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大學生應該嚴進嚴出這個說法有什麼看法?請講實話,不說空話?

馬萬富


我個人覺得大學現在的狀態應當是寬進嚴出。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大多數人在初中階段,由於第1次中考成績的不理想,慢慢地失去了機遇,然後高中階段,又有一次機會沒有把握住,這就造成了有的人一生和大學失之交臂。

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存在著其他的一些形式的大學學歷的教育,廣播大學函授,甚至在網絡中都可以買到一些大學畢業證,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帶來的後果就是大學畢業證越來越不值錢。

所以我覺得應當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廣泛的讓想進入大學進修和學習的人,有機會能夠學習,然後再發放畢業證的時候進行嚴格的控制,嚴格的控制背後應當剔除一部分學科的考試成績,比如說,一些高等數學對於一些文科類的沒有作用,現在已經提出了,但是還有一門學科,讓大多數人也非常頭痛,那就是英語。

所以在某些方面英語不應當作為大學畢業的一個硬性條件,因為英語的知識和學習可以通過專業人士的翻譯工作來完成,而沒有必要每一個人都掌握這一項技能。

總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家可能會有這樣的趨勢來限制大學生的畢業,在網絡中新聞已經出現了很多比比皆是。

所以我建議或者希望的就是寬進嚴出,給每一個人一次機會。


宜城老師


對於大學生該不該“嚴進嚴出”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不應該!

我國一直以來的大學制度是“嚴進寬出”,也就是說,考上大學很難,畢業卻很容易。對於這種情況,年級比較大的七零後、八零後記憶最為深刻。



那時候,考大學簡直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廝殺可謂異常慘烈!能夠上大學的,真的都是佼佼者,強人中的強人!有的人為了上大學,甚至反覆復讀了好多年,高考真可謂是“歷盡千般苦,方為人上人!”

記得村上有一位同學,連著考了5年,放考上大學,端上“鐵飯碗”。倒不是這位學生笨,而是那時候的高考實在是太難了!這位學生後來做了大學教授。所以說,他完全是因為“嚴進”而導致浪費了五年青春!

但是,那時候一旦進了大學,就如同進了保險櫃,只要能混個60分就能順利畢業。所以,進了大學基本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



此所謂“嚴進寬出”!這種做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埋沒了大量的人才,因為很多有才華、有能力的人,無法上大學!同時,“寬出”也廢掉了很多才俊,考上大學基本都是很優秀的。但“寬出”導致這些人變得不求上進,過日子,得過且過!最終也被廢了!



後來,從90年代末期到現在,隨著大學的不斷擴招,“嚴進”變成了“寬進”。但是,“寬出”依然是寬出!大學生們的大學生活幾乎就是一個字“混”!大學生活就是談談戀愛泡泡妞,打打遊戲睡睡覺,跑跑景區旅旅遊,泡泡網吧上上網。整個大學生活就用一個詞就能概括:頹廢!

於是,有人提出大學應該“嚴進嚴出”!大學要嚴出,這肯定沒問題。其實,我前面已經講過,“嚴進”不可取!“寬出”更不可取!因為嚴進容易埋沒人才,寬出容易廢掉人才!故“嚴進嚴出”是走了兩個極端!不足取!



反觀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大學都是採取“寬進嚴出”。這樣先讓所有有天賦的孩子都進來,然後嚴格要求,達到一定的水準方能畢業!

這種做法至少有兩個好處:

第一,孩子們的中學時代不至於活的那麼累!

第二,在創造力最強的年齡,讀大學必須玩命學,否則無法畢業。

這樣,就完美的解決了矛盾、問題!

歡迎大家都來討論討論這個問題。


姑蘇講堂


你對大學生應該嚴進嚴出,這個說法有什麼看法?

