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臣!原來,這麼多"名人"都出自河南大學!

1912年,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和一大批有識之士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現

河南大學)。此後107年,一代代河大人風雨兼程、夙興夜寐、自強不息,譜就了可歌可泣的輝煌篇章。本期推送,讓我們認識那些從河大走出的"名人"們——

李潤田:但將平生意,盡付河大園

1953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的李潤田先生,從白山黑水來到鐵塔湖畔。自此,一盞孤燈,三尺講臺,六旬光陰,青春與摯愛,汗水與智慧,盡付河大園。

1982年至1991年,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至為關鍵的十年,更是河南大學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十年。作為掌舵人,李潤田先生殫精竭慮,不遺餘力。為恢復河南大學校名,他奔走疾呼,開啟了河大從師範院校向綜合性大學的發展期;為完善河大人才梯隊建設,他心血所致,前後培育出三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他走出國門,在大洋彼岸掀起了河大之風;他兩赴港島,會見邵逸夫先生,募得500萬港幣捐資,建成逸夫科技館、逸夫圖書館,惠及代代河大人。

朱紹侯:人淡如秋菊,筆落成瑰寶

六十多年前,朱紹侯教授來到河大,從此紮根於此,開始了自己看似平淡卻不平凡的教師生涯。他精於學問,筆耕不輟,著述不斷。60多年來,學術研究早已融入他的骨血與生命,他堅持以傳統手書方式著書立說,每天伏案八小時,專注且執著。由他主編的《中國古代史》教材,在國內高校歷史院系的使用覆蓋率超過百分之五十,是改革開放以來影響最大的中國古代通史著作。

此外,先生還關注和提攜青年教師,注重學術交流和探索,對後輩言傳身教,孜孜不倦。"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作為教師,我非常高興", 朱紹侯先生如此說道。

吳雪莉:他國當故鄉,情懷鑄師魂

1946年,一位叫做Shiley·Wood(雪莉·伍德)的新娘,隨先生黃元波從美國來到了中國,她給自己起了一箇中國名字——吳雪莉。1956年,她來到河南大學,擔任外語學院外教。1975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她加入中國國籍。幾十年來,她把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融入自己的生命,成為河南大學這座百年學府獨特的風景線。

吳雪莉熱愛這座城市,更熱愛這個國家。70多年裡,每年的國慶節,她都將珍藏的五星紅旗掛在家門口,表達對中國繁榮昌盛的祝福。她以河大為家,而中國,成為她最真摯的眷戀。她用自己的一生,在這片黃土地上締結了一段曠世情緣,種下了一顆中國紅心。

吳博亞:謙謙君子,醫者仁心

1955年,風華正茂的吳博亞,懷著一腔熱血,從繁華的上海,來到剛成立不久的淮河醫院,在開封這塊醫療資源貧瘠的土地上,開始了自己的醫者人生。一面喉鏡,就能挽救人的生命;一張書桌,誕生了耳鼻喉科醫學界的鴻篇鉅製。從對解剖一無所知,到編著《喉比較解剖學》、主編"五官科學"教材,他填補了國內耳鼻喉科的學科基礎研究的空白開創了應用心理學與喉科疾病診治的先河。

作為醫者,吳博亞以精湛的醫術,挽救了無數條鮮活的生命;作為師者,他言傳身教,影響了幾代醫學工作者。如今,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已成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耄耋之年的吳先生,依舊像守護孩子一樣守護著她,關注著她的成長。

吳祖謀:躬身為法學,俯首啟山林

出生於上海,求學於名校,自1962年起,吳祖謀植根河南大學,潛心法學教育的興起和改革,桃李滿天下。他是河南大學重建法律系第一任主任,為學院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河南大學學科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百廢待興,國內高等法學教育師資匱乏、教材奇缺。先生向司法部請纓,組織國內法學專家在短時間編纂了國內第一部高等師範教育法學教材《法學概論》,在全國高校廣泛使用。他還主持開辦了多期國內法學師資培訓班,為當時的國內高校培養了大批法學師資,為國家法律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卓越貢獻,成為國內法學教育界泰斗級人物。

