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主本是一普通侯爵夫人,卻為何享用皇后級葬制,她到底是什麼人?

夏冷


1972年,在湖南長沙東郊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漢代女屍。這具女屍全身皮膚潤澤有彈性,四肢關節尚可輕微運轉,彷彿才下葬不久。這樣經過了2000餘年仍然保存完好的溼屍,一經發現後,立刻在國際上引起了關注。

經過辛苦挖掘,考古學家們又發現了另外兩座陵墓。其中之一的隨葬品中有“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蒼”三枚印章,從這些印章中可以確定墓主人利蒼是第一代軑侯。還有一座陵墓中,則是一具年約30多歲的遺骸。從隨葬品中的文字可以認定,這具遺骸是利蒼的兒子利豨。

在經過對墓葬品仔細研究,考古學家最終確認,女屍正是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夫人辛追。

(辛追復原蠟像)

但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利蒼的陵墓,不論規格還是隨葬品等,都不及辛追夫人。封建社會一向男尊女卑,那麼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辛追夫人究竟是什麼人呢?

據史書記載,辛追夫人出生於公元前217年的秦朝。她的父親辛夷,後來成為西漢初年封國長沙國的臨湘侯。

辛追是個美麗的姑娘,受秦末亂世的影響,她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辛追的丈夫利蒼本是湖北人,他勇武有謀。早在劉邦起義時,便投在了劉邦的麾下,有不俗的戰績,是劉邦麾下不可多得的一員驍將。

劉邦初建政權時,為了籠絡人心,共同對抗楚霸王項羽,在分封時,還特意把功勞最大的8個人加官進爵,封為王侯,他們分別是:齊王韓信、韓王信、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

然而,隨著項羽戰敗,劉邦的政權進一步得到鞏固後,這些異姓王便失去了用處。再加上他隨著年事漸高,愈發對這些開國功臣們疑慮重重,唯恐他去世後,這些異姓王會造反。所以,他努力削除異姓王的分封和權力。當然,最終這些異姓王的結果都十分悲慘,不是被廢就是被殺,只有長沙王吳芮得以獨存。

(劉邦劇照)

劉邦之所以沒對他下手,一方面是考慮到長沙國緊臨軍事強大的南越國,他擔心萬一把吳芮逼急了,會聯會南越國叛亂;另一方面則是吳芮處事低調,又對劉邦頗為忠心,所以劉邦暫時放過了吳芮。

不過,劉邦還是派了個人去長沙國,讓他替自己盯著吳芮。

這個人就是利蒼。

利蒼得到任命後,便帶著夫人辛追和才滿週歲的兒子利豨來到了長沙國。

公元210年,吳芮在出兵閩地途中,因病去世。

他的長子吳臣世襲了他的爵位,成為新一代長沙王。

這時淮南王英布起兵叛亂。由於他是吳芮的女婿,平時和吳芮的幾個兒子都交情匪淺,所以他暗中聯絡吳芮的兒子吳臣,想聯合他一起舉兵。

利蒼得知消息後,認為這不利於長沙國的長治久安,於是他多次勸諫吳臣,並獻計誘殺了英布,為劉邦鞏固政權立下了大功。

(利蒼劇照)

劉邦感念利蒼的忠心不二,於是將他封為軑侯,同時又將吳臣的弟弟吳淺也封為王侯,以顯示皇恩浩蕩。

封侯後的利蒼隨著權勢的增加,生活也更加鋪張奢侈,就這樣,他活到了公元前185年病逝。

利蒼去世時,辛追夫人也才30歲,兒子利豨襲承了爵位,成為第二代軑侯。

此時,由於利豨還年少,府中一應事務皆由辛追夫人主理,因此她頗有權勢,侯府在她的打理下,更加興旺。

辛追夫人也極懂得享樂,府中常常絲竹不斷,高朋滿座。

然而,辛追夫人卻發現,再榮耀的生活也阻擋不住衰老的來到。在夜深人寂時,她無來由的害怕死亡。為了能在死後能繼續享受眼前的榮華富貴,辛追夫人開始著手為自己營造陵寢。除此外,她還斥巨資為自己準備了大量的漆器等作為殉葬品。

公元前165年, 50多歲的辛追夫人在病痛中走完了她的人生。

隨後,她的兒子按她生前的要求,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將她葬於墓穴中。隨她一同進入墓穴的,還有她多年來精心為自己挑選的青銅器、陶瓷和書帛等隨葬品。

(參考史料:《辛追夫人》)


