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淺談張雲雷與傳統曲藝

張雲雷這個名字,與傳統曲藝這四個字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彷彿是生來就有的緣分和無法闡明解釋的淵源。

有極度讚揚的聲音:張雲雷為曲藝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張雲雷唱火了評劇乾坤帶,京劇鎖麟囊,張雲雷讓蹦迪的姑娘們愛上曲藝樂觀生活功德無量……

事物從來都是兩面的,有這樣的讚譽,自然會有無數的質疑與詆譭:張雲雷侮辱了京劇,張雲雷粉絲把飯圈的惡臭帶入曲藝圈,張雲雷把相聲專場開成了演唱會……

張雲雷,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價你?



某乎上有過一個提問:“被朋友嘲笑自己喜歡曲藝是什麼糟心感受?”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我心尖兒上的男孩子心心念念要保護的東西,他們有什麼資格嘲笑。

古往今來,頃刻間演過千秋世事;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萬里河山。

其實我沒見過有人會嘲笑我喜歡曲藝,大多數人都只是在最初得知我喜歡曲藝時表示驚訝,分不清二六散板流水時有些懊惱。所謂的嘲笑,其實是他們對自己沒機會愛上曲藝的無奈自嘲吧。

這個社會氛圍就是這樣,京劇再好,曲藝再棒,你首先需要一個接觸它的機會。小時候我不喜歡京劇,甚至討厭,十分鐘咿咿呀呀說不完一句話。從不去了解,何談喜愛?

所以我永遠記得,機緣巧合下我聽了鎖麟囊大團圓裡那段流水,短短几句,卻改變了我對京劇的固執的看法,原來這東西也不都是那麼難聽。後來便是春秋亭一折,在某些奇妙的原因下,我循環了很久那段西皮二六,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你看,我說了這麼多,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偏題了?

曲藝是對說唱藝術的統稱,那麼朋友嘲笑我的,究竟是什麼呢?以說唱為主的相聲評書,京韻大鼓,琴書,蓮花落,數來寶?其實,對於曲藝,這個範圍實在太大了。或許他嘲笑的,是對曲藝還一知半解還自以為自己高人一等的我吧。

無論怎樣,既然此生有幸遇到,便是有緣。不說什麼儘自己一份力弘揚傳統,就是單單它所擁有的魅力,也足夠吸引我傾盡一生。

而其餘的,譬如相聲,是在我身處黑暗無法自救時的那束光。我的朋友,她們清楚他對我的重要。

沒有人有資格嘲笑我,除了我自己。”

「原創」淺談張雲雷與傳統曲藝

張雲雷京韻大鼓 cr微博


既然要談,我們先拿我們的國粹—京劇舉例。

就我而言,如果不是因為張先生,我這輩子恐怕都不會接觸京劇。

或許不只是我,如今的大部分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都很少會有機會接觸到京劇。

論及原因,我想,只能說,時代變了。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京劇有著迷人的魅力和風采,作為國粹,它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而如今喜歡它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我們也應看清事實,京劇的受眾群體確實太小。

我曾在校做過一個調查,隨機抽取200位路人,其中包括理學院,文學院,藝院的同學和老師,包括入校參觀的遊客,包括晨起鍛鍊的爺爺奶奶們……我統計了200人中關於京劇的瞭解情況和一些其他的採訪。

「原創」淺談張雲雷與傳統曲藝

關於對京劇瞭解的隨機調查


以上便是一部分調查結果,數據總是更加客觀和直接,它冷靜而遺憾地告訴我們,如今的京劇,受眾範圍不再似當年。

很顯然,京劇愛好者大都集中在老年人中,這個毋庸置疑。

超出我的預料的是中年年齡段的叔叔阿姨們,50人中,竟形成了兩極分化,除去5位京劇愛好者,其餘45人甚至幾乎不會接觸京劇。

而更超乎我預料的是孩子和年輕人的態度。在採訪時,大多數的年輕人表示沒有機會也不會主動去接觸京劇,對於這個情況,我其實早有預測。而表示經常聽京劇的13位中,都對京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

其中,還有一項調查,我不得不說。

在經常聽京劇、也就是對京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的13個人中,除去2位戲曲專業的同學和1個誕生於曲藝世家的男生,剩下10人,全部是張雲雷先生的粉絲。

「原創」淺談張雲雷與傳統曲藝

cr微博


採訪中有一個細節,因為我們要上課,因此調查的時間段總是把握不好,因此對於老年人的採訪我放在了最後。

老先生的名字我沒有記錄,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可他說的話,我忘不掉。

他說:“我十五歲入伍,那時候年輕啊,有衝勁兒,也有骨氣,天天早上天不亮起床,抱著兩箱手榴彈一扔就好幾個小時,吃飯的時候筷子都拿不住,抖啊抖的。那時候苦啊,部隊要調動,全國各地跑遍了,不管什麼地兒都呆過,有錢的沒錢的,甚至連人都沒有的……可就是這樣的苦日子,我們過得可比你們現在這些娃樂呵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候文藝兵小姑娘們來表演,那時候部隊組織看樣板戲啊,現在得有五十來年了吧,剛開始的時候不聽啊,那是什麼玩意兒啊,吱吱呀呀唧唧歪歪的,半天唱不完一句,可你想,部隊的活動少啊,又總是讓聽,沒辦法兒,那就聽唄……聽著聽著,唉?還就真愛上了,你說這人也挺奇怪。這一喜歡啊,也就成了習慣。天天嘴裡就哼哼著這些個調調。後來從部隊轉業,再後來退休了。”

我問老先生,您現在還聽京劇麼?