首先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對的,出發點也是好的。這是對國家對人民負責任的說法。

另外我還想說,只要根據國傢俱體情況,怎麼樣做符合實際,怎樣做都對,不需要一定要怎麼做。

就當前大學招生情況而言。每年高考閱卷後,各類學校按分數高低,先後依次錄取。分數最高的是清華,北大,優先錄取,直到最後分數低的,被那些不出名的學校錄取了,高中畢業生有大約百分之八十,進入了大學。這種情況說嚴進呢,還是寬進呢?對有些各牌大學是嚴進了,但對那些還沒招足的學校,就是寬進了。

對於一些名牌大學,那裡學生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掛科,更不會有勸退的學生。

但是對那些不出名,而只招些低分的學生,他她們肯定有,成績跟不上的,掛科的,因為他她們本來基礎就差,怎麼辦?跟他她們談嚴出,他她們出得去嗎?把他她們勸退了,退到哪裡?退回家,家長們的血汗錢,最後大學沒畢業,落得個回家,他她們怎麼面對家長,面對社會,花了錢,浪費了時間,由誰來負責,自己努力了,盡責任了,可是因為基礎差,就是學不好,這能全怪學生嗎?當初他她們的分數是一清二楚的,大學收了他她們的錢,又不讓畢業,這樣做合理嗎?寬進大學的學生,談嚴出,合適嗎?這不叫坑爹又坑生嗎?

所以我認為大學生,嚴進,嚴出,嚴進寬出,等等都應從實際出發。那些不知名的高校,能和清華,北大比嗎?他們對學生也能談嚴進嚴出嗎?他們這些大學只能寬進寬出。假如脫離實際,強行搞什麼掛科,勸退,今年你搞了,明年你那個大學就不要辦了,有誰花了錢,買一個丟人現眼啊。普通百姓玩不起,高中畢業後,打工,上你那個拿不到畢業證書的大學,這種傻子不會有。

其實大學招生,國家應該有計劃,根據需要決定招生人數。不講什麼,怎麼進,怎麼出的問題。

說說我們國家以前,從來沒有什麼一定要什麼嚴進寬進等說法。

我是六零年進入淮安師範的,那一年是寬進,只要填志願的都錄取,原因是初中生太少,五七年小學考初中,十三選一,當時師範就招不到人。

我愛人六三年考進師範,那一年是十一個初中生考上一個師範,那才叫嚴進。

嚴進的,寬進的,最後大家都畢業了,不存在什麼掛科,什麼勸退的現象。學校既然招收了大學生,就應該對人家負責任。不能拿老百姓的錢開玩笑。我認為任何規定,都應該考慮到老百姓的利益,都要對老百姓負責。

這個議題肯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大家的觀點都對,這裡無需更多的爭議。發表自己意見就行。


馬萬富


大學有四種形式,嚴進嚴出、寬進嚴出、寬進寬出、嚴進寬出。

在教育部沒有取消“清考”制度之前,我國的大學屬於“嚴進寬出”,導致大學畢業生質量嚴重下降,大學生到社會上沒有任何競爭力,連農民工都競爭不過。以致於出現“3000月薪想找農民工門都沒有,找大學生還差不多”的吐槽。這反映了大學生質量嚴重不達標。

在大學沒有擴招之前,我國大學的情況基本上是嚴進嚴出,那時候大學生到社會上,即使是不包分配都被搶著要,何況當時都是包分配的呢?所以那時候的大學生就是香餑餑。

擴招後,重點大學繼續是“嚴進寬出”,而一般的大學,特別是大專,就變成寬進寬出了。因為只要參加高考,都有學校要去,一個學渣接到10份以上錄取通知書,是很正常的現象。裡面除了野雞大學外,就是招不到學生的大專院校,聊勝於無吧。

事實證明,寬進寬出,就是害了學生也害了家長,嚴進寬出結果跟寬進寬出基本一樣。那麼寬進嚴出呢?這種方式本來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是不適合我們的國情和文化傳統。因為大家都要進重點名校,而這些學校的資源是不足以實施寬進嚴出的,所以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那麼,要保證大學生質量,提高大學生在社會上的聲譽,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只有一條路,嚴進嚴出。所以,我本人百分百支持嚴進嚴出。是的,學生學的會苦一些,但是,這些苦,比起沒有實力到社會上受的苦,皮毛都不到。


當代師說


我是寒石冷月,我來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不贊同大學採取“嚴進嚴出”這種制度,而應採取“寬進嚴出”。之所以這麼說,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第一,嚴進嚴出,必然導致比現在還要激烈的應試教育競爭。

大學擴招已經好多年了,雖然現在高考錄取率已經非常高了,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激烈的高考競爭態勢。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現狀,恰是因為很多家長普遍把目光定位在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大學,但是好大學有多少呢?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那些有名氣的大學。

如果再採取嚴進的話,按現行的錄取機制只能大大提高錄取分數線,由此導致更加激烈的應試競爭,恐怕很多老百姓更會怨聲載道了。說到這,就得問題主了,你所言的嚴進具體標準又是什麼呢?除了拿分數來衡量外,還別的評價標準和高考錄取標準嗎?