張生全精彩歷史


辛追夫人的傳奇不在於生前,而在於死後。

她的屍體歷經2000載時光,仍然保持完整的形態,且皮膚彈性有光澤,是一具“栩栩如生”的千年古屍。

1972年,在馬王堆漢墓的一號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

這具屍體,就是2000年前的辛追夫人,其得名的原因是一號墓中有枚刻有“妾辛追”字樣的印章,而二號墓則是長沙丞相利蒼的官印。

因此,考古人員斷定——

這是西漢吳氏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妻子辛追夫人的合葬墓穴。

在出土之時,經過考古人員的測量:

辛追夫人的身高154釐米,體重有34公斤。儘管在地下沉睡了大約2000年,但辛追夫人的人體形狀仍然保存完整。

不僅如此,這具千年女屍的皮膚竟然柔軟有彈性,面目睫毛等仍然存在。在對女屍進行解剖時,人們還發現:

辛追夫人的內臟器官保存完好。人們根據對其病理的檢查,確定辛追夫人的死因是冠心病。

像是辛追夫人這種歷經2000年仍然不腐的古屍,實在是世界考古史的奇蹟,所以她的名字廣為流傳。



HuiNanHistory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長沙,共有三座墓,1971-1973年發掘。辛追之墓是一號墓,也是最有名的一座。馬王堆二號、三號墓分別埋葬著軑侯利倉與他的兒子。一號墓的墓主人辛追是利倉的妻子。三座墓的墓主人身份及埋葬的基本情況如下。

現在說回到辛追墓,這座墓保存得很好,除了墓主人辛追的屍體保持著“溼屍”的狀態外,棺槨和大量的有機質、無機質文物也保存下來,有的幾乎完好無缺。比如墓中出土的184件漆器,再比如成捆的絲織品和絲綢、織錦衣物,可謂一個絕佳的西漢時期列侯級別墓葬標本。

但是,隨葬品豐富、墓葬保存好,並不能說明該墓達到了皇后的級別。我們不妨以漢景帝王皇后之陵為例,看看皇后陵墓的規格。

上圖就是漢景帝與王皇后的陵園平面圖,最外面是一圈長方形的園牆,正中間是漢景帝的陵園,在其東北450米處是王皇后之陵。王皇后陵跟漢景帝陵一樣,都有一個方形的獨立陵園,四面開門,園牆邊長達350米。王皇后陵的封土底部邊長有160米,頂部邊長也有48-64米。墓壙共有四條墓道,跟帝陵同屬最高規格,只是比帝陵略小。另外在其周圍還有大大小小31座叢葬坑。

正是由於其規模較大,還曾經被清代陝西巡撫畢沅誤判為漢惠帝安陵。

△王皇后陵園平面圖


看完了皇后陵的規模,我們再來看馬王堆一號墓。如下圖所示,馬王堆漢墓坐南向北,只有一條墓道,首先在形制等級上,就遠低於皇后的四條墓道了。墓口長16.8、寬15.4米,跟皇后陵更是沒法比,還沒有王皇后陵封土頂部的面積大。


除了規模上的差異,在葬具上,馬王堆漢墓也比不上皇后陵。馬王堆漢墓的墓壙中,採用了分箱的木槨結構,就是用木板構築起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間,在裡面分別放置棺材和隨葬品。而根據文獻的記載,皇帝、皇后的陵墓是要用黃腸題湊的,哪怕是諸侯王也會用到黃腸題湊。列侯級別的人除非獲得朝廷特賜,沒有資格使用。馬王堆漢墓的情況符合列侯等級的特徵。

至於墓中出土的隨葬品,就更是無法跟皇后相比了。比如沒有用金縷玉衣,比如沒有隨葬大量的金銀器、青銅器、玉器等等。可以說,馬王堆漢墓的“奢華”程度,還比不上同為列侯的海昏侯劉賀墓,就更不用說皇后陵了。


考古軍中馬前卒


我來回答一下。

說到馬王堆出土的女主,不用多說,就是聞名於世的辛追夫人。至於為什麼出名呢?主要因為她屍體的千年不腐。題主的問題不是這個,所以不做過多闡述。



那麼為什麼辛追夫人的墓規格如此之高呢?答案是因為她的兒子利豨。

馬王堆漢墓分為三個墓穴,分別是一號墓辛追,二號墓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第一代軑侯利蒼,三號墓兒子第二代軑侯利豨。


為什麼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辛追的墓規格遠遠高於自己的丈夫呢?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利蒼。利蒼出生在戰國末年,早期的時候參加過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跟隨過劉邦打天下。在西漢初期擔任長沙國的丞相,後來被封為軑侯。高後三年(公元前185年),利蒼去世。利蒼墓狹小的墓坑和簡樸的隨葬品顯示,當時軑侯家並不十分富裕,圓形的墓口可能也是簡陋的原因導致。西漢建立之初民生凋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漢書·景帝紀第五》記載:

