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艾灸多長時間了?有什麼體驗?

江天83912207


前一陣寫了一篇博文,也發在頭條上,副題名為“關於艾灸,實在需要一篇客觀一點的文章了”,實是有感於我在臨床遇到的亂灸出問題的案例越來越多,而諸多不明就理的患者,大有樂此不疲態勢,直到昨晚,還在群裡與我的一位學生(中醫腫瘤醫生)一起解答並勸說癌症患者,不要盲目用灸。希望以此文,指導患者正確看待艾灸,並正確應用艾灸。

今天,接到這個題目的回答邀請,本不想回復,因為想說的已經說過了。但看到一位重症肌無力患者的艾灸感受(這一問題的前一回答),在為他取得效果高興而欽佩之餘,還是覺得有些問題要再強調一下。強調之前,我又認真再讀了一遍我寫的文章,因為其實他認識中的一些問題,答案都寫在這篇文章裡,只是需要再強調一下。

這位重症肌無力的患者,是適合用灸的患者,或虛或寒,因虛因寒而生溼化痰生瘀,面對此類患者,的確針藥皆效微。而這位患者恰恰用其耐心和細細的體悟,在身體上找到了“動”,引發了各類感傳的現象,疏通了經脈、絡脈、經筋等經絡,也控制了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這一案例,並不妨礙我們強調以下兩點:

1、針對艾灸適應症用灸,艾灸不是萬能的,針對適應症時會起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有時候是意想不到的神奇。

2、要想起到神奇效果,找到施灸最佳部位(經脈上“動"的位置)是關鍵,這一過程需要施灸者和被灸者細細體悟,逐經耐心尋找,而快速找到施灸部位的方法則是建立在對經絡理論的理解和經絡知識體系的構建基礎上的。

所以,當你灸了無效時,一種情況是不合適用灸,另一種情況是沒灸對地方,沒有按照該有的施灸方法尋找”灸處“。

所以,從一個好的案例和使用經驗中,分享給大傢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而大家又去學習些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這個時代了,我們不盲從,我們樸素些。

下面是我發過的文章原引,歡迎拍磚。

大約從2013年以來,艾灸開始井噴,高熱不退,方興未艾,真有全民艾灸的趨勢,在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的選擇艾灸,艾灸能解決什麼健康問題,在過往的艾灸實踐經歷中,什麼因素有時影響消費者接受艾灸的最大障礙。

關於艾灸,實在需要一篇客觀一些的文章了。

只所以這麼說,因為關於艾灸,有一起不同的態度和問題,影響了艾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下面先從中醫自身說起,先正己身吧!

其一:“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灸法萬能說

針灸針灸,有針必有灸,兩者都是以經絡穴位為基礎的刺激方法,都是為了治病,古時並不區分誰治療誰保健。現代醫事管理,針法為侵入皮膚的方法,且針及不同臟腑組織,不同深度角度,有風險存在,學習練習時間較長,需要對解剖熟悉,為醫。而灸法(準確地說是間接灸)因其方便、安全(這個要辨證的看,操作不當燙傷的也不少,不一定燙傷就是好事,不是所有的燙傷都是化膿灸瘢痕灸喲!),操作易學、耗材便宜而受眾者廣,除醫療中使用外,更廣泛應用於養生保健,尤其近些年借科普宣傳之功,和民眾嚮往健康之風,艾灸極大普及,甚至催生了灸療這一保健行業,從業者頗多。

注意,這些從業者,也許並未系統學習過中醫,所以不應列入中醫隊伍當中(少數民間中醫除外),當然他們的所做所為,也就不代表著中醫。但那些總是掛在嘴邊上的中醫詞彙(雖然經常是曲解的),卻使大眾誤認為這就是中醫,也給許多中醫黑子們以口實。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被經常掛在嘴邊上的這句話,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這句話,經常被解釋為“針都幹不了的事,咱灸可以”,於是給患者盲目的信心與期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在網上問我問題的方式都是:請問我這幾種病、這麼些個症狀,十幾年的病史,中西醫都看了,看不好,請問您看我灸哪兒可以好?令人無語。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靈樞·官能第七十三》: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古人要求我們要觸診,前面還提了望診,請參考原文之前文)。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心肺居於膈上,脾居於中州,肝腎居於膈下,這說的是病位,即病氣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通過體表望診觸診,診病氣所在後,判斷經脈之變化,謂道,然後根據經脈變化而用針,針少而散其表,針深而留其裡,不同情況不同用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所謂高者抑之,外者發之,邪在不同位置,治則治法不同)。視前痛者,常先取之(謂治病先求本)。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寒在肌表,可留針補中氣以拒之,寒入於中,則針合穴以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凡病有針所不當用者,則用灸以治之)。

什麼情況下,其病是針所不當者呢?

