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館如何激活文化記憶?

用戶3708573195


這個問答,我以舉例子的形式來回答。民俗博物館是以展現地方特色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也是記錄地區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在這裡介紹一下,通渭縣馬營鄉村記憶博物館。讓民俗文化在傳承中發揚,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重突出特色民俗,實施鄉村記憶工程,高標準、高水平打造了馬營鎮華川村鄉村記憶博物館,收藏民俗物品800餘件,將鄉村記憶館建設成收藏、展示、傳播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讓長者有回憶,青年有記憶,少年有見識,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活力。

他收集了民俗文物涉及日常生活和民間藝術的各個方面,無論是生產用具中的磨子、木犁、小推車等,還是民間工藝品中的剪紙、烙畫、臉譜等,都體現著“大美馬營·盛世華川”的隴中耕讀文化特色。


通渭關注


民俗博物館如何激活文化記憶?民俗博物館能夠激活人們對過去及農耕時代文化記憶,能使人們回憶過去優秀的文化,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發展優秀民俗文化的慾望;使盛載著優秀的民族民俗文化,與現實中前行的文化生活結合,繼承,發展!

全國有民俗博物館5136家,民間辦的民俗博物館也佔了一定的比例;但是大多雷同的多有特色的少,筆者曾去過幾家民辦展覽館,大多數展品是農耕時代的物件;而影響民辦民俗博物館展品,無外呼一是資金的問題,二是個人的文化素質,三是承載的房子問題;因此,民間民俗博物館激活人們記憶有限。

怎麼樣能激活人們對民俗文化的記憶,引起共鳴,激發人們的創造活力,那就需要民俗博物館,在精品和 技術藏品上下功夫!


七水三山


1.搶救和保護民俗在當下可能比"激活記憶"更重要。民俗不僅僅只是"文化"的符號,也是盛載著民族的生活、勞做、社交及生存的現實存在。當我們把民俗只當做"文化記憶"來倡導時,意味著民俗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了。著名作家馮驥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為保護民俗及發掘民俗文化奔走呼號,結果是一地雞毛,為此痛哭流涕到令人心酸。

2.民俗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個民族像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我們卻在建博物館的同時,又在以各種"進步"的名義消滅生活中的民俗。我們正在破壞和毀滅民俗生存的土壤。

對待民俗的態度,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對自己的自信心。

3.一個成熟的社會和民族,必然是一個結構完整的社會,而民俗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社會怎麼進步,構成該民族像徵的民俗特證必須傳承、接續下去。

4.民俗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種群、社團、宗族的特別像徵,從社會學角度講,不存在先進與落後,好與壞,誰戰勝誰,誰消滅誰的問題,只存在其自身的發展和演進,切不可拔苗助長。

5.現在的許多民俗博物館與歷史博物館差不多,哪有一點民俗的影子(少數民族的可以看到一點),作為文化的民俗一定是歷史的積澱,必定有"好"有"壞",應該客觀展示。就像歷史,英雄與奸臣是共存的才是完整的歷史。只有英雄的歷史,但卻那麼糟糕,顯然是有問題的。


王平987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也悠久文化也多元化,所產生的民俗是各個國家不能與之相比的,民俗也需要整理與挖握,這裡面有精華也有糟粕,要用維物觀去認識民俗民風,時代在發展進步,對民俗和民風也要加以改造和淨化,帶有迷信色彩的民俗必棄之,對民族發展進步的須弘揚,激活不等於失去管理任其盲目遵循,離開了正確軌道的民俗民風也是站不住角兒的,要歷史與時代相結合相溶合,民俗與民風是一個國家的內函與軀向,一切都要在科學理智的大原則下繼承和發展,它是民族和國家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