"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


漢朝初期的統治者主張簿葬,《史記·孝文本紀第十》記載: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統治階級都要求這樣了,利蒼還敢厚葬嗎?所以利蒼的墓顯得很簡陋。

後來辛追夫人的墓就不一樣了。利蒼死的時候,辛追還未滿30歲。辛追死於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死的時候50歲。丈夫死了20多年以後,辛追才去世。她所在的時期正好趕上了“文景之治”,國家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國家富裕,百姓安居樂業。


雖然當時漢文帝規定王侯隨葬不得有青銅器和金銀首飾,但是可以隨葬一些其他的東西。作為第二代軑侯的母親,其隨葬品也是十分豐富。共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產品、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此外,墓葬中還出土有中國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

父親死的時候沒能夠厚葬,所以利豨決定以高規格的墓葬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所謂死者為大,也體現了兒子對母親的尊重。



所以說,之所以馬王堆女主辛追夫人的墓規格如此之高,甚至享用了皇后級葬制,我想就是映了那句話母憑子貴,兒子有這個能力,加上自己的兒子孝順。


凱哥談史


馬王堆辛追墓是皇后葬制?提問者是電視劇看多了吧?記得多年前有一部電視劇叫《辛追傳奇》,是左小青女士主演的,編劇居然硬是把辛追和漢高祖劉邦扯到了一起,說什麼辛追是漢高祖的女人……提問者恐怕也看過吧?提問者是不是還認為辛追是漢文帝劉恆的親媽呀?人家漢文帝的親媽薄太后葬在陝西西安的漢南陵,不在湖南長沙的馬王堆!



中國古代所有王朝、包括漢朝對於喪葬規制都是有著明確等級規範的,什麼等級的人用什麼樣的喪葬規制。如果使用比自身等級高的喪葬規制,那就是“僭越”!在中國古代,“僭越”是要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嚴重的甚至會丟掉腦袋。長沙馬王堆的辛追墓是典型的一條墓道的甲字型大墓,這是漢代列侯等級常見的喪葬規制。從出土的漢代諸侯王及王后墓葬來看,漢代的諸侯王及王后採取土坑豎穴墓葬時通常都是兩條墓道的中字型墓葬。很顯然,辛追的甲字型墓連諸侯王王后的規制都沒有達到,就更別說是皇后了!從考古勘探的結果來看,漢代的帝陵、後陵一般都是四條墓道,遠不是辛追墓可比的。



再說辛追墓中的棺槨——三棺三槨,等級的確非常高!但是,細心的人可能都會發現,這所謂三棺三槨並不是黃腸題湊!目前出土的漢代諸侯王及王后墓葬幾乎都採用了黃腸題湊,帝陵、後陵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辛追墓是皇后葬制,黃腸題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辛追墓中並沒有出現黃腸題湊。與黃腸題湊意義相近的金縷玉衣,在辛追墓中同樣沒有發現……由此可見,辛追墓根本不是提問者所說的什麼皇后葬制,它就是一座列侯等級的大墓,這與辛追的軑侯夫人的身份是一致的。



但是,辛追墓也的確有它的特別之處,作為軑侯利蒼的夫人,辛追的墓葬規格要明顯高於她的丈夫利蒼。而這,恰恰就是現在許多藝術作品“靈感”的來源。似乎辛追的確別有身份,於是便有了什麼辛追是劉邦的女人,甚至辛追是漢文帝劉恆生母的種種戲說……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因為辛追比她丈夫利蒼活得久!利蒼死於高後三年,彼時的漢王朝剛剛經歷過秦末的亂世、開元建國不久,百業凋敝、經濟實力非常有限。加之利蒼只是長沙國丞相,地處偏遠之處,根本沒有那麼雄厚的財力為自己建造奢華的墓葬。話說回來,其實利蒼的墓葬規制也不低了,只不過比他夫人辛追差一些而已。



辛追死於漢文帝十二年,彼時的漢王朝經歷了高祖、惠帝、高後及文帝幾十年的無為而治,經濟實力空前提高,而且還造就了中國王朝史上的第一個所謂盛世——文景之治。漢文帝十二年,利蒼的兒子兼軑侯爵位繼承人利豨作為漢王朝的列侯,享受著封地租稅的供養。國家經濟上來了,封地的租稅自然也是水漲船高。有了錢,利豨當然有能力給自己的生母辛追建造奢華的大型墓葬!辛追墓中陪葬那麼多精美的陪葬品也就沒什麼不正常的了。



