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榆中北山的林場背苗人

凌晨五點半,開始上山,揹包裡裝著一天的乾糧;同拉苗車一起到了山頂後,背上的揹包就換成了兩株重50斤左右的樹苗。負重上山下山,背上手裡總沒個空閒,這是榆中北山林場人的真實縮寫。

榆中北山,十年九旱,種樹難,最難的是搬運苗木上山。山大溝深,坡陡土大,只能靠人工把樹苗背到挖好的一個個樹窩裡。榆中貢井林場的三代造林人背苗栽樹,埋頭苦幹,用堅硬的脊背把綠意背上了荒涼的山坡,撐起了北山的片片綠蔭。


人民網:榆中北山的林場背苗人

“啥地方栽樹,啥地方下雨”

“種樹幹啥!種上吃哩嗎?”剛開始種樹時,面對周邊村民的質疑林場人很尷尬,甚至有的羊倌還到林場裡面放牧。怎樣才能讓村民們理解並支持綠化工作?林場人選擇了踏踏實實地植樹護林。只有真正嚐到了種樹的甜頭,大家夥兒才能積極主動地加入到這場“綠色保衛戰”中來。

整地、栽種、除草、防火防寒,林場的工人們一年四季都在山上忙。以前的北山常年乾旱少雨,靠天吃飯,種樹是跟時間的賽跑。沒有水就想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不下雨,工人們就集中整地;下雨時,工人們就抓緊上山搶墒。溝溝壑壑中遍佈著“魚鱗坑”,一旦有降水,“魚鱗坑”就開始為栽種的新苗積聚雨水。雨水充足,大家種起樹來省時省力,樹木成活率也有了很大提升。

北山許多山坡地勢較陡,植樹造林多是依靠人背手提。大一點的樹苗每人一次只能背2棵,從山頂背到山底一個來回就要1個多小時,每天要往返15趟左右。山上坡度大路不平,稍微不注意,腳底就打滑,工人背樹苗的時候手裡大多都拄著一根粗一點的木棍。樹苗還沒背到指定坑點,身前身後的衣服早已溼了一大片,坐在山頭休息的工人笑著打趣:“年輕人上山下山的速度都比不過我們哩!”

“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啥地方栽樹,啥地方就下雨,時不時下點雨,空氣都好了很多。”林場工人張成寶2018年被評為“全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先進個人”,說起種樹帶來的變化,他臉上滿是自豪。

張成寶說:“現在山裡動物多了,鳥兒也很多,能聽見各種各樣的鳥叫聲。”聲音多了,這些在山裡植樹護林的人們似乎沒有以前那麼寂寞了。


人民網:榆中北山的林場背苗人

工人們沿著陡坡將樹苗背下山。(王文嘉 攝)



 “全部投到山上,不讓山吃虧”

根據多年來的實踐摸索,再加上苗木種植技術的改進,林場在山區主要種植杏樹、榆樹、雲杉、樟子松、側柏等樹種。

“這些樹好活,蟲害也相對較少,長得也快,你看那片山坡上的樹苗,現在長得到一米五左右了,都快到我胸口這裡了。”“就是,長得特別快。以前這個坡都是灰色的,現在看著綠茵茵的。”只要談起樹,平日裡少言寡語的林場人瞬間就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投到山上,不能讓山吃虧。”貢井林場場長火彥君談起植樹造林時很堅定。火彥君介紹,林場嚴格按照作業設計抓造林整地的質量及密度、造林樹種及樹種規格數量,安排專人考核檢查;緊盯造林成活率,一次不行及時補植補造,保證較高的成活率。與此同時,林場按時結算髮放工人工資,絕不拖欠。截至目前,林場2018年新增造林7200畝,2019年新增11500畝。

如今,那些曾經質疑種樹的村民也主動加入了造林隊伍,原來不顧林場勸阻放牧的羊倌賣了羊成了護林員,林場帶動周邊群眾一起脫貧致富,吸納了56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投身北山綠化。

王家山、雞冠梁、梁坪、孫家灣、太平堡、郝家營……隨著造林點的增加,原本的苦日子像這眼前逐漸變綠變美的山頭一樣,變得甜了起來。

人民網:榆中北山的林場背苗人

如今的貢井林場樹木鬱鬱蔥蔥。(王文嘉 攝)


“每一顆樹,都像自己的娃娃一樣”

“三分造,七分管。”

要想樹木長得好,光種樹還不行,還得加強養護,護林員就成了綠色北山的守護者。早晚一次的巡查都靠護林員完成,護林員一天最多要走近40多公里的山路。“朋友圈裡的微信運動,我們總能排第一名。”護林人們將這奔波辛苦的護林工作看做了運動健身。

樹離不開人,人更捨不得樹。今年已經69歲的張成寶早在2012年就已經退休了,但他毅然選擇繼續在林場工作。問及原因,張成寶害羞地笑笑:“山上的每一顆樹,都像自己的娃娃。”大年三十的晚上,張成寶在家待不住,要上山溜達一圈看看有沒有火情,要不他心裡不踏實。

遙望北山,綠色一點一點的爬滿原本荒涼裸露的山頭,綿亙蜿蜒的綠意在遠處起起伏伏,小鳥在深淺不一的綠色溝壑中嘰嘰喳喳地跳躍。林場人都說每次站在山頂看遠處綠色的山頭就覺得特別自豪。那是三代林場人“綠色保衛戰”的戰果,是用汗水辛勤澆灌的沃土,是造福後代的片片綠蔭。

綠色永駐,發展永續。貢井林場人堅守的這片綠意,終將成長為浩瀚的林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