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落鳳坡被射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蜀國會怎樣?

河北薛之謙


龐統號鳳雛,諸葛亮號臥龍,當年劉備落魄訪賢時,曾找到了諸葛亮的好友“水鏡先生”——司馬徽。

當時司馬徽說“我老了,不中用了,我向你推薦兩個人吧”。劉備說:“多謝”。於是司馬徽對劉備說:“得臥龍鳳雛一人可安天下”。

劉備最後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到了麾下,二人都成了他的軍師中郎將。

然而就在公元214年,龐統以軍師的身份跟隨劉備奪四川,在和劉璋死磕時,龐統被敵人亂箭射死,龐統臨死前大呼“此乃天意也!”原來他死的這個地方叫“落鳳坡”。



當時諸葛亮沒在劉備身邊而是留守大本營荊州,諸葛亮在龐統出發前叮囑他不要急於冒進,龐統認為諸葛亮怕他搶了頭功,所以沒聽諸葛亮的提醒,急於求成所以被敵人射殺。

假如在落鳳坡射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你覺得蜀國會怎樣呢?

假如“落鳳坡”射殺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換言之留下龐統輔佐劉備和後主劉禪,我認為劉備死得更快,後主劉禪也不會統治蜀國三十多年,興許亡得更快。

其原因就是龐統的暴脾氣不會籠絡人,像諸葛亮這樣好脾氣的人他都懷疑,要知道龐統還是諸葛亮推薦給的劉備,龐統小肚雞腸認為諸葛亮和他爭功。




講真龐統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胸懷,也沒有諸葛亮鞠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風格,龐統急功近利被眼前的利益衝昏頭腦。從他不顧實際情況貿然進四川這件事來看,劉備後來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他也不會阻攔。

諸葛亮如此精明和能掐會算,尚且六出祁山功虧一簣,何況龐統胸懷狹窄,他更加不能做好後方的安排。就憑龐統的暴脾氣,他和同樣是劉備肱骨之臣的劉巴和法正必定合不來。

劉巴和法正都是曠世奇才,諸葛亮對二人尊敬有加,龐統就未必對二人感冒。尤其劉巴自視清高,一般人他還真看不上,當初劉備都不入他的法眼,只是後來沒辦法才投降了劉備。




劉巴對諸葛亮還是很佩服的,他和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了《蜀科》,它是蜀國的第一部法律。試問龐統有這樣的胸懷嗎?想想他是怎樣對待諸葛亮的?

諸葛亮乃百世一出的奇人,他尚且無法逆天行事,無法改變蜀國滅亡的最終結局,難道龐統比諸葛亮更厲害嗎?

其實水鏡先生早就看透了時局,他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意思是說二人只能得一人才能得天下。他接著又說了下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劉巴字子初,法正字孝直)。意思是說劉巴和法正死一人,漢室難興,後來他倆先後去世,因此諸葛亮沒有了後援和幫手,所以六出祁山無寸功。這都是劉禪聽信宦官黃皓之讒言所致。



綜上所述,龐統不比諸葛亮更高明,也不如諸葛亮平易近人,諸葛亮不能完成的使命,龐統同樣改變不了蜀國滅亡的宿命,你覺得呢?


秉燭讀春秋


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那麼蜀國享國的時間會更長一點,不會短短几十年就滅亡的。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麼臥龍和鳳雛誰更厲害一點呢?


我認為,論軍事,龐統勝過諸葛亮;論治國,諸葛亮勝過龐統。這一點,從劉備攻打益州,讓龐統作第一軍師,而把諸葛亮留在荊州鎮守能夠看出來。

在劉備的心目中,龐統的軍事能力要遠遠勝過諸葛亮的,否則打益州如此重要的戰役,怎會把諸葛亮晾在一邊,單單帶著龐統出征呢!