第二,寬進嚴出,必然會降低高考的激烈競爭程度,讓大學生自己去努力。

遠且不說,自從義務教育法頒佈以後,小升初的鐵閘被打開了,讓絕大多數孩子能夠輕鬆上初中,甚至在小學階段成績較差的孩子也都能繼續讀初中。這對初中來講,其實就是寬進,但是到了中考,譁,又把閘門關起來了,開始過篩子,結果有一半的學生進不了普高。如果把中考和高考的大閘門都打開,你看還有多少不願意學的學生想去上大學?而那些真正想學習的孩子,進了大學後,由於已經成人,具備對自己前途負責的能力,自然就努力了,不努力必然會被淘汰,連大學都讀不完。

第三,大學的嚴進,最直接的後果就導致生源嚴重不足,國家也不允許這麼做。

若問當代中國大學生綜合素質怎麼樣?恐怕真的很讓人堪憂,因為靠分數一路拼殺出來的年輕人,他們已經像流水線上缺乏靈魂的產品一樣,考試是他們最擅長的能力。除了考試之外,綜合素質與能力就差的太多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高分低能。如果大學真採取嚴進機制,恐怕就得徹底改革應試教育體系,為大學生量身定製嚴格的標準。但是越是嚴苛,可能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大學生涯嚴重不足,國家也根本不允許這樣做。

結束語:說了半天實話,但可能也只是隨便聊聊,關於大學嚴進還是寬進,這都是泛泛而談。但是目前教育部已經發出聲音,大學是一定要嚴出的,這就意味著大學生再混日子的恐怕就不好畢業了。如目前的取消清考,這就是不錯的辦法,再如讓大學教授迴歸講臺給本科上課,還有清退機制的啟動等。種種跡象表明大學開始抓嚴出了。


寒石冷月


關於國內大學的培養模式,究竟是“寬進嚴出”好還,還是“嚴進嚴出”好,或者是“嚴進寬出”好,社會上對此的爭論從來就不曾停止過。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並不只是發放文憑的場所,“嚴”字當頭,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

在人們的心目中,我國高等教育歷來有著“嚴進寬出”的傳統,只要高考那“一錘子”買賣弄好了,進入了好的大學,即使是躺著學,那也是包拿文憑,並且還能找到好的工作。但是,好景不長,享受了幾十年“嚴進寬出”的大好時光在今年戛然而止。人民大學率先打響公開退學本科生的“第一槍”,對16名本科生做出退學處理決定,讓在校大學生驚呼“嚴進嚴出”的“狼”真的來啦。

高等教育“嚴出”是培養新時代建設人才的必然要求

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的先賢們就在講過:嚴師出高徒。嚴格要求,才能出人才;嚴格要求,才能出優秀人才。幾千年的歷史進程表明,這仍然是教育應當持有的主基調。

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之內,我們的高等教育在出口上相對寬鬆,尤其是九十年代後期高校擴招之後,一些大學出於招生、評估、升格等發展需要,對畢業生出口關把得不夠嚴,導致畢業生總體水平不高,民間甚至還有了“大專生不如當年的老高中生”“本科生不如當年的中專生”“研究生不如當年的本科生”等多種說法。

雖然這樣的說法不一定準確,卻也反映出高校畢業生“寬出”的事實,以致於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不得不面臨失業的窘境,核心的原因就在於缺乏實力、缺少市場競爭力。這樣繼續下去,無疑只會毀掉高等教育的根基,砸掉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

每一個行業,當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都免不了要革故鼎新,高等教育也是如此。進入新時代,教育部在總結高校擴招以來的高等教育得失基礎之上,召開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定下了要讓本科教育真正嚴起來、讓大學生忙起來的發展調子。

