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人一掃哀怨自卑之氣,在各個領域都掀起了創新與建設高潮。其中,在一百多年間給中國人造成巨大心理陰影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國人也開始了快速追趕西方的過程。

在重拾民族自信時代,有人說,只要給中國人10-15年時間,在任何科技領域都會追趕上西方。原子彈從提出計劃到實驗成功,其實只用了6年;1960年代中國的集成電路起步只比美國晚了5年。

從1995年的銀河-Ⅲ立項到2010年天河一號 A 以每秒 4700 萬億次的峰值奪得世界冠軍,國防科技大學團隊用15年時間實現了超級計算機領域的歷史性超越。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這種超越速度讓國人振奮。但以上的這些,都是國家投入巨大資源主導的科技研發。民營公司是否也可以實現這種奇蹟呢?

在國慶節前夕,雲棲大會在杭州召開,這屆大會成為了阿里巴巴技術力量的大檢閱。一家在國人心中屬性是“買買買”的公司,在十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前沿科技超越,不但超越了國內同行,也超越了美國眾多大牌科技巨頭。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阿里巴巴今天已經成為一家技術公司。我們明明有很好的路可以走,卻選擇沒有人走過的路,但又必須要去走的路。”

馬雲在阿里巴巴20週年年會上如是說。

這是一個大家沒有關注到,卻具有時代戰略意義的信息點。如果有哪些公司可以作為樣本,去研究一家中國公司如何成為科技企業,非阿里巴巴莫屬。

20年間,阿里巴巴從一家“買買買”的江浙滬包郵公司,進化為可稱“操作系統”的科技公司,我們不但可以描繪出行業技術上的史詩畫卷,還能解讀出高於技術的商業內涵。

史詩畫卷:踏平坎坷,十年一劍

1961 年,當計算機科學家剛剛開始思考如何讓電腦與人類對話時,發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個詞的約翰·麥卡錫教授就預言:

“未來電腦運算有可能成為一項公共事業,就像電力系統已成為一項公共事業一樣。”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人工智能之父約翰·麥卡錫)

在19世紀末,因電磁感應的被發現而誕生了發電機。但是,在19世界末如果你告訴那些生產自助發電設備的廠家以後可以不用自己發電,而大型集中供電的公用電廠通過無所不在的電網就可以充分滿足工業與社會的用電需求,人們一定會以為你在痴人說夢。

然而,到了 20 世紀初,絕大多數公司就改用由公共電網發出的電來驅動自家的機器設備,與此同時,電力開始走進原本無錢購置發電設備的尋常百姓家。

公共電網使得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卻使那些沒有預計到公用電網出現的公司紛紛陷入了困境,這其中也包括一度靠小型中央電廠、區域電網和照明設備壟斷市場的電力巨頭愛迪生。

就像人工智能一樣,約翰·麥卡錫的預言無比準確,但實現的過程卻坎坷漫長。實際上,在2000年代中期開始,在電力領域發生過的故事才開始在 IT 領域上演——由單個公司生產和運營的小型計算機系統,被互聯網公司通過互聯網提供的雲計算服務所代替,計算機系統服務正在變成一項公共事業。

標誌性事件是在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施密特首次在搜索引擎大會上提出“雲計算”的概念。這也是約翰·麥卡錫提出“未來電腦運算有可能成為一項公共事業”的設想以來,第一次被以“雲計算”來命名,有著巨大的里程碑意義。

破殼

阿里巴巴開始佈局雲計算,僅比這個概念的提出晚了一年。

一般認為,在阿里巴巴成立之後,有兩場會議最重要。一次是2003年,非典肆虐,商業蕭條。在困難時刻,馬雲帶著高管團隊去了延安開會汲取營養,之後淘寶與支付寶相繼誕生;另一次是在2007年,阿里巴巴高管在寧波(普陀山)開戰略會,也是to B業務的上市籌備會。在這次會上,確定物流、信息流與支付流,成為阿里巴巴的三足。