司馬懿曾對手下說:“諸葛亮素來謹慎,不喜弄險。”司馬懿與諸葛亮打了一輩子交道,對諸葛亮算是相當瞭解的,這句話直接道出了諸葛亮的作戰風格。


諸葛亮打起仗來,四平八穩,如何擺陣,如何調兵,如何退兵都有一套既定流程,這樣打仗雖然不至於全軍覆沒,但是太過呆板,不夠靈活。

“兵者,詭道也!”,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必須隨機應變,這一點諸葛亮做的很不好!

魏延曾經靈感突發,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結果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棄之不用,令無數後人深表遺憾。

區區五千人,讓魏延放手一搏,有何不可呢?諸葛亮太過謹小慎微,又有些固執己見,固然不會同意魏延的奇謀。



反觀龐統,要比諸葛亮靈活多了。

龐統曾經提出了鴻門宴的計策,在劉備與劉璋宴會之機,“趁席間殺之”,但是劉備念同宗之情,不忍殺之。

後來,龐統又給劉備提出了上中下密計:上計,挑選精兵偷襲成都;中計,假裝回荊州,誘騙劉璋大將,將其斬殺,隨後進攻成都;下計,打道回府,回荊州。

劉備思考再三,認為上計太過冒進,中計不急不緩,於是採納了中計。



可惜的是,龐統大業未成身先死。假如龐統不死,那麼劉備會怎麼樣呢?

首先,蜀漢同樣會建立。龐統已經制定了戰略,劉備按照戰略實施,一定能打下益州。取了益州之後,再一路向北打,攻取漢中,劉備就可以稱帝了。

其次,夷陵之戰不會慘敗。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傾全國之兵攻打吳國,身邊只有黃權和程畿兩個三流參謀,倘若龐統活著的話,劉備應該會帶著龐統出征的。

憑龐統的軍事才幹,絕不會犯聯營七百里這種低級錯誤,所以陸遜火燒連營也不會發生,劉備也不會白白損失七十萬人馬的。


如果龐統打的好,或許能把荊州取回來;就算打的一般般,或許能分得荊州幾個郡。

最可能的情況是,雙方勢均力敵,打了幾場之後,各有勝負,劉備意識到吞併吳國不可能,孫權發現打敗蜀國很難。最後雙方各讓一步,坐到了談判桌旁,經過一番唇槍舌戰,決定平分荊州。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三國鼎立將持續很長時間,蜀漢也不會這麼快滅亡的!


一半秋色


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 當年徐庶曾這樣跟劉備說道。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就是指龐統。

但龐統真的有和諸葛亮齊名的智謀嗎?真的能替代諸葛亮,讓蜀國走的更遠嗎?


說道龐統的智謀,我覺得龐統是有能力的。

從龐統給劉備獻計徵蜀就可以看得出來龐統是有一定軍事戰略素養的。

建安十七年,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逾一年,龐統向劉備獻上三條秘記。“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此為上計計也;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手下有精銳部隊,而且據守關頭,我們可以裝作要回荊州,引他們輕騎來見,可就此將其擒殺,而後進兵成都,此為中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此為下計。如果猶豫不前,將會有大難,不能在此地久留。”

劉備認為:上計太促,下計太緩,於是選了中計,斬殺了楊高二人,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克了涪城。

而在隨後攻打雒城的時候,龐統率眾攻城,被亂箭射死。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龐統好像是《三國演義》裡唯一一個戰死在戰場上的謀士(王朗是被罵死的)。

孫武(寫《孫子兵法》的那位大神)早就說過:“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龐統作為一個謀士,率兵硬攻,最後還會被飛箭射死,只能說明他的好能力不是特別出眾。

所以在軍事才能上,我覺得龐統是取代不了諸葛亮的。

再說政治。

諸葛亮可以說是蜀國法典的奠基人,他的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在經濟上,諸葛亮休士勸農,軍屯耕田,興修水利,為蜀國的經濟復甦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而《三國演義》中,提到龐統的才華,只有這麼一段。就是諸葛亮推薦龐統,但龐統投奔劉備的時候,沒有拿出諸葛亮寫的推薦書,劉備不知道龐統的才華,將他任命為縣令。結果龐統整日不誤正事,直到諸葛亮引劉備來見龐統,龐統只用半日的時間,處理了堆積幾天的政事。

其實說時候,這個故事,從我個人來看,看不出龐統有什麼治世之才。只能說龐統聰明,或者有些小聰明,一個縣的公務對他來說有些簡單。但也不能說明他的才華可以治國。

所以我認為,龐統不足以取代諸葛亮。

那為什麼龐統能與諸葛亮齊名,就連諸葛亮也誇他呢?