黃魁吾:愛是責任,從容達觀

1947年,年輕的黃魁吾考入河南大學中文系讀書,留校任教後,被選派到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班學習。回到學校,他在母校這片熱土辛勤耕耘,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直到在政治系主任位置上離休。離休後的黃魁吾先生,卻面臨著各種困境。女兒一出生就被診斷為先天性腦癱,50多年來,他全力呵護;相敬如賓的老伴兒腦萎縮癱瘓在床,他不離不棄,精心照料;耄耋之年,他精心照顧年過百歲的老母親,直到老人離世。

人生路上萬重山,強者眼中若等閒。生活,給過黃魁吾先生許多困境,他卻從未消極悲觀。也許,別人看到的是苦難,他看到的卻是幸福。他從不抱怨,始終堅強、淡然,這是平淡紅塵中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先生心中有大愛,卻與境遇無關。

李丙寅:結緣河大,相伴永遠

出生於河南大學的李丙寅先生,抗戰爆發後,在與父母隨河大流亡辦學途中,成為萬千河大學子中的一員,把對河大的愛深深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中。

1945年,在寶雞河南大學駐地,先生有幸聆聽了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科學與民主》的主題報告。1987年,李丙寅到英國訪問,專程拜訪了87歲高齡的李約瑟,兩人相談甚歡。先生精通四國語言,自1981年起,就為河大學生開辦課外英語義務輔導班,即使退休後仍然堅持。正如他所說:"教師的天職就是關愛學生"。在百年校慶之際,先生拿出10萬餘元積蓄,分三次通過化學化工學院捐贈給了母校,資助需要幫助的師生。

張仲儀:熱心公益,甘守清貧

白髮蒼蒼,卻精神矍鑠;生活清貧,卻熱心公益,他就是張仲儀先生。

張仲儀從小深受父親思想影響,熱衷公益事業,在夫人海蘭先生的支持下,利用父親留下的遺產,以父親的名字先後建起了三所希望小學、兩間少兒圖書閱覽室。夫人去世後,先生以夫人的名義,捐助數十萬元設立"海蘭助學金",幫助更多的貧困孩子完成學業。2003年,在瞭解到河南大學仍有數千學子生活貧困的情況後,他再次捐款100萬元建立起"河南大學禹洲獎學金",使數千名學生由此受益,順利完成了學業。數十年間,他先後捐款七百餘萬元。濟世為懷,熱心公益,仲儀先生甘守清貧,感動著無數河大人。

張曉暉:最美教師,大愛無言

2006年,外語學院年輕的德語老師張曉暉,發現身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學生,於是他在朋友們的支持下,發起了"母親助學金"活動。從此,他堅持每年到山區支教助學,蒐集貧困生情況,轉交網友捐款。就這樣,貧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堅實的腳印。在他的幫助下,那些從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大愛無言,張曉暉用愛心滋養著學生的心靈,詮釋著一名教師的內涵。

佟培基:只因愛唐詩,司機變博導

幼時抄詩,高中苦讀,因家境貧寒,佟培基失去了高考的機會,卻有了六年的軍旅生活,這鑄就了他堅韌的品格和執著的精神。復員之後,他與河南大學結緣,成了一名小車司機。在高文、於安瀾等前輩學人的鼓勵下,他把駕駛室當書房,利用空暇時間,潛心苦讀。後來,他調入河南大學中文系唐詩研究室,撰寫出大批優秀的學術文章,被破格評定為講師、副教授、教授。2003年,他和學術團隊一起成功申報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點,成為全國高校唯一一位只有高中學歷的博士生導師

從小車司機到博士生導師,佟培基先生成為了河大校園的傳奇人物。他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勇攀高峰的品格,贏得了河大師生的尊敬和愛戴。

李申申:不負天職,授業不止

教師的天職永遠是面向學生,這是李申申先生的治學格言。她以"教育比天高"的理念,面向自己所熱愛的學生,面向自己所鍾愛的講堂,她的課程,曾被學生稱為"求學15年來聽到的最好的一門課程"。她把學生當成她的全部,而學生們則稱她是"教師的塑像"、"心中的裴斯泰洛齊"。

"傳道、授業、解惑"是先生所遵從的為師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則是她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她的人生追求。