在幾天以前還專門印發了《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取消“清考”制度,體育考試不合格不予畢業,重抓畢業設計和學位授予,讓廣大在校學生無不感到徹骨的寒意。可以說,高等教育實行“嚴進”政策,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寬進”的基礎條件目前尚不具備

我們人口眾多,教育的基礎差、底子薄,尤其是高等教育,離世界一流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以近幾年高考的報考人數為例,幾乎都在千萬級別,2019年更是達到了1032萬人。與龐大的高考隊伍而言,國內的幾千所高校的承接能力、培養能力,遠遠不能滿足逾千萬人的高等教育需求,每年都還有兩百多萬考生不得不落榜,不得不止步於高考,無緣於高等教育。

而且,這逾千萬的高考生,還是在中考時分流百分之四十幾的學生到中職院校的結果,否則有高等教育意願的總人數將近兩千萬。國內現有的高校承接千萬高考生都難以為繼,如果像國外高校一樣,實行“寬進”的政策,由高中畢業生自主申請,那麼擠爆各大高校的大門,將是意料之中。

一方面是有高等教育需求的人兒太多太多,另一方面是高校的數量極其有限,就那幾千所,每所高校的招生數量也就那麼一點點。所以說,高等教育實行“寬進”政策,目前尚缺乏現實的基礎作支撐。

高等教育“嚴進嚴出”是發展的現實選擇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已經實現了長足的進步,教育體系日 臻完善。高等教育也經歷了恢復高考、985和211工程建設、高校擴招等一系列重大機遇的發展,較之於幾十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走進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上,教育政策的頂層設計者著眼於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適時調整高等教育政策指向,讓高等教育真正嚴起來,讓大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學到真本事,當然不認真學習的大學生將被嚴酷的淘汰、半路出局。這樣下去,將在高校形成崇嚴尚實、倡導學習的良好氛圍,在將來的某個時點之上,就可以用事實回答久懸而未決的“錢學森之問”。

綜上所述,對於我國高等教育“嚴進嚴出”的新形勢,在校大學生們一定要真正重視起來,要看到“嚴進嚴出”背後的良苦用心,切實抓住寶貴的大學時光,刻苦學習,努力奮進,做一個有抱負、有實力、有作為的新時代大學生。


教育挖挖機


大學必須“嚴進嚴出”。

大學教育的目的之一,不是為了普及高等教育,而是為了選拔並培養適合社會各業所需的人才,也就是人才儲備。

對於日常生活所需的文化知識,九年義務教育已經都教了,足夠了,也就是說,開化民智的任務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完成了。

這也是很多高中生所抱怨的:“我學這些有什麼用,生活中又用不到。”其實,大學學的很多東西工作中也用不到,生活中更用不到。因為這些更多是知識,不是技能。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用的更多的偏偏是技能。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地學習,考學?就是為了選拔。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科舉。科舉考八股,治國也不用八股。

通過各層次考試,分層次為各行業有方向地選拔出有培養價值,有學習潛力和能力的人才,這才是中考、高考、大學各階段考的目的。也是為什麼各階段都要學些無用知識的根本原因。學生真正需要培養的是學習能力,而不是知識本身。

所以,大學教育要嚴進嚴出,不能普及,連高中都沒必要普及。



時光ME


大學生既然嚴進了就應嚴出,若嚴進寬出,那嚴進又有何意義呢?

暫且不說嚴進嚴出,寬進寬出,嚴進寬出。在大學,老師教書育人,是一種義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美德。大學老師有義務,也有責任把每一位進入大學的學生,培養成才,教育學成畢業,大學老師絕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畢不了業。

作為大學學生,既然花那麼大的精力走進大學。那麼,進入大學就應該認真讀書,好好學習,爭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作為大學生,認真讀書,好好學習,即是必要一種態度,也是義務,也是責任。

大學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也是國家培養人才教書育人的神聖殿堂,國有國法,校有校規,老師與學生,必須嚴格尊守校紀校規,絕不允許亂七八糟的事存在。老師應該與學生一道努力,共同完成目標,老師應該盡最大努力教導並幫助學生完成結業,不能讓個任何一個學生掉隊畢不了業。大學生畢業的標準不能訂的太低或太高,起碼要成績極格,才能畢業。

