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假如過了烏江,反盤的機率會有多少?

逍遙江湖一號


我認為項羽即便渡過烏江,但翻盤的幾率很小,跟沒有差不多。

理由有二:

第一,天下大局一定,項羽渡江以後沒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垓下之圍後,項羽一路逃到烏江。烏江亭長勸項羽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

但這時的天下局勢已經不是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渡江西進的時候了。

秦朝已經滅亡,豪強及六國的貴族勢力已經分化、剷除,已經全部歸附了劉邦。具體的勢力是:

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更立盧綰)、衡山王吳芮(後改為長沙王)、閩粵王亡諸。

看一下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除了梁王彭越和韓王信之外,基本都是跟隨過項羽的。韓信首先投奔的就是項羽,因為得不到賞識轉投劉邦;閩越王亡諸,是越王勾踐的後代,本來跟隨諸侯討伐秦朝,但項羽沒有封他為王,於是轉投劉邦,被封閩越王。

江東主要是吳越之地,劉邦封亡諸為閩越王,基本上斷絕了項羽的後路。可見劉邦及其謀士的高瞻遠矚。

項羽回到江東,既不能依附亡諸,也不會得到亡諸的扶持。而且必定是項羽的競爭對手,必然依靠劉邦與之對抗,劉邦也必然聯合亡諸牽制項羽。

除此之外,都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都投靠了劉邦。

在這種格局下,項羽即便回到了江東,重新崛起的希望不大。

第二,項羽單槍匹馬,沒有人輔佐。

此時的項羽已經是孤家寡人,找不到有誰會輔佐他東山再起。

此一時,彼一時也。

看一下,項梁、項羽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漢書·項籍傳》記載,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會稽代理太守殷通素知項梁賢能,召集他前來商議反秦的大事。項梁與項羽叔侄就把殷通殺了,召集過去熟知的豪吏,徵得八千子弟精兵,在吳中起義反秦。

當時,項氏祖先世代為楚國名將,在當地很有威望。因此才能一呼百應。

兵敗後的項羽回到江東,八千子弟兵無一生還,項羽如何跟江東父老解釋和交代?又有多少人還會相信他,繼續追隨他呢?

八千精兵不敢說是江東的全部精華,但有想法,有能力的,經過秦末、楚漢戰爭,差不多都出來了。那些觀望、等待時機的投機分子,還能在這個時候出來撞大運嗎?

起義後,項梁接受陳勝部將召平的建議,渡江西進,陳嬰率領二萬人歸順。渡過淮河後,英布、蒲將軍也率軍歸順,項梁軍隊達到了六、七萬人。

這時候劉邦也從沛縣趕來投奔項梁,居巢人范增已經七十歲了,也出來遊說項梁,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並且說陳勝之所以失敗,就是不立楚王后裔的原因才不能長久的。

項羽命人殺死了楚義帝熊心,徹底得罪了楚國貴族,還能再取得江東上層貴族勢力的擁護嗎?

項羽一生英雄無比,但卻令江東貴族和父老們很失望,無顏見江東父老,不僅僅是面子問題,更重要的是已經失去了江東父老的信任和支持。

此時,再追隨項羽,對抗的就是已經得到天下的劉邦了。

劉邦平定三秦,約法三章,雖然不能說仁德已經遍佈天下,但起碼不再是秦朝的暴政。普通百姓最大的願望是過上安穩的日子,不是被逼的走投無路,不會起來造反的。

能夠支持項羽的群眾基礎已經失去。

唯一的一線希望,項羽未必能夠抓住。

儘管大局已定,但劉邦集團並非鐵板一塊。

鴻溝和議之後,項羽東歸,劉邦突然撕毀協議,約定諸侯王們一起出兵進攻項羽,但勢力最大的韓信、彭越卻沒有來。劉邦稱帝后首先剷除的就是韓信、彭越。

之後,韓王信、英布等也相繼起兵造反。

留給項羽唯一的希望就是劉邦所分封的諸侯王叛亂,趁機東山再起。

這個可能有多大哪?

