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 (唐朝皇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 。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 (唐朝皇宮)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 。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佈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是唐以後中國宮殿建築之範本,對中國明清故宮及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 [9] 。大明宮佔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大明宮 (唐朝皇宮)

“大明”一詞早見於《詩經·大雅》中的《大明》篇,按《毛詩序》釋意為:“文王有明德,故天覆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大明宮如同未央宮之名也出自《詩經》一樣,都是以周王的勤政賢明作為榜樣的一種自我的鞭策。

大明宮的來歷還有一個奇異的傳說。初建之時,從工地上曾挖掘出過一面古銅寶鏡,魏徵認得是秦始皇曾經用來清除異己的鎮國之寶,叫“秦鏡”。傳說它能照見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纖毫可見。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國運的興衰。大明宮峻工後,秦鏡就被懸掛在朝堂上震懾妖邪,以後也就有了“明鏡高懸”的說法。有寶鏡鎮守,自是一派的正大光明,所以稱為大明宮。

大明宮 (唐朝皇宮)

建築影響

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經歷了“多宮制一雙宮制——單一宮城制”的發展演變。宮城結構也發生了以大朝正殿為中心的中心佈局結構到以主要宮殿建築軸線為中心對稱佈局結構的變化,而大明宮是中國古代宮城建築這種變化的傑出典範。

大明宮 (唐朝皇宮)

大明宮

西漢長安城結構以多宮城為特色,都城建設仍然是多宮城制度。從宮城空間結構和建築特點來講,大明宮功能明確、佈局更為規整。漢未央宮宮內軸線偏處於宮城東部(包括宮城南門和北門在內),其權威地位主要是通過地勢的剛昂實現的。而唐大明宮在高臺建築的基礎上,藉助軸對稱佈局以及大殿前更為廣闊的空間共同構成。這種空間結構對萬民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此外,在西漢未央宮內佈置有中央官署等,而大明宮內則不存在這類建築,所以更具有宮城的性質。從西漢未央宮建成到唐代大明宮的建設經過800年的發展,

大明宮 (唐朝皇宮)

其間中央官署等機構逐步從宮內剝離出來,由此可以認為兩大宮殿是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宮城建設的典範。其營建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建設規劃思想和理論的實踐與創新,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傑出的範例。

大明宮在將古代高臺建築推向極致的同時又開創了宮城建設的典範,不僅是中國古代宮城建設中最成功的範例,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繁榮富強的實物證據。

文化影響

大明宮不僅奠定了中國的宮殿建築制度,

大明宮 (唐朝皇宮)

梨園

而且對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宮殿建築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城無論是宮殿佈局還是與郭城的位置關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了唐大明宮。

梨園,原是大明宮中游園之一,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繫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大明宮 (唐朝皇宮)

《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