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山國真的存在過嗎?

柏曉義


中山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古中山國位於今天的河北靈壽縣、平山縣,定州,唐縣等區域。最初的中山國建都於今天的唐縣,之後遷都定州,再後來定都於靈壽。在這期間中山國有次被滅又復國的經歷。

中山國從成立到被趙國滅到,經歷了春秋戰國,大體上有四百多年曆史。在今天的平山縣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中山靈壽故城遺址。出土文物眾多,有大量的銅器,如刻銘鐵足銅鼎、銅夔龍紋方壺等。這些遺址以及文物的出土是中山國真實存在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閒言碎語話東西


中山國在史書上只有零散對記載,語焉不詳,給人以強烈的神秘感。長期以來,這個的國家是否真實存在,一直存在爭論。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個偶然的發現,才揭開了中山國這個神秘國家的面紗。

1977年,河北省平山縣的中山王厝墓出土了三件刻有長篇銘文的青銅器,鐵足銅鼎、銅方壺、銅圓壺,並稱“中山三器”。王墓出土器物共19000餘件,包括青銅器249件,多半有銘文,大鼎等器物上醒目銘刻“中山王 “字樣,金銀器 181件,玉器681件,瑪瑙水晶等300多件,骨器1721件,樂器32件,漆器、屏風構件、帳鉤等日常用品258件,兵器616件,車馬用具3440件,船構件150件等等。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的昔日雄風再次展現於世人面前。

中山國是少數民族——白狄建立的,曾經一度很強大,主要分佈在今天的石家莊市、靈壽、平山、晉州一帶的山區,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縣)。出土了有遊牧民族特點的器物,雖然還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習慣,但在生活形態上逐步漢化,反映了民族之間的融合。

中山國自桓公後,內部軍事經濟都逐步強大。趙國是齊國和中山的共同之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有了齊國的支持,中山國就日益自大起來。前323年,竟然參與“五國相王”,當時秦國楚國齊國已經徹底的從周王朝獨立出來了,自稱王。但是趙魏韓燕四國都還沒有稱王,四國覺得低人一等,就決定四國相互之間也稱王。趙國為了消滅中山,就誘使中山國也稱王,結果昏了頭的中山國君自以為得意的同意了。中山稱王遭到了齊國的反對,"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名於我?"大意是中山實力弱,不配與齊王平起平坐。結果中山不聽,齊國就不再支持他,趙國成功的離間了齊國與中山的關係。

出土的鐵足銅鼎上的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領軍隊攻伐燕國、開疆擴土的史實,告誡後代要吸取燕國“子之之亂”的歷史教訓,並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前314年,燕國“子之之亂”爆發,趁著齊國滅燕國,也出兵攻打燕國,打下了燕國的大片土地。後來齊軍被迫撤退,復興的燕國很快就收復了中山國所佔領的土地。中山與燕國也結下了樑子。

自此中山國周邊的趙國和燕國都對中山有了極大的仇恨,而齊國也不再支持中山,中山國處於燕、趙之間,此時陷入了徹底的孤立。

前296年,趙軍攻陷中山國都靈壽,前295年,趙國廢掉傀儡中山王勝,中山國自此正式滅亡。中山國先後延續了211年,其中兩度滅國,又兩度復國,軍事力量逐步強大,有戰國第八強之稱,其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見,在戰爭頻繁,滅國無數的春秋戰國時代更是絕無僅有的。

歡迎點評!


流淌的歷史長河


歷史上的中山國是真是存在的。文獻史料《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等都記載了其相關歷史,靈壽古城遺址和出土文物等實物也證明了中山國的存在。因此這一古國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


鮮虞的崛起

中山國由白狄的一支、姬姓鮮虞人建立,位於今河北省太行山東部,因城中有山而得名。

最初鮮虞人和其他部落聯合時,還沒有“中山”這個名字。由於屬於文化迥異於中原的外族,因此鮮虞一開始就遭到中原各國的敵視 歷史上有“邢侯搏戎”的說法,就是指離鮮虞不遠、尚未衰落的邢國的屢次討伐。但在春秋初期,邢國開始衰敗,鮮虞人於是開始發動入侵。公元前652年,鮮虞破邢,邢君出逃;次年伐衛,殺衛國國君。幸虧齊桓公率宋、曹、衛、邢諸國及時擊敗鮮虞,邢、衛才免於亡國之災。


