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蓮河紀行丨藥材花開富農家

(記者 文:閆慧 吳樹權 圖:呂贇 )種了一輩子地的梁德奎怎麼也沒有想到,那一株株小小的藥苗,栽到地裡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就給他帶來了2萬多元的收入,讓他不再為兩個孫子上大學的費用發愁了。

马莲河纪行丨药材花开富农家

藥材種植基地航拍。呂贇 攝

在環縣秦團莊鄉新集子村,今年69歲的梁德奎,稱得上是種地的一把好手,家裡的農活基本上都是他和老伴兩人打理。這些年來,老倆口起早貪黑,日夜操勞,院裡種著蔬菜,圈裡喂著豬、養著羊,家中種植的幾十畝地是老倆口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每年,梁德奎都把這幾十畝地規劃得很詳細:10畝種植小麥,每年能打4000多斤麥子,20畝種植玉米,10畝種植苜蓿草,主要用來餵羊,剩下的種植蕎麥等小雜糧。老倆口每年能收入1萬元多元,供養兩個孫子上學。

马莲河纪行丨药材花开富农家

加工好的藥材。本報記者 呂贇 攝

地裡還能種藥材?這對於梁德奎來說,是個新鮮事兒。自從2017年,村上成立了環縣環芪康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來,老人開始漸漸對種藥材種植有了新的認識。

去年3月,在合作社的全程指導下,梁德奎拿出24畝地嘗試著種植中藥材黃芩。他每天都要到地裡去轉一轉,查看苗子的生長情況,有空就去鬆土鋤草,“種藥材是個細緻活,澆水、施肥既要把握度,還要把握量,如今這地裡的藥材長勢很好。”說起種藥材的經驗,梁德奎講起來頭頭道道。

這位年近七旬老人之所以敢於“嚐鮮”,離不開合作社的帶動和指導。

“去年價好,24畝地一共賣了390斤籽種,每斤65元,你算算這下來就是多少錢,比往年種那幾十畝地的收入高多了。過些天就可以再收割一次籽種,還能收入2萬多元,到了明年再把藥賣出去,這三年都有收益。”

環縣環芪康中藥材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並率先在新集子村試點種植黃芪、黃芩1050畝,效益超過預期,當年就實現收入20多萬元。

马莲河纪行丨药材花开富农家

工人正在藥材貯存倉庫查看倉庫實時溫度。呂贇 攝

2018年,合作社將種植規模增加到2300畝,藉助中國化學工程集團30萬元的產業幫扶資金,通過村集體入股20萬元、貧困戶配股10萬元方式,建立“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三方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一藥分三金”模式。

“一藥分三金”模式即土地入股分“股金”,土地入股,畝均100元;本家務工賺“現金”,就近到基地務工,畝均收入400元;短快保底得“紅金”,產業補助資金畝均300元。

马莲河纪行丨药材花开富农家

臨時工人馮玉嬌正在分揀藥材。呂贇 攝

合作社監事長梁有堂告訴記者,中藥材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地間管理需要大量人工,而且廠裡的分揀、清洗、切制、捆紮等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2018年,合作社的勞務用工在480人次,勞務支出74萬元左右,其中有23人屬於長期僱工,除了每月保證1600元基本工資,還發放績效工資,人均工資每月3000多元。

“去年,我們建起了初級加工廠,主要是為了提升中藥材的附加值。以2017年為例,溼藥採出來每公斤只能賣5—6元,但是加工切片之後,每公斤可以賣到30—40元,價值能提升5—6倍,所以,今後我們發展的方向就是種植+初級加工+深加工,延長中藥村生產的產業鏈條。”梁有堂說。

马莲河纪行丨药材花开富农家

耿國慶介紹加工好的藥材。呂贇 攝

55歲的耿慶國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合作社成立之後他就一直在這裡打工。

耿慶國告訴記者,合作社地裡活多的時候每個月能賺到3000元左右,按天領取工資。他一邊帶工一邊學習種植中藥材,自家種植的10畝黃芪,預計能收入近萬元,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也能收入1萬多元,加上家裡其他農作物的收入,一年下來能收入2萬多元。

目前,環縣環芪康中藥材合作社帶動全鄉種植中藥材5000畝以上,建成初級加工廠1處,扶貧車間1處,吸納社員112戶,其中貧困戶77戶。實現村集體年固定分紅1.2萬元,貧困戶年固定分紅1萬元,戶均1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