大學老師要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學校也要督促老師儘量教導幫助學生畢業。國家政府也要督促學校培養優秀的學生,學校的學生畢業率一定要達標,對學校與老師也要有一個規章約束的,要有章法的。


鄙視那陰暗的小人


大家好,我是憲平說教育。關於大學生是否應該嚴進嚴出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會持贊同態度,但是怎麼嚴進嚴出才是最應該討論的事情。

當代的大學生真的很糟糕嗎

網絡時代,媒體十分發達,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我們在網絡上總會看到大學生不好的一面,邊以過來人的角度批評,邊發表一些針對大學生的言論,但是其實如果我們上學那個年代很多大學生也是這麼過的,為什麼那時候的聲音那麼小呢?因為信息傳播快了。



當代的大學生真的有那麼糟糕嗎?就只知道打遊戲,談戀愛,浪費時光。其實這只是大學生的一面,很多優秀面並沒有被人察覺。當然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而當代的大學生或許沒有你想象的糟糕,別再以過來人的心態批評誰,不知道有多少人記得曾經80後被批垮掉的一代,可是如今卻成了國家的脊樑。

大學生嚴進嚴出是必要的,怎麼嚴進嚴出才是應該討論的重點

現在大學擴招嚴重,很多人都認為大學生越來越多了,質量也越來越不好,其實並不是這樣,好大學一樣很難進,每年有多少高考落榜生。嚴進應該不僅僅止步於學習成績,如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考量才是最重要的,在不斷的教育改革中或許會給我們答案。



嚴出是很重要的,不能讓大學生天天混日子。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取消了畢業清考等等,就是要讓大學生在學校完成本專業的學習,這就是嚴出的信號,但是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如何加大嚴出的力度這次是需要做的。僅僅是考試嗎?顯然人才不等於考試成績,品行一樣很重要。如何考察一個大學生的品行恐怕也是應該關注的。

結束語

大學應該嚴進嚴出,但是要得法。一切都需要慢慢來,教育是一棵果樹,從種子,發芽,再到開花結果,這是一個有生命力的系統工程,只有每一步做好才能做到真正的嚴進嚴出,只考慮大學有現實意義嗎?