楊上善注曰:“脈之陷下,是灸之所宜,不可針也。”此為經脈中氣血不足的情況,提示臨床中灸法多用於虛證,而且是人體物質層面的不足時,才宜用灸,不宜針刺。

換句話說,灸法是有其適應範圍的,即使是後世不斷拓展其應用,但也無法取代於針。試想,針有粗細長短,淺可針一分二分,深可達2寸3寸,或平刺掃散鬆解,或斜刺扎跳肌肉,或深刺觸及骨膜,灸之熱力怎麼可能滲透達於穴下的各個層次?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灸法溫通作用明顯,有補益之效(激發促進身體相關機能的作用,看灸在哪兒了),但對一些敏感體質或體內有熱(本有某種功能亢進,例如有炎性反應,或有腫瘤)的人來說,易加重內熱,出現口乾、煩躁、多夢、口瘡、心悸等症狀,甚至加重原來的病情。雖有引火歸源的說法,但實際中的確有很多問題出現,前幾天還接診一位溼疹年輕女患者,大夏天還穿著長袖,捲起袖子一看,溼疹已控制但上肢皮膚髮黑而厚,自述在養生館用灸後,由一小塊兒皮損,逐漸擴大,而施灸者一再強調,這是排毒的好現象,讓其堅持,她也聽話,一直堅持到全身溼疹遍佈...

所以,任何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我不想否定灸法的作用,因為我認為現在起到的作用遠遠不夠,見下面這一節中內容。

其二:灸法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即使是近代如此廣泛用灸,如何推崇用灸,甚至不容得說灸法有不足的地方(我前說了,先正己),但真正會用了嗎?未必。

灸法是一種體表刺激方式,為術。驅術必有道。灸法之道,實為經絡。可惜的是,不明經,亂用灸,實在糟蹋了古人留給我們這麼好的方法。

先看看古人是怎麼用經絡診病治病的。

《靈樞·經脈》篇中,記載了十二經的經脈病候,學過者會知道其中有“是動則病...是為某厥”,出現在每一條經脈的病候中(少部分經脈病候中只有是動則病,沒有是為某厥,其原因詳見我在《中國針灸》上發表的相關論文),這指是是臨床中的經脈診斷,就是要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經脈循行經絡之所,尋找特異性的“動”,就是在體表經脈路徑上看到的、觸摸到的異常變化,如皮損、條索、結節、溫度、自我異常的感覺等。而後面一段“是主所生病”,則描述瞭如何治療,其治療部位往往就在剛剛發現“動”的地方。

這種診斷點即是治療點,是針灸的獨特診療模式,只可惜,我們現代太多醫生只號脈扎針了,而忽視了體表經脈的探查觸診。

按照這個思路,不論用針還是用灸,都要先做經絡診查,都要找到那個“動”的地方,如果那個“動”的地方是陷下的,則必用灸,以使經脈氣血旺盛、充盈,才能發揮作用,才能祛邪外出。

那麼,不是陷下,能否用灸呢?

當然可以,因為從灸法樸素的本質上說,它是一種溫和、持久而滲透的熱刺激,與炙的烤肉感明顯不同。實驗表明,用真艾好艾,其溫度可恆定於42度左右,不冷不熱,施灸時間當控制在20-40分鐘左右,20分以下,熱力未能有效滲透,40分鐘以上,熱力易過,導致“溫水煮青蛙”的低溫燙傷(看看很多患者的肚子上的花瓜紋理吧)。