韓信所言“狡兔死,走狗烹”,如果項羽不死,韓信也不會這麼快就被殺掉。就一個韓信恐怕項羽也對付不了。

如果韓信借攻打項羽之際,帶兵謀反,與項羽聯合對抗劉邦,是否有這個可能呢?

不能說絕對沒有,但可能性不大。

如果韓信要造反,恐怕早就反了。

儘管我不很喜歡韓信,也認為韓信不可留。但我認為韓信被殺,還是很冤枉的。

總之,有韓信在,有閩越王亡諸牽制,作為失敗者回到江東的項羽,幾乎失去了號召力,東山再起的幾率很小。


豹眼看歷史


垓下一戰,可以說劉邦已經取得楚漢之爭的決定性勝利,項羽被圍,英布、彭越、韓信全面合圍,項羽殺退韓信追兵後又數次被圍,最後退到烏江自刎。那麼,當時如果項羽不自刎而單槍匹馬渡過烏江,是否能夠東山再起,也是史學界千百年來爭論的焦點。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來指正。

首先來說,項羽如果撤退至烏江以東地區,勝算還是很大的,項羽垓下之戰並不是全局性的戰役,而是中了韓信的奸計所致。項羽戰敗之時,江東仍有項羽殘餘力量,如果他渡過烏江收拾殘局完全有機會組織力量。當時韓信是用激將法誘騙項羽被圍,只是在垓下以及安徽的周邊集結優勢兵力,而江東地區情況如何,韓信並無把握。一旦戰火燒到江東,戰局走向並不明確。

第二,彭越、英布、韓信並不是真正臣服劉邦。劉邦稱帝以後,各個異姓王與劉邦離心離德,相互利用,為造反準備時間。如果項羽能堅持到這個時候,完全可以與彭越、韓信、英布聯手反劉,憑藉項羽的軍事才能以及各個異姓王的號召力,完全可以擊敗劉邦。

第三,項羽如果堅持持久戰,變數很大,有戰勝劉邦的可能性。即便是項羽短期不能取勝,只要堅持持久作戰的戰略,劉邦一方必會出現內訌,各個異姓王與劉邦只是合作關係,特別是韓信,不會久為人臣,甚至會出現劉、項、韓三足鼎立的局勢,那時,項羽對韓信可以採用攻心戰術,取勝的機會會大大增加。

第四,劉邦白登山被圍以及平定各個異姓王均是項羽的機會。劉邦稱帝后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頓所圍,由此可見,劉邦對全國局勢的變化並未全面掌控,各個異姓王武裝割據很可能形成,如果項羽能堅持到這時,完全有機會利用亂局以亂取勝。從時間上看,劉邦到死之前才平定英布叛亂,可以看出劉邦在位期間的政局混亂,作為軍事才能極為突出的項羽來說如果能堅持到這個時候,一舉消滅劉邦勢力並不是沒有可能。


優秀的米老鼠96


烏江邊的項羽有點懵,最近幾個月發生的事情,讓他非常疑惑。

當初,劃鴻溝為界,項羽的計劃就是要回到江東(彭城已失),重整旗鼓。那時的他,認為自己只是暫時的退卻,憑藉自己的能力,他早晚可以拿回他失去的一切。

項羽部原本的計劃就是回到江東,如果有部隊的話,他確實有機會重整河山。

可是,背信棄義的劉邦,依然對他窮追不捨。讓他措手不及。

眾叛親離,人心盡失

比起長期不講信義的劉邦,項羽更感到傷心的,是他曾經最信賴的兄弟們。

不久前,他的大司馬(相當於總司令)周殷,居然背叛了他,與劉賈一起攻下下了九江,會合了英布等人的勢力。

就在他整肅部隊反擊劉邦取得勝利穩定局面時,他的令尹(約相當於後世的丞相)靈常也背叛了他,並反手打起了鍾離昧這些自己兄弟;

他最信賴的人,政治、軍事的高級官員,都背叛了他,這是為什麼?

就在前一天的亥下,一直以來陪同他英勇奮戰的子弟兵們,在四面楚歌下,已經完全沒有了鬥志,這,哪裡像是當年的項家軍?