不過,有錢歸有錢,中國古代可不是現在,你有錢,愛怎麼炫富就怎麼炫富!無論你多有錢,等級制度還是必須遵守的,列侯只能採用列侯的喪葬規制。這就是為什麼辛追墓只有一條墓道、沒有黃腸題湊和金縷玉衣的原因所在!使用了那些,利豨是會受到嚴厲處罰、甚至掉腦袋的!在硬件上做不了文章,那就只能在軟件上做文章了。因此,辛追墓中才出現了那麼多精美的隨葬品。與此同時,因為漢文帝提倡“薄葬”,嚴禁列侯使用青銅器和/或金銀器陪葬,辛追墓又打起了“擦邊球”,選用了許多精美的漆器隨葬。按照彼時的手工業生產能力,製作這些漆器的費用,恐怕並不低於青銅器和金銀器!



這就是辛追墓為什麼會超越她的丈夫軑侯利蒼墓的原因所在。但是,無論怎麼說,辛追墓都不是什麼皇后葬制。無論隨葬品多麼奢華,從整體形制而言,辛追墓只能是列侯等級,她並沒有“僭越”。連諸侯王王后的葬制都達不到,又何來皇后葬制之說?提問者想必是電視劇看多了,把電視劇當成真實歷史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這是個家族墓地,辛追應該是個五十多歲的婦女,歷史上對辛追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人說,這個名叫辛追的神秘女子是景德鎮浮樑人,在那片瓷與茶文化交融的土地上曾經留下她的足跡。那裡仍然有很多和她有關的遺蹟,也有許多關於她的傳說。長沙國丞相利蒼生於戰國末年,逝世於公元前186年。他早年參加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漢初任長沙國丞相,被封為軑侯,食邑七百戶。“軑”便是利蒼的食邑,封地在河南省羅山縣和光山縣之間,也有的說在湖北省浠水縣蘭溪鎮。約在公元前204年,利蒼攜妻子辛追,帶著剛滿週歲的兒子利豨來到長沙國任職。不久,鄰國淮南王英布叛變,利蒼勸說第二代長沙王吳臣誘殺了吳臣的姐夫英布。長沙王之子吳淺、長沙丞相利蒼因此均被封為侯。利蒼即成為第一代軑侯。三號墓墓主利豨是利蒼和辛追的兒子,利蒼去世後繼承了封號,成為第二代軑侯。利豨的兒子第三代軑侯離開了長沙到首都長安做官。之後,利豨的孫子第四代軑侯任過武官,因為擅自調兵而被判處死刑,受到赦免才保住了一條性命,不得不回到原籍成為平民。於是,利家的侯爵再也沒有了。


天空之城117463771


辛追夫人的丈夫利蒼與兒子為漢朝平定內亂做出卓越貢獻,因此利蒼被封為第一代侯,同時鎮守當時長沙的行政長官。積累一定的人脈與財富,所以辛追突然病亡由此殊榮得以厚葬



嘉措倉央


首先利蒼不是普通侯爵,人家可是搞掉了漢初三大將英布的人。

再一個,利蒼死於呂后時期,那時候漢朝還不穩。

而辛追夫人則死於20年後的漢文帝時期,那時候文帝已經執政15年,朝政社會趨於穩定。國家發展富足,處於昂揚向上的勢頭。所以辛追夫人“帶走”一些好東西也不足為奇。


漫遊影響


馬王堆漢墓古屍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墓葬的橫空出世。有人把它譽為漢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儘管地下文物不斷面世,但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二”使它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

馬王堆漢墓古屍素有“東方睡美人”之稱,她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

文化貢獻巨大,幾輩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長沙市東郊五里碑附近有一處土丘,相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此處有兩座面積相當、頂部呈圓狀的土冢,傳說是長沙王劉發安葬母親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處,故稱“雙女冢”。

20世紀70年代初,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備戰時期。這一年的7月30日,離馬王堆不遠的一家部隊醫院選擇了地勢高的兩座土冢開挖防空洞。醫務人員在打孔探測作業時,突然從孔裡冒出一股涼氣,有人用水灌孔,結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濺出來。於是,各種不同版本的猜疑評說在當地傳開了。面對不可思議的奇怪現象,部隊醫院將此情況報告了湖南省博物館,由此拉開了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的帷幕。揭開墓葬的神秘面紗,考古研究人員做了大量、複雜的前期準備工作。