在適宜的溫度下,穴下淺層的筋膜(肌肉外面的一層保護性結締組織)和各骨連接外層的膜連接,就會鬆弛疏張,使得其上的信息更好的被傳遞。這信息包括肌肉骨骼之間的力學關係(經筋),包括微循環中的血液淋巴流動與滲透壓平衡(絡脈),包括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中說不清的共同介導物質的功能發揮(經脈),總之我們習慣地稱之為“疏通經絡”,而特別有意思的是,往往灸時出現循經感傳現象(或冷或熱或麻或癢的多種自我感覺循經出現)的位置,是我們發現“動”的地方,換句話說,是在“動”的位置施灸,會有更佳的治療效果。

在過度用灸的情況下,穴下淺層本來舒張的筋膜及膜連接等薄薄的結構,就會被炙成攣縮,甚到瘢痕,影響了經脈氣血的流通,人為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經脈不通。

如果說,灸可以治百病(萬病不敢說哈),甚至某些本不宜灸的病症,亦有神奇有效的例子,那全都是因為我們找到了經脈之“動”,這個“動”恰恰是解除這個病痛的關鍵鑰匙所在,亦或說,很多時候,是誤打誤撞,找到並解決了問題。

所以結論不言而喻,真心想用灸的人,就會去認真系統地學習經絡,尋“動”求道。圖省事,一知半解的人,抱著無知者無畏的態度,仍然在片面誇大地用灸。


頭髮醫生王禹


我是因為月子病艾灸的,好了一大半,艾灸了一年多,接下來說的是我的經驗,大家有病痛想艾灸的可以參考,眼睛落了毛病,我艾灸的是印堂…腰落了毛病,我艾灸的是腰眼,外加委中…頸椎落了毛病,我艾灸的是大椎…子宮淤血和月經不調,我艾灸的是關元…關節我用阿是穴法,就是哪不舒服艾灸哪…用的是隨身灸,我是為了方便,但效果肯定不如直接灸的好,一個穴位的艾灸時間是半個小時,眼睛一般二十分鐘,開始我隔一天艾灸一回,後來是一週兩到三天,再後來是一週一天,病情也是一直反覆,甚至有加重的感覺,我曾經很懷疑艾灸,但是我能想到的辦法就是艾灸,我從去年四月份開始正式艾灸,一直堅持到過了三九,我發現質的改變了,起碼關節沒那麼疼了,眼睛沒那麼赤痛了,月經來的有規律了…現在我一週艾灸一次,因為我太忙了,上班的原因,只能這樣,我會堅持下去,直到月子病完全康復,哦,還有額外收穫就是皮膚變得比以前白,比以前細膩…


用戶2371669015617


我用艾炙已經將近三年了,它的療效讓我驚奇,因為一隻小小的艾條能去病,讓我對它愛不釋手。

它對身體虛弱手腳冰涼的人,非常適合,它能增加人體的白細胞形成,提高身體免疫力,少感冒,非常有效果。

並且對風溼,頭皮跳痛,頭痛,眼花,失眠,耳鳴,頸椎病,肩周炎,腰痛,腿痛,手腳麻木,膽束炎,胃炎,痔瘡,尿頻,乳腺增生,前列腺增生,肥大都有非常好的效果,還有淋巴,如果它不排毒了,也會造成全身疾病。

艾炙的方法,是自己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運用,才能理解它的功效。

我是一箇中醫的自學者,是生活的壓力讓身體得病,是風寒溼邪侵入身體了,才讓人不舒服,血能把身體的營養輸送到全身,所以血的運行不好,才導致的於堵,只要血通了,啥病都好了。

我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好每一天。

圖片一來自網絡。




知足常樂273298521


前一陣寫了一篇博文,也發在頭條上,副題名為“關於艾灸,實在需要一篇客觀一點的文章了”,實是有感於我在臨床遇到的亂灸出問題的案例越來越多,而諸多不明就理的患者,大有樂此不疲態勢,直到昨晚,還在群裡與我的一位學生(中醫腫瘤醫生)一起解答並勸說癌症患者,不要盲目用灸。希望以此文,指導患者正確看待艾灸,並正確應用艾灸。

今天,接到這個題目的回答邀請,本不想回復,因為想說的已經說過了。但看到一位重症肌無力患者的艾灸感受(這一問題的前一回答),在為他取得效果高興而欽佩之餘,還是覺得有些問題要再強調一下。強調之前,我又認真再讀了一遍我寫的文章,因為其實他認識中的一些問題,答案都寫在這篇文章裡,只是需要再強調一下。