垓下之戰,項羽沒有重現當初在彭城的奇蹟,主力盡失,也失去了最後一絲保存力量的機會

這天早上,當他一路突圍的時候,身邊還帶了八百勇士,有這八百勇士,我還有希望呀!可是,為什麼那位種地的老先生,要指一條錯路給我?

高層背叛,將士離心,連老百姓也開始故意糊弄我,看來,天命人心,都已經歸了劉邦那小子了!

給項羽最致命打擊的人,正是曾經與他並肩作戰的英布等人

眼前的這位老者不是”浪裡白條“,會不會在江中把他生擒了?這些不去管他,說起打架,項王一輩子沒怕過人,更不會害怕這個老者。

已無理由發動抵抗

可是,回到了江東,我又能幹什麼呢?

幾年前,我和伯父帶著八千子弟兵開始起事。那時,我告訴大家,我們是為了”反秦大業“,暴秦無道,國恥家仇,小夥子們眼神中閃耀著楚人的仇恨和驕傲。我們承諾大家,我們會讓所有的兄弟們光宗耀祖,成為家鄉的驕傲!

可是,現在,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回去,能幹什麼呢?我如何面對當年那些兄弟們的父母鄉親?難道,我告訴他們,暴秦已經沒有了,現在的劉邦愛民,可是,他再愛民,也是我的敵人,你們和我一起去打敗他?可能嗎?

當勝利者是實施仁政的劉邦時,項羽又有什麼藉口發動家鄉父老一起對抗呢?

劉邦軍近在咫尺,已無時間東山再起

就算我有威望和口才,可是,再組織一支力量需要多久?已經平定了大半個天下的劉邦、韓信,就在九江的英布,他們會慢騰騰地給我時間嗎?

好吧!沒有機會了!天下,已經是劉邦的了。

項羽征戰一生,不負此生,夠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一首五絕道盡了天下對項羽的惋惜和遺憾。

生縫亂世的項羽,自小就有氣拔山河之氣概,勇奪三軍之冠,一生叱咜風雲,相機而起,引兵北上,踏足中原,問鼎秦都咸陽,封王封將,可在與劉邦的垓下之戰中,在烏江邊上一道劍影血光之後,一代豪傑就此停止了英雄的腳步,徒留給後人無盡的嘆息,也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千古話題:本可以逃出生天重返江東的項羽,為何選擇自刎於烏江?

很多人都認為, 這是由於項羽過於自負,就如同司馬遷在史書裡說的一樣:項羽的自尊心太過強,認為一路追隨他的將士戰死沙場,他沒辦法面對這些將士的雙親,更愧對江東的父老鄉對他的重託,自己無顏色再回江東,所以拒絕烏江亭長一心想要救他過江的好意,選擇了自殺。也有的人認為,項羽一生重情義,不僅愛江山也愛美人,所以就算沙場多無情,生死難料,他也要把虞姬帶在身邊保護著,而在垓下突圍這時,因虞姬早已先入陰司,所以當項羽突圍失敗,就算他還有逃出去的機會時,他也沒有了逃出生天,捲土重來, 東山起起的願望,只想了卻此生,與虞姬在陰司雙宿雙飛。

對於項羽放棄可以逃回江東的機會,而選擇自刎。或許除了上述的兩種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原因。又或許,項羽知道自己的死對江東,對天下會有更好的意義呢!

無論是在世人的眼裡,還是很多典記上,項羽是典型的收悲劇收場的英雄,項羽是很好的將領,卻是無帝王之相的人才。他狂妄自大,剛愎自負。在行軍打仗上,因為自己軍事了得,不把他人放在眼裡,這也導致了民心向著劉邦的原因。另一個:項羽多疑善忌,優柔寡斷,使得劉邦的離計輕鬆就讓跟隨多年謀士范增,猛將鍾離眛棄他而去,最終失了人和,致使在垓下之戰中四面楚歌,自刎於烏江。 或許這是世人對項羽的誤解。

項羽的人生起點很高,一路上在叔父項梁的庇護下走得很順遂,而又在二十三四歲,少年意氣風發之時起兵,因此項羽年少輕狂,自負倨傲,不懂得禮賢下士之禮,所以身邊就只有叔父給他留下的一個謀士范增。而彼時的劉邦已經行至中年之列,在亂世上摸爬打滾多年,人生的閱歷和經歷遠遠在項羽之上,在計謀和用人之上收放自如。

