脫離了染額黃的範圍,更多地接近花鈾的妝飾。

從敦煌壁畫看古代女子如何梳妝打扮

圖5 晚唐第138窟女供養人 李其瓊臨

貼花鈿。花鈿是貼在眉間或臉上的妝飾。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或各種圖案。如晚唐第138窟的女供養人,兩鬢抱面,額上繪有對稱的如扇狀的五個花瓣,花瓣中心為綠色心形,在眉梢處也繪有同樣的花瓣,兩頰塗淡赭黃暈染,鼻子兩側的暈染處繪有對稱的展開雙翅做飛翔狀的飛鳥,在嘴角兩邊也繪有對稱的站立小鳥,另外還散落點綴著幾顆寶石般的綠色圓點,真可謂豐富多彩(圖5)。

從敦煌壁畫看古代女子如何梳妝打扮

圖6 初唐第220窟天女 史葦湘臨

畫花子,是用各種顏料畫在眉間或臉上的妝飾。如敦煌初唐第220窟東壁《維摩詰經變》中的天女,額間就畫有一碩大的雲頭花鈿(圖6)。不過,由於敦煌壁畫都是用顏料所繪,因此一些女性眉間或臉上的妝飾,究竟是貼的花鈿還是畫的花子,很難確切判斷。

不論怎樣,我們從敦煌壁畫中唐代婦女的面妝情況,可以看到在追求時尚方面,古代婦女確實是多彩多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