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臣!原来,这么多"名人"都出自河南大学!

1912年,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和一大批有识之士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

河南大学)。此后107年,一代代河大人风雨兼程、夙兴夜寐、自强不息,谱就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本期推送,让我们认识那些从河大走出的"名人"们——

李润田:但将平生意,尽付河大园

195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李润田先生,从白山黑水来到铁塔湖畔。自此,一盏孤灯,三尺讲台,六旬光阴,青春与挚爱,汗水与智慧,尽付河大园。

1982年至199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至为关键的十年,更是河南大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十年。作为掌舵人,李润田先生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为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他奔走疾呼,开启了河大从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期;为完善河大人才梯队建设,他心血所致,前后培育出三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他走出国门,在大洋彼岸掀起了河大之风;他两赴港岛,会见邵逸夫先生,募得500万港币捐资,建成逸夫科技馆、逸夫图书馆,惠及代代河大人。

朱绍侯:人淡如秋菊,笔落成瑰宝

六十多年前,朱绍侯教授来到河大,从此扎根于此,开始了自己看似平淡却不平凡的教师生涯。他精于学问,笔耕不辍,著述不断。60多年来,学术研究早已融入他的骨血与生命,他坚持以传统手书方式著书立说,每天伏案八小时,专注且执着。由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在国内高校历史院系的使用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五十,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通史著作。

此外,先生还关注和提携青年教师,注重学术交流和探索,对后辈言传身教,孜孜不倦。"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教师,我非常高兴", 朱绍侯先生如此说道。

吴雪莉:他国当故乡,情怀铸师魂

1946年,一位叫做Shiley·Wood(雪莉·伍德)的新娘,随先生黄元波从美国来到了中国,她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吴雪莉。1956年,她来到河南大学,担任外语学院外教。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她加入中国国籍。几十年来,她把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融入自己的生命,成为河南大学这座百年学府独特的风景线。

吴雪莉热爱这座城市,更热爱这个国家。70多年里,每年的国庆节,她都将珍藏的五星红旗挂在家门口,表达对中国繁荣昌盛的祝福。她以河大为家,而中国,成为她最真挚的眷恋。她用自己的一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缔结了一段旷世情缘,种下了一颗中国红心。

吴博亚:谦谦君子,医者仁心

1955年,风华正茂的吴博亚,怀着一腔热血,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刚成立不久的淮河医院,在开封这块医疗资源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医者人生。一面喉镜,就能挽救人的生命;一张书桌,诞生了耳鼻喉科医学界的鸿篇巨制。从对解剖一无所知,到编著《喉比较解剖学》、主编"五官科学"教材,他填补了国内耳鼻喉科的学科基础研究的空白开创了应用心理学与喉科疾病诊治的先河。

作为医者,吴博亚以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作为师者,他言传身教,影响了几代医学工作者。如今,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已成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耄耋之年的吴先生,依旧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着她,关注着她的成长。

吴祖谋:躬身为法学,俯首启山林

出生于上海,求学于名校,自1962年起,吴祖谋植根河南大学,潜心法学教育的兴起和改革,桃李满天下。他是河南大学重建法律系第一任主任,为学院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河南大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百废待兴,国内高等法学教育师资匮乏、教材奇缺。先生向司法部请缨,组织国内法学专家在短时间编纂了国内第一部高等师范教育法学教材《法学概论》,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他还主持开办了多期国内法学师资培训班,为当时的国内高校培养了大批法学师资,为国家法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国内法学教育界泰斗级人物。

黄魁吾:爱是责任,从容达观

1947年,年轻的黄魁吾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读书,留校任教后,被选派到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班学习。回到学校,他在母校这片热土辛勤耕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直到在政治系主任位置上离休。离休后的黄魁吾先生,却面临着各种困境。女儿一出生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50多年来,他全力呵护;相敬如宾的老伴儿脑萎缩瘫痪在床,他不离不弃,精心照料;耄耋之年,他精心照顾年过百岁的老母亲,直到老人离世。

人生路上万重山,强者眼中若等闲。生活,给过黄魁吾先生许多困境,他却从未消极悲观。也许,别人看到的是苦难,他看到的却是幸福。他从不抱怨,始终坚强、淡然,这是平淡红尘中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先生心中有大爱,却与境遇无关。

李丙寅:结缘河大,相伴永远

出生于河南大学的李丙寅先生,抗战爆发后,在与父母随河大流亡办学途中,成为万千河大学子中的一员,把对河大的爱深深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中。

1945年,在宝鸡河南大学驻地,先生有幸聆听了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科学与民主》的主题报告。1987年,李丙寅到英国访问,专程拜访了87岁高龄的李约瑟,两人相谈甚欢。先生精通四国语言,自1981年起,就为河大学生开办课外英语义务辅导班,即使退休后仍然坚持。正如他所说:"教师的天职就是关爱学生"。在百年校庆之际,先生拿出10万余元积蓄,分三次通过化学化工学院捐赠给了母校,资助需要帮助的师生。

张仲仪:热心公益,甘守清贫

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生活清贫,却热心公益,他就是张仲仪先生。

张仲仪从小深受父亲思想影响,热衷公益事业,在夫人海兰先生的支持下,利用父亲留下的遗产,以父亲的名字先后建起了三所希望小学、两间少儿图书阅览室。夫人去世后,先生以夫人的名义,捐助数十万元设立"海兰助学金",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完成学业。2003年,在了解到河南大学仍有数千学子生活贫困的情况后,他再次捐款100万元建立起"河南大学禹洲奖学金",使数千名学生由此受益,顺利完成了学业。数十年间,他先后捐款七百余万元。济世为怀,热心公益,仲仪先生甘守清贫,感动着无数河大人。