這位重症肌無力的患者,是適合用灸的患者,或虛或寒,因虛因寒而生溼化痰生瘀,面對此類患者,的確針藥皆效微。而這位患者恰恰用其耐心和細細的體悟,在身體上找到了“動”,引發了各類感傳的現象,疏通了經脈、絡脈、經筋等經絡,也控制了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這一案例,並不妨礙我們強調以下兩點:

1、針對艾灸適應症用灸,艾灸不是萬能的,針對適應症時會起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有時候是意想不到的神奇。

2、要想起到神奇效果,找到施灸最佳部位(經脈上“動"的位置)是關鍵,這一過程需要施灸者和被灸者細細體悟,逐經耐心尋找,而快速找到施灸部位的方法則是建立在對經絡理論的理解和經絡知識體系的構建基礎上的。

所以,當你灸了無效時,一種情況是不合適用灸,另一種情況是沒灸對地方,沒有按照該有的施灸方法尋找”灸處“。

所以,從一個好的案例和使用經驗中,分享給大傢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而大家又去學習些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這個時代了,我們不盲從,我們樸素些。


下面是我發過的文章原引,歡迎拍磚。


大約從2013年以來,艾灸開始井噴,高熱不退,方興未艾,真有全民艾灸的趨勢,在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的選擇艾灸,艾灸能解決什麼健康問題,在過往的艾灸實踐經歷中,什麼因素有時影響消費者接受艾灸的最大障礙。

關於艾灸,實在需要一篇客觀一些的文章了。

只所以這麼說,因為關於艾灸,有一起不同的態度和問題,影響了艾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下面先從中醫自身說起,先正己身吧!

其一:“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灸法萬能說

針灸針灸,有針必有灸,兩者都是以經絡穴位為基礎的刺激方法,都是為了治病,古時並不區分誰治療誰保健。現代醫事管理,針法為侵入皮膚的方法,且針及不同臟腑組織,不同深度角度,有風險存在,學習練習時間較長,需要對解剖熟悉,為醫。而灸法(準確地說是間接灸)因其方便、安全(這個要辨證的看,操作不當燙傷的也不少,不一定燙傷就是好事,不是所有的燙傷都是化膿灸瘢痕灸喲!),操作易學、耗材便宜而受眾者廣,除醫療中使用外,更廣泛應用於養生保健,尤其近些年借科普宣傳之功,和民眾嚮往健康之風,艾灸極大普及,甚至催生了灸療這一保健行業,從業者頗多。

注意,這些從業者,也許並未系統學習過中醫,所以不應列入中醫隊伍當中(少數民間中醫除外),當然他們的所做所為,也就不代表著中醫。但那些總是掛在嘴邊上的中醫詞彙(雖然經常是曲解的),卻使大眾誤認為這就是中醫,也給許多中醫黑子們以口實。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被經常掛在嘴邊上的這句話,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這句話,經常被解釋為“針都幹不了的事,咱灸可以”,於是給患者盲目的信心與期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在網上問我問題的方式都是:請問我這幾種病、這麼些個症狀,十幾年的病史,中西醫都看了,看不好,請問您看我灸哪兒可以好?令人無語。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靈樞·官能第七十三》: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古人要求我們要觸診,前面還提了望診,請參考原文之前文)。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心肺居於膈上,脾居於中州,肝腎居於膈下,這說的是病位,即病氣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通過體表望診觸診,診病氣所在後,判斷經脈之變化,謂道,然後根據經脈變化而用針,針少而散其表,針深而留其裡,不同情況不同用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所謂高者抑之,外者發之,邪在不同位置,治則治法不同)。視前痛者,常先取之(謂治病先求本)。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寒在肌表,可留針補中氣以拒之,寒入於中,則針合穴以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凡病有針所不當用者,則用灸以治之)。

什麼情況下,其病是針所不當者呢?

