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臺」從隴劇慶典音樂會說起

【看臺】

從隴劇慶典音樂會說起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嚴森林

省隴劇院推出的隴劇誕生60週年慶典系列演出之《我和我的祖國》民族音樂會,緊扣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主題,演奏、演唱經典曲目、唱段,禮讚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巨大變化,同時回顧了省隴劇院成立60年來的奮鬥歷程,既是隴劇慶典演出活動的成功實踐,又是凸顯民族音樂魅力的藝術成果。1959年,隴劇開山之作《楓洛池》兩次走進中南海演出,至今,隴劇共上演了200多個優秀劇目,觀眾人數超過百萬人次,《官鵝情歌》《苦樂村官》等原創劇目榮獲多個全國性大獎。因此,在他們的系列演出中,隴劇慶典音樂會率先登場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音樂會由器樂、聲樂兩部分組成,著力呈現以隴劇和隴劇音樂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特徵,給觀眾以豐富的審美體驗。隴胡協奏曲《隴東意象》中,觀眾能感受到隴胡與二胡從外形到音質、音色上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更能領略到由關來強創作並獨奏的這部樂曲的鄉音和鄉情。如果說嗩吶獨奏《黃土情》道盡了黃土高坡的蒼涼和豁達,給人以高拔自由的宣洩感,那麼古箏曲《雲裳訴》就把楊貴妃的愛情波瀾和盤托出,或急或緩,有如天籟之音,空靈幽遠。

音樂會上,省隴劇院的三位“梅花獎”得主把隴劇的名劇名唱段有機地穿插進來,給人以回味與遐想。戲曲是寫人的,名唱段恰恰是展現人物性格與情態必須的藝術手段,也是衡量演員水準的一個重要關口。“羞怯怯我把店堂進,喜滋滋把蔡家鋪子看分明。只見那金字招牌黃燦燦,雪花兒粉牆白生生……”做夢都想到成都去的農家少女鄧么姑,終於離開了鄉壩,當上了雜貨鋪的老闆娘。竇鳳霞的隴劇清唱《死水微瀾》選段,將主人公此時此刻的心態刻畫得惟妙惟肖。佟紅梅的隴劇清唱《古月承華》選段,將古代女子胡承華的傳奇人生表現得悽美婉轉、餘韻深長。“羌笛聲聲和氐鼓,氐羌結親喜天下”,雷通霞的清唱則真切自然、動人肺腑,把《官鵝情歌》中“喜慶”情節又一次呈現給觀眾,使晚會充盈著濃郁的文化厚度。

這臺節目的編創既突出隴劇特色,又在演唱方式和內容上有向度地開放,使音樂會更加多姿多彩,引人入勝。二胡演奏家張智軍的京胡獨奏《夜深沉》響亮、清澈、悽美,小小一把京胡講述著一段超越歷史的人間情感。張智軍的演奏自然、和諧,極富激情,絃樂音質頗具穿透力。板胡獨奏《秦腔牌子曲》同樣具有地方民族特色,這個牌子曲被許多人演奏過,但從隴劇人的手中演奏出來,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二胡齊奏《賽馬》呈現出草原騰飛氣象,四重唱《我和我的祖國》激情滿懷,箇中洋溢著對偉大祖國的感恩與禮讚,將整臺晚會推向高潮。

甘肅本土院團所推出的以本土劇種音樂為側重點的音樂晚會是甘肅民族音樂的一種美妙展示。因為地方戲曲本來就是我們民族音樂的重要內容與表現方式,而省級戲曲院團的樂隊不甘自我封閉,勇敢地從幕側的“文、武”場面走向前臺,從單純的為劇目演員伴奏發展到展示民族音樂魅力“兩不誤”的整臺晚會演出,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甘肅民樂的發展免不了學習西方交響樂,包括演出服飾在內的某些優點和長處,但更重要的是繼續發掘我們民族文化音樂的豐厚資源,遵循“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民族藝術品格,凸現本土音樂特色及劇種的獨特性,用創新作品與個性化的形式編排來提升自身音樂會的整體質量。僅就目前這臺隴劇慶典音樂會而言,少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漁鼓節目演出是一個遺憾,多一些像關來強那樣的原創音樂作品和張智軍充滿激情的精湛演出,就更有藝術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