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被處死之後,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為何沒選李恪?

wdsas


千古一帝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四海臣服,然而對於繼承大唐帝業的候選人問題卻面臨著艱難的決擇,當嫡長子李承乾因謀反自尋死路之後,李世民經過深思熟慮,最後選擇了資質平庸的李治為太子,那麼李承乾被處死之後,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為何沒選李恪?

李世民對未來接班人的選擇上是以合適為原則,而不是以能力為依據,有書君認為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而不是李恪的原因有三:

一、按古代皇位繼承製度,立嫡不立庶。

李世民兒子不少,他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有皇長子廢太子李承乾,皇四子秦王李泰,皇九子晉王李治,其他兒子均為庶出,李恪便為庶子之一,是李世民與楊妃(隋煬帝之女)所生。

古代皇位繼承有制有循:立太子應立嫡立長,當李承乾和李泰先後被廢為庶人,就只剩下一個老實孝順的李治是嫡子了,李治雖然在李世民諸子中數資質平庸者,可他從不忤逆上意,循

規蹈矩,沒有犯任何錯誤,根據立嫡原則,太子之位毋庸置疑應該給李治。

李恪雖英武果敢,但是無奈血統不正,不是正宮皇后所生,而是妃子所生,而且還是隋煬帝之外孫,他這種特殊身份,跟隨李淵打天下的老臣是堅決不會支持立他為太子的,因為他們害怕隋煬帝外孫會找他們復仇。

何況在古代嫡庶相差甚遠,庶出永遠低人一等,哪怕他德才兼備,能力超群,只要是庶出,那麼便註定比嫡出者地位卑微,如果不按祖制,亂了規矩,誰強誰當太子,那麼天下必會大亂。所以李世民在選擇太子時,先考慮嫡出的李治,而非庶出的李恪。

二、長孫無忌以保全其他皇子為由勸諫立李治為太子。

李世民從諫如流曾傳為佳話,哪怕是曾經的政敵也能虛心納諫,何況是開國功臣長孫無忌多次陳情,李治柔弱有禮,最適合做守成之君,天下太平,無需武力超群之人當皇上,而且正因為李治的柔弱,皇上的其他兒子才會安然無恙,否則,無論立誰為太子,將來一朝為天子,皇上其他的兒子就要大禍臨頭。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但是那場廝殺是他永遠的噩夢,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重蹈覆轍,長孫無忌的這些話真好說到了他的心坎裡,為了保全其他的皇子,為了不再讓家族成員血拼,他選擇了柔弱而仁慈最合適為帝的李治作為太子。

當然李世民也知道長孫無忌的小九九,他是李治的親舅舅,李治柔弱,他這個舅舅正好弄權,不過,這也正好讓他這個能臣輔佐李治,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所以李世民決定立李治為太子。

三、李治十分孝順,對李世民的話言聽計從,自會遵照李世民定下的治國方略治理大唐。

李世民最希望的是大唐江山穩如泰山,永遠傳繼。李治十分孝順,對李世民的教誨言聽計從,當自己百年之後,李治會聽從他的囑託,聽取朝中元老的諫言,會遵照李世民即定的治國方針政策治理大唐,貞觀之治會繼續發揚下去,國家將會更加富強。

而李恪有自己的主見,未必會把父皇治唐方略貫徹到底,而且一定會把那些老臣的意見當做耳邊風,甚至改變政治方向,那麼李世民的政治理想就難以實現。

李世民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承繼選擇順承的李治為太子,而不是有主見的李恪。

因為繼承製度的立嫡不立庶的限制,因為保全其他皇子生命的必要,因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需要,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而沒給李恪。

事實證明李治確實心地善良,從沒有想要禍害哪個皇子,而且發揚貞觀遺風,創立永徽之治,成績斐然。看來,千古一帝並沒有選錯太子!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首先要指出題主的一個錯誤,李承乾謀反失敗後並沒有被處死,而是被李世民貶為庶人,流放黔州,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鬱鬱而終,由於李世民太愛這個嫡長子了,所以即便犯下謀反的大罪也不忍殺他,在他死後還廢朝一日並以國公禮葬之,當然了這都是後話。