楊上善注曰:“脈之陷下,是灸之所宜,不可針也。”此為經脈中氣血不足的情況,提示臨床中灸法多用於虛證,而且是人體物質層面的不足時,才宜用灸,不宜針刺。

換句話說,灸法是有其適應範圍的,即使是後世不斷拓展其應用,但也無法取代於針。試想,針有粗細長短,淺可針一分二分,深可達2寸3寸,或平刺掃散鬆解,或斜刺扎跳肌肉,或深刺觸及骨膜,灸之熱力怎麼可能滲透達於穴下的各個層次?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灸法溫通作用明顯,有補益之效(激發促進身體相關機能的作用,看灸在哪兒了),但對一些敏感體質或體內有熱(本有某種功能亢進,例如有炎性反應,或有腫瘤)的人來說,易加重內熱,出現口乾、煩躁、多夢、口瘡、心悸等症狀,甚至加重原來的病情。雖有引火歸源的說法,但實際中的確有很多問題出現,前幾天還接診一位溼疹年輕女患者,大夏天還穿著長袖,捲起袖子一看,溼疹已控制但上肢皮膚髮黑而厚,自述在養生館用灸後,由一小塊兒皮損,逐漸擴大,而施灸者一再強調,這是排毒的好現象,讓其堅持,她也聽話,一直堅持到全身溼疹遍佈...

所以,任何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我不想否定灸法的作用,因為我認為現在起到的作用遠遠不夠,見下面這一節中內容。

其二:灸法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即使是近代如此廣泛用灸,如何推崇用灸,甚至不容得說灸法有不足的地方(我前說了,先正己),但真正會用了嗎?未必。

灸法是一種體表刺激方式,為術。驅術必有道。灸法之道,實為經絡。可惜的是,不明經,亂用灸,實在糟蹋了古人留給我們這麼好的方法。

先看看古人是怎麼用經絡診病治病的。

《靈樞·經脈》篇中,記載了十二經的經脈病候,學過者會知道其中有“是動則病...是為某厥”,出現在每一條經脈的病候中(少部分經脈病候中只有是動則病,沒有是為某厥,其原因詳見我在《中國針灸》上發表的相關論文),這指是是臨床中的經脈診斷,就是要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經脈循行經絡之所,尋找特異性的“動”,就是在體表經脈路徑上看到的、觸摸到的異常變化,如皮損、條索、結節、溫度、自我異常的感覺等。而後面一段“是主所生病”,則描述瞭如何治療,其治療部位往往就在剛剛發現“動”的地方。

這種診斷點即是治療點,是針灸的獨特診療模式,只可惜,我們現代太多醫生只號脈扎針了,而忽視了體表經脈的探查觸診。

按照這個思路,不論用針還是用灸,都要先做經絡診查,都要找到那個“動”的地方,如果那個“動”的地方是陷下的,則必用灸,以使經脈氣血旺盛、充盈,才能發揮作用,才能祛邪外出。

那麼,不是陷下,能否用灸呢?

當然可以,因為從灸法樸素的本質上說,它是一種溫和、持久而滲透的熱刺激,與炙的烤肉感明顯不同。實驗表明,用真艾好艾,其溫度可恆定於42度左右,不冷不熱,施灸時間當控制在20-40分鐘左右,20分以下,熱力未能有效滲透,40分鐘以上,熱力易過,導致“溫水煮青蛙”的低溫燙傷(看看很多患者的肚子上的花瓜紋理吧)。

在適宜的溫度下,穴下淺層的筋膜(肌肉外面的一層保護性結締組織)和各骨連接外層的膜連接,就會鬆弛疏張,使得其上的信息更好的被傳遞。這信息包括肌肉骨骼之間的力學關係(經筋),包括微循環中的血液淋巴流動與滲透壓平衡(絡脈),包括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中說不清的共同介導物質的功能發揮(經脈),總之我們習慣地稱之為“疏通經絡”,而特別有意思的是,往往灸時出現循經感傳現象(或冷或熱或麻或癢的多種自我感覺循經出現)的位置,是我們發現“動”的地方,換句話說,是在“動”的位置施灸,會有更佳的治療效果。

在過度用灸的情況下,穴下淺層本來舒張的筋膜及膜連接等薄薄的結構,就會被炙成攣縮,甚到瘢痕,影響了經脈氣血的流通,人為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經脈不通。

如果說,灸可以治百病(萬病不敢說哈),甚至某些本不宜灸的病症,亦有神奇有效的例子,那全都是因為我們找到了經脈之“動”,這個“動”恰恰是解除這個病痛的關鍵鑰匙所在,亦或說,很多時候,是誤打誤撞,找到並解決了問題。