1972年初,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館考古人員開始了東邊土冢的挖掘,挖開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級臺階的長方形墓穴,通過進一步深挖時發現一層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後,又發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見泛黃的竹蓆,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掀開深埋於地下的26張竹蓆,一座巨大的槨室就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整個槨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構築而成,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四塊隔板以“井”字形把槨室分為四個部分,內外繪製著吉祥圖案,以朱漆為內黑漆為外輔之,居中為殮屍的內棺。以兩道質地精良的帛束纏蓋棺,如此精美的錦繡飾品在以往墓穴發掘中也屬罕見。考古人員開棺後驚奇地發現,雖歷經2000多年,然而棺內這具女屍保存完好,考古專家把這座墓穴定為1號墓。

馬王堆漢墓的墓葬形制與棺槨結構,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原來馬王堆地勢較高,造墓時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長7.6米、寬6.7米,下置墊木與兩層底板;在龐大的槨室和四層套棺(第四層為直接殮屍的內棺)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採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工藝方法制成,約用木料達52立方米;再用版築法夯築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墓底和槨室周圍塞滿厚達0.4~0.5米、總重量約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內乾燥的功效;在木炭外圍堆積了厚達1.3米左右的白膏泥,白膏泥粘性強,滲透性低,對墓穴密封起了決定性作用;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密固,堆積成高約16米的土冢,使深埋地下的槨室形成恆溫、恆溼、缺氧、無菌環境,將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1973年底,考古人員對西冢進行發掘,於1974年初完成,然而墓穴內白膏泥堆積較薄,且分佈不勻,密封程度較差而遭到嚴重的破壞,考古人員將此墓編為2號墓。在發掘2號墓的同時,位於1號墓南邊的3號墓也被發現了,3號墓結構與1號墓基本相似,但規模略小,保存下來許多珍貴隨葬物,但在埋葬時由於白膏泥固封不嚴實,導致部分陪葬品腐爛。

墓主身份

馬王堆漢墓的墓主是誰呢?從墓中隨葬的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銘文證實,在2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蒼”三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為第一代軑侯利蒼。據史料推算:長沙相利蒼於應於高後三年(公元前186年)卒。1號墓內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墓主是利蒼之妻;3號墓墓主遺骸為30多歲的男子,是利蒼的兒子,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樣,標誌著該墓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這三個墓其實是長沙丞相軑侯利蒼家族墓地。隨葬物品盡顯奢華。

在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中,出土的隨葬器物極為豐富,置在棺房周圍的邊箱中,主要是衣服、食品、藥材、梳妝品與日常用品、棋類娛樂器具,供裝食物與物品的竹筒、漆器和陶器類盛器及漆木器具、竹木器具與樂器、兵器、木俑和明器(製成模型或偶像隨葬的冥器),以及“遣策” 竹簡。此外,在3號墓中還發現《周易》、《老子》和天文、醫學、兵書、相馬經等簡書和帛書,共28種書籍,計12萬餘字,以及《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兩幅彩色地圖。出土文物數量之多,時代特色之鮮明,特別是保存基本完好、製作精美的絲織品、光彩奪目的漆木器、具學術價值的帛書和帛畫,令考古專家驚歎不已。

“遣策”竹簡詳細記載了隨葬物品的情況,1號墓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表明,後人將亡者生前食物和生活用品搬進了墓穴。如1號墓內有裝在麻布袋裡的稻穀、麥、黍、豆等農作物;漆器具內盛滿著烹調成熟的畜禽類菜餚,漆鼎中盛放了各種羹,陶皿內分別裝著酒類及醬等各種調味品,還有不少應時瓜果。出土時稻穀呈金黃色,顆粒飽滿,久存後脫水逐漸乾癟,藕、桃等水果出土時仍新鮮如初,但不久便腐爛化成了一灘水(墓葬開封容易氧化)。

西漢初期,漆器是時髦且貴重的器物,由於製作工藝繁雜,因此價格遠在銅器之上。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計500餘件(1號墓有184件、3號墓為316件),這是全國各地發現的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這批光亮如新的漆器主要有鼎、盒、壺、耳環、鈁厄、盤、奩、案、屏風等,多為漆繪黑、紅、灰、綠等顏色的裝飾花紋,一般以黑色作底,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圖案精巧且纖麗。一些漆器書有“軑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漆器(如“九升”等);不少漆器有“成市口”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

在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絹、紗、綺、羅、錦等絲織物和繡品,既有衣、帽,也有各式衣物面料及少量麻布。1號墓出土的兩件如蟬翼的素紗襌衣,衣長128釐米,兩袖伸直長為190釐米,然而重量卻輕得出奇,襌衣分別為48克和49克。在各種絲織物品中,考古專家首次發現衣服邊緣裝飾的絨圈錦,絨圈錦紋樣突出於錦面,產生非常豐滿華麗的立體感效果。人們以前一直認為絨圈錦織物是從唐代以後才出現的,也有人認為這種紡織技術是從國外傳入的,此次考古發現,證明我們的祖先在西漢初年已發明了絨線圈錦織造技術,中國人是絨類織物的創始者。1號墓中出土的泥金銀印花紗和印花敷彩紗也都是第一次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精湛的技術水平,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印染技術史料。

