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建築,是摸得著的城市歷史,也是看得見的文化符號。

統計了我們隴南,24座百年以及千年,堪稱一部“建築史”的古建築。

沒什麼地方比這些古建築,更容易體現我們的生活內涵和文化底蘊;古建築就像是一個縮影,讓我們看到了,更真實、古老的隴南


一、傳統民居

成縣柏灣村民居位於黃渚鎮柏灣行政村,兩面坡屋頂,坐南朝北,前後欄板為長方形透木雕花卉圖案,雀替為透木雕纏枝紋。

枋梁分為三塊,正中為正方形,前為彩繪圖案,後為圓形“福”字,周圍為蝙蝠淺浮雕。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成縣柏灣村民居


成縣李明武民居位於黃陳鄉石榴灣行政村,四周皆為農戶民居。坐東朝西,土木結構,五間開,四架樑。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成縣李明武民居



康縣黎家大院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修建,位於康縣白楊鄉金釵峪村上坪社。

穿鬥式土木結構,佔地707平方米,單層建築面積577平方米。為四合院建築,坐北朝南,院內門窗雕有花鳥人物等圖案。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3.康縣黎家大院


西和孔家宅院修建於清代光緒年間,坐落於西和縣城關。土木結構懸山頂,房屋12間300多平方米,加院落共佔地600平方米。

相傳該宅院是清代晉商富豪修建的私宅。建築佈局合理,建築精緻,門窗雕刻及建築整體保存完整,是西和保存狀況較好的一處清末四合院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4.西和孔家宅院


宕昌王家大院建於清朝末年,二層四合院轉角樓建築,二層窗戶,檁柱間及護欄上有雕刻、鏤空花紋。

保存較完整,是白龍江流域,明、清時期的典型建築樣板之一。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5.宕昌王家大院


武都周富銀民居位於五馬鄉五馬街村中,為四合院佈局,二層,坐西朝東,原為五馬周富銀於20世紀30年代修建。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6.武都周富銀民居


康縣朱彥傑民居是清末建築,位於康縣岸門口鎮街道村朱家溝社,穿鬥式土木結構,佔地640平方米。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7.康縣朱彥傑民居


徽縣尹家老宅位於嘉陵鎮三聯行政村謝坪自然村,四合院佈局,門廳、照壁、上房結構依存。

門廳保存較好,斗拱結構,斗拱上有

清代彩畫痕跡,方椽,青瓦上蓋,四個牆頭分別有精美的磚雕。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8.徽縣尹家老宅


禮縣何氏宅院是清晚期建築,坐落於祁山鄉何臺村,土木結構硬山頂,現存11間,加院落共350平方米。

該宅院完整時為前後兩院,坐南朝北,整個宅院加風水林共佔地約500畝,俗稱“新院”。

建於光緒15年(1889年),是清末、民國時期禮縣東路著名的鄉紳“何老爺”私宅,磚雕、木雕均極精美。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9.禮縣何氏宅院


文縣王家老宅位於丹堡鄉呂家坪村陳家坪社。始建年代不詳,據房主介紹,清光緒七年(1882年)其先祖入住王家宅。

該院由正廳、回廳、東西廂房及回廳南側廂房、大門構成四合院。門窗及院內石壁雕刻精美,是文縣境內清代傳統民居的典範。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0.文縣王家老宅


禮縣劉氏宅院屬清晚期建築,坐落於城關鎮潘家街,土木結構懸山頂,房屋21間390平方米,加院落共佔地420平方米。

該院落是清代宣統乙酉科(1909年)撥貢生劉寶鈞的私宅。佈局合理,建築精緻,是禮縣保存狀況較好的一處清末四合院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1.禮縣劉氏宅院

二、傳統歷史街區

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一條街位於宕昌縣哈達鋪鎮,一條街包括上街、下街兩個行政村,街道全長1200米,房屋全部為

清未至民國建築風貌.