劉邦不會像年少輕狂的項羽般只為洩恨強秦,不管利益得失,不計政治後果,火燒阿房宮。他沒有劉邦的深謀遠慮,和諸多顧慮,不屑於陰謀伎倆,卻放任劉邦在鴻門宴逃走,錯失了消滅劉邦的契機。或許並不是項羽沒有治世之才,只因他太過年輕,年輕到不懂何為帝王之術。而在這一場博弈中,整整大項羽兩輪的劉邦閱歷豐富,早已熟知帝王之術,這麼說來,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不對等的博弈。

縱然如此,項羽短暫的一生也留下了許多千古傳奇。項羽自刎時,正是男子三十出頭最好的年華,是一個男兒告別年少走向成熟最有魅力的年華。經歷戰爭洗禮的項羽,在被追殺至烏江之畔時,雖然還有逃出去的的機會,但他還是選著了自刎。或許是因為當初他率江東八千弟子渡江向西,至今無一人生還,愧對江東父老;也因為與劉邦對弈這些年來,項羽深知如若他逃回了江東,劉邦定會重兵渡江攻打江東,那時,烏江必定血流成河,江東生靈塗炭,無數的父老鄉親終為他送命。

也許還有一個原因是,天下戰亂紛爭多年,天下百姓好不容易脫離了暴秦的苦海,而後又因為他與劉邦之間的紛爭而流離失所,離了他當初要帶給百姓安寧與幸福的初心。在生死悠關的時候,項羽一定明瞭,如果他選擇活著,天下一定還會紛爭不斷,百姓還會再陷入更加水深火熱之中;他的死將會給天下,給百姓帶來安寧,免受戰爭之苦,所以那一刻,項羽成熟了,他不再是意氣用事,不顧一切火燒秦宮的少年,而是心懷天下百姓之大英雄,用自己的自刎換來天下的太平。遺憾的是,天下世人對他這般的大義有諸多不同的看法,難以讀懂他對天下,對百姓的大愛。

時光更換,霸王項羽短暫的一生被定格在歷史的長河裡,帶著寧願自刎不肯過江東的秘密長眠於世人的嘆息裡,書寫於史書的傳奇裡。

生當為人傑,死亦是鬼雄,項羽的一生是傳奇、也是英雄的一生。


歷史真鑑


項羽能過江,翻盤的概率是很大的,因為項羽的資本還有江東之地、魯國!關鍵是他還很年輕,可以等,等韓信英布劉邦這些人利益分配不均自相殘殺!

歷史上絕處重生的例子太多了,劉秀可以,李自成可以,為何項羽不能?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紅軍當年被逼的爬雪山過草地,最後還不是大翻盤?

項羽當時還有季布、鍾離昧,只要他重整旗鼓,避實就虛,認清形勢,痛改前非!再去拉攏那些一直保持中立的長沙王吳芮、燕王...順帶策反一下英布韓信彭越,怎麼可能沒機會?劉邦這個老狐狸時間一長大家也就能認清他的嘴臉了,說一套做一套,表明叫兄弟暗地裡捅刀子!最起碼項羽不會主動對自己人下手,而劉邦專門搞自己人!利用完就扔,毫無情誼可言,連自己的連襟樊噲他都能下黑手.

當然,項羽自刎,一切皆無可能...


手機用戶54723033985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楚霸王項羽一生來說,就是太好面子,玻璃心,才落得最後的失敗下場。

說他好面子,可以從鴻門宴中看出,放過了劉邦。後來和劉邦大戰於彭城,俘虜了劉邦的老爸,拿著劉邦的老爸要挾劉邦,反倒被劉邦要挾,也是太好面子;後來和劉邦達成和約,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自以為劉邦會遵守和約,不想劉邦馬上就撕毀了和約發動了垓下戰役,最終打的項羽全軍覆沒。

項羽到了烏江,又是玻璃心,好面子,無顏見江東父老,自殺身亡。

雖然他玻璃心,雖然他好面子,但是我仍然欣賞他的性格,是真英雄的性格,雖然他敗了,但他敗的光明磊落,敗的氣吞山河,敗的英雄!