漢代帛畫作品頗多,但大多失傳,馬王堆漢墓出土彩繪帛畫共有10餘幅,佔全國帛畫出土量的近一半。帛畫所描繪的騰龍、仙鳥、怪獸、雙蛇、巨魚、神龜等圖案栩栩如生,充滿了神話色彩;人物、禽獸、雲彩、器物左右對稱,線條流暢,展示了西漢繪畫的卓越水平。最具典型意義的是1號墓和3號墓內覆蓋在內棺上的彩繪帛畫,兩幅帛畫構圖基本相仿,畫面呈“T”字形,全長2米左右,下垂的四角有飄穗,頂端繫有絲帶以供懸掛,是亡者出殯時引導隨葬隊伍行進張舉的旌幡。出土的帛畫色彩鮮豔,莊重典雅,旌幡畫面上段繪有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天上境界;下段繪有蛟龍穿壁以及墓主出行、司閽迎候、宴饗等場面,反映了“引魂昇天”的主題內容,是極為稀罕的藝術珍品集群。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為研究漢初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千年女屍的科學詮釋 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出土是20世紀中國重大的考古發現,尤其是1號墓內的千年女屍更受到國內外科技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的奇蹟”。

這具女屍年約50歲,身高1.54米,體重34.3公斤,開棺後發現女屍被浸泡在棺內約20釐米深的無色液體中(出土後不久漸變成棕黃色)。屍體保護如此新鮮與完整,難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學防腐藥水?經科學分析,棺內的水是通過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層而滲入墓室,經長期聚集而成的,其中雖帶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質,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絕非是保全屍體的根本原因。古屍被完好地保存乃是厚實的棺槨被嚴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結果。

1號墓女屍經醫學家臨床檢驗: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軟的彈性,皮膚細密而滑膩,部分關節可以轉動,甚至手足上的紋路也清晰可見。但病理解剖檢查卻發現,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右上肺有結核病灶,右前臂曾經骨折,在直腸和肝臟內有鞭蟲卵、蟯蟲卵和血吸蟲卵,一隻膽囊先天畸形。女屍的多種病變為研究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資料。經醫學鑑定,死者血型為A型,生前曾生育過,由此印證史書中記載的她有兩個兒子的事實。那麼她是怎樣亡故的呢?經分析,該女屍皮下脂肪豐滿,皮膚沒有褥瘡,無高度衰老跡象,故應為突發急病而死。從病症推斷與解剖發現,其食道、胃及腸內有甜瓜子138顆半,死亡時間應在暑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後引發膽絞痛,由此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嚴重心律紊亂而猝然死亡。

1號墓主辛追,先是亡了權威顯赫的丈夫利蒼,後又死了帶兵守戍任將軍的兒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一個婦道人家亡故後為何獲得如此殊榮的隆重厚葬?據史記載: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其疆域遼闊,為穩固天下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後來這些諸侯隨著勢力的發展而固隅一方,嚴重危及了中央集權統治,於是劉邦以種種藉口除掉了這些異姓王,以自己的親戚代之。然而,對長沙國的異姓王吳芮卻遲遲未下手,原因是長沙國南邊有一個軍事實力較強的南越國(今廣州)。為保住這個戰略要地,劉邦既要籠絡長沙國,又要防止長沙國叛亂,便施謀略派利蒼到長沙國監督吳芮,利蒼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蒼的封地在?縣(今河南信陽地區),故稱軑侯。利蒼死後他的兒子利豨繼任爵位(3號墓墓主即利?的兄弟),據此推斷,辛追之墓應是孝子利扶所修。史載:最後一代軑侯名為利扶,因其觸犯漢朝法律,被剝奪了世襲的爵位,軑侯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


紅妝宸百里


馬王堆漢墓古屍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墓葬的橫空出世。有人把它譽為漢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儘管地下文物不斷面世,但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二”使它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

馬王堆漢墓古屍素有“東方睡美人”之稱,她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

文化貢獻巨大,幾輩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長沙市東郊五里碑附近有一處土丘,相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此處有兩座面積相當、頂部呈圓狀的土冢,傳說是長沙王劉發安葬母親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處,故稱“雙女冢”。

