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月收入一百元,真的能夠養活一家五口人嗎?

嶺南人士葉生


國家經濟發展到現在,經濟總量不知增長了多少倍!相應的也帶來了物價的上漲,現在五千元一月的,感覺生活必須要精打細算才能勉強過日子,如果在北上廣的五千元一月肯定是貧困戶。但如果回到四十年前,一百元一月的工資絕對是讓人羨慕的高工資,那時一般人的工資一月才四五十元,最低的才二十四元一月!但那時的物價很低,都是按分與角來消費的多,記的那時的楊梅一分就有兩個,糖是一分一粒,豬肉最便宜時是六角五分一斤,大米也是一角三分一斤,所以吃的東西現在看來太便宜了。其實,主要大家都沒有什麼錢,國家還處於計劃經濟時代,所以市場上的物質是很缺乏的,都是按計劃來調配生活資料,所以好多人感覺吃不飽,豬肉更吃不到,一星期如果有豬肉吃到算是改善伙食了。

那時的市場很不活躍,主要國家有很多限制,不像現在資源這麼豐富。在計劃經濟下,那時戶口是居民的就很吃香,因為居民國家有計劃票供應,什麼糧票、肉票、煙票、酒票、布票等等,所以農村戶口很羨慕居民戶口,因為供應的物資便宜,當時市場物資也缺乏。所以有居民戶口的找對象也很容易找,由於居民戶口在農村比較少,所以居民戶口的女方特別香餑餑。

往事隨風,時代的變化太快了,這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這不得不佩服鄧公的英明決策,“中國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正是他老人家的高瞻遠矚才有了今天中國的繁榮富強,我們六零後正是改革開放這個時代的見證人,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由窮到富創造的經濟奇蹟,也見證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所經過的風風雨雨,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條路從還沒有走過,“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所要走的道路,至於市場姓社還是姓資還經過了一番激烈的爭論,現在回頭看不得不證明鄧公的英明偉大!可以說,正是鄧公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契機,帶領全國人民開闢了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新徵程!為後人指明瞭正確的前進方向。


用戶大運河


四十年前我的工資是45元,丈夫當時是軍隊幹部,工資是52元,我們是七八年結婚的,我們結婚時,沒有房子,部隊在外地,我們只好住在我父母家由廚房間壁的一個五六平的小房間,除了一張床,一桌倆凳,倆箱子,啥也沒有,兩套被褥,兩套衣服,他是穿軍裝的,啥也不用準備,就這些家當,一共不值三百塊錢,就算結婚了。

當時的我們,在我的同伴中,既使算不上最好,也可以說挺好吧,因為當時大部分青年都是38.6元工資,倆人不到八十元,當時大部分是倆孩子,我的工資比她們高一級,丈夫是軍人,又高一級,當時一級工資就是六七元錢,每當漲工資時,為這六七元錢,那是爭的昏天黑地,因為那個年代一元錢的作用可是太大了,大米白麵都是不到兩角錢,豬肉九角,一塊豆腐五分錢,一斤大醬八分錢,各種蔬菜沒有超過一角錢的,水電費,房費亂七八糟的收費加在一起不會超過五元錢。孩子唸書一年就三元兩元的,看病那時是公費醫療,就花個掛號錢,一個月那三五十元養三兩個人是沒問題的,我們那代人大部分家裡都是五六個子女,母親多數都沒工作,就靠父親一個人,五六十元工資養一家六七口人的多得是。

雖然日子也是天天過,說實在的就是勉強混個溫飽吧,平時清湯寡水的,每星期能吃頓餃子,就算不錯的家庭了,那種生活就是挺清淡,沒什麼壓力,也沒有奢望,不知道好日子是什麼樣子,人們都挺安貧樂道的,想想現在,今天的生活與那個時代,真是天上地下,完全不可比了,物質生活不一樣了,人的精神狀態也大不相同,今天的生活富足了,但是感到壓力大,那個時代人們對物質生活挺麻木的,根本不知道啥叫享受,啥也沒有,還覺得挺幸福的,哈哈!


娟子98999


四十年前二級工,月工資36元,吃食堂每月12元,每天能有兩餐帶葷,糧食定量36斤/月,生病個人只付0.05元掛號費,毎月發一塊肥皂,定期發放工作服,鞋,手套,毛巾。另高溫,高空,野外工作有補助,按實際工作日每天0.4元,一人消費每月能有較多的盈餘。曾記得第一次買皮鞋是17元一雙,的確涼襯衣是十元左右一件,的卡中山裝20—30元之間。不需布票。憑布票買布是棉布類,卡其類是一元以下每尺,白棉坯布是不到0.2元/尺。生活較寬裕,人們的生活需求也低。當時豬肉是0.78元/斤,大米0.138元/斤。每月攢錢以備購置手錶,收音機等高端消費品,上海牌手錶很貴,每塊要125元,還得憑工業品券,其它什麼紅旗手錶之類不需劵。所以當時的每月100元確實保證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確實完全沒問題,並且在當時屬較高的生活水準了。