我認為這和龐統早年的工作經歷有關。龐統早年的官職,是功曹。功曹是幹什麼的呢?就是記錄和評價其他官員的業績和德行。而龐統這個人,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評價他人,培養他人的名聲,而他評價他人,總是往好的地方誇,往往是名聲大於實際才能。

曾經有人問過龐統,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龐統說:方今天下大亂,正義之道逐漸衰退,善人少而惡人多,我想興起這樣的風俗以達到助長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揚好的榜樣,改善世風,如果不這樣做,善人會越來越少。十個人當中如果可以改善五個人,就可以將此事完成一半,進而達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勵自己,這樣難道不行嗎?

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一問題,就是龐統的人緣絕對非常好。因為他都是在誇別人,同理,別人能不說他的好嗎?


所以,用龐統取代諸葛亮,誤國已!!


始終先生


簡單地說,可能在軍事上龐統優於諸葛亮,但是在治國安邦之上就未必了。


劉備在進入四川后,便讓諸葛亮駐紮荊州,轉而帶上龐統作為自己進川的頭號軍師,這裡就可以看出劉備對龐統軍事能力上的肯定。

接著我們看,在劉備擊敗張魯大軍後,龐統為劉備所給出的上、中、下三策,上策為興夜殺去成都,逼迫劉璋投降;中策為殺掉劉璋大將,隨後再奪取成都;下策則是先退回白帝城,慢慢奪取成都。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上策過於著急,畢竟人心未定的情況下殺掉劉璋,很顯然對於劉備統治西川是很大的不利;下策就不用說了,選擇下策的話,不就等於這趟入川白入了麼?


不過龐統在軍事策略上還是很全面的,順利幫助劉備攻下西川,不過並沒有看到在治國安民上的作為。

我們反觀諸葛亮,奪取荊後迅速穩定荊州局面;奪取益州後,又能在最短時間穩定益州人心,甚至在奪取漢中的過程中,孔明還能調動成都的百姓前往漢中支援,可見諸葛孔明的治國安民的能力可見一斑。

所以說可能在軍事能力上龐統要優於諸葛孔明,但在治國安民上,還是諸葛佔據優勢。


基於這個大前提,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非龐統,蜀國會是怎樣的走向?

前面說了龐統領軍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於治國馭民之上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那麼在諸葛亮“死在落鳳坡”後,龐統也許可以順利進入漢中,且在戰場上會有大的突破,但因為沒了諸葛亮所以內勤上的問題便會出現,後援糧草等的供給會跟不上,這是一個致命的難題。

雖說此時的劉備剛剛征服了益州,但畢竟人心不穩,又沒了諸葛亮,人家憑什麼自願給你糧草?

接著就是龐統方面會出現斷糧的情況,因為糧草問題貽誤戰機,然後漢中便會再一次落入曹操手中,接著還有可能因為這種情況在丟失荊州。


接著就是各種折騰來折騰去,最終最壞的結果就是會出現各種“小人”,成為了蜀漢政權真正的掌權者,在劉備去世後架空劉禪淪為新的“漢獻帝”,蜀漢終。

總的來說,如果諸葛亮真的死在落鳳坡,那一定是蜀漢的大不幸。


像素說歷史


談及此題不得不提及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對於眾人來說非常熟悉,尤其是對其的傳奇故事更是耳熟能詳,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唱空城計,七擒孟獲……其智慧與天分令人敬佩。而後後來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不辱使命,一臣輔佐兩朝,由此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令人五體投地。