那麼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為何沒有傳位給李恪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李恪的出身,這是很多人認為李恪不能被立為太子最重要的一點,李恪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所以隋煬帝是李恪的外祖父,李恪的身上也流著楊家的血,當年楊廣大肆打壓關隴貴族,引起關隴貴族的不滿,最後以李淵為代表的關隴貴族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如果李世民傳位給李恪的話,是很難得到朝中大臣支持的,實際上當年李世民心血來潮想要立李恪為太子時(確實只是心血來潮),得到長孫無忌激烈的反對,我想原因除了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外,還有就是這幫當年跟隨李淵李世民起兵造反的老臣很忌憚李恪的這層身份,況且李恪並非嫡出,在嫡長子繼承製為主的封建時代,庶出的李恪確實是很難得到大臣們的認可的。

二,李恪本身的性格,李世民曾說過他的兒子裡面,李恪最像自己,所以李世民對李恪也是比較偏愛的,但這種偏愛並沒有影響李世民的判斷,記得當年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重新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和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根本沒有考慮過李恪,直到李承乾告發李泰有殺兄弟之心時,李世民當年玄武門之變的陰影再次被提起,最後李世民不得不把李泰降封外地,立性情仁厚的李治為太子,李世民曾說過:“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由此可見,在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確實從未考慮過李恪,也許正因為李恪太像自己了吧,畢竟李世民弒兄殺弟給他的兒子們帶來的影響太大,隱隱覺得如果立李恪的話,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的性命也都將不保,而李承乾當年欲謀反逼宮,李泰也曾說出“若立我為太子,我會殺子立弟,以表示對兄弟的愛護”,這些言行都令李世民感到深深的不安,相比之下只有立李治才能避免兄弟相殘的悲劇再次發生。



最後我想再補充一點,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很喜歡李恪,所以才會有如題主這樣的一問,但我想說的是,李世民雖然很喜歡李恪,但這種喜歡只是出於父愛的正常表現,其實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並非李恪,而是嫡出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兄弟,李承乾謀反,李世民都沒殺他,李泰當年受封時封地達22州,而同時受封的李恪封地只有8州,且李恪早早就被李世民安排出長安到封地就封,而李泰因受到李世民的疼愛竟特許“不之官”,就是留在長安,不必去封地,甚至想讓李泰入住武德殿,因魏徵等大臣的極力反對才作罷,還有當年被李承乾告發,不得不降封李泰,但僅過了四年李世民就將李泰重新封為濮王,可見李世民對李泰的喜愛是大過李恪的,所以李世民連最喜愛的李泰都不立,又怎會立庶出的李恪呢?



其實我們最後再看看他的這四個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恪都或多或少的遺傳了李世民殘忍的一面,李世民知道他們為了皇位難保不會對兄弟下手,我想這才是李世民不立李泰,不立李恪的主要原因吧!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立晉王李治為子,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太子李治登基為帝,是為唐高宗,他在位期間稱為永徽之治!

那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為什的傳位給李治,而不是李恪呢?

首先,他們的身世不同,李恪雖然是李世民的三子,但是他的母親楊氏卻不是皇后,也就註定他是庶子!

而李治雖是李世民第九子,但他是李承乾的親弟弟,他的母親是長孫皇后,相對於李恪,李治就是李世民的嫡子!

所以,就算廢了李承乾太子位,也輪不到庶子出生的李恪!

其次,李承乾為太子時,受到李泰和李恪的攻擊,同時他們之間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他們三人無論誰做皇帝,其他兩人都不能得到善終,但是他們三人畢竟是李世民的兒子,是李世民的骨肉,李世民不想看到他們兄弟三人落個悲劇的下場!

而李治性格仁厚,李世民覺得若是李治將來取得帝位,一定會善待李恪等人!

所以李世民後來立了李治為太子!