20世紀70年代初,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備戰時期。這一年的7月30日,離馬王堆不遠的一家部隊醫院選擇了地勢高的兩座土冢開挖防空洞。醫務人員在打孔探測作業時,突然從孔裡冒出一股涼氣,有人用水灌孔,結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濺出來。於是,各種不同版本的猜疑評說在當地傳開了。面對不可思議的奇怪現象,部隊醫院將此情況報告了湖南省博物館,由此拉開了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的帷幕。揭開墓葬的神秘面紗,考古研究人員做了大量、複雜的前期準備工作。

1972年初,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館考古人員開始了東邊土冢的挖掘,挖開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級臺階的長方形墓穴,通過進一步深挖時發現一層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後,又發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見泛黃的竹蓆,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掀開深埋於地下的26張竹蓆,一座巨大的槨室就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整個槨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構築而成,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四塊隔板以“井”字形把槨室分為四個部分,內外繪製著吉祥圖案,以朱漆為內黑漆為外輔之,居中為殮屍的內棺。以兩道質地精良的帛束纏蓋棺,如此精美的錦繡飾品在以往墓穴發掘中也屬罕見。考古人員開棺後驚奇地發現,雖歷經2000多年,然而棺內這具女屍保存完好,考古專家把這座墓穴定為1號墓。

馬王堆漢墓的墓葬形制與棺槨結構,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原來馬王堆地勢較高,造墓時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長7.6米、寬6.7米,下置墊木與兩層底板;在龐大的槨室和四層套棺(第四層為直接殮屍的內棺)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採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工藝方法制成,約用木料達52立方米;再用版築法夯築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墓底和槨室周圍塞滿厚達0.4~0.5米、總重量約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內乾燥的功效;在木炭外圍堆積了厚達1.3米左右的白膏泥,白膏泥粘性強,滲透性低,對墓穴密封起了決定性作用;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密固,堆積成高約16米的土冢,使深埋地下的槨室形成恆溫、恆溼、缺氧、無菌環境,將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1973年底,考古人員對西冢進行發掘,於1974年初完成,然而墓穴內白膏泥堆積較薄,且分佈不勻,密封程度較差而遭到嚴重的破壞,考古人員將此墓編為2號墓。在發掘2號墓的同時,位於1號墓南邊的3號墓也被發現了,3號墓結構與1號墓基本相似,但規模略小,保存下來許多珍貴隨葬物,但在埋葬時由於白膏泥固封不嚴實,導致部分陪葬品腐爛。

墓主身份

馬王堆漢墓的墓主是誰呢?從墓中隨葬的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銘文證實,在2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蒼”三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為第一代軑侯利蒼。據史料推算:長沙相利蒼於應於高後三年(公元前186年)卒。1號墓內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墓主是利蒼之妻;3號墓墓主遺骸為30多歲的男子,是利蒼的兒子,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樣,標誌著該墓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這三個墓其實是長沙丞相軑侯利蒼家族墓地。隨葬物品盡顯奢華。

在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中,出土的隨葬器物極為豐富,置在棺房周圍的邊箱中,主要是衣服、食品、藥材、梳妝品與日常用品、棋類娛樂器具,供裝食物與物品的竹筒、漆器和陶器類盛器及漆木器具、竹木器具與樂器、兵器、木俑和明器(製成模型或偶像隨葬的冥器),以及“遣策” 竹簡。此外,在3號墓中還發現《周易》、《老子》和天文、醫學、兵書、相馬經等簡書和帛書,共28種書籍,計12萬餘字,以及《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兩幅彩色地圖。出土文物數量之多,時代特色之鮮明,特別是保存基本完好、製作精美的絲織品、光彩奪目的漆木器、具學術價值的帛書和帛畫,令考古專家驚歎不已。

“遣策”竹簡詳細記載了隨葬物品的情況,1號墓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表明,後人將亡者生前食物和生活用品搬進了墓穴。如1號墓內有裝在麻布袋裡的稻穀、麥、黍、豆等農作物;漆器具內盛滿著烹調成熟的畜禽類菜餚,漆鼎中盛放了各種羹,陶皿內分別裝著酒類及醬等各種調味品,還有不少應時瓜果。出土時稻穀呈金黃色,顆粒飽滿,久存後脫水逐漸乾癟,藕、桃等水果出土時仍新鮮如初,但不久便腐爛化成了一灘水(墓葬開封容易氧化)。

西漢初期,漆器是時髦且貴重的器物,由於製作工藝繁雜,因此價格遠在銅器之上。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計500餘件(1號墓有184件、3號墓為316件),這是全國各地發現的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這批光亮如新的漆器主要有鼎、盒、壺、耳環、鈁厄、盤、奩、案、屏風等,多為漆繪黑、紅、灰、綠等顏色的裝飾花紋,一般以黑色作底,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圖案精巧且纖麗。一些漆器書有“軑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漆器(如“九升”等);不少漆器有“成市口”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

