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當是東漢馬,騰空雄視自武威——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五十週年走筆

國寶當是東漢馬,騰空雄視自武威——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五十週年走筆

國寶當是東漢馬,騰空雄視自武威——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五十週年走筆
國寶當是東漢馬,騰空雄視自武威——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五十週年走筆

“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舉世矚目的中華國寶“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藝術的巔峰之作,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自由奔放、無往不前的民族精神的象徵。它昂揚向上的馬首,行雲流水的身軀,修長健美的馬腿,寬大有力的四蹄,踏燕而馳的速度,巧奪天工,精美絕倫,被全球稱頌為“天才的中國馬”。

1969年9月22日,“銅奔馬”從武威雷臺漢墓中出土,到今年已經整整50年。

国宝当是东汉马,腾空雄视自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五十周年走笔

國寶面世

1969年9月22日,原武威縣新鮮公社新鮮大隊十三生產隊社員十多人,在雷臺觀臺基下挖備戰地道時,發現了一座有前、中、後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的大型磚室墓。墓葬雖多次被盜,但墓內遺存甚多,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漆、石、陶器共230多件。其中最突出的是99件鑄造精緻的銅車馬儀仗俑,它包括各種銅俑45人,車14輛,牛1頭,馬39匹。這些銅馬矯健雄駿,神態活潑,栩栩如生,反映了漢代青銅雕鑄藝術的高超水平。

12月下旬前,這批文物被分批移交甘肅省博物館。當博物館的專家親眼見到這批文物的時候,他們的目光瞬間被其中一件文物牢牢吸引。那是一匹銅奔馬,與眾不同,矯健的身姿呈現飛騰的狀態,馬身呈現古銅綠色,三足騰空,昂首張嘴,尾部揚起,最奇異的是,馬的右後足下踏著一隻飛鳥,鳥似乎正在回首,吃驚地望著飛起來的駿馬。

這就是後來被廣泛稱為“銅奔馬”的國之重寶,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7.15公斤。

国宝当是东汉马,腾空雄视自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五十周年走笔

1971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陪同外賓來到蘭州,偶然參觀甘肅省博物館,一下子就被銅奔馬吸引,稱讚其“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藝術珍品”,認為這匹銅奔馬的考古和藝術價值非同小可,潑墨寫下“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詩句。在郭沫若的推薦下,銅奔馬被送到故宮博物院展覽,後來又漂洋過海,到美、英、法、日、意等國家展出,觀者如潮,被稱為“天才的中國馬”,從此“銅奔馬”的名字傳遍五湖四海。

這匹馬迅速吸引了考古、文物、藝術、歷史、生物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國內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致分析,過去看到的壁畫、雕塑、浮雕或者馬俑,表現“天馬行空”及其神速飛奔的藝術手法,不論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不是給馬背上插上翅膀,就是用雲霧去襯托;有的壁畫則用四名飛奔的“天人”各捧天馬一蹄,表示天馬的行空飛奔。凡此種種,其結果只能把人引入神話傳說中去,或者給人一種笨拙或縹緲的感覺。而“銅奔馬”則不然,古代無名藝術家奇妙而和諧地排除了地面和空間的障礙,解決了造型藝術中重量和速度、現實和想象之間的矛盾,同時又科學地合乎力學原理達到了平衡穩定的效果,完美、傳神地在平面上塑造了一個凌空飛奔的天馬形象,使人感到它有風馳電掣、瞬間千里的動感,有“天馬行空”、勢不可擋的氣勢,給人以豪邁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享受。

国宝当是东汉马,腾空雄视自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五十周年走笔

天馬徠兮

那麼,“銅奔馬”為何成為雷臺漢墓墓主的陪葬物?它為什麼出現在古涼州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呢?