按照題目的假設,如果楚霸王過了烏江,翻盤的機會有多少?

我認為如果楚霸王要想有翻盤的機會,除非他的性格有所改變,如果沒有改變還是好面子,那等於沒有機會,所以過不過烏江都一樣。這樣的話還不如不過烏江,至少死的很有面子,過了烏江還是死了,就太沒面子了。

那麼楚霸王要改什麼呢?就是性格,能忍住,不做聲。只要他能忍住不做聲,那麼他翻盤的機會就太大了。

為什麼呢?因為劉邦太老了,那會已經54歲了,而楚霸王太年輕了,死的時候才30歲。就跟劉邦耗著唄,肯定劉邦先死。

事實上劉邦死於公元前195年,這個時候項羽多大呢?如果項羽還活著,他的年齡是37歲,正當壯年。而且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項羽也是有機會的,機會在於英布的反叛。

英布是在公元前196年反叛的,也是在那年兵敗身亡的。畢竟沒了項羽,英布就是天下第一猛將,而且還是九江王,相當的有勢力。劉邦不敢小看英布,決定親征,六十歲了,還要東征西討,也是累的夠嗆了。

在討伐英布的戰爭中,劉邦還中箭了,對於六十的老人來說,真的是夠折騰的了。

機會就在這個時候,項羽完全可以在江東再次發動兵變,以他的威望和號召力,很快就可以迅速集結出一支部隊對抗漢朝。

而此時的天下,沒了韓信,帶兵打仗沒有人是他的對手,而劉邦也基本是奄奄一息,沒多久就見了閻王 ,所以項羽要翻盤的機會非常大。

我們可以看項羽一生的戰績,他一生只輸過一次就是垓下之戰,只輸給過一個人,就是韓信,而且韓信還是拿著40萬人打他10萬人才打贏的,在垓下之戰中,項羽曾經多次衝破韓信的防線,甚至攻到了韓信的指揮部,無奈韓信太善於變化,從容更換指揮部,最終才使得項羽的多次進攻被挫敗。實際上如果項羽和韓信的兵力對等,韓信估計是會輸掉的。

當時天下還有名將麼?已經沒有了,還有項羽的對手麼?已經沒有了。劉邦一把老骨頭剛跟英布死磕了一把,再去死磕項羽,估計還沒到戰場就已經一命嗚呼了。即便是巔峰時代的劉邦,在對戰項羽的時候從來就沒贏過,每次都輸,更何況是一個快死了的劉邦?

那麼除了劉邦呢?其他人,如周勃、樊噲等人,算了吧,跟項羽比起來差的實在太遠,帶兵打仗連劉邦都不如。

所以,霸王如果過了烏江,有機會翻盤,就看他性格會不會改變了。


老威觀史


可以說項羽的翻盤幾率為零!

過去,許多文人騷客對項羽當年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選擇烏江自刎深感惋惜。甚至認為勝敗本就是兵家常事,只要項羽能渡過烏江,返回江東重整旗鼓,還是有和劉邦一決雌雄的機會的。

然實際上,項羽烏江自刎,英雄般的結束自己的一生,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因為,經過垓下一戰,項羽敗局已定,再無資本與劉邦爭奪天下!這一點,項羽和他身邊的人都很清楚,所以他最珍愛的虞姬才會先他一步離去。

其實,我們只要簡單分析下當時的形勢,就知道為何項羽翻盤的幾率為零了。

楚漢相爭期間,雖然項羽的楚軍在大部分時間內都取得了對劉邦的漢軍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三番四次壓著漢軍來打。但在大戰略上,項羽卻一敗塗地。