在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絹、紗、綺、羅、錦等絲織物和繡品,既有衣、帽,也有各式衣物面料及少量麻布。1號墓出土的兩件如蟬翼的素紗襌衣,衣長128釐米,兩袖伸直長為190釐米,然而重量卻輕得出奇,襌衣分別為48克和49克。在各種絲織物品中,考古專家首次發現衣服邊緣裝飾的絨圈錦,絨圈錦紋樣突出於錦面,產生非常豐滿華麗的立體感效果。人們以前一直認為絨圈錦織物是從唐代以後才出現的,也有人認為這種紡織技術是從國外傳入的,此次考古發現,證明我們的祖先在西漢初年已發明了絨線圈錦織造技術,中國人是絨類織物的創始者。1號墓中出土的泥金銀印花紗和印花敷彩紗也都是第一次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精湛的技術水平,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印染技術史料。

漢代帛畫作品頗多,但大多失傳,馬王堆漢墓出土彩繪帛畫共有10餘幅,佔全國帛畫出土量的近一半。帛畫所描繪的騰龍、仙鳥、怪獸、雙蛇、巨魚、神龜等圖案栩栩如生,充滿了神話色彩;人物、禽獸、雲彩、器物左右對稱,線條流暢,展示了西漢繪畫的卓越水平。最具典型意義的是1號墓和3號墓內覆蓋在內棺上的彩繪帛畫,兩幅帛畫構圖基本相仿,畫面呈“T”字形,全長2米左右,下垂的四角有飄穗,頂端繫有絲帶以供懸掛,是亡者出殯時引導隨葬隊伍行進張舉的旌幡。出土的帛畫色彩鮮豔,莊重典雅,旌幡畫面上段繪有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天上境界;下段繪有蛟龍穿壁以及墓主出行、司閽迎候、宴饗等場面,反映了“引魂昇天”的主題內容,是極為稀罕的藝術珍品集群。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為研究漢初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千年女屍的科學詮釋 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出土是20世紀中國重大的考古發現,尤其是1號墓內的千年女屍更受到國內外科技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的奇蹟”。

這具女屍年約50歲,身高1.54米,體重34.3公斤,開棺後發現女屍被浸泡在棺內約20釐米深的無色液體中(出土後不久漸變成棕黃色)。屍體保護如此新鮮與完整,難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學防腐藥水?經科學分析,棺內的水是通過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層而滲入墓室,經長期聚集而成的,其中雖帶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質,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絕非是保全屍體的根本原因。古屍被完好地保存乃是厚實的棺槨被嚴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結果。

1號墓女屍經醫學家臨床檢驗: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軟的彈性,皮膚細密而滑膩,部分關節可以轉動,甚至手足上的紋路也清晰可見。但病理解剖檢查卻發現,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右上肺有結核病灶,右前臂曾經骨折,在直腸和肝臟內有鞭蟲卵、蟯蟲卵和血吸蟲卵,一隻膽囊先天畸形。女屍的多種病變為研究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資料。經醫學鑑定,死者血型為A型,生前曾生育過,由此印證史書中記載的她有兩個兒子的事實。那麼她是怎樣亡故的呢?經分析,該女屍皮下脂肪豐滿,皮膚沒有褥瘡,無高度衰老跡象,故應為突發急病而死。從病症推斷與解剖發現,其食道、胃及腸內有甜瓜子138顆半,死亡時間應在暑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後引發膽絞痛,由此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嚴重心律紊亂而猝然死亡。

1號墓主辛追,先是亡了權威顯赫的丈夫利蒼,後又死了帶兵守戍任將軍的兒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一個婦道人家亡故後為何獲得如此殊榮的隆重厚葬?據史記載: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其疆域遼闊,為穩固天下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後來這些諸侯隨著勢力的發展而固隅一方,嚴重危及了中央集權統治,於是劉邦以種種藉口除掉了這些異姓王,以自己的親戚代之。然而,對長沙國的異姓王吳芮卻遲遲未下手,原因是長沙國南邊有一個軍事實力較強的南越國(今廣州)。為保住這個戰略要地,劉邦既要籠絡長沙國,又要防止長沙國叛亂,便施謀略派利蒼到長沙國監督吳芮,利蒼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蒼的封地在?縣(今河南信陽地區),故稱軑侯。利蒼死後他的兒子利豨繼任爵位(3號墓墓主即利?的兄弟),據此推斷,辛追之墓應是孝子利扶所修。史載:最後一代軑侯名為利扶,因其觸犯漢朝法律,被剝奪了世襲的爵位,軑侯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