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皇帝賜建的府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遼寧遼陽王爾烈紀念館

王爾烈紀念館,位於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武聖路206號。它是清嘉慶皇帝賜建的府第。"翰林府"在1991年復建中,被遼陽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嘉慶皇帝賜建的府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遼寧遼陽王爾烈紀念館

王爾烈紀念館佔地面積325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清代平房建築32間。建築佈局上,不同於封建時代那種對稱封閉式官宦人家的公館,府第並不大,東西兩院,房屋20餘間。西院為住宅,東院為書房、花園。門朝南開,門上有馬石、影壁,一間小門樓,外掛"太史第",內掛"傳臚"兩匾,藍地金字,由大學士王傑題寫。

清嘉慶皇帝賜建的府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遼寧遼陽王爾烈紀念館

門裡第一趟5間前廳,房脊左右斜插"鋼剎壽",表示為官顯赫。第二趟5間後堂,是祭拜祖宗之所,堂裡收藏王爾烈畫像和譜書,王爾烈七十和其母九十大壽兩架壽屏,在夾壁牆裡收藏,作為王氏世代傳家之寶。現在,兩架壽屏,珍藏在遼陽博物館。

從1990年11月到1991年,半年多的時間裡,王爾烈故居建成並基本完成了內部陳列。正門對面的房子是王爾烈生平陳列室。屋子裡有當時四品官員的官服、帽子,還有當年科考所用的食籃、器物。很多東西都是專家們查閱大量歷史文獻並進行研究、考證、編輯、收集、整理出來的。詳實的歷史資料和與王爾烈息息相關的實物將王爾烈的家世出身、求讀科考、入仕為官等經歷展現出來。

清嘉慶皇帝賜建的府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遼寧遼陽王爾烈紀念館

王爾烈(1727-1801),別名仲方,字君武,號瑤峰。祖籍河南,清乾隆、嘉慶年間遼陽縣賈家堡子風水溝村(今蘭家鄉風水溝村)人。以詩文書法、聰明辯才見稱於世,乾嘉時期的"關東才子"。《遼陽縣誌》稱其"詞翰書法著名當世者,清代第一人"。

遼陽有一個傳說,王爾烈的曾祖在修魁星樓時,特意把魁星的筆尖對準了家鄉風水溝的方向,企圖在族人中點出個狀元來。天遂人願,王爾烈的祖父王天祿以及他的三個叔父,都在朝廷為官。

清嘉慶皇帝賜建的府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遼寧遼陽王爾烈紀念館

大清王朝雍正五年(1727年),古城遼陽出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剛過正月十五的第八天,時任直隸深州學正的王縉家中就傳出了喜添貴子的佳訊。

王爾烈父親王縉學識淵博,王爾烈幼年在其父薰陶下開始了啟蒙教育。深受其父(王縉,深州學正)影響,自幼受嚴格家教,性行純靜,從小就喜愛讀書和研習書法,讀書勤奮。王家家風樸厚,家教嚴正,王縉雖常年不在家,但為其子積存下兩室圖書。所以王爾烈精深於文字,更酷好詩詞。據史料記載,王縉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私交深厚,曹家藏曆代典籍甚豐,也為王爾烈提供了豐富的知識之源。王爾烈幼年塾師崔璨,拔貢出身,學富五車,為王爾烈幼年的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傳崔璨在授課中曾出過一聯:"天作棋盤星作子,朗朗乾坤誰個敢下?"聯出後眾學子無人敢對。唯幼小的王爾烈站起朗聲應答:"地為琵琶路為弦,煌煌世界孰家能彈!"老師隨口又出一聯:"野外黃花好似金釘釘地。"王爾烈沉思片刻,忽然看見窗外遼陽城裡的白塔,頓時文思泉湧,答道:"城內白塔猶如玉鑽鑽天。"大家聽了,都為王爾烈的過人才華而折服。由此,王爾烈被譽為"遼陽神童"。

據說,王爾烈冬天戴著一頂草帽在院裡玩耍。有一商人笑他"穿冬裝戴夏帽胡度春秋",王爾烈則回敬了一句"走南方竄北地混賬東西"。

王爾烈少年時拜海城拔貢劉廣濤為師,因其聰穎勤奮,為劉所賞識,學識日漸淵博。

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爾烈在遼陽城參加童試,考中遼陽州拔貢生(即秀才)。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奉天省城參加鄉試,中奉天鄉試第181名舉人。

乾隆三十八年,又委任他四庫全書纂修官並三通館纂修官,從事四庫全書的纂修工作。過了二年,清廷又特任為京師會考同考官。

乾隆四十二年,已是五十歲的王爾烈邀約家鄉詩友十餘人重遊千山,他在《遊千山約》中寫到"盤餐唯資果腹,何事珍饈"。出於這樣樸實的基調,千山詩會特別成功,王爾烈不僅本人得到了"高山天作帝王州,長白尊居望莫由"的詩句,他還把詩友們的六十幾首詩匯成一冊《同遊千山詩錄》,後經著名學者金毓黻苦心蒐集,得以傳世。《瑤峰集》就是金先生專門為王爾烈所編,並被列入《遼海叢書》之中。

54歲時,又被派遣到陝西道監察御史,負責稽查滿清王朝在該地的鑄幣情況,分理陝西的一些刑事案件等。

乾隆五十三年,時年61歲,清廷考慮到他已經過了耳順之年,遂調回京師,擔任順天府(今北京)丞。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讓位給十五皇子嘉親王顒琰,委任王爾烈為內閣侍讀學士,並恩賜他千叟宴,御賜詩、《集古三星圖》、如意鳩枝等。清顒炎嘉慶四年王爾烈72歲時,官至大理寺少卿,因到了耄耋之年,卸任回到遼東,在盛京掌教瀋陽書院。74歲(嘉慶六年,1801年)病逝,葬於家鄉遼陽縣風水溝村的南山山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