劉邦的戰略是,一方面以本部漢軍的弱勢兵力死死拖住項羽的主力楚軍;而另一方面則讓韓信四處征戰,先後拿下魏、趙、齊、燕等諸侯。

如此一來,到垓下之戰前夕,劉邦的勢力除了本部的根據地漢中、巴蜀、三秦(雍、塞、翟)外;還包括韓信拿下的魏、趙、齊、燕等地;以及之後倒向漢軍陣營的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大司馬周殷、衡山王吳芮。而項羽的勢力,則僅剩自己的封地西楚和臨江王共尉的封地而已。也就是說,當時的天下,大部分都已落入劉邦手上,而漢軍也完成了對西楚的戰略包圍。

不僅如此,此時項羽的後方也不穩了。項羽陣中雖不乏季布、龍且、鍾離昧這樣的驍將,但卻缺少蕭何、張良、陳平這樣的治國能臣和謀臣。因此,幾年征戰下來,原本的西楚基本上已筋疲力盡,已無力再支撐楚軍;而劉邦的後方在蕭何的管理下卻井然有序,源源不斷的給前線漢軍補充糧食和兵員。

就正如張良和陳平對劉邦所說的:“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

再說,項羽當時不僅人馬疲憊、缺衣少食,而且還以寡敵眾。垓下之戰,劉邦漢軍各路兵馬合計有五六十萬之眾,而項羽的楚軍撐死也就只有十萬,處於絕對的劣勢。所以,垓下之戰打從一開始就註定是項羽失敗的。

關鍵是,垓下之戰前夕,西楚的很多地方也已被漢軍給攻下了,最終就連項羽大後方的軍政重臣大司馬周殷也都叛楚投漢了。與此同時,項羽最後的軍團也在此戰中被打光了。所以,即便項羽真的渡江回到江東,又能怎樣呢?到頭來還不是被劉邦的漢軍追著打。要知道,劉邦可不同於項羽,他不會給項羽有翻身的機會的。

綜上所述,項羽即便真的渡江,也壓根就沒有翻盤的機會!



這些歷史要讀



叱詫風雲的西楚霸王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40萬秦軍。打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之後以霸主身份分封諸侯。入咸陽,誅殺秦王子嬰,火燒咸陽宮。 秦朝滅亡後,項羽有40萬雄兵。而劉邦只有十萬蝦兵蟹將。最終項羽卻自刎於烏江。


把一手好牌打爛的項羽即使過了江東。捲土重來、重新翻盤的可能為零。

項羽剛愎自用,屠城殺降。最典型的是殺田榮降卒。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齊地被一分為三:封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濟北王。因田榮數次背叛項梁,又沒救趙擊秦,故不封。田榮大怒,在齊地謀反,攻齊王田都,田都奔楚。田榮又誅膠東王田市於即墨,殺濟北王田安。陳餘又聯合田榮,在趙地謀反,陳餘、田榮合兵攻張耳,張耳敗走歸漢。陳餘重新迎趙歇為趙王。項羽聞齊、趙反叛,大怒。出兵齊地平叛。戰於城陽,田榮大敗,走至平原,平原之民殺之。項羽燒齊城郭室屋,盡坑田榮降卒,虜其老弱婦孺。

田榮在齊地謀反,不得民心。項羽平叛本是正義之舉,但坑殺降卒,至齊北海,所過多殘滅。齊人原本盼望項羽這位救星,但卻盼來了一個災星。

至此,項羽在齊地徹底失信於民。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橫收攏昔日殘兵敗將,繼續抵抗楚軍。

項羽用武力在齊地平叛,結果是消滅一支叛軍,又出現兩支。二十萬楚軍主力被牽制在齊地。使楚軍在戰略上陷入被動。

民心盡失的項羽最終垓下被圍,自刎於烏江。 打敗項羽的不是劉邦。而是他自己。

我就藉助王安石之言,來評判項羽: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楊朱學派


不敢說沒有翻盤機會,但機會真的不大,理由有四。

首先,項羽不是江東人,是蘇北人。雖然他跟叔叔項梁是在江東起兵的,但是項羽和江東並沒有什麼很深的感情。

順帶一說,其實參與楚漢戰爭的群雄,多數也都是蘇北人。劉邦、蕭何、樊噲、曹參等是徐州人;韓信是淮安人;龍且、鍾離昧是連雲港人,項羽是宿遷人。不誇張的說,楚漢戰爭就是蘇北人的內戰。


