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陷入困境,而是給予他“3個支持”

在一個有關原生家庭的心理討論會上,一位剛剛研究生畢業的年輕女性聲淚俱下地控訴著她的母親:

“我媽從小就對我要求極其苛刻,不管我的表現有多好,都得不到她的任何表揚。就算我考了99.5分,她關注的也是我為什麼粗心丟了0.5分,而看不到我為了這99.5分有多努力。

我上學期間,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但我媽堅決奉行'挫折教育',從來不給我任何鼓勵和支持,導致我二十多年來的心理狀態一直都非常差,極度缺乏自信,碩士畢業後去面了好幾家大公司,每次都是筆試分數遙遙領先,面試分數卻非常差,所以我只能選擇現在這份差強人意的工作……”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陷入困境,而是給予他“3個支持”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已是老生常談,自然不需我贅述。但是,“挫折教育”真的就這麼十惡不赦嗎?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


挫折教育的“真面目”

挫折教育,是指讓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適當的挫折,從而激發他的潛能,以達到增強抗挫能力的目的。

很顯然,這位年輕女性談到的所謂的“挫折教育”,並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不過,從這裡也反映出,大多數人在潛意識裡對挫折教育的刻板印象,就是這樣一個死板的、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想要打破這一刻板印象,我們首先要了解挫折教育的兩個誤區:

挫折教育的兩大誤區

  • 誤區一:挫折教育就是創造挫折

有些家長對“挫折教育”一詞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認為挫折教育就是人為地給孩子創造各種挫折。比如,一些父母會故意絆倒孩子,看孩子的反應,還有一些父母,在人員密集的大型商場突然離開孩子,在角落裡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陷入困境,而是給予他“3個支持”

這些做法不僅不會增強孩子的抗挫能力,還會讓孩子變得容易不安,缺乏安全感。因為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來自於對父母的信任。當父母突然做出離開和傷害自己的舉動時,孩子會感到很迷茫,不知道父母為何會無故丟下自己,會對父母的愛產生深深的懷疑。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心靈將會造成巨大的傷害。

其實,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並不缺少挫折教育的機會,缺少的是會發現挫折的父母。孩子正在搭建積木,一不小心積木倒塌了,這是挫折;孩子吃飯時,不小心打翻了飯碗,這是挫折;孩子玩球時,球滾到了沙發底下,這也是挫折……在家長看來無足輕重的小事,放在孩子眼裡,都是天大的挫折。在遇到這些事情時,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挫折教育,才是關鍵。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陷入困境,而是給予他“3個支持”

  • 誤區二: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獨自面對挫折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不去幫助他,而只會冷眼旁觀、讓孩子獨自面對,此時孩子在心理上會非常受挫,認為自己孤立無援,這不僅不能激發孩子的抗挫潛能,還會讓他質疑父母的愛。當然,孩子也無法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法,進而也無法形成他們的抗挫能力。

因此,對於孩子們來說,在面對挫折時,能否得到父母正確的引導和支持,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問題所在。


挫折教育的核心

美國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寫道:

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他們情感上、認知上、思維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讓孩子去打毫無準備之仗,通過父母的支持、引導,逐步形成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陷入困境,而是給予他“3個支持”

父母無條件的愛,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給孩子充分的理解、包容、引導和支持,孩子才能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困難和挫折。


挫折教育的“三個支持”

1.情感方面的支持

我們常常希望孩子能夠“愈挫愈勇”,但對於孩子們來說,愈挫愈勇是不存在的。當他們遇到挫折而沒有得到家長恰當的引導時,就很有可能會出現“習得性無助”的現象。

  •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是指個體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一種無動於衷的消極行為,和對現實無望的心理狀態。

反覆經歷失敗的孩子,他們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同時,缺少了家長的情感上的呵護,他們又無法及時疏導自己的自卑情緒,久而久之,當孩子再次遇到挫折時,就會陷入一個情緒上的惡性循環。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陷入困境,而是給予他“3個支持”

為了避免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家長必須給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撐。我們需要秉承的一個原則是:

  • 解決問題,先解決情緒。

比如,孩子玩球時,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沙發底下,這時候他會哭鬧。有的家長這時候會大聲呵斥孩子做錯事,或者是讓他不要再哭,這是不正確的行為。

情緒只是一種表達心情的方式,它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如果你一味地呵斥孩子,他的情緒沒有得到疏解,又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他,他只會哭得更加厲害。這種不理解孩子情緒的行為,不僅讓孩子聽不進你說的話,也會傷害到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陷入困境,而是給予他“3個支持”

正確的做法是,要先認同他的情緒。你可以輕輕地抱著他,對他說,“寶貝,你夠不到你的球了,所以你很著急,很難過,對嗎?沒關係的,這是很正常的情緒,媽媽小時候,也會著急,也會哭鬧呢。”當他聽到父母小時候也會哭鬧,就會覺得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也就能很快平靜下來,傾聽你接下來的話語了。


2.認知方面的支持

我們常常認為,犯錯是不好的事情。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也往往會嚴厲地指出並糾正。這種行為在無聲中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犯錯誤是可恥的,是爸爸媽媽不喜歡的,我不能犯錯,因為犯錯了會挨吵。孩子一旦對錯誤有了這樣的認知,他就會懼怕犯錯,遇到事情畏手畏腳不說,還會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陷入困境,而是給予他“3個支持”

作為父母,我們要改變自己的這種觀念。我們要告訴孩子,錯誤和失敗是人生當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們從中能學到怎樣的經驗。我們可以適當地讓孩子看到,大人也會犯錯,並給孩子做榜樣,讓他們觀察到,我們犯錯誤時的處理方法,在言傳身教中,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和示範。


3.思維方式上的支持

根據兒童大腦的發育特點,他們大腦各部分的發育並不是同時完成的。比如說,與認知能力密切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皮層,基本上在孩子3-5歲時完成發育,而負責思維、推理、自我控制等能力的前額葉,要到18歲左右才能完成發育。這就意味著,我們對孩子的預期,要符合他們的生理發展特點,不能對他們有超過他們自身發展能力的過分期待。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陷入困境,而是給予他“3個支持”

因此,我們要從思維方式上,給孩子更多的建議和支持。

  •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

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更關注事件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更善於客觀分析自己的得失,更能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各種挫折和挑戰。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呢?

(1)換個角度看問題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教他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從利弊、得失等各方面,客觀地分析事件。養成這個思維習慣的孩子,懂得融匯變通,遇事不鑽牛角尖。

(2)事後善於總結經驗

一件事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要最大限度地發掘這件事對孩子的積極影響。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及時對事件進行歸因,一起總結經驗教訓,並一起制定出下一步的規劃。制定好的規劃,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堅定執行,當再次遇到類似情況時,經驗和教訓自然會引導他走向成功,這時,孩子將會感受到收穫的喜悅,這對於孩子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個正面的激勵。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陷入困境,而是給予他“3個支持”


綜上,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需要給孩子情感上、認知上和思維方式上的全面支持。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要及時安撫他的情緒,並給予他恰當的鼓勵和適當的建議,我相信,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孩子們都能“在困難中微笑”。

英國詩人紀伯倫曾寫下這樣的話: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孩子們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懷抱,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賦予他應對社會的能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讓我們一起在與孩子漸行漸遠的路上,“授之以漁”吧!

參考文獻:

1.《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Joural of Psychology)

2.《養育的選擇》(陳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