最後,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影響很大,除了是她的美麗,主要的還是長孫皇后的品德,不僅受到李世民的尊敬,也得到朝廷大臣的尊重!

所以就算廢了李承乾,李世民立的還是長孫皇后的另外兒子李治!同時李治又有他舅舅長孫無忌和朝廷大臣的支持!

所以,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將太子位傳給李治,卻沒有傳給李恪!


中孚鑑


吳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也是李世民非常優秀的一個兒子。李世民自己就曾說過“吳王恪英果類我”,毛澤東也曾經這樣評價過“李恪英物,李治朽物”。

並且,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說在李恪的身上流淌著隋唐兩朝皇室的血脈,不僅出身高貴,而且文武全才,從傳統觀念的角度看,李恪絕對是一個非常合格的皇位繼承人。

但是,李恪最終還是沒能當上太子。表面上看,是因為李恪的出生(庶子)和血統(隋朝皇室血統)而遭到長孫無忌等人的反對,但事實上,是因為李恪讓李世民感受到了威脅。

對於李世民來說,他晚年最大的心病,就是害怕自己的兒子會搶班奪權。因為,當年李世民就是這樣乾的,結果他老爸李淵被迫提前退休,一生的功績幾乎被抹殺不說,還被黑得跟狗一樣。



李世民即位後,為防止太子李承乾的勢力過大,於是整出個東西兩宮並立,讓魏王李泰與太子相互制衡。結果太子還在和魏王明爭暗鬥,齊王李佑就忍不住先跳出來起兵謀反。

當然,李世民不愧為李世民,他很快就把這股叛亂集團給滅掉。但是,這只是故事的開始,因為真正的大戲還在後面。

李世民在撲滅這個兒子為首的叛亂集團時,其中一個重要成員為了脫罪,就告訴李世民一個更驚人的大秘密。總而言之,想殺你的兒子,並不是只有一個,你的大兒子也想殺你,而他的叛亂組織,規模更大、力量更充足。

於是李世民順著這個線索一挖,發現太子李承乾早已磨刀霍霍要搶班奪權。當然,因為念及父子之情,李世民並沒有處死李承乾,只是把他廢為庶人;但是對太子黨,卻是進行了大清洗。

但事情到此卻仍然還沒有結束,因為在清洗太子黨的時候,李世民意外發現魏王李泰也不乾淨,於是只好忍痛把李泰也給罷黜掉。

到此,李世民三個最優秀的兒子,都因為想奪取而被廢或被殺。換做誰處於李世民的位置,都會有種說不出的孤獨、恐懼。因為什麼叫高處不勝寒?大約就是說皇帝的處境吧!



後來李世民非常信任吳王李恪,因為李恪無論聰明、勇敢都非常像李世民。而且,李恪也是一心一意向李世民學習,總而言之,禮賢下士、英明神武。

但問題是,看到前面三個兒子為了搶班奪權,就一心想殺自己,李世民再看這個兒子一心向自己學習,就更害怕了。因為,此時的李恪隱然就快成為玄武門事變前的秦王李世民。

在這種背景下,李世民哪裡還敢讓李恪當太子,再加上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權臣也都反對立立李恪為太子,所以李世民就決定讓一個軟弱、年幼的兒子當了太子,這個兒子就是李治。

看到太子軟弱年幼,李世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再也不用擔心太子提前接班的事情發生。而以長孫無忌為核心的權臣也都喜歡李治這種弱勢皇帝,因為弱勢的皇帝在位,帝國主要權力就會由權臣們共同行使;如果強勢皇帝高高在上,帝國的主要權力就會由皇帝負責。

雖然,李世民曾多次擔心太子李治太軟弱而守不住自己的家業,但最終權衡再三,還是沒有再更換李治的太子之位。至於李恪,後來被長孫無忌所殺害。


我是趙帥鍋


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被唐太宗廢黜,發配黔州。

而繼其太子之位的是他的同母弟李治,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那麼李承乾之後,為什麼李世民會將太子之位給了軟弱平庸的李治,而不是更為優秀的李恪呢?