夕陽秋光


四十年前是1979年,那時候能拿到一百元一月還真不多,不但能養活一家五六口人,還有節餘。先看看當時100元的購買力,可以買大米500斤,豬肉100斤,大白菜5000斤,菜籽油100斤,勞動布(當時很流行)120尺(40米),上海坐火車到北京可以跑兩個來回


小草32332826


我來回答,四十年前,要說生話有滋有味,大概是這樣的:一家五口人,每月用電十度,用米一百四十左右,食用油三到五斤,肉八毛一斤,一月耗費三斤肉,至於吃水果牛奶就是奢侈品了,難得有。小菜最便宜,只有三到五分1斤。當時工業品比較貴,一件的確良衣服就要十多元,一件泥子大衣要百多元,一塊上海牌手錶要一百多元,一個煮飯的薄鋁鼎罐要五到六元………不要懷念過去,還是現在好!知足吧!


砂塘人


我說能,能把家人養的面黃肌瘦的,破衣爛衫的,絕對不會好到哪裡去。

當時是物價是很低,可是那也是需要錢的,一件衣服幾十塊錢,一斤肉三四塊錢,想想能好到哪去吧?

我記得那個時候我的工資一百零幾塊錢,三口之家,可以用緊緊巴巴來形容,月底基本上沒錢了,積蓄更不用想了,夠用就不錯了。

還是現在好,我是不會想念過去的,想念過去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下崗工人,事業無成的人,才會想念過去,到此為止吧。


東北丫頭王大美人


那時候用的分分角角錢,豬肉才三塊錢一斤,一雙涼鞋三塊五塊十塊的,解放鞋白球鞋布鞋也不貴,我們去幫工一天三塊錢,每個月工資90至150塊錢,我念初中家裡每星期給5塊錢,我工作後基本工資漲至300,500,600,700,800,1200,1600,1800,2200,2600,2800,3200,現在基本工資多少不知道了,六七年沒上班了


艾櫟姑娘


實話講,我84年工作,第一個月基礎工資41.5元,包括福利等總計實發98.5元,那真是一筆鉅款,我太興奮了,距今35年!而四十年前我正讀高中,家裡6口人,哥哥姐姐有了工作具體工資多少錢,我記不得了!不過那時家裡開始改善!而印象最深的比較準確的還是四十五年前,家裡只有父親一個人有收入,月工資48元那時候真的艱苦!不過時間過去太久了,感覺淡薄了!留下來的兒時回憶的只有一點一點的趣味事了


用戶4681794710090


四十年前,月收入一百元,不但能養活一家五口人,而且還能過上最好的生活。關鍵是,那時月收入有一百元的人少之又少,估計要廳局級幹部才有月收入100元。

我叔叔是一地區的交通局黨委書記兼局長,月工資也只有40元左右。我姑父湖南師範大學畢業,在一所中學教書,月工資才29元。

農民在當時是記工分的的,一個工10分,值多少錢,因生產隊年收成結算錢,好的生產隊,一個工能結算1元左右,差的生產隊,一個工值幾角錢。以我所在的生產隊為例,年成最好的年份,一個工值7角錢,年成不好的最低的一年一個工僅值3角1分錢。

一個工3角1分錢,一個壯勞動力做工1個月30天就只能收入9元3角。

我父親那時出門搞付業,也就是現在的出門打工,一個月要向生產隊交15元的工資,也就是一天向生產隊交五角錢。

當時收入是低,但物價很便宜!豬肉是七角八分錢一斤;統購豬乙等的四角八一斤;雞蛋五分錢一個;稻穀9元一百斤;泥鰍5角一斤。

我那時在讀高中,每期學雜費加書費7元錢,在飯店裡吃碗麵一角五分錢 ,吃個包子5分錢。理個頭髮一角錢。坐車10公里只要5角錢。

86年我在貴州黎平縣代課,月工次28元,記得菜籽油是8角一斤,大米2角一斤。

如此低的物價,如果有一百元的月收入,肯定是富豪了,養一家人肯定足足有餘!


東興廣告7


四十年前的一百元錢,先不說它能否養活多少人,讓我們來回憶一下當時的物價,就有了回答。

那個年代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物價一直都很穩定。生活消費品:豬肉每斤(市斤)一元以下,雞鴨每隻在四到五元之間,雞蛋每斤一元左右,食用油每斤二元以下,米麵每斤一角四。

衣著類:那時候人們大多都是買布料,自己找人加工(加工費五至十元不等),布料每米幾元到十幾元,每件衣服用料上衣一米三,褲子一米一,一件衣服也就十多元錢。鞋類:單鞋幾元,皮鞋也在二三十元之間。衣服和鞋類它們都是耐用品,一年每人消費用不了多少錢。

上學和其它消費:小學到中學每學期學費二到十元之間,筆類從幾分(錢)到五元,作業本從幾分到五角。婚嫁彩禮(此項不在正常消費之類),也就是三轉一響為最高標準,折成現金也就是四到五百元。一般隨禮在二至十元之間。

四十年前的五人之家,百元收入的家庭生活水平,與現在一般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接近。

那個時候的人,樸素單純,追求的是衣食無憂,家庭平安幸福。而不是像現在的人,追求無目標,攀比無止境。人人都活在生活的泥潭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