所以結論不言而喻,真心想用灸的人,就會去認真系統地學習經絡,尋“動”求道。圖省事,一知半解的人,抱著無知者無畏的態度,仍然在片面誇大地用灸。


程氏針灸程凱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上的一個大穴,是著名的養生長壽穴。隋唐時期艾灸足三里頗為盛行,隋唐男人找老婆的時候都要詢問媒婆對方的足三里,有沒有艾灸的痕跡。

我們在臨床上用足三里穴比較多,常用此穴處理一些重大疾病的保守治療,比如老年腫瘤的保守治療,常用足三里麥粒灸來處理,也會用這種方法來提升人體免疫力的等。

【艾灸足三里的體驗】

從今年五一放假開始,每天晚上將艾柱裝入懸灸盒裡,同時艾灸左右兩側足三里穴。

一根艾柱燃燒的時間在30-40分鐘之間,如果是這個雙倍的時間艾柱的質量就不是太好了。艾柱的味道要有淡淡的艾香味,不是香味越大越好。鬆緊度不能太硬,捏著有稍微的彈性。

每天晚上艾灸30-40分鐘,連續堅持艾灸足三里一個月。現把自己艾灸足三里的體會和感受給大家說一下,希望對有些朋友有所幫助。

前面的感覺不太明顯,直接說一個月後明顯的感覺:

1.艾灸足三里兩三分鐘左右,就會明顯感覺肚子空了很多。足陽明胃經氣的走向是從頭部到腳部,方向是向下的。灸足三里使人而容易有飢餓感,確實可以健脾調胃,調理氣血。

2.再灸一會兒,會感到熱流向小腿下放湧動,兩隻腳慢慢熱乎起來,最後整個腳都會熱乎乎的。腿和腳離心臟位置比較遠,人老先老腿,當人的氣血衰退時,會最先在腿腳上表現出來。我當時腳痛,特別是左腳,站裡或者行走時間稍長點,就會受不了,艾灸足三里效果明顯,腿腳越來越輕快,慢慢也不痛了。日本人重視艾灸養生,流傳有“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飛”的諺語,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3.有時候會因為情緒波動或者天熱上火,造成頭重腳輕、頭暈腦脹。艾灸足三里,很快會感覺濁氣下行,頭腦清醒輕快很多。這或許就是“灸調陰陽”的一種表現吧。

從我艾灸足三里的體會來看,艾灸足三里可以健脾調胃,加強人體的氣血運行,人為精神好多,氣色也會改善。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人主要依靠飲食獲得能量,通過強脾胃,提升人體能量水平,好多人體的毛病自然就會慢慢好了,足陽明胃經在人的臉面部分佈廣,艾灸足三里也可以美容。

喜歡養生的朋友可以試試艾灸足三里,可以讓你受益無窮。




針灸醫生


很榮幸接到邀請,我接觸艾灸2年多了,切身體會到艾灸的神奇之處,之前的體質不好,陽虛,脾虛,血瘀體質,畏寒怕冷,慢性胃炎,膝關節炎,一系列的慢性病。自打接觸艾灸後,一直堅持在家裡做,連續幾次返病,排病,現在身體輕鬆多了,經絡通暢了,皮膚光滑了,黃褐斑也調理好了。現在是冬病夏治的時候到了,著重把膝關節炎治好,艾灸的好不好只有自己實實在在去體驗了,才能感受到他的神奇。還有就是想告訴各位艾友,艾灸期間,返病是正常艾灸反應,是身體對艾灸的能量的一種表現,是正氣和邪氣在鬥爭,這時候千萬別放棄艾灸,要堅持下來,過不了幾天病理症狀會減輕,正氣足了,邪氣就趕出去了,身體就輕鬆了。。。


蘄艾小凡


我是艾灸的受益者。每到夏天就開始艾灸,主要灸三陰交,足三里,神闕,關元,改善了溼寒體質。原來一到天冷,嘴唇都是青的,夏天連電風扇都不敢用,怕感冒。現在也很少開空調,本來一樓也不太熱,主要是心平氣和不覺得熱。冬天嘴唇也不青了。


心在旅途l


在艾灸這方面沒有人比我更精通,艾灸吋我對身體內的感覺纖毫畢現,,也許這是我的天賦吧?