憲平說教育


提高自身素質,面向全體學生,擁有博大胸懷和公正公平的意識,懂得師生溝通的技巧,結合教學實踐努力讓學生喜歡是做好老師的關健。 關鍵詞:自身素質;溝通技巧 ;關愛學生 要怎樣成為學生心中喜歡的教師,我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以求在教育教學中積累經驗,使教育教學更有成就。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新世紀,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而其競爭的實質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培養數以千計的專門人材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人才,是我國目前把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的唯一出路,是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殺手鐧。實現四化,科技是關健,基礎在教育。我們教師是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者,在教學活動中,黨的教育方針能否貫徹,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否發揮,教師起著主導作用。而教師能否發揮其主導作用,關健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設法讓學生喜歡。如何提高素質,讓學生喜歡?相信很多同仁方法不一,各有絕招,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 、不斷充實自己,力爭高屋建瓴,博觀達識 教師的天職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學生最不能原諒的便是教師一問三不知或一知半解。在知識更新加快、傳播渠道多樣化的今天,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信息途徑。因此學生並不會因為教師年齡大而信服和尊重教師,而要教師確實有知識才敬重和信服。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是很難在學生中實施有效地教育和管理的。因此,自己必須不斷用新知識充實武裝自己,不僅要精通所教學科,還要熟悉所學專業的一切知識。並且要懂得必要的適應時代的生存知識與現代技能。回想自己做學生時,就喜歡那種在上課的過程中旁徵博引、幽默風趣的老師;喜歡時常閃耀著智慧的火花的老師;喜歡不經意間就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的老師。 我常想:自己要繼續加強學習,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和新信息,要求自己經常去研究教育科學理論,深入教學實踐,這樣會使得自己知識較紮實,講解知識比較準確,促進自己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讓學生覺得課堂生動有趣而喜歡我這個人,最終喜歡我所代的課。 2 、注重修身,做學生的榜樣 教師所從事的職業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業,因此,很多時候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 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 實踐證明,兒童、青少年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正是個性與品德形成時期。儘管社會環境、家庭等因素對兒童、青少年的個性形成和品德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教師的作用最大。教師的影響主要通過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教師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學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通過教師本人的人格特徵、言行舉止等對學生的影響。在青少年眼裡,教師是正確的,教師的話都是對的。由於青少年好奇心強,也好模仿,因此,教師的言行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個性、品德的發展。例如,在小學階段,如果這位班主任連續帶了兩年,那麼,這個班的學生的說話的語氣、語調,辦事風格在很多方面與班主任有類似之處。 身教重於言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教師的事業是培養人、教育人的事業。教師要做好榜樣,就要對人守信,對事負責。對待學生,不以個人的好惡為標準,不以謀取私利為目的,開誠佈公,坦坦正正。這既是教師良好的為人品格,又是育人事業所必備的美德。以誠為先,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師生之間的關係必須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關心,彼此尊重、以誠相待的基礎上。 孔子說:“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季扎解劍祭徐君,並說:“我心已許,怎能因其死而背心?” 海涅說:“生命裡不可能從謊言裡開出燦爛的鮮花。” 可見,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全人類的美德.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誠信更是:立命安身之本;是待人接物,行事成事的源泉。 做一個誠信的老師吧,這樣才能可以讓學生有法可效,有樣可仿!要求學生做到的,特別是作班主任的首先要做到。如班主任模範地維護班級環境衛生,不吐痰,不隨手拋雜物;學生遇到困難班主任首先慷慨捐助,在各種場合下都要維護學校聲譽。大到教育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小到在班級中和各種場合下的言談舉止,處處給學生以表率,潛移默化,增強他們的班集體責任意識,維護班集體的良好的形象。