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戲曲之一,歷經兩百多年的發展演變,如今已經成為吳楚地區大眾最受歡迎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每逢重大節日,民間舞臺上不乏黃梅戲的演出。

然而,縱觀黃梅戲的歷史,它的發展卻充滿曲折,甚至曾經一度被定義為傷風敗俗的戲曲,禁止任何形式的演出。

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1、黃梅戲:發端於乾隆末年的民間小戲

關於黃梅戲的起源,說法有很多,最為被認可的是黃梅戲源於黃梅縣的說法:湖北黃梅縣北部山區盛產茶葉,每年穀雨前後,成群結隊的青年男女就會上山採茶。在採茶期間,為了打發採茶的無聊,一些青年男女就開始哼唱類似山歌的小調。

經過長時間積累,逐漸形成了很多形式相近、內容相近的曲調和唱詞,這種曲調被稱為採茶調,所以黃梅戲早期又被稱為黃梅調、採茶調、採茶戲等。在今天的港臺地區,仍然有很多人沿用黃梅調來稱呼這種戲曲形式。

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由於黃梅縣依山臨湖,極容易發生水災.《黃梅縣誌》上有這樣的記載:從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到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共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其中大水災60多次。

明末黃梅人石崑玉在其著作《桂公堤碑記》也提到:“黃梅背山面湖,民田盡藪澤中,江漢直注,彭蠡旁射,水患歲有。(明)永樂中,築堤障之。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以堤為命。”

嚴重的水災已經影響到了百姓的生活,面對生存困境,為了謀生,很多人開始舉家外逃,一部分人逃到了距離不遠的安徽省宿松縣。

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為了生存,一些老人、婦女們就開始依靠唱黃梅小調乞討生活。黃梅小調也逐漸在安徽省開始傳播,並逐漸被安徽當地的農民接受。當地居民在黃梅小調的基礎上糅合了當地民歌和多種戲曲元素後,逐漸發展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藝術形式。

那麼,黃梅戲究竟是如何被定義為傷風敗俗的戲曲並不斷遭到當時主流社會的封禁呢?

2、黃梅戲:屢次被禁,歷經劫難經過改革終存活

原來,相傳一百多年前,在安徽宿松縣一個名叫崔佳坪的地方,住著陳吳兩個大戶人家。一天,陳家的一個小媳婦陶金華上山打豬草時,偷了吳家人的筍,被守山的吳家人金小毛髮現,結果此事以一場男歡女愛私了終結。

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可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件事很快就走漏了風聲,有好事者把它編成小戲《偷筍》傳唱,於是這出黃梅小戲廣為流傳,這便是早期黃梅小戲的唱詞風格。由於內容偏於露骨,再加上早期的很多黃梅小調都有對男女情事和男歡女愛的渲染,比如小戲《煙花女自嘆》展現的是妓女生活,《閨女自嘆》講述洞房生子的故事。這些來自民間的黃梅小調被當時的主流社會認為傷風敗俗,因此很多地方政府明令禁止黃梅戲演出。

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即便是到了1912年的民國元年,黃梅戲因為存在大量不健康導向的唱詞,依舊被視為“淫戲”,禁止在城裡演出。民國時期,政府曾先後六下禁令,取締黃梅戲。

然而,黃梅戲並沒有因為一紙禁令而銷聲匿跡,反而愈演愈烈。在那個網絡不發達又缺少娛樂活動的年代,民間戲曲黃梅戲就像現代的電影、電視劇一樣,成為底層人民茶餘飯後重要的娛樂活動,老百姓對這種耳熟能詳卻又通俗好聽的黃梅戲百看不厭。不過黃梅戲的流行依然只限於安慶周邊的農村地區。

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直到上世紀30年代,黃梅戲才開始逐漸向外傳播,並且在黃梅戲唱詞裡,出現了汽車、燙髮、留聲機等現代詞彙。