反觀龐統,亦是智慧之人,但由於其傲慢無禮,沒有被劉備高官提拔,反而是一小縣令,龐統高傲自大整日醺酒不處理公務,被人舉報後,劉備派三弟張飛去視察龐統所行之事,張飛也是個急性子,見其醉酒便欲當眾收拾龐統,龐統雖高傲但見其大漢也不得不收起性子,急忙喊到“莫急,莫急,欲處公事只需片刻。”張飛聽之曰“給汝片刻,如處不公,便來討打。”龐統酒勁消散,片刻後張飛急忙道歉。由此可見龐統智慧不差於諸葛亮,但為何龐統沒有被重用,甚至於其死後,有人提及如果龐統不死蜀國何滅?

一、龐統嫉妒諸葛亮,個人高傲自大。

龐統這個能人是諸葛亮向劉備推薦的。但由於其對諸葛亮這一人才能嫉妒,龐統心胸狹隘,害怕其奪取功名,在與主公征戰之時未聽信諸葛亮勸言,不可冒進。龐統死於落鳳坡的流箭之中,大悲痛曰:“吾未興蜀,此乃天意。”再高傲自大狂妄的人於此不得不說其有服氣之意。所以龐統本人由於傲氣沒有得到他人的尊重,即其人品問題將其滅亡。


二、水鏡先生有先識之能,斷定龐統為武將,諸葛亮為文官。

水鏡先生司馬徽在劉備請其出山推辭說道(也有人說是徐庶為救母入曹營之時):“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其中就說“得一人”能夠安定天下,而不是得其兩人去安定天下,劉備未聽出此意。而龐統在軍事上確實強於諸葛亮,在劉備出征帶龐統出征而命諸葛亮守護荊州,很快龐統平定中都,但不幸在龐統隕落後,劉備急於興復漢室迫不得已請諸葛亮出山征戰北伐,關羽守荊州而此時蜀國五虎上將已經隕落,蜀國未有能將征戰,而此時諸葛亮又舉兵北伐數次無果,可見諸葛亮領軍能力確實一般。

三、龐統在兵糧未足之時,帶疲軍冒進北伐。

龐統帶軍打仗沒有大局意識,與劉備北伐之時就將蜀國五大鎮守蜀地之將傾覆了。而且蜀國征戰的領土沒有及時安撫,受降之領土百姓又不願意夾道歡迎蜀軍到來,無法提供民糧,由於龐統的冒進軍事謀略,戰線越來越長。


就在其糧草未能補給充足之時,軍隊應該整頓休整,再向北征戰。但龐統驕傲自大,認為安定天下後在休整,軍事之力應一鼓作氣。於是其帶疲憊之軍北上之時隕落落鳳坡,但如果其未隕落,其會擁兵自重,以軍權要挾蜀國聽其指揮,那麼蜀國會加速滅亡,因為疲軍之國,破之易然。所以我認為龐統未能改變蜀國命運。


小鎮月明


首先要澄清一個論點,龐統不是在落鳳坡被射死,而是在攻打雒城時被亂箭射殺,之後被劉備安葬於落鳳坡。也就是落鳳坡是龐統的最後歸屬,但是卻不是其傷亡的第一現場。


姑且不必詳細考究龐統在哪裡被射死,而回到題主重點問題,若在此戰(為了避免再次將死亡地點搞混,故而不提地點,而用此戰代替)中,被射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蜀國會怎樣的問題。

我的觀點是蜀國可能會滅亡的更早!

蜀國的實際國情需要

劉備在赤壁之戰以前,是多年漂泊流浪,幾無立足之地。自從諸葛亮到東吳促成吳劉聯合攻曹才有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局面,劉備也在這一勝利果實下,乘勝拿下了荊州,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但是這個根據地並不是那麼穩固的,因為吳劉聯合攻曹,東吳出兵最多,且是在劉備逃亡之際訂立的盟約。一方面是幫助劉備脫險,另一方面才是聯合攻曹,但是最後的勝利果實卻被劉備佔了大半。東吳不僅沒有得到預想的勝利果實,還損兵折將失去了統兵都督周瑜,所以自然對於這個共同的戰果時常掛在心裡,時刻想要收歸自己的掌中。這也是荊州後方不穩的最大隱患。



龐統與諸葛亮專長不同,誰更適合駐守荊州,治理荊州?