张晓晖:最美教师,大爱无言

2006年,外语学院年轻的德语老师张晓晖,发现身边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学生,于是他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发起了"母亲助学金"活动。从此,他坚持每年到山区支教助学,搜集贫困生情况,转交网友捐款。就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在他的帮助下,那些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大爱无言,张晓晖用爱心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诠释着一名教师的内涵。

佟培基:只因爱唐诗,司机变博导

幼时抄诗,高中苦读,因家境贫寒,佟培基失去了高考的机会,却有了六年的军旅生活,这铸就了他坚韧的品格和执着的精神。复员之后,他与河南大学结缘,成了一名小车司机。在高文、于安澜等前辈学人的鼓励下,他把驾驶室当书房,利用空暇时间,潜心苦读。后来,他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唐诗研究室,撰写出大批优秀的学术文章,被破格评定为讲师、副教授、教授。2003年,他和学术团队一起成功申报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成为全国高校唯一一位只有高中学历的博士生导师

从小车司机到博士生导师,佟培基先生成为了河大校园的传奇人物。他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勇攀高峰的品格,赢得了河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李申申:不负天职,授业不止

教师的天职永远是面向学生,这是李申申先生的治学格言。她以"教育比天高"的理念,面向自己所热爱的学生,面向自己所钟爱的讲堂,她的课程,曾被学生称为"求学15年来听到的最好的一门课程"。她把学生当成她的全部,而学生们则称她是"教师的塑像"、"心中的裴斯泰洛齐"。

"传道、授业、解惑"是先生所遵从的为师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她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她的人生追求。

常萍:淡泊人生,止于至善

一件粗布外套,一把米黄色纸质折扇,一辆分辨不出颜色的老款女士自行车,这是常萍的标配。然而到了课堂上,她激情澎湃,挥洒自如,在文学世界驰骋遨游。

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河大任教,三十多年间,先生坚守讲台,她用灵动的方式,把课堂变成诗意道场,不只授业解惑,更传递人生感悟。校内外无数人士慕名前来学校听课,她讲课的语录更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退休后,她接受返聘,再次站在了她所喜爱的三尺讲台,继续讲述诗意人生,诠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内涵。

王立群:文化学者,荧屏达人

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帝王将相奔来眼底,历史浮沉涌上心头。他让"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走进寻常人家,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成为央视百家讲坛的一棵常青树,温润持久。

多年来,他立足三尺讲台,从未间断学术研究,以其丰富的知识储备、独特的视角以及豁达广阔的视野,坚持写作一流的文章,发表在一流的刊物。学生说,在百年河大,听先生纵论天下、畅谈古今,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而他则认为:"教书育人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站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是我的幸运和幸福。"他就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先生。

作为一所具有厚重历史的高校,河南大学建校百余年来,在"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引领下,一代代学人虽然已经离去,但他们的精神却从未走远……

马佩:他是逻辑界三马之一,一生追求进步,八旬依然授课。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沉浸其中,终成大器。构建辩证逻辑难,难能可贵;捍卫辩证逻辑更苦,苦中作乐。先生虽去,风范犹在。

王汉澜:搞教学,作科研,酷暑寒冬,他从未休闲。一本《教育学》,先后印刷二百多万册;一种学者范,影响弟子无数。植根教育,有学有术,理器兼备;铸就师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朱自强:在河南大学最需要的时候,他来到这里,艰苦创业,不计名利;为河南大学理科复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先行者,造就里程碑,只为后来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息!

任访秋:立足五四,上溯明清,下联近现;传道解惑,持之以恒,矢志不渝。从同适斋到不舍斋,他文史兼治,学问淹博。风雅渐远,清歌长存,他是传灯人,是不灭的薪火,是永远的先生。

刘亚星:求学河大,才华初露。受陈省身影响,痴迷拓扑学研究;得华罗庚提携,赴中科大任教;回归母校,邀陈景润讲学,致力学科发展。随名家成大家,他是数学界的明星、河大园的奇才。

刘炳善:最后二十年,他用来编写莎士比亚词典;最后三年,他右耳失聪,右眼失明,仍笔耕不辍;最后一天,他吸着氧气,做了六张卡片。完成一场学术马拉松,他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张今:他是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生导师,是公认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一扇窗口,阅尽沧海桑田;一张书桌,便是大千世界。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学高为师乃君子,德高为范是先生。

周守正:潜心研究《资本论》,炉火纯青运用自如;教书育人一辈子,是严师亦是慈师。以赤子之心,甘守清贫;以君子之风,恪守正道。智者不逐名,师者只琢玉,乐做铺路石,甘为人之梯。

党鸿辛:他是"两弹一星"功臣,是中国固体润滑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与带头人,也是河大首位全职院士。古稀之年,一个红布手提包,一张朴实的笑脸,他把生命最后的精彩全部绽放在河大园。

蔡兴元:重建生命科学学科,一切从零开始,他殚精竭虑,谋划全篇。作为系主任,他站得高看得远,胸襟开阔,理念超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用尽全力,开启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科的新纪元。

……

回望河南大学百年征程,虽有筚路蓝缕的艰辛,但更有一代代河大人一路相伴,披荆斩棘,为学校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欢迎关注"河南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百年学府、"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