不作班主任的代課教師,要像班主任一樣關心班集體的事情。 答應學生的事,對學生許下諾言,一定要踐行. 時刻要做到光明正大,實事求是.注意有錯就改,勇擔責任.嚴格遵守學校紀律,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搞好與同事的關係,絕不貶損同事.如果老師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言行脫節,心口不一,那麼就會給學生造成極壞的影響,誤人子弟。 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因此我們老師更要時注意加強師德修養,讓他們由衷的佩服與喜歡你,而樂於向你看齊。 3、努力學習,使自己具備多種能力 做一個受學生喜歡的教師,要具備很多的能力:如觀察、分析、判斷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個別談話和談心的能力,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發現、培養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總結工作的能力等等。新時期還應有體察學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學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們真實態度,以達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應有啟迪學生心靈的能力,應有教育和管理相結合的能力,應有較高的演講和對話能力等等。因此我想我們老師更要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並努力踐行.時常要結合工作實際,不斷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甘於奉獻. 二、掌握師生溝通的技巧 1、尊重理解,平等待生。 17年前,懷揣著青春的夢想,懵懵懂懂的成了一名教師,一名任課老師和班主任。憑著的一腔熱血,一份執著,一些初生牛犢不懼虎的勇氣,發奮工作,想爭取好成績,證明自己。成天想著給學生加課業,進教室就板著臉,睜著一雙若大的眼睛,像鷹一樣地時時透視著一些兇光。不時地為自己想到的“暴力”而不出格的“收拾”學生的招數而沾沾自喜。 一兩年裡,成績倒也還不錯,但是我卻發現,學生老遠見我就躲著。並且,花開的季節,果熟的季節,山裡的孩子們總會不時的給自己喜歡的老師採些野花,送些水果,全校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有人送,就我沒有。一次開班會,我讓學生們要實話實說為啥沒人給我送花哈,是不是不喜歡我這樣的老師啊?同學面面相覷,沒人敢吭聲。最後我笑著說,不敢說啊,那就無記名寫寫,可不許說假話,也不能不說。老師天生心眼裡有測謊儀。課後拿著一堆紙條,認真、反覆地看看.......“老師,我喜歡你,好多次都想給你送花,可是怕你罵我。”“老師,我喜歡你,可你太嚴厲,我多想把我家的桔子,給你摘一點來。我家的桔子,同學們都說好吃的不得了。”“老師,我媽媽說,你教我,我的成績提高了,讓我請你去我家坐坐,可我不敢叫你。”從小倔強剛毅從不輕易流淚的我,不知不覺流了很久複雜的淚.再次上課的時候,我沒有講課,讓學生們每人寫一篇短文.題目:《老師,我想你對您說》,要求:寫實話,字數不限。在我的記憶裡,那次幾乎一半的短文,後來都放在學校的展版上展出了。用心寫的文章,足可以打動人心;用情凝成的語言,一定可以感染人的靈魂。 後來,我慢慢放下教師的架子,不斷提醒自己對學生要講民主,講道理,做學生的朋友。下課後,有時候同學們一起打打乒乓球,有時候看見學生們跳皮筋,去和她們探討一下游戲的規則,體育課時想辦法設計一些我自己也可以參與的遊戲,和學生打成一片,遇上學生的鍵子或者乒乓球不小心滾到自己面前的時候總是溫和的幫他們撿起來。有學生進步時,想辦法摸摸他們的頭,並適時地讚美一下。有學生調皮的時候,顧及他們的自尊心。及時幫他們改正錯誤,拔出成長中的那些“野枝、野芽”。並且注意適度與學生親和,嚴厲而不再過分。 幾乎每一個學校,都有個別的老師,忘了適度,而變得難以控制學生。課堂紀律不好,教學成績自然是一塌糊塗。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和學生做朋友時,自己畢竟是他們的老師,溫婉裡必須有幾分老師的樣子。時常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中有無對老師的過分接近。如有,應馬上進行處理,不能使學生覺得自己這老師不兇,是他們的朋友,而忘了是他們的老師。 在與學生的親和的過程中,慢慢地讓自己有了明銳的觀察力。每帶一個新班,要求自己迅速記住學生的姓名,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學生的學習基礎,然後逐步洞悉學生的心,知道學生的性格、優點、缺點。努力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做老師的,最難做到的可能就是平等待生了。因為沒有老師不喜歡成績好、紀律好的學生。然而每一個班這樣的學生都是有限的。我們面對的還有很多中等、偏差的一些學生。如何讓每一類學生把他們潛在的能力發揮出來,做最棒的自己,最終達到整體提高?可是說教師首當其充要解決的問題。最簡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平等待生”,不漠視,不拋棄,不放棄,不把不同的類次的學生,一刀切。力求公平、公正。老師公正與否,直接影響老師的威信。每個老師都有特別喜歡的學生,和不喜歡的學生。所以我特別弄一張表,把我心裡不太喜歡的學生的名字羅列了一遍,平時多注意給他們愛護,批評的時候多長一個心眼。我想,對品學兼優的學生,每一位代課老師給的愛已經很多,這時,我得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時時提示自己有無偏袒,對喜歡的學生不亂姑息、包庇。久而久之,學習好的不驕傲自負,學習偏差的不自暴自棄,有些叛逆的不會和我頂撞。 在工作中我用這種方法,收效一直是不錯的。因為我的教學成績,17年來,無論是何種程度的學生,最後在我的努力下,幾乎都是進步的,完全可以大言不慚。 2 、懂得學生心理,學會聆聽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青春萌動的時期。