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而龐統“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諸葛亮治國安邦之才高於龐統,龐統奇謀之才高於諸葛亮,他們是各有所長,互為補益。在劉備集團當時所處的環境和時局背景下,劉備更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根據地,也就是穩定剛剛到手的荊州比拿下益州更重要。劉備也正是根據他們二人的特點作出不同分工的決策,同時也能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



如果此時劉備安排龐統來治理荊州,換成諸葛亮隨軍去攻打益州,那結果可以想象會有多麼糟糕。劉備在安排龐統擔任耒陽令的時候,龐統就因為“不治”而被罷官,且不說到底是龐統不願意治理一方,還是根本不擅長治理一方,總之如果安排龐統來留守荊州,穩固後方就是一個極大的風險。龐統極有可能再次因為之前的原因將剛剛到手的荊州停之、任之。最後導致荊州提前被東吳奪走也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荊州得而復失,那麼劉備集團再次面臨流浪的局面,而且諸葛亮也假設在進去西川的戰鬥中被射死。那麼如此一來,劉備集團是進取西川奪取益州勿望,既得的荊州統治也搖搖欲墜。連建議蜀國之路都會變得更加的艱辛,至少建立蜀國需要推遲多年才能完成。

誰更能擔任劉備託孤重任?

那麼我們再假設諸葛亮被射死在進去益州的路上,龐統也將荊州後方治理得很好,荊州很穩定的掌控在劉備集團手中,蜀漢也如期建立,單純考慮蜀漢未來發展情況。

劉備建立蜀漢之後,面臨的是關羽、張飛的去世,在衝動的伐吳一戰又以失敗而告終,那麼劉邦不可能託孤給不太擅長治國的龐統,而“糜竺、孫幹、簡雍、伊籍,皆雍容風儀”,難當大任,同時他們也難以控制武將集團、難以平息益州集團的權貴利益之爭。所以這個時候蜀漢很難再維繫下去,蜀漢也因此可能會更早地走向滅亡。


浩中一內


一個鳳雛,一個臥龍,“水景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時,曾遺憾的說,諸葛得其主,不得其時。

落鳳坡寫的是鳳雛龐統在落鳳坡被弓箭射死的事,鳳雛自命不凡,但他畢竟還是比諸葛亮差一點,他看不出自已的生死在何時何地結束。而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非龐統等常人能比,諸葛亮決不會去落鳳坡挨箭的。


叢中笑6603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頂樑柱,特別是在劉備過世後,沒有他的存在,蜀漢根本無法應對國內外的軍事和民生壓力。龐統的優勢在於軍事,讓他統籌全局是玩不轉的。但是軍事方面的勝利,後勤支援和糧草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離開這個,龐統的所有謀略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簡單來說,龐統善於軍事謀略,諸葛亮全面發展,是治國安邦的首選。在明白點來說,龐統適合做大軍統帥,諸葛亮適合做一朝宰相。

這一點在劉備心裡是心知肚明的,劉備大軍進入四川后,當務之急就是拿下蜀地,讓天府之國成為自己的根據地,這就需要一次次的征戰,否則盤踞四川的劉璋又不是傻子,不會平白無故獻出自己的地盤,因此,這個時候的劉備極有可能面對狗急跳牆的殊死之戰。就算是在這麼艱難的情況下,劉備也是優先選擇龐統作為自己的頭號軍師,讓諸葛亮坐鎮荊州。

在征戰西川的過程中,龐統為劉備獻上了上中下三種奪取西川的策略,上策是連夜殺到成都逼迫劉璋投降,中策是殺掉劉璋大獎趁勢奪取成都,下車時退回白帝城慢慢謀劃。劉備對於上策沒有把握,下策又需要等待太長的時間,遂按照中策施行,可是沒想到,正是因為劉備選擇這個中策,直接導致了龐統身死。但是可以從龐統的謀略中看出,他的軍事眼光是非常獨到的。