“聽啊,但是得躲著聽了。”我看到老先生眼裡好像少了些什麼。

“家裡有小孫女兒了,她就喜歡看那些個動畫片兒,老婆子在的時候還能陪我一起哼一哼,現在家裡沒人喜歡這個了,我就趁他們都上班上學的時候聽一聽,解解悶兒。”

我有些猶豫:“您覺得京劇還會有怎樣的發展?”

“唉,除了我們這群老頭老太太們,誰還愛這個啊?其實這東西我也能理解,都忙,哪有那閒工夫聽這個東西,就像我那時候,一開始不也不稀罕嘛,但是啊,它不該‘死’啊……現在還有個11臺能讓我聽聽,要是哪天它也不放了,我怕是什麼也想不起來了……“

但是,它不該死啊……

還好,事實並沒有這麼悲觀,我告訴老先生,如今京劇依舊有許多優秀、傑出的角兒,有著比之前還要專業的團隊,依舊有著很多熱愛京劇的人們,他們一樣花票錢去支持京劇,現在甚至還有一群年輕的觀眾可以合唱京劇,好幾千人呢,合唱一大段西皮流水……

我說:京劇不會‘死’的。

那個時候,我看到老先生的眼睛亮了起來,彷彿有星辰在閃爍。

老先生不會用智能手機,更不會使用什麼網絡,我們這個地方也不是什麼一線城市,沒有什麼劇院梨園,老先生自青春貫穿一生的記憶和愛,只能寄託在中央11套。

我把7月6日張先生在濟南專場的視頻給老先生翻了出來,那是大家第一次合唱京劇《鎖麟囊》“聽薛良”一大段的西皮流水。

“這些,都是年輕人?”不知道是不是錯覺,老先生的聲音有些顫抖。

“是,這些年輕人,他們喜歡京劇,他們會唱京劇。”

“這個,是角兒啊……這京劇,死不了……”老先生指著臺上微微仰頭,嘴角上揚的張先生。

當時的採訪前半段我沒有錄音,所以寫的時候可能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我不會記錯,老先生指著他說這是角兒時,他是真的開心的。

暑假的時候,我陪奶奶用大量的時間看京劇,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一直以為的沒有什麼文化的奶奶講起京劇也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奶奶從開始時的難以置信到後來每天期待著叫我一起看電視,那時候我才明白,原來奶奶真的愛京劇,也真的只是因為我們不愛,所以她才“就那回事兒”。

「原創」淺談張雲雷與傳統曲藝

cr微博




京劇,真的好。

只是時代在變化,當生活節奏不停地加快,當生活的壓力已經足矣壓垮一個人時,誰還會有心情用幾個小時的時間去欣賞一齣戲;當我們連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都懶於維繫的時候,又有誰會去了解經典曲目中的人情世故,品一品其中的人生百味?當身邊的人都在向你推薦流行的歌曲電視劇時,你又會不會為了合群而點開視頻補劇?當京劇逐漸成為常人無法觸及的高雅愛好時,是否會打消掉你對京劇的最後一點興趣?

所有的藝術,先得“活著”,再談“發展”。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必將服務於生活。脫離觀眾基礎、傳播範圍談藝術就是空談。

那些京劇也曾是流行藝術的日子,它便不止是藝術,更是生活。

如今被稱為國粹的時光,或許京劇也不該被放在高高的臺子上,讓人無法觸及。

張雲雷先生在如今的曲藝傳播中到底有沒有功勞,有多少功勞,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敢說。

我調查到的數據究竟能不能代表大眾,有沒有借鑑的價值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那13位年輕人當中,有人是因他而關注京劇的,而這些人,便是讓京劇“活”下去的一部分力量。

有姑娘一直把張先生稱作曲藝的“引路人”,我個人來說不能更贊同這個說法了。張先生永遠不會在終點等待他的姑娘們,他總是一個人在前方,立於傳統,開創流行,一腔孤勇,無畏風雨,鋪平一條通向曲藝的大路,手舉著如星光般溫柔的綠色熒光棒,帶著他的姑娘們一路同行,只憑一身赤誠奔跑向未知的遠方。

一紙摺扇,一方舞臺,一腔孤勇,一生熱愛。

郭德綱老師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句話曾無數次給予了張先生和他的姑娘們奔跑的勇氣,莫問前程,此刻,此時,他們熱愛,他們傳承。

至於未來如何,敬請期待。

「原創」淺談張雲雷與傳統曲藝

cr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