比如黃梅小戲《煙花女自嘆》就有“買了一條綠綢裙改了式樣,又買來了留聲機,擺在奴家。”的唱詞。這種被西方人稱為“鄉村歌劇”的黃梅小調已經嗅到了城市氣息。

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不被主流社會接受的黃梅戲,猶如亟待破土而出的幼苗,急需一個適合的生存環境。對於喜愛黃梅戲的從業者來說,他們同樣期盼著有一個合法的舞臺來演唱這種通俗小戲。

新中國成立後,這種普遍流傳在安徽、湖北的小戲,究竟該走向何方?成為大多數戲班和戲曲人需要考慮的問題。

1950年4月初,喜歡看戲的毛主席在為新成立的戲曲研究中心上指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不久之後,周恩來針對戲曲改革工作也明確指出:地方戲尤其是民間小戲,形式單一活波,容易反映現代生活,並且也容易為群眾接受,應該特別加以重視。

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這算是對黃梅戲的發展指明瞭方向,由此開啟了黃梅戲以改戲、改制、改人的三改運動。這次戲曲改良也對中國黃梅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戲曲愛好者王少舫和嚴鳳英兩人的提議下,傳統小戲《偷筍》改編《打豬草》,並被定為成兒童劇,旨在表現友誼的淳樸和童真。

改變後的黃梅戲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1952年,改編後的《打豬草》第一次在上海大眾劇院亮相,經典而優美的唱腔得到了極大地肯定,也是在這一年,上海《大公報》第一次正式用“黃梅戲”稱呼這種民間戲曲,黃梅戲的名稱也正式成為官名,原有的名稱黃梅調、採茶戲等別名成為了歷史。

《打豬草》在上海的這次精彩演出,贏得了極大的肯定,也為黃梅戲走向戲曲大舞臺奠定了基礎,當代著名音樂家賀綠汀看完《打豬草》後說:“我彷彿聞到了農村中泥土的氣味,聞到了山花的芳香。”

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黃梅戲,從黃梅小調發展而來,這種唱詞中飄散著濃郁的民歌風味的小調是底層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真實反映和總結,是勞動人民用聲音對勞動最樸素的表達和吟唱。

黃梅小戲,它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清脆的唱腔給人帶來別樣的韻味,雖然曾經屢次被禁,歷經戰亂的摧殘,但是最終頑強地存活了下來。如今的黃梅戲,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黃梅戲:香飄海內外,一曲民間小調傳唱千里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新生事物大量出現,電影和電視劇藝術,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生活。

此時的黃梅戲,就像被送上風口上的“豬”,搭上媒體的快車道,不斷在電影、電視劇中展露風采,它以簡潔明快的曲調以及通俗獨特的唱腔,迅速風靡全國。那句很多人都會哼唱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就是來自黃梅戲《天仙配》。

黃梅符號:黃梅戲是如何從“禁戲”演變成合法的民間藝術?

隨著電視、電影、互聯網等的出現,大眾的娛樂活動日漸豐富,黃梅戲這種傳統的戲劇或多或少受到了衝擊,但是卻並不妨礙它的存在。電視、電影甚至某些重要的國家級戲曲盛會中依然有它的身影。電影《一代宗師邢繡娘》、電視劇《黃梅戲宗師傳奇》等都有黃梅戲的故事。

相比其它戲劇,黃梅戲的出現距今不過200多年,它就像一個窮家小子,家底薄,沒有靠山,屢遭封殺但是卻最終完成逆襲,讓自己從田間藝術走向了城市大舞臺,並被列為中國五大戲劇之一。如今的黃梅戲,正在用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向世界昭示著中國古老文明的絢爛和多彩。

黃梅戲,它不僅僅是勞作人民樸素生活最純樸、最真實的反映;是勞動人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寶貴財產,值得我們每一個後人珍視和愛護。

(1)書籍:《黃梅戲史話》

(2)黃梅採茶戲《逃水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