此時他們的思維發展在觀察的自覺性、穩定性、精確性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抽象邏輯思維開始佔有相對優勢,能根據抽象的命題進行邏輯推理,但基本屬於“經驗型”,由於易受情緒和興趣的制約,思維顯得片面和膚淺。 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有了明顯發展。對他人的想法和觀點一般不輕信和盲從,觀察事物具有目的性和系統性,能從事物的本質和各種主要細節,從事物因果關係上分清主次,喜歡標新立異,發表獨立見解,但水平較低,觀點常常偏激,難免片面化和表面化。 他們情感豐富易變。活潑而富有朝氣,常有衝動性,不善於剋制自己。在待人接物上情緒色彩濃厚,情緒與理智的矛盾比較突出。自控能力較差。在行動方面常為個人利益所驅使,意志不穩定。 個性上,自我意識發展的最大特點是成人感的形成,極力想表現出成人的作風和氣魄。但是在自評和互評的問題上,常常不客觀、不全面、不穩定。他們不想再依賴父母,渴望獨立地選擇所喜歡的事。他們要自由支配時間,捍衛自己的觀點和評價標準,因而,易與家長、教師產生分歧。 當學生髮生矛盾或者有心事時,我們做教師的一定針對學生心理,有耐心,學會聆聽。想辦法讓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讓學生將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萬一矛盾已經發生,一定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公平公正地處理。 3 、心胸豁達,學會寬容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更容易犯錯。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碰到學生犯錯誤時,一定要儘可能他們多一些寬容,定會取得懸崖提韁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寬容是愛的甘露,通過教師耐心地引導,犯錯的學生會得到滋潤和營養,必將使他們在自我教育中轉化。愛因斯坦小時候,把一個指南針拆壞了,卻末受到父親任何指責。拿破崙?希爾小時候被父親稱為是“希爾兄弟中最壞的一個”,而他的繼母恰恰認為他是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個,對他倍加關愛,在他犯錯時寬容,拿破崙後來才有了巨大成就。 一則伊索寓言故事-----風和太陽比賽,看誰能使戴著斗篷的遊客脫掉鬥蓬。冷風拼命地吹,想吹掉鬥蓬,結果遊客反而戴得更緊了。太陽出來了,暖洋洋地照著那位遊客,只一會兒工夫,那位遊客就自動地除去了斗篷,坐在樹陰下納涼。這告訴了我們一個極其淺顯的道理:為人應該寬容,用專制、暴力的方法,對於解決問題往往無濟於事。特別是現在的學生,你的簡單的教育方式只會招來學生的不滿。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溫和、寬容地對待一切,採用正確的方法,才能把事情辦好。 三、用心關愛學生。 “師愛”,即 “師魂”。要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學生,最關健的是師愛。特別是對我們貧困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更為重要。目前,貧困農村地區的學生大多數為留守孩子,要麼缺乏親情的關懷,要麼缺乏有效的監護。被漠視,被溺愛的結果就是仇視、放縱、心理脆弱。加之社會大環境中越來越多的不利因素和不良誘惑,讓我們作老師的有時候是出力不計好。這時候我們抱怨,嘆息是無濟於事的。孟子說,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一定要相信,孩子始終是孩子,也是人,需要我們人性最光輝的愛,敲響他們的沉睡的心靈,拂去他們心靈上的一些陰霾。用愛心沐浴,讓他們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涉及到教師的師愛問題,有人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隨機抽取120名教師,問:“您熱愛學生嗎?”90%以上的被試者回答“是”;然後向這120名教師所教學生進行調查:“你體會到老師對你的愛嗎?”回答“體會到”的僅佔10%。這說明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並非易事。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 我們有的老師,就沒有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例如,我校就有一位老教師,學歷最高,職稱最高,算得是腹有博識。但是,對學生,總是一幅恨鐵不成剛的架勢,常常為了激發學生奮發,用近乎惡毒的語言批評學生。一次,兩女生說閒話,別的學生也差不了多少,他氣極了,竟然說:“兩個小母豬,吵什麼吵,要臉不要!”弄得最後,差點收不了場。一次,全班的學生可能都沒想出正確的解題方法,還據理力爭。他一生氣說:“你們硬是你媽與驢配的種。”將其全班父母捎帶進去寒磣。從他的出發點來說,他是為了關心學生的學習,認為每位學生都有臥薪嚐膽的勇氣與胸懷。可是,很多時候一句話,不僅會傷害了某位學生,而且,可能會傷害了一個班學生的自尊心。這樣做,時間長了,只能讓學生敵視他而故意他唱對臺戲。管不下臺了,要麼聽之任之,要麼就出手,而一出手,不知輕重。不是把學生鼻子給弄出血了,就是把學生臉擰痛了。因此,他的課堂,常常需要班主任去壓堂,有時候,學生的噪音高過於他的講課聲。 其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沒有一顆愛生之心,不受學生喜歡,那麼你再學術五斗,也沒人買你的帳。一定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去教。事實證明,少數老師在不能用行為暴力的形勢下,就常常改用語言暴力。其結果是讓自己失去師魂,而面臨有勞無獲之地。 四、總論 也許,做好老師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讓學生喜歡你! 好老師會步入學生的心靈,好老師會和學生保持“零距離”。當我們真正深入到學生心靈的時候,我們不光進入了一種新的教學境界,而且是步入了一種全新的、美妙的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