這就是阿里雲誕生的歷史根源。然而,如果僅僅是滿足自身的電商需求,其實阿里雲也不會是現在的高度。一年之後,2008年9月,王堅加入阿里巴巴,“飛天”計劃啟動,阿里雲破殼待出。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在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誕生阿里雲,是一件反認知,但又理所應當的事情。以雙11為例,人類社會從未有如此規模的商業活動發生在互聯網上,由此誕生的技術也將是世界級水平。

沒有一個成功者能輕輕鬆鬆勝利。從平地起樓到終成大器,阿里雲遇到了兩個方面的巨大挑戰,並取得了完勝。

技術路線的舍與得

2008年,阿里有三種技術路線可以選擇。

第一,也是最簡單的,是繼續遵循上個時代的“祖訓”,花重金購買IOE(IBM的服務器,Oracle的商業數據庫,EMC的集中式存儲設備)

顯然,這條路線絲毫沒有風險,因為根本就不需要做技術變革。但是,這也恰恰是阿里雲必須誕生的原因。

2008年,在阿里的IT架構中,淘寶和支付寶使用的絕大部分都是 IBM 小型機、Oracle 商業數據庫以及 EMC 集中式存儲。

當年用戶激增,數據越來越多,每天早上八點到九點半之間,服務器的處理器使用率都會飆升到 98%。

王堅 2008 年給馬雲算了一筆賬,IOE每次升級擴容動輒上千萬費用,剛實現盈利的淘寶把利潤都搭進去。而且按照阿里巴巴現在每年增長若干倍的速度,阿里巴巴在IOE上面的剁手都會讓自己破產。

長痛不如短痛,這是阿里巴巴管理層與王堅達成的第一個共識。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馬雲、王堅與早期的阿里雲團隊合影)

第二,採用開源的hadoop.

hadoop

基於Google Lab 開發的Map/Reduce 和 Nutch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NDFS),

是一個能夠對大量數據進行分佈式處理的軟件框架。Hadoop 以一種可靠、高效、可伸縮的方式進行數據處理。

這也是當下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技術選擇,開源免費,技術成熟,維護方便。實際上,這也是“飛天計劃”的一部分,被稱為“雲梯1”計劃。

這條技術路線看似性價比最高:既能將阿里巴巴帶入大數據時代,又能節省研發成本。然而,天下就沒有一勞永逸的好事。開源系統固然優點很多,但“起點高、天花板低”,也就是說雖然企業用開源軟件能夠節省從零開始的艱難投入,但具有不可突破的規模天花板,無法在“鬆軟的地基”上蓋起社會的基礎設施。

再有,在戰略層面,阿里雲從成立之初的目標就是與微軟、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比肩競爭。馬雲在內部講話中曾提出,阿里雲要在對手還沒發現你的時候,就發現對方。當競爭出現時,希望手裡有核心武器,而不是輪著大棒子。

這個武器就是後來的飛天。

第三,從第一行代碼寫起,從無到有,面向阿里巴巴業務特點的全新工程系統——雲梯2。

“飛天計劃”這個名字,很像是國家尖端航天工程。支撐起這個閃亮名字的,不僅有云梯1,還有云梯2。後者是飛天團隊完全面向自身業務研發的系統。然而,這個全新的系統可靠性如何保障?出了問題誰負責?

於是,飛天團隊將面臨艱難抉擇。這個選擇的艱難之處不僅是要說服阿里巴巴的程序員們告別IOE組合,還要告別已經為淘寶保駕護航多年的雲梯1計劃,自己否定自己。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這個名為“飛天5K”的雕塑上,鐫刻著程序員群體的名字和這樣的文字:

“2013年8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正式運營服務器規模達到5千臺(5K)的‘飛天’集群,成為中國第一個獨立研發擁有大規模通用計算平臺的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5K雲計算服務能力的公司。

‘飛天’的研發工作始於2008年10月24日,一群擁有理想的平凡人經歷了1757哥日日夜夜,用生命和熱血寫成代碼,為雲計算開啟了未來之夢。”