兩次亡國

春秋大國晉國早就有了吞併鮮虞的意圖。公元前530年至前527年,晉國先後征服肥、鼓等鮮虞附庸和鮮虞人的中人城,大大打擊了鮮虞勢力。

公元前506年,鮮虞在中人城建國,因城中有山,故國名“中山”。公元前505、前504年,同中山國積怨已久的晉國兩次討伐中山,此後數十年雙方戰爭不斷,互有勝負,但局面大體上傾向於晉國,中山則日漸衰落,最終於公元前407年被魏國派大將樂羊、吳起經過三年激戰滅亡,這是中山國第一次亡國。

公元前380,中山桓公重建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新興的中山國因將趙國領土一分為二而為趙國所恨,但趙國的兩次進攻均被擊退。

公元前369年,中山國為抵禦趙國而開始修築長城。公元前296年,中山最終亡於趙武靈王之手


司文郎中


中山國在歷史上是存在的,中山國是由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又稱白狄,是春秋時期的國家。很少有人知道,當時基本上中原的每個諸侯國都想攻打他,後來,晉國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國家。


吃葷的濟公


歷史上真實存在中山國,大致在今天北到保定,南至石家莊的一個強國,國家不是傳統的華夏民族,而是白狄所建立。中山國作為戰國第八雄,曾經兩次滅國,最終被同化在中華民族中。

中山被魏滅

中山國從春秋時期就有了,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但因為靠近中原,所以他們和中原的文化經濟交流很早就開始了,晉國之前一直將中山國作為一個大隱患,甚至為了打擊中山國而放棄出兵攻擊楚國的機會。

來到戰國以後,三家分晉,中山趁著晉國內亂好好發育了一波,所以等到趙敬侯時期,中山國已經成為趙國的大隱患了。此時中山桓公剛即位沒多久,趙敬侯鑑於中山國的發展情形,邀請自己當時的盟友魏國魏文侯出兵滅掉中山,這其中還有趙敬侯想要漁翁得利的心思,但沒想到魏國一舉滅掉了中山國,還拍後來的魏武侯去治理中山,趙國也就斷了念想。

當時的魏國實力強大,周邊的大國開始紛紛學習秦國搞變法,漸漸的魏武侯即位後的魏國和周邊國家之間的戰爭越打越多,作為魏國北邊飛地的中山也找到機會了,中山桓公趁著齊國和魏國爭霸,獲得了齊國的支持,再加上中山和魏國本土並不相連,是塊飛地所以中山很快就找到機會復國了,魏國當時雖然還有壓制周邊強國的實力,但也有些力不從心,眼睜睜看著中山復國卻沒有辦法。

​中山的大發展

中山桓公復國後,一心勵精圖治,他在擊敗趙國、魏國後使得中山國成為北方的一個強國,當時中山國周邊是趙國、燕國、齊國,齊國是傳統盟友,燕國虛弱,真正對中山構成威脅的是趙國,所以中山國在修建完國都後修建了一段長城。

中山桓公死後,中山成公即位,在成公的治理下,中山國繼續發展。後來張儀和公孫衍相鬥,公孫衍為了抗衡秦國,聯合魏國、趙國、韓國、燕國和中山五國的君主相會稱王,可見當時的中山已經得到七雄的認可,但此次相王也讓中山國失去了強有力的靠山齊國。

中山的再次滅亡

中山發展一段時間後,國內漸漸變得奢侈成風,國力開始下滑,這時候趙國的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國力躍升了一大截。趙武靈王覺得時機已到,所以接著機會分兩次滅掉了中山。

這一次滅亡後,中山國沒有了復國的機會和本錢。一來中山國最後一位君主被抓,趙國採取的措施得當,先是立了一個傀儡,三年後廢除,這樣就徹底消化掉了中山國。二來,中山國因為在之前的“五國相王”中得罪了齊國,又在齊閔王進攻燕國時期佔領過燕國領土,得罪了燕國,所以它已經不可能獲得外部援助了。

整個中山國的歷史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生動體現,中山國在春秋的時間裡挺過了晉國的壓制,在被魏國滅亡後憑藉著中山桓公的奮鬥復國,而後發展成為七雄之後的第八強國,但在經過桓公、成公的發展後,國君漸漸變得奢靡,整個國家內政混亂,終於滅亡在了積極改革進取的趙國手中。





