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潮是一場“高考”,中舉者永遠只是少數丨浙商銳評


補貼潮是一場“高考”,中舉者永遠只是少數。


文|浙商銳評員 吳美花

漫畫|李紅紅

製圖|潘盈盈

補貼潮是一場“高考”,中舉者永遠只是少數丨浙商銳評



補貼潮是一場“高考”,中舉者永遠只是少數丨浙商銳評



蔚來賣一輛車虧兩輛,四年虧400億;

上海新能源汽車展延期,因為原預計的60多家參展企業,發現有30多家倒閉了;

一份疑似來自某股份銀行的內部資料,暴露獵豹汽車等公司將於今年底進入破產程序,屆時涉及上下游供應商產業鏈大約500億規模的壞賬。

戴森認慫,220億砸不出電動車,還是回去做吸塵器吧……

最近一段時間,傳出的關於新能源汽車的消息一個比一個驚心動魄。

不過換個角度看問題的話,很多事情也沒那麼糟糕。


先說說戴森退群的事。戴森宣佈退出新能源汽車的“朋友圈”,但人家其實是換個馬甲又加入了,戴森的創辦者James Dyson在最新的內部信中表示,電池將以一種深刻的方式令戴森受益,並將我們帶向令人興奮的新方向。

再來看看上海新能源汽車展延期的事。浙商銳評員問了兩位業內人士,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這場展會,其中一位還直截了當地說,“這種小展沒有車企參加也很正常。”可能也會有讀者怪他們孤陋寡聞,但浙商銳評員拋一個數據,你們就秒懂了。

在車展信息網上,2018年全年中國登記在冊的車展數量達到了298次,也就是說,在中國平均每天都有一場車展在各個城市舉辦。這麼高密度的展會,在汽車產銷行情好、企業財大氣粗的時候,不管大小場子大家都願意趕;一旦行情下跌,車企們當然是精打細算、擇優參與了。

記者翻閱下上海新能源汽車展的主辦單位信息有一長串,但似乎沒有一個能挑逗參展者的神經。該展會官網顯示,此次將有特斯拉、上汽、北汽新能源、威馬等多家車企參加。但特斯拉中國相關負責人對媒體放話:“我們不會參加這類活動,我們也不認識他們。”上汽集團、威馬汽車相關負責人也均否認將會參展。

說完這個充滿炒作意味的延期事故,我們不得不正視新能源汽車目前存在的困局。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新能源汽車展會確實不太辦得起來,前陣子他在廣州參加了一個新能源與車聯網的展會,車聯網企業數量竟然超出了新能源車企。

其實讓浙商銳評員比較擔憂新能源汽車的,倒不是這些跟汽車相關的新聞,而是一條關於光伏企業的新聞——漢能欠薪。我們以為穿越火線看到的是成功,孰料卻迎面撞上了同樣灰頭土臉的補貼潮“前輩”——光伏。

從產業補貼的維度來看,光伏產業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照見未來的一面“明鏡”。前者在歷經槍林彈雨之後是“勝利者”還是“炮灰”,決定著後者對於未來的產業信心程度。

中國大概在2009年開始對光伏產業進行補貼,在此之前被歐美髮達國家壟斷的多晶硅每公斤售價超過400美元。10年內,大量中國企業在補貼潮中湧入,將價格直接逼退到8美元/公斤左右。有人調侃,世界光伏產業中只剩下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

連加州州長都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說,正是得益於中國企業,加州及全球清潔能源發展速度得以大幅加快,中國光伏為全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新能源汽車的產業補貼是從2013年開始的,大量社會資本開始進入,直接推動了新能源汽車最核心、成本佔比最高的動力電池價格逐年快速下降。電池系統的價格由2012年之前的3.5元/Wh降低到目前1.3元/Wh。

我們不能否認在補貼潮的衝擊下,企業個體容易迷失方向甚至消亡,但我們也可以把補貼潮看作是一場類似高考的選拔制度。只有將補貼滾成一股熱浪,才有可能吸引千軍萬馬來參與這場競選。既然是競選,最後必然有過獨木橋這一關,必然會出現大量的篩選與淘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局面。

我們需要正視的是,在高考中,中舉者永遠是少數。當然,我們之所以不會為高考中的落榜者搖旗吶喊,是因為它的公平、公正與透明已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同。

浙商銳評的出爐在於媒體的責任。

當我們孜孜不倦地奔跑在追尋新聞真相的路上;

當我們捕捉千萬浙商成長與發展時,

我們發現無數的喧囂讓事件變得模糊時,

我們發現瀰漫著不少迷惘。

在這個大時代裡,

我們需要亮出“媒體的立場”。

請您記得,

浙商銳評是蒼茫大海中的燈塔,

請您記得,

浙商銳評是我們對於未來的希望。

如果您對此話題有自己的見解,

歡迎您在後面給浙商銳評組留言;

歡迎提供話題給浙商銳評,

也歡迎您為浙商銳評撰寫銳評。

◆◆這是您讀到的總第 50 篇浙商銳評◆◆


補貼潮是一場“高考”,中舉者永遠只是少數丨浙商銳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