風聲169517919


我艾灸兩年了,身體受益匪淺,兒子高考那年最後一個月發燒去醫院打吊針了兩個小時後反覆發燒我知道藥沒作用了,諮詢一個朋友(沒見過面,知道她是幹養生的)結果去了給兒子灸了又教我回家繼續炙,第二天不燒了揹著書包上學了,從此就愛上了艾灸


wn727499


1

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

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

一個穴位艾灸完畢,要輕輕拍打或按揉穴位及周邊位置,這叫封穴!封穴完畢後,要用衣物遮蓋住艾灸部位。

4

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溼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鐘可以著常溫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5

兒童、體弱者、功能減退之疾患:灸量一定要小,慢慢增加艾灸時間。

6

體壯者、感覺遲鈍者、功能充進之疾患:適當加大灸量。

這20條艾灸鐵規要知道!

7

腰背腹部、肩股皮厚肉多、沉寒痼冷,陽氣欲脫,必須大炷多壯;可大可多。

8

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多筋、風寒感冒、癰疽痺痛灸量不宜過度。宜小宜少。

9

艾灸後,休息一會兒就可以同房!那些艾灸後不能同房--因為會影響精子著床的說法,無異於刻舟求劍!因為血液是循環的,血液一循環,人體的溫度灸達到平衡了。

10

灸後調養口訣: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11

大悲,大喜,大怒,這樣情緒不穩定,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艾灸時候生氣,會氣賭經絡,艾灸就不會起作用,反之會加重氣血的瘀阻。

12

兒童艾灸、面部艾灸、直接灸,一定要極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不燥,比較柔和。

這20條艾灸鐵規要知道!

13

如果上下前後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依次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顛倒亂灸,如果不講次序,後灸頭面,往往有面熱、咽乾、口燥的後遺症或不舒服之感覺。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這也和針刺取穴一樣,次序不亂,不會遺忘。

14

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吃完飯還要休息一段時間才能艾灸,往往艾灸完都10點多了。這樣行不行?我還是不建議晚上艾灸超過10點,偶爾幾次無所謂,但是長期這樣的話會傷陰,畢竟晚上10點後百脈要休養,呈收斂狀態,而艾灸主生髮,所以太晚艾灸不適宜。

15

還是有很多人問,艾灸後是否可以馬上洗澡。雖然很多書上說艾灸後半小時可洗熱水澡,但我一般建議灸後2小時再洗澡,即使熱水也不要很快去洗,因為熱水有溼氣,容易進入穴道和經絡。

16

艾灸後若出現上火,可艾灸足三里、湧泉引火下行,還可以多喝溫開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減少灸量,很快這樣的症狀就會消失。

這20條艾灸鐵規要知道!

17

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麼性質的?屬寒還是屬溫,如果艾灸過程中,你邊吃邊艾灸,對於胃氣也是一個挑戰。有胃腸疾病的人千萬不要這麼做。

18

雖然大家都知道艾灸時不要吹空調、電扇,但是艾灸後呢?艾灸後你的毛孔也還是打開的,不能受寒受風。你可以這樣做,開另外一個房間的空調,緩緩降低整個房屋的溫度,你在沒有空調的房間艾灸,躲避直接吹,這樣既不會太熱而且沒那麼寒涼。

19

艾灸治療幾天後,有的人會大汗淋漓,一動就出汗,怎麼辦?一般來說,多出汗是好事,在排毒。但是如果你覺得身體很虛、有氣無力的,那就要注意了,要艾灸足三里這個滋陰的穴位,同時要注意休息,要養好氣血,多喝山藥紅棗小米粥比較好。嚴重的話需要中醫面診再辨證調理。

這20條艾灸鐵規要知道!

20

女性月經期到底能否艾灸?這個要根據個人體質來定。從理論上來講,月經期艾灸不會給身體帶來危害,而且經期艾灸有些時候會有很好的效果,藉著經期排血量,可以幫助體內排出寒溼、瘀血等,特別適合那些痛經、經量少的女性。有些人月經量比較大,那麼此時艾灸,一般會導致經量更大,造成自己恐慌和疑慮。如果超出正常月經量,又不懂得怎樣止血,就真的會有損身體,所以超出正常月經量的女性不建議艾灸。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