在漢代的廟堂之上、江湖之遠,“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這句來自大將馬援的名句,早已深入人心。“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在同匈奴、西羌爭勝的兩漢歷史時期,馬匹是決勝疆場的不二利器。早在公元前155年,西漢在涼州的馬苑就曾達36所,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到漢武帝劉徹時,為抵抗北方的匈奴族,兩次派張騫“鑿空”通西域,打通絲綢之路。漢武帝酷愛良馬,同時出於軍事上需要,曾多次派使者用重金在西域索取良馬。為得到良馬,甚至不惜訴諸武力。他先後得到了敦煌渥窪池馬、烏孫馬、大宛馬,他把這些良馬逐一稱作“天馬”,每得到一批良馬,他就作一次“天馬之歌”,並親自在長安上林苑打獵試馬。最後他命渥窪池馬為“寶鼎馬”,命烏孫馬為“西極馬”,命大宛“汗血馬”為“天馬”。以後人們一說“天馬”就指的是大宛的“汗血馬”。漢武帝還得到過康居馬、波斯馬、吐谷渾馬、突厥馬等良馬。以上這些“天馬”、良馬,在水草豐盛的涼州繁殖、生長,並與當地良馬雜交,又產生了一種新的良馬。《新唐書·兵志》上說:“既雜胡種,馬乃益壯。”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郡,西面不遠就是大馬營馬場(今山丹軍馬場),西漢時那裡養馬曾達十多萬匹;東西的岔口驛也有良種馬,南面祁連山下,青海湖周圍有浩門良馬。本地良馬與西域良馬雜交,便產生了像“銅奔馬”這樣的良馬。

国宝当是东汉马,腾空雄视自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五十周年走笔

絲綢之路自西漢開通之後,一直到東漢,河西走廊驛站相連,走馬不斷,僧侶、商賈相望於道。涼州武威郡地處河西走廊的東端,其地理位置很重要,西域的良馬都要通過這裡才能到達中原,同時本地又興養馬業,引進了許多西域良馬。這些都為藝術家創作“銅奔馬”這一稀世珍寶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生活素材。他們通過長期觀察、分析、研究和創作,把許多種良馬的特點集中起來,加以提煉和大膽的藝術構思,創作出了一個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完美的藝術作品“銅奔馬”。

何以證明“銅奔馬”是古代涼州人鑄造的?在雷臺東漢墓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高達1.05米的綠秞陶碉樓。碉樓院牆呈正方形,一面開門,四角有望樓。門樓和望樓用“懸槽式”天橋相連作為通道。院中心有五層樓房一座,每層四面出簷,氣勢磅礴。看到這座出土的碉樓,使人馬上連想到了在河西走廊看到過的許多莊子,它們建在平川,均呈正方形,四面圍牆高而厚,上面可以行車、跑馬。古今對照,在河西走廊近乎兩千年前和兩千年後的官吏、富戶所修的碉樓、莊園,幾乎沒什麼大的差別。這顯然是涼州藝術家們客觀反映漢代涼州莊院、塢堡生活的真實寫照,同“銅奔馬”的鑄造者是同一批藝術家。另外,在出土的文物中有28件奴婢俑,其中8件背上有“張氏奴”銘文,4件有“張氏婢”銘文。還有“冀張君”及“夫人”乘騎車馬,“守張掖長張君”騎馬。有的奴婢俑還有“將軍奴”、“御奴”、“牽馬奴”、“從婢”等銘文刻字,顯然是墓主人死後,當地工匠們依照明器需要鑄造的,與“銅奔馬”是同時期的作品。

国宝当是东汉马,腾空雄视自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五十周年走笔

天馬行空

“銅奔馬”是一件東漢藝術匠師用高度的智慧、豐富的藝術語言、深刻的生活體驗簡練而有力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藝術傳統中“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形妙而有壯氣”的傑作,使人們不禁聯想到漢書《天馬歌》中“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崑崙”和日行千里的神話傳說的現實意義。

“天馬行空”,是體現古今中國人自由、進取、無往不勝精神的重要人文符號,寄託了中國人“人天神會、物我合一”的審美理想。“天馬”以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形態與神韻,體現了中國旅遊業的騰飛、中國人蓬勃向上與豪邁進取的精神。出土於武威雷臺東漢墓中的“銅奔馬”,以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国宝当是东汉马,腾空雄视自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五十周年走笔

1983年10月,“銅奔馬”被原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奮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更應繼承武威崇文重教、文脈綿長的特徵,發揚武威歷來尊崇厚德載物、以德為先,自強不息、尊老愛幼,倡興仁義、樂善大氣的精神品格。“天馬行空,自在武威”是典型的五涼文化的表述,突出了武威絲綢之路黃金節點城市的重要地位。它反映了武威兼容幷蓄的寬闊胸襟和有容乃大的精神氣度,體現了武威人民敢於創造、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信心和勇氣,必將為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李林山,原標題:飛天銅奔馬 精彩古涼州——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五十週年走筆

国宝当是东汉马,腾空雄视自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五十周年走笔

猜你喜歡

■自駕武威

■在武威,走街串巷找美食

■春天裡的自駕遊,在武威是這樣的

■在春天裡踏青,遇見沙漠的詩意

国宝当是东汉马,腾空雄视自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五十周年走笔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