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淺談——白馬非馬,中國哲學思維的一次飛躍,被誤解千年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

列舉柏拉圖的觀點就是想說明,概念是固定的(定理或者公理),物質的世界是動態變化的。

給大家看一個2017年國考行測的試題:

柏拉圖認為處於變化之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持這種理念的人會認為以下哪項最真實:

A. 關於馬的概念

B. 人的照片

C. 一棵樹

D. 勾股定理

有的人說選A,有的人說選D,B和C都不是固定的,照片會變舊,樹木會死亡,那麼只剩下A和D,我們先看看勾股定理的定義:在任何一個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兩直角邊的平方之和一定等於斜邊的平方。在△ABC中,∠C=90°,則a²+b²=c² 。這個定理是永恆的,我們在來看看現代馬的概念:草食性動物,那麼A的這個概念會變化嗎?肯定會,古人對馬的概念: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凡馬之屬皆從馬。也就是說今古有關馬的概念發生了變化。

我們今天在探討“白馬非馬”:

中國哲學淺談——白馬非馬,中國哲學思維的一次飛躍,被誤解千年

客方:可以說白馬不等於馬嗎?

公孫龍:可以。

客方:為什麼?

公孫龍:“馬”是對物“形”方面的規定,“白馬”則是對馬“色”方面的規定,對“色”方面的規定與對“形”方面的規定性,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說,對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規定的結果,白馬與馬也是不同的。

中國哲學淺談——白馬非馬,中國哲學思維的一次飛躍,被誤解千年

客方:有白馬,不可以說是沒有馬。既然不可以說是沒有馬,那麼白馬不就是馬了?既然有白馬稱為有馬,那麼為什麼白色的馬就不是馬呢?

公孫龍:如果要求得到“馬”,黃馬、黑馬都可以滿足要求;如果要求得到 “白馬”,黃馬、黑馬就不能滿足要求了。假使白馬就是馬,那麼要求得到馬與要求得到白馬便完全一樣了,但是,如果要求得到馬與要求得到白馬沒有區別 ,那麼,為什麼黃馬、黑馬有時答應有馬而不可以答應有白馬呢、「既然可以答應有馬而不可以答應有白馬。」,這就明顯地說明要求得到“馬” 與要求得到“白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樣一匹黃馬或黑馬可以答應有馬,而不可以答應有白馬。「這就是說明原來“白馬乃馬”的假設是不 能成立的」。所以,“白馬區別於馬”,這是清楚不過的事理。

客方:照您的意思看來,馬有了顏色就不同於馬了。可是世界上沒有無顏色的馬,那麼,能說世界上有顏色的馬都不算是馬了嗎?

公孫龍:馬本來有顏色,所以有白馬。假使馬沒有顏色,就只有“馬”而已 ,怎能稱它為白馬?但是,規定馬是白色的馬就與“馬”有區別了。所謂白馬,是馬限定於白色的,限定於白色的馬自然與馬是有區別的,所以說 白馬非馬。

客方:馬,是不受“白”限定的馬;白,是不受“馬”限定的白。把白與馬兩個概念結合起來而相與限定,變成一個新的概念來稱呼不受限定的概念,這當然是不可以的。所以,認為白馬不是馬,是不對的。

公孫龍:照您看來,有白馬就是有馬,但是,能夠說“有白馬就是有黃馬”了嗎 ?

客方:當然不可以那樣說。

公孫龍(答難者再說):既然承認了“有馬區別於有黃馬”,就是把黃馬與馬區別開來了,這就是說黃馬非馬了;既然把黃馬與馬區別開來,反而要把白馬與馬等同起來,這不就是叫飛鳥沉到水裡飛翔而讓棺與槨各在西東 那樣好笑嗎?這是十足的邏輯混亂。

公孫龍:認為有白馬不能說是沒有馬,這是不去考慮“白馬”而就馬形來說 的。但是,“白馬”卻是與馬相結合「而不能分開」的概念,因此,作為白馬的概念不能稱為馬。所以,稱為“馬”的,僅僅是以馬形而稱為馬, 而不能以白馬稱為馬。因此,稱為馬的概念,是不能作為任何一匹具體有色之馬的概念的。

白色並不限定於哪一種事物的白,具體事物對“白”來說並不妨礙作為“白”的本質,因而可以忽略不計。白馬,則是限定於白色的馬。限定於具體事物的白(如白馬)是與抽象的、一般的“白”有區別的。「同樣的 理由」,“馬”,是不限定於哪一種顏色的,所以,黃馬、黑馬都可以算數;白馬,只限定於白色的馬,黃馬、黑馬都因具有與“白馬”不同的顏 色而不能算數。所以僅僅只有白馬才能算數「換言之,只有白馬才能答應 “白馬”的概念,黃馬、黑馬都不能答應“白馬”的概念」。不加限定的 概念與加以限定的概念是有區別的。所以說白馬與馬是有區別的。

以上的解釋,很多人估計很難理解,因為人從出身就陷入了形象的概念,我們用數學裡面的反證法來證明白馬非馬。

首先我們否定結論,白馬就是馬

那麼白馬是馬就有等式(1)

中國哲學淺談——白馬非馬,中國哲學思維的一次飛躍,被誤解千年

承認白馬就是馬,那麼黃、黑馬也是馬就有等式(2)

中國哲學淺談——白馬非馬,中國哲學思維的一次飛躍,被誤解千年

那麼數學的連等關係(1)=(2)

中國哲學淺談——白馬非馬,中國哲學思維的一次飛躍,被誤解千年

但是從實際出發

中國哲學淺談——白馬非馬,中國哲學思維的一次飛躍,被誤解千年

也就是假設不成立,那麼白馬非馬就是對的,在這裡我們從柏拉圖到行測題目再到白馬非馬論,通過柏拉圖舉例馬的概念性問題拓展到普遍性概念的永恆,再到概念會發生變化,再到理解概念的具體區別,我現在提供兩個思路給大家分析白馬和馬的聯繫或者區別

第一,數學裡面的包含關係,馬是大的範疇,白馬、黑馬、黃馬都屬於馬

中國哲學淺談——白馬非馬,中國哲學思維的一次飛躍,被誤解千年

第二,文字裡面的割裂概念——概念是人自己創造出來,是為了區別我們看到的事物,我們用肉眼看事物,大腦分析和理解事物,我們做個假設,一個人出身,什麼都看不見,你告訴他,樹是什麼樣子的,然後告訴他,楊樹和柳樹的區別,他在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下,他對這些概念會有理解嗎?所以公孫龍的概念割裂其實哲學的進步,中國哲學從儒道後來引入佛學,公孫龍思維是否會有推動作用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出中國人此時具備高深的邏輯思維,只有進入概念的割裂(相),把對具體事物的理解、概括、總結(馬)上升到思維邏輯上的比較與論證(白馬非馬),我們才能看清這個世界,才能用心去體悟,進而到達另一個境界,而絕不像很多學者那樣抨擊他——偷換概念,它是思維較量的過程,如果你不能證明他的錯,那他何錯之有,只能證明你的思維沒有達到他的層次而已。

中國哲學淺談——白馬非馬,中國哲學思維的一次飛躍,被誤解千年

我在前文說過,哲學問題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好與壞,你學數學,掌握集合的觀念,你就學習好;當你和別人爭論的時候,用割裂概念的方式也可以。這兩個方法都叫知行合一,為你所用的才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