其實,原因主要有四點。

第一,嫡庶尊卑有別。

眾所周知,李治是長孫皇后所出,是中宮嫡子,而李恪是妃妾所生,算是庶出。

嫡庶有別的觀念在封建社會可謂是根深蒂固,向來是主張立嫡不立賢。就拿晉武帝來說,其英明一世,可最後在選擇太子的問題上還不是犯了糊塗,立了白痴兒子司馬衷為太子,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難道晉武帝不知道司馬衷是傻子嗎?當然知道,可是他也知道司馬衷是皇后所出,是中宮嫡子,所以就算知道司馬衷是傻子,他還是立了司馬衷為太子。

而現在看李治,他是堂堂嫡子,又不傻不痴的,所以李世民出於各種因素考慮自然會選擇他為太子,而不是庶出的李恪。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原因!

當然了,並不是說嫡長子繼承製就完全必須得遵守!太子無德,照樣可以換人,司馬炎當年也不僅僅是因為司馬昭是嫡子這一調。楊皇后那裡也給了他很大得壓力,再加上司馬衷有個好兒子,司馬炎有點想隔代傳。

除非是在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親自立下了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那就沒辦法了。如果不遵守那就是違背祖訓,是國本之爭。當年萬曆皇帝沒少為這事兒生氣,他想立小兒子福王,但無奈其非嫡非長,和大臣爭了許多年,最終還是放棄了。

然而李世民不一樣,他沒那麼大壓力,畢竟自己都不是長子!

那麼他為何還是堅定的選擇了李治呢?那就是後面這三點了!

第二,李恪身上有前朝血脈。

大家都知道,李唐天下是從楊家手裡奪過來的。

所以,李楊兩家本就有著莫大的仇恨。前朝的餘孽向來是為當朝所不能容的,而李恪的母親恰恰是前朝公主,而他李恪就是前朝亡國之君隋煬帝的親外孫。有這層關係在,試想唐太宗李世民又怎麼可能會把皇位傳給李恪,立他為太子?

從李恪的名字“恪”字就可以看出來,李恪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與李家皇位無緣了,李世民給他取名“恪”就是在告訴他要恪守本分,安心做個皇子,不要非分妄想得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李家天下,是不會傳給你這個流著楊氏血脈的人的。

所以,李世民寧願選擇軟弱的李治做太子,也不願選優秀但卻流著楊氏血脈的李恪。

第三,李世民為了保全自己的骨肉,避免兒子們自相殘殺。

我們都知道李恪確實是很優秀,也是李世民眾多兒子中最像他的人,相比起軟弱平庸的李治來說,確實要優秀很多。按理廢了李承乾後,應該立他為太子才對。然而正因為李恪的優秀,頗像李世民,才會讓李世民徹底斷了立他為太子的想法。別忘了李世民是怎麼坐上皇位的?

那可是經過了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而得來的。

因此,他深深明白皇位的誘惑力有多麼大,親情在權利面前有多麼卑微,所以,身為父親的他,當然不希望兄弟相殘的戲碼發生在他的兒子們身上。

李恪雖然優秀卻過於狠,剛斷。而李治雖然軟弱平庸,卻生性仁厚。

李世民曾說過:“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由此可見,李世民非常認可李治的仁厚善良。

所以,李世民才會立他為太子,繼承大統。因為他知道這麼一個仁厚的人上位後,一定會厚待自己的兄弟。

而要是李恪上位,到時候會如何對待他自己的兄弟又有誰會知道呢?

第四,外戚

李治乃是長孫皇后所生,其背後乃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整個關隴集團,這是一股極大的勢力。特別是長孫無忌,凌煙閣第一功臣,大權在握,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肯定是要支持李治這個外甥的。李承乾被廢后,是長孫無忌堅持將李治推上了太子之位。

而期間李世民因李治過於軟弱,曾有心易儲,可是又被長孫無忌給阻止。

有這樣一個舅舅,李治基本上可以高枕無憂了!