扯遠了,說回項羽。我們現在之所以說項羽去江東還有翻盤的希望,無非是因為項羽當年隨叔叔項梁在江東待過幾年,後來項梁殺會稽太守起兵,他的老班底中有一些江東人而已。但是項羽滅秦後,他的西楚政權的核心區域卻是設在徐州,不是江東。他旗下大將也大多是蘇北人,沒有江東人。

所以實際上,項羽對江東沒有什麼感情,對江東人也沒有什麼感情。

第二、江東人對項羽的忠誠度不高。

這個很好理解,江東人為項氏打江山出人出錢出力,革命成功了,結果江東人一點好處都撈不著。如此這樣,江東人又何必為項羽這個白眼狼二度賣命呢?

並且實際上也確實是如此:項羽自刎後,漢軍主力根本就沒有過江,而是迅速北上,清掃項羽在江北的殘餘勢力。至於江東,劉邦只是派了灌嬰率一支偏師平江東。最有意思的是,灌嬰的偏師都把江東平定了,項羽在江北的殘餘勢力居然還沒有投降,還在負隅頑抗。灌嬰率部還參加了江北的戰役。

(灌嬰)度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史記·灌嬰傳》

由此也足以可見,江東對項羽的忠誠度真心是不高。基本上沒怎麼抵抗就投降了。

第三、江東根本守不住。

中國古代有句老話:守江必守淮。即如果要守江南,必先要守淮南。項羽丟了淮南,導致劉邦大軍直撲江北。他自刎的地點,如果史料記載是正確的話,是現在南京和馬鞍山交接的和縣烏江鎮。這個地方靠著長江,除了一條長江天險之外,再無險可守。而只靠一條長江,哪裡能擋得住劉邦的進攻?

不誇張的說,劉邦佔有絕對實力優勢和戰略優勢的情況下,項羽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史記》裡面烏江亭長的說法: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也有好幾十萬,足夠您稱王啦。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就當是老亭長的一個美好的願望好了。

(當年秦滅楚時,楚軍主力在淮北被殲,江東實際上也怎麼抵抗。因為守不住)


第四、時勢不再。

很多人對項羽東渡江東還抱有翻盤幻想,主要是因為他當年在江東起兵,創立了自己的一番霸業。如今二度創業,未必就不可能再次成就霸業。

對此,我只能說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因為項羽當年能成功,在於天下大亂,給了他擴充人馬的機會。當時別說是項羽這種百年難得一見的人傑,就連陳勝和吳廣這種草臺班子只要振臂一呼,都可以輕輕鬆鬆拉起一支十幾萬人馬。更有甚者,當時一個叫周文的無名小將拿著陳勝給他的詔書,居然也能聚集了幾十萬人馬攻入函谷關。(後來被章邯滅了)

所以說,項羽早年率領的八千江東子弟創立霸業,其實也不是很誇張。在當時那個時代大背景下,只要膽子大,許多比項羽起點要低很多的人也都取得過類似他的成就。

但當項羽敗退烏江時,劉邦有蕭何輔佐,民心已定,項羽再想趁亂崛起,他還能掀起什麼浪花嗎?



總結:一個人能獲得成功,固然與他的個人能力分不開。但是成功的關鍵,更多的是仰仗於時勢。如果劉邦沒有趕上秦末變局,他一輩子也就是在沛縣當個基層幹部的命,肯定不會有振臂一呼,創立大漢的機會。

同理,項羽當年靠八千人打出霸業,除了他自己確實有本事以外。歸根到底,還是時勢造英雄!但是當他在垓下被韓信擊敗時,這種時勢已經沒有了。想要靠一個區區的江東翻盤,難矣。


Mer86


霸王就是過了江,也不會有反盤的概率,因為霸王沒建國和治國的政治理念,他是替楚國報仇而造反,而且殺心太重,隨便就屠城,不得人心。人們只是崇拜他打打殺殺的勇力、勇氣、拼殺的英雄氣概,他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就是過了江能集聚點人馬,劉邦、韓信等眾多將領、軍隊照樣很快將他滅掉,不可能給他再起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