實際上,十年前,阿里雲誕生的地點就是無人區,沒有成功案例可以參考。走出舒適區,業務驅動,果斷決定,快速迭代,適者生存——這是王堅和飛天團隊賴以取得最終勝利的內功。

9月10日,在阿里巴巴20週年大會上,馬雲說

“過去20年,有人說馬雲你運氣真好。其實不對,阿里犯過的錯誤,不比任何一家公司少,但我們也做了很多重要選擇。每次重大決定,從來沒有從商業利益出發。20年的所有決定,都跟錢無關,我們在思考,投入和技術,是否和價值觀和願景吻合。”

因相信而看見——不難看出,阿里雲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混合的產物。在長達十年“以戰養兵”的緊張氣氛裡,阿里巴巴打造了又一支鐵軍,與十年前的那支鐵軍不同,這是一支科技鐵軍。

而無論是作為“理想主義項目”的菜鳥,還是被阿里發明直至提升為行業顯學的“中臺”概念,都是以阿里雲和這支技術鐵軍為依託。

未來圖景:操作系統,雲端一體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2010年,在深圳舉辦的第二屆“IT領袖峰會”上,BAT 三家的創始人聊起概念已經誕生了4年的雲計算。同為技術出身,以搜索為王的李彥宏和以IM為王的馬化騰,他們都認為雲計算在中國普及還為時尚早,而馬雲卻認為,雲計算時代已經到來。在馬雲發表此番觀點的時刻,“飛天計劃”已經誕生一年有餘。

如今,阿里巴巴的雲計算市場份額,已經成為亞太第一,份額超過亞馬遜和微軟的總和。在這十年間,阿里巴巴實現了對國內同行的超越。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還不僅如此。

今年3月,Oracle執行副總裁Don Johnson向全員發送了一封標題為“組織重組”的電子郵件,告知工作人員:將來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將圍繞Oracle雲基礎設施(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簡稱OCI)運營展開。緊接著,5月份,Oracle召開了面向全中國區的電話會議,確定對中國研發中心進行裁員調整。其亞太人力資源負責人在會上表示,公司正進行業務結構調整,導致一部分人要離開崗位,這將是全球性的。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憑藉在數據庫上近乎壟斷的表現,Oracle成為了僅次於微軟的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

然而,11年前,就在王堅加入阿里巴巴開啟“飛天計劃”的幾乎同時,創始人拉里·埃裡森公開發表了被媒體念念不忘的論斷:

“雲計算?簡直是胡扯。現在的IT行業比時裝界還要追逐潮流與時尚。”

十年過後的2018年,Oracle終於宣佈傾力轉型雲計算。然而,由於長期業績低迷,此刻Oracle的市值,僅僅是阿里巴巴的一個零頭了——曾經的巨頭Oracle,成為了公共計算時代落伍的愛迪生。

Gartner在2018年8月發佈世界雲計算市場報告,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以及阿里雲,分列全球雲計算業務前三甲。而甲骨文的雲業務直接被歸入“其他”。

這是阿里巴巴對世界巨頭的超越。

2019年是阿里巴巴20週年。這一年也是阿里巴巴整體進階的一年。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首先,今年1月11日,阿里巴巴發佈阿里商業操作系統,稱將系統幫助全球零售業重構商業運營,定義為“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操作系統,本質上把阿里過去20年沉澱的數字化能力與客戶共享。”

在阿里商業操作系統的背後,還是阿里雲。

在過去兩年的時間裡,阿里巴巴圍繞新零售搭建了新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如今阿里巴巴將多元化商業場景,海量的大數據信息與雲計算業務結合,最終形成了這套獨一無二的商業操作系統。

在建國70週年前夕召開的2019雲棲大會,可視為是阿里巴巴科技能力的一次“大閱兵”——從含光800AI芯片到無劍SoC平臺,從AIoT到城市大腦,從人工智能到天貓精靈……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所有這些科技成果的基礎,都是阿里雲智能。