銀曼巴


1、中山溯源兩種說法

關於中山國的起源,一種說法認為,中山國的前身,是春秋時期生活在滹沱河流域的北方少數民族狄族鮮虞部落。第二種說法認為,中山國是由陝西北部榆林一帶東遷而來。這種觀點是從大量典籍和考古資料中推斷認定的。我們系列報道的兩位顧問慄永、梁勇,都持第二種看法。按照慄永的考證,中山人在春秋早期生活在秦晉兩國的北部,今陝西榆林、綏德一帶,作為晉國的附庸,中山國亦隨之攻邢國、伐衛國,為晉國的稱霸做出了貢獻。

公元前628年,中山國內發生動亂,與之有世仇的衛國乘機引兵西向,中山被迫與之訂立城下之盟,元氣大傷。之後,秦國勢力不斷擴張,而中山與晉的關係,也因晉國政壇的人事變化而由熱變冷,中山國勢日衰。內憂(公元前628年的內亂)、外患(衛國攻伐難以招架,又面對秦國的擴張,和晉國的“蜜月”也已結束),把中山國推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公元前614年左右,中山人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遷移。其路線先北後東,由今陝西、山西至內蒙,而後越過太行山,進入今天的河北地區。

中山人何時到達河北,從《左傳》的記述可以推斷出,進入時間肯定要早於公元前506年。而到達河北的最初落腳點,則應該在唐縣(今屬保定)滱水流域。據《水經·滱水注》記載,滱水自倒馬關南流,東過唐縣南,“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內有小山,在城西,側而銳上,若委粟焉”,“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謂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清光緒四年的《唐縣誌》也記載,中山城在縣之西北。

2、群雄虎視三度滅國

本來是為了生存而東遷,但落腳之後卻發現,到了河北,反而更加置身於大國包圍之中,從此再無寧日。在如狼似虎的群雄吞併中,中山國作為一個小小的外來戶,竟然抵禦住了趙、魏、燕、齊四個大國的反覆攻伐,最後還混到了和趙、魏、韓、燕四個大國一起“相王”(稱王),慄永認為,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起初的日子肯定不好過。以中山國第三代國君桓公遷都靈壽為界,中山國在河北的奮鬥史可以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很慘烈,後半部很輝煌。前半部,周圍那幾個大國,誰都可以滅它一下。梳理這一時期的史料,它至少有三次被滅國的經歷:

(1)被楚國滅

《戰國策·中山策》記載:“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楚王即楚昭王,司馬子期即公子結,楚昭王兄。由此可知,中山曾亡於楚國。僅僅因為一杯羊肉羹,中山遭滅國。

(2)被晉國滅

從晉悼公(公元前572年)開始,晉國氏族坐大,逐漸形成趙、魏、韓、知等六大家族,開始了長達近百年的六卿專政。晉出公十五年(公元前460年),晉國貴族知瑤進攻中山國西緣的仇由(今山西盂縣外城)。知瑤唯恐仇由路險難行,就新鑄了大鐘一口,詭稱送給仇由國君,使仇由國闢山填谷以迎鍾。儘管仇由臣相赤章蔓看出了知氏詭計,多次勸說國君,但仇由國君得鍾心切,不聽勸阻。七天後仇由被滅。知瑤開通了經仇由攻中山的道路後,第二年,舉兵伐中山,中山國受到致命打擊。

(3)被魏國滅

在晉國內部幾大貴族爭權的動盪時期,晉國趙氏曾扶立中山人後裔為國君,史稱中山文公。這是一個傀儡政權。趙氏又封魏文侯之女為中山君正妻,食其邑。公元前425年,隨著趙襄子的去世,趙氏陷於內亂。中山文公的繼任者中山武公,乘趙氏內亂之機,於趙獻侯十年(公元前414年)重建獨立政權,建都於顧(今晉州東,一說今定州)。《史記》稱此為“中山武公初立”。中山獨立,不僅從經濟上斷了魏文侯之女所享的中山食邑之俸,而且在軍事上與齊國聯手,對魏國東部邊境構成潛在威脅。魏文侯豈肯容忍?過了幾年就全力策劃滅中山的戰爭。公元前409年,魏以吳起為大將率師假道趙國伐中山,遭頑強抵抗,未能取勝。第二年再次出兵,經過三年苦戰,於公元前406年滅掉中山。中山武公逃亡於齊國。此次復國,僅持續了7年時間。魏文侯封14歲的太子擊為中山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