著名的毛主席住室“義和昌藥鋪”位於這條街上。

2005年11月被國家文物局、建築部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建築多為一簷水土木結構灰瓦,主要用於居民居住和開設鋪面。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2.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一條街


兩當楊店古建一條街位於兩當縣楊店鄉楊店村內,整個街南北長285米,東西寬145米,總佔地面積為41325平方米。

始建於明代,為一處古建築群,磚木混合結構或土木混合結構,該街道曾為西漢故道縣城址。

2015年11月18日楊店鄉古建一條街入選甘肅首批歷史文化街區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3.兩當楊店古建一條街



文縣石雞壩鄉哈南村是文縣四大邊寨之一,土地富饒,氣候溫潤,歷史悠久,遠在寺窪文化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迄今約有3500多年的歷史。哈南文化積澱深厚,特色鮮明,2012年12月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4.文縣石雞壩鄉哈南村

四、寺、廟、觀


兩當縣左家泰山廟

位於左家鄉大莊村太平場組,佔地面積為2748平方米,坐東朝西,土木結構。

現有建築5座,現存清代修繕大殿3間,鑲板12門,雕樑畫棟、彩繪圖案精美。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5.兩當縣左家泰山廟



兩當縣香泉寺位於城關鎮香泉村香泉組,佔地面積273平方米,坐東朝西。磚木結構,四合院建築格局。

始建於明代,於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八月重建,清雍正、乾隆時期增修,光緒癸巳年(1893年)重修,由大殿,南廂房,北廂房,山門組成。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6.兩當縣香泉寺



武都廣嚴院位於三河鎮柏林村中,俗名柏林寺,始建於宋代,清代擴建,佔地2000平方米,現存前殿、山門、兩側僧房。

廣嚴院是甘肅現存宋代木結構三大建築之一,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7.武都廣嚴院



徽縣清真寺

(姆拉樓)位於東關回族鄉東關行政村清真寺內,現存“姆拉樓”為民國三年所建。

木質結構,高19.86米,該樓三簷四層歇山頂,上覆灰筒板瓦火珠獸,各層簷下均施透雕,掛彩,斗拱,刻工精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整體建築樓閣式,橫樑一致,向內穿集,寓意民族團結,實為民族建築之佳作。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8.徽縣清真寺

四、塔

康縣對對山咸豐塔位於迷壩鄉馬蓮山的對對山山腰上。該塔建於清咸豐五年(1856年)七月三日,一說建於咸豐二年,因建於咸豐年間,故名。

此塔八角五層,高約十三米。第一、二層為空心,其上均為實心。整個塔身用磚石砌成,優雅壯觀。

咸豐塔是康縣境內唯一倖存的一座古塔,雖經150多個春秋,仍保存完整,秀麗玲瓏。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19.康縣對對山咸豐塔


徽縣慄川白塔坐落在慄川鄉郇家村,始建於宋代,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

白塔為八角形九層樓閣式磚塔,高約25米,現存九層,通體磚砌。該塔風格古樸,對研究宋代建築藝術具有較高的價值。2007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0.徽縣慄川白塔

五、橋

康縣窯坪廊橋位於大南峪鄉窯坪村街道(茶馬古道重要的驛站),架設在橫穿窯坪街的河溝上。

該橋為亭廊式結構,由橋體和走廊兩部分組成,對研究隴南交通史和古代橋樑建築技術有重要價值。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1.康縣窯坪廊橋


康縣平洛龍鳳橋位於平洛鎮團莊村。經考證龍鳳橋始建於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曾遭水災,據橋房橫樑題記,清光緒甲辰年(1904年)修繕再建。

橋全長為16米,寬3.3米,橋房高3.6米。2003年7月15日被列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2.康縣平洛龍鳳橋


文縣康壯橋位於文縣白馬河流域,是氐羌民族建造的木質風雨廊橋的代表作之一。

該橋始建於1900年前後,橋身長約20米,寬4米,高4米,歷經100多年。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3.文縣康壯橋


宕昌鄧鄧橋是隴南氐羌民族根據隴南的自然條件建造的木質握臂式橋樑。

因三國鄧艾伐蜀時,在氐羌民族的握臂式橋樑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在長度、寬度上有了更高的技術含量,故而稱之為鄧鄧橋

該橋始建於三國時期,後經多次維修加固。

24座古建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古老的隴南

24.宕昌鄧鄧橋


隨著成縣的建設發展,這些古建築的命運,也隨之發生變化。

有的堅守原地、保持原貌;有的隨著人的搬遷,而漸漸荒廢;有的則,整體拆除;有的隨著城市化的步伐煥然一新。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歷史建築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傳承

當然,這篇文章統計的也許不夠詳細,也未能了知它們背後的故事。

如果你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或者知道其他的老建築,文末留言,我們一起記載隴南古建築和它的傳奇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