如今,阿里雲已經構建了涵蓋IaaS、PaaS、SaaS三層,具有從彈性計算、存儲、安全到異構計算、大數據、垂直行業解決方案的完備的雲計算產品體系。從“電商平臺”到“商業操作系統”,從“以數據為中心的雲計算”,到“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阿里巴巴對於時代的領先身位,足以讓同行豔羨不已。

英雄與奇蹟不能脫離時代存在。在1980年代,科技創業的模範是聯想,也只能是做外國品牌的微機銷售代理;在1990年代,科技公司的標杆是聯想和手機公司,那時候的互聯網還是流行於小群體的新鮮事物;在2000年代,互聯網公司逐漸成為主角,但產品不過是Copy to China;在2010年代,中國的科技公司開始出現分野,在商業模式上躺贏的公司逐漸衰落,重視科技研發的公司行業地位逐漸提高。

20年前,阿里巴巴從Copy to China起步,起步不那麼互聯網,很接地氣。在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電商平臺和支付工具後,但阿里並沒有在金山上坐享其成。

現在想起來,2007年寧波會議上關於物流、信息流、支付流與背後的數據流的框架設計,就是一個商業操作系統的設計。

阿里雲誕生後,阿里巴巴先是對自身的IT系統大刀闊斧變革,連續去IOE、衝刺5k,在滿足阿里巴巴自身的IT需求之後,便開始加碼做基礎科學。達摩院,平頭哥,兩者吸引了大量青年科學家。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無論是1990年代,2000年代還是即將過去的2010年代,阿里巴巴走在了自己身處的每一個時代的前面。歷史證明,選擇沒有人走過的路冰取得勝利,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2018年,飛天雲計算操作系統獲得了一個特別的獎項——中國電子學會15年以來的第一個特等獎。如果你對阿里雲不瞭解,那麼你會覺得這很不阿里。這完全是因為阿里巴巴的電商標籤太強大,然而實際上,如今阿里巴巴巨大身軀的每一個部分都能拆出一個時代下的超級獨角獸科技公司。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目前,阿里雲上大神羅列,達摩院內高手如林,擁有10多位IEEE FELLOW、30多位知名高校教授、超過一半的科學家擁有名校博士學歷。而如創作出世界級深度學習的框架Caffe和TensorFlow的賈揚清,也在今年春天加盟阿里。

需求牽引與技術驅動,這是阿里雲自誕生之日就銘刻在團隊文化裡的金科玉律,無論組織成員如何變動,關鍵詞不變。在這背後,其實是技術與商業互相理解。正是基於這種文化,阿里巴巴才能夠給予那些苦於自己的前沿理論無用武之地的科學家們,以一個盡情揮灑的沃土。

放眼全世界的互聯網大趨勢,數字化不是影響一個環節,是影響了所有環節。進而使得企業級服務正在成為所有科技巨頭們的業務焦點,從“獨善其身”進階為“兼濟天下”,已經成為所有科技公司的知名科技公司的必選動作。

而在企業級服務背後做支撐的雲計算,則是各巨頭的必爭之地,IaaS領域已經呈現出高度競爭的狀態,而阿里巴巴再一次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壯志凌“雲”。

70年大慶科技巡展(二):阿里巴巴壯志凌“雲”


在2019年的雲棲大會之上,接替馬雲出任阿里巴巴董事長的張勇說到:

“阿里巴巴的雲是我們重新定義的雲,它不僅是雲化的IT基礎設施,同時是我們基於雲和端高度一體化的考慮,全面發展未來雲端一體、雲端高度交互實時的智聯網,並且雲計算和大數據在阿里巴巴雲的發展當中,進行充分一體化的、前瞻性的佈局。大數據的計算平臺是我們雲計算平臺上的核心引擎,並且我們的移動化能力也成為面向未來形成雲端一體化,工作平臺和服務平臺、用戶平臺、企業平臺高度結合的載體。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希望阿里巴巴的商業操作系統能夠為方方面面的企業、為我們的客戶、為市場來共同推動、構建起數字經濟時代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