常萍:淡泊人生,止於至善

一件粗布外套,一把米黃色紙質摺扇,一輛分辨不出顏色的老款女士自行車,這是常萍的標配。然而到了課堂上,她激情澎湃,揮灑自如,在文學世界馳騁遨遊。

從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到河大任教,三十多年間,先生堅守講臺,她用靈動的方式,把課堂變成詩意道場,不只授業解惑,更傳遞人生感悟。校內外無數人士慕名前來學校聽課,她講課的語錄更是在網絡上廣泛流傳。退休後,她接受返聘,再次站在了她所喜愛的三尺講臺,繼續講述詩意人生,詮釋"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內涵。

王立群:文化學者,熒屏達人

在他娓娓道來的講述中,帝王將相奔來眼底,歷史浮沉湧上心頭。他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鉅著《史記》走進尋常人家,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成為央視百家講壇的一棵常青樹,溫潤持久。

多年來,他立足三尺講臺,從未間斷學術研究,以其豐富的知識儲備、獨特的視角以及豁達廣闊的視野,堅持寫作一流的文章,發表在一流的刊物。學生說,在百年河大,聽先生縱論天下、暢談古今,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而他則認為:"教書育人是我一輩子要做的事情。站在三尺講臺上侃侃而談是我的幸運和幸福。"他就是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群先生。

作為一所具有厚重歷史的高校,河南大學建校百餘年來,在"團結、勤奮、嚴謹、樸實"的優良校風和前瞻開放、面向世界,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幷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引領下,一代代學人雖然已經離去,但他們的精神卻從未走遠……

馬佩:他是邏輯界三馬之一,一生追求進步,八旬依然授課。一生只做一件事,卻沉浸其中,終成大器。構建辯證邏輯難,難能可貴;捍衛辯證邏輯更苦,苦中作樂。先生雖去,風範猶在。

王漢瀾:搞教學,作科研,酷暑寒冬,他從未休閒。一本《教育學》,先後印刷二百多萬冊;一種學者範,影響弟子無數。植根教育,有學有術,理器兼備;鑄就師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朱自強:在河南大學最需要的時候,他來到這裡,艱苦創業,不計名利;為河南大學理科復興,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先行者,造就里程碑,只為後來人。自強不息,奮鬥不息!

任訪秋:立足五四,上溯明清,下聯近現;傳道解惑,持之以恆,矢志不渝。從同適齋到不捨齋,他文史兼治,學問淹博。風雅漸遠,清歌長存,他是傳燈人,是不滅的薪火,是永遠的先生。

劉亞星:求學河大,才華初露。受陳省身影響,痴迷拓撲學研究;得華羅庚提攜,赴中科大任教;迴歸母校,邀陳景潤講學,致力學科發展。隨名家成大家,他是數學界的明星、河大園的奇才。

劉炳善:最後二十年,他用來編寫莎士比亞詞典;最後三年,他右耳失聰,右眼失明,仍筆耕不輟;最後一天,他吸著氧氣,做了六張卡片。完成一場學術馬拉松,他鑄就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張今:他是國務院批准的博士生導師,是公認的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一扇窗口,閱盡滄海桑田;一張書桌,便是大千世界。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學高為師乃君子,德高為範是先生。

周守正:潛心研究《資本論》,爐火純青運用自如;教書育人一輩子,是嚴師亦是慈師。以赤子之心,甘守清貧;以君子之風,恪守正道。智者不逐名,師者只琢玉,樂做鋪路石,甘為人之梯。

黨鴻辛:他是"兩彈一星"功臣,是中國固體潤滑學科的主要開拓者與帶頭人,也是河大首位全職院士。古稀之年,一個紅布手提包,一張樸實的笑臉,他把生命最後的精彩全部綻放在河大園。

蔡興元:重建生命科學學科,一切從零開始,他殫精竭慮,謀劃全篇。作為系主任,他站得高看得遠,胸襟開闊,理念超前。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用盡全力,開啟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科的新紀元。

……

回望河南大學百年征程,雖有篳路藍縷的艱辛,但更有一代代河大人一路相伴,披荊斬棘,為學校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歡迎關注"河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百年學府、"雙一流"建設高校——河南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