假如在落鳳坡死的諸葛亮,那麼日後蜀漢的發展我想是這樣的:

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首先的當務之急就是穩定民心,可是在劉備的隊伍裡,並沒有這樣的人才可以獨擋一面,只有法正稍微可堪一用。只不過法正這個人也是以軍事才能見長,國內民生之類的並不擅長。劉備剛剛拿下的蜀地很有可能會面臨易主的危險。即便在武力的強行壓制下,蜀地的發展也是岌岌可危。

看到劉備據蜀未穩,曹操肯定會趁勢而上,曹魏大軍也必然會分兵圍攻益州和荊州,只有少量部隊留守的荊州,必然第一個被攻破,劉備還不一定敢救。那麼,荊州被搶走之後,他就只剩下了益州。益州作為劉備的橋頭堡,他只能進一步的鞏固蜀地,當整個大局逐步穩定,蜀地沒有了動亂之憂,不管是劉備還是手下的大將,勢必會做準備欲圖出川北伐。

但事實證明,北伐就沒幾個能夠成功的,歷史也證明,自古以來,從北往南打簡單,從南往北打太難,成功的幾乎沒有。諸葛亮的北伐沒有一次能夠成功的,即便龐統有足夠的天才,他的北伐之路必然也是重重艱難。最大的問題就是糧草供應,他的北伐之路根本沒有誰能夠有運籌大軍的糧草供應,在經歷幾次失敗之後,這樣的天才也勢必心灰意懶。

那龐統回到國內會幹嘛?這時候的劉備和曹操都已經掛了,龐統手握大權,想怎麼玩就這麼玩,劉嬋根本無法限制他,最終,龐統會成為另一個“司馬懿”,掌握蜀漢真正的大權,劉嬋只會成為他手中的傀儡。但是這勢必會引發國內的各種動亂,司馬懿看到這種情況,肯定不會放棄這種好機會,大舉攻蜀是必然的。而四五分裂的蜀漢不見得能扛得住,滅亡只是提前的事情。

小芊芊說,歷史總是經不起假設的,人性更是經不起考驗的。

我是【小芊芊愛歷史】,一個喜歡戲說歷史的小妞,每天聊點趣味歷史小知識,留下你對歷史的見解,友情分享,歡迎留言評論,歡迎你關注我呦!

小芊芊愛歷史


如果有這種情況,蜀漢壓根就不會存在。

打天下龐統是好手,但是論治國安邦沒有諸葛亮是不行的。



劉備征戰漢中,靠的就是諸葛亮在益州的後勤保障。 打仗不只是靠兵源強弱,更重要的是糧草。舉個例子,戰國秦趙都是強國,可是趙國四十萬大軍居然向秦國投降,最終被坑殺。主要原因就是當年的趙國軍隊沒有強大的糧草支撐,後來降卒導致秦國糧食供應不上,白起不得已坑殺之。


第一、劉備在漢中跟曹操對決,幾乎出動了所有兵馬,是一場滅國之戰。所以諸葛亮在益州不斷輸送糧草和兵源就顯得至關重要。益州是剛剛平定的地盤,百姓服不服管,都要依賴諸葛亮來調和。 如果換一個人來調和,是不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益州軍民的情緒平復的,讓他們男子出征,女子運糧就更加不可能。所以沒有諸葛亮的漢中之戰必敗,而漢中之戰戰敗後,劉備的蜀漢帝國夢也就徹底破碎了。



第二、劉備伐吳失敗後,完全是諸葛亮苦苦撐著殘弱的蜀漢。劉備夷陵打的幾乎要亡國了,當時益州本地勢力紛紛起義造反,首當其衝是南蠻擁兵自重,偌大的蜀漢,到處都是叛亂。 這個時候諸葛亮出馬,不僅穩住了國內的叛亂,而且抵擋住了外來敵人的進攻。

最關鍵的是,他放下身段和仇恨,再次選擇