以上四個原因就是李世民為什麼會把太子之位給了李治而不是更為優秀的李恪的原因。


白話歷史君


首先,李承乾並沒有被處死。唐太宗李世民一共生有14個兒子,若問李世民最喜愛哪一位皇子?那定然非吳王李恪莫屬了。李世民曾說道:吳王恪英果類我。然而,能文能武的吳王恪為何與太子之位甚至皇位無緣呢?

論出身,吳王恪的生母乃是李世民的表妹、隋煬帝之女楊妃。吳王恪可以說是生於兩朝帝室之家,兼具隋唐兩朝皇室的血脈,其血統可是說是尊貴莫比。論才能,吳王恪是李世民的14位皇子中最具才華的,可以說是太子的最合適人選。

然而,吳王恪卻註定與太子之位無緣,從其名字上就看出端倪。楊妃生有兩子:一為吳王恪,另一為蜀王愔。“恪”有恪守本分的意思在;而“愔”是形容安靜和悅,其實跟“恪”的意思差不多,都有要本分的意思在。

而再看,長孫皇后所生的三位皇子。廢太子李承乾、魏王泰、晉王治,“承乾”有承繼乾坤之意,“泰”有國泰民安之意、“治”也有天下大治之意。這三位皇子的名字,都有恢弘氣度,寓含治國的理念在裡面。而“恪”與“愔”,就完全是對臣子的勸導,所以,從李世民給皇子的命名上看。長孫皇后所生皇子與李世民的表妹楊妃所生皇子之間,君臣之分也早就被註定。

唐朝政權是脫胎於關隴貴族集團,而關隴貴族集團的特點就是:幾大家族之間,互相聯姻,分享權力。如獨孤信有三個女兒,就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以及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除了聞名遐邇的“八大柱國”家族,還有其他的大大小小家族也都是這樣。

在此期間的嫡庶之別是最為嚴格的,其背後都涉及到強大的、錯綜複雜的妻族勢力。如李淵有22個兒子,但太子之爭卻只在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人之間,而李淵的其他兒子叫什麼名字,都沒多少人能夠記得。

而李世民的表妹楊妃雖出身高貴,但隋朝已經覆沒了,沒了任何家族根基。而長孫氏的勢力卻很龐雜,其背後就有關隴貴族勢力的背影,所以,當李世民有感於李治過於軟弱,懼其不足以守江山,而想更立吳王恪為太子時。李世民得首先徵求長孫無忌的意見,當然遭到長孫無忌的拒絕,並引起了長孫無忌對吳王恪的嫉恨。在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即指使房遺愛誣陷李恪謀反,而致吳王恪含冤而死。


有知社



李世民欲廢除太子李承乾。侯君集發動政變,逼李世民退位,擁立李承乾為帝。政變失敗後,李承乾被廢,貶往黔州。

李世民並未殺李承乾,原因有三:

一是李世民比較偏愛嫡長子李承乾。不忍殺之。

二是李承乾之行。與當時李世民的玄武門政變類似。李世民若殺了李承乾。說明李承乾罪大惡極。同理李世民也罪大惡極。

李世民不殺李承乾。意為自己當時發動玄武門之變。是過不是罪。

三是李承乾可能是受舅舅侯君集蠱惑。

李世民最後傳位給李治。李治時期,大唐疆域、國力達到華夏政權的巔峰。說明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是正確的。

李恪是隋煬帝外孫。若立李恪為太子,大唐可能會出現內戰、分裂。

李世民衡權利弊後,最終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立李治為太子!


楊朱學派


在李世民的眾多兒子之中,李恪是李世民眼中最為能幹的兒子,遺憾的是,用《紅樓夢》中王熙鳳說探春的一句話來形容李恪“只可惜沒有託生在太太的肚子裡”,就這一點,就把他給徹底排除了,有長孫無忌這樣強硬派的李治的親舅舅在,太子之位無論如何也不會輪到李恪頭上。

那麼,在長孫皇后的三個親生兒子中間,為什麼最後又選擇了李治呢?其實,在李世民的眼裡,這三位嫡子中李治是最不像自己的那個兒子。可是,對於李世民而言,當年拭兄囚父的經歷一直歷歷在目,卻是怎麼抹也抹不去的,他自己是這樣做的,給兒子們樹立一個很負面榜樣,等到他的江山穩固,他再也不希望他的兒子們重蹈覆轍。所以在廢了李承乾之後又對李泰的種種行為失望之極,最後下定決心立溫柔敦厚的李治為太子:

《舊唐書·李泰列傳》: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可是,人算永遠不如天算,李世民以為立了溫柔敦厚的李治為太子,李家的天下就可以太平無事了,誰知道最後冒出來一個武則天。李世民自己的兒子沒有對李家子弟進行清算,武則天對李家子弟的清算比李世民更狠,也來得更徹底,連同李家的江山都改成了大周。如果後來武則天臨終時不是狄仁傑等大臣在其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很有可能江山社稷不會再回到李家,那樣就更悲催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皇帝,安邦治國,還是需要鐵腕人選的,不是溫柔敦厚者可以承擔之。

我是蘇小妮,喜歡就請點擊關注和分享!


蘇小妮


這還是問題嘛?

一、李承乾、李泰均廢了,李治就是唯一的嫡子。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

二、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

三,李恪母親是隋煬帝女兒楊妃,這樣的血統令整個大唐官場都不願讓楊妃成為太后。


四川達州


李世民在選接班人這個問題上,原本是按照傳位規矩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的,但是李承乾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比如侯君集蠱惑造反,這令李世民非常傷心和失望。不但處死了侯君集也廢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但是這裡要強調一下,李承乾並沒有被處死,而是被廢為庶人後流放黔州,最後鬱鬱而終。

歷史上太多明君帝主在立儲這個問題上因為情感因素而猶豫不決甚至犯下大錯,比如秦始皇、趙武靈王、隋煬帝、康熙等等,李世民再厲害,他也是人,是人就會有弱點。

李承乾被廢后,在確立新的人選的過程中,李世民確實考慮過李恪,說實在的李恪確實是不世出的英物,但是李世民的考慮被長孫無忌既一些老臣強烈反對而作罷。後來李治繼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之罪縊死獄中。

李恪出身天潢貴胄,身兼隋楊、李唐、獨孤三系皇室血脈(其母為隋煬帝女兒,其祖母是獨孤皇后,乃北周皇室血脈,其自身又是李世民第三子),而且其自幼聰敏英武,很像李世民,原本是最佳的帝位人選,但是因為其身上的隋楊血脈,讓朝中那幫老臣不放心,所以反對,導致李世民最終放棄了把他設為繼承人的考慮。

然後剩下來的就是李泰和李治,李治是嫡出,乃是長孫皇后所生,長孫無忌是其親舅舅,按照傳位規則最適合繼承大統。其實這還不是李世民最終確立他為太子的關鍵因素,關鍵在於李世民雖然知道他資質相對其他几子最為平庸,但是其個性敦厚軟弱,他若繼位,最不易發生玄武門之變那種手足相殘的事情,這才是李世民最終選擇他的原因。

原本大唐江山在李世民的經營下繁榮穩定,四夷賓服,並不是特別需要一個開疆拓土的帝王,只要能夠好好守成,已經足夠。李治雖然資質平庸,但是並不昏聵,開拓不足卻守成有餘,又是嫡出,是以最後成為繼承人。

但是李恪、李泰都太像李世民,李承乾已經謀反被廢,這都讓李世民擔心他們繼位,最後弟兄反目,手足相殘。是以,李世民雖然喜歡李泰,但是他曾經說過“我若繼位,就殺了兒子讓兄弟成為繼承人”,雖是戲言,但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讓李世民非常不安。

李恪原本就是庶出,又有隋楊血脈,他若繼位,勢必有得位不正的嫌疑,最後恐怕也少不了兄弟惡鬥相殘。是以,李治這個最平庸的人撿了現成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