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中醫的脈診?

a741753690


脈診,是中醫大夫必備的四診技能之一。

中醫的四診,一般指望聞問切,即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

四診之中的切診,包括切脈和按診。

切脈就是脈診,也叫把脈,號脈,捉脈等。按診是指中醫通過用手指直接觸摸或按壓患者的某些部位,用來了解患者局部的冷熱、潤燥、軟硬、腫塊、壓痛及其它異常變化,進而推斷其病位、病性、病情的輕重緩急,因而也是切診中重要的診病方法之一。

我在這裡,重點講切脈即脈診。

脈診,若細講,就成了一本厚厚的書。

若簡單明瞭地講,就是中醫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脈搏,用以判斷患者病情、病證的方法,它是中醫獨特的一種診斷方法。

因這種診脈的方法,具有“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王叔和語)的特點,因此,脈診準確性的高低,和中醫診斷技術的高低密切相關,因而顯得這門技術有些而玄妙、深奧,需多年的臨床實踐和有很好的悟性才能達到出神入化,高深莫測。

古書記載,古代的一些名醫,有的具有望而知病人的生死,如扁鵲見蔡桓公。有的,切脈就可定病人的生死,如醫聖張仲景。

我這裡,大致介紹一下脈診的部位、方法、種類及臨床意義。

脈診的部分大致分為寸口診法、三部診法和遍診法三種。

寸口診法:寸口,指腕後高骨(橈骨莖突)內側橈動脈所在部位。寸口分為寸、關、尺三部分。中醫先用中指定關,即先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後高骨內側的橈動脈上,標定為關脈的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用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小兒的寸口很短,所以中醫用拇指按壓寸關尺三個部位,叫一指定三關。

寸口脈診時,一般是中醫用左手診患者的右手寸口脈,中醫的右手診患者左手的寸口脈。也有少數中醫,喜歡用雙手同時診患者雙手的寸口脈,屬中醫裡醫生個人的習慣,患者以為很神奇,在這裡我不作評判。

寸口脈診,一般選擇清晨時,時機最佳。因此時患者剛剛睡醒,尚未進食及活動,氣血未亂。我在30年前,聽一病人講過,他患一疑難病,曾多方打問,住在西安一80多歲的老中醫家,這個老中醫在他凌晨3點多,輕聲將喚個半醒半睡時,給他診過脈,即是運用最傳統的中醫寸口脈診時機。

現在,由於患者找中醫就診人多,尤其是名老中醫,更是人滿為患,想用這種傳統的方法進行寸口診脈,已不現實,也存在諸多不便,所以,僅從理論上理解一下“理想的診脈環境、時機”應該是什麼樣子就行了,不必死搬硬套,不合時宜。

每次診脈的時間,一般在1~3分鐘。我在接診疑難病症首診時,寸口脈診一般在半個小時,有時不覺竟用了近一小時,屬於我個人習慣,可能與我此時處於深度思考有關,無其他深意。

至於三部診法和遍診法,現在很少用,限於篇幅,在此略過。

脈象現在普遍認為有28種。一箇中醫,一輩子能把28種脈象都遇到,較為少見。

但浮沉遲數、滑弦芤濡、虛促結代等脈象,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像反關脈、斜飛脈,因患者解剖部位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八怪脈屬病情嚴重或特殊階段的脈象,在此不細述。

至於如何能脈診出浮沉遲數等脈象,我的建議是,一邊看中醫脈診教材或《瀕湖脈學》等中醫脈學專著,一邊要在明師指導下,勤於實踐,反覆體驗,通過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逐步昇華提高,努力做到“指下明瞭”,提高自己的中醫臨床診斷水平。否則,僅讀書本,哪怕把脈訣背的滾瓜爛熟,脫離實踐,也終屬紙上談兵。

當然,我的脈診水平很一般,但努力提高脈診水平是我畢生的目標之一。

我曾30多年前求學中醫期間,跟過本地及太原和北京的一些大名醫,尤其是精於脈道的好中醫,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教科書上學不到的東西。這些經歷,我終身難忘。

脈診境界無止境,我將真誠以求之!

我之脈診淺見,權當拋磚引玉,望讀者自辨分明。

近意堂主,2019年10月22日晨作。





近意堂主


如何學會中醫脈診,中醫脈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一種文化的積澱,中醫脈診是對疾病的診斷,即辨明疾病的性質,病的位置、陰陽等,那麼,中醫脈診診斷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診法;診法包括望、聞、問、切,以全面瞭解疾病的各種相關信息,第二部分診病法;診病也叫做辨病,是對疾病的病種進行判斷,得出病名的診斷,第三部分辨證法;辨證是中醫學的精華所在,首先要掌握,包括病因、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第四部分病案法;病案又稱病歷,是臨床有關診療情況的書面記錄,要求將患者的詳細病情、病史、診斷和治療等情況如實記錄下來。


易歷練


現在中醫治病,必須講究中醫的辯證,西醫的辯病相結合,單純的脈診根本治不好病,純是騙人的。

望聞問切,切不是單純的切脈,長個大瘡,有膿無膿之辯,手按瘡上,軟者為有膿。這也是切診,腹痛虛實辯,手按痛劇為實,這也是切診,中醫騙子,把望聞問的結果經過把脈,慢慢道來,忽悠病人,就說是切脈得到的,純是騙人的。其實切脈在臨床,一點用沒用。我從不把脈,用中藥治病,一劑就好。


京城名醫張一帖


找個老師傅傳援指點下,我爸爸是老中醫,我的脈診都是他教的,自己也多看書研究,看病前,爸爸讓我先摸脈,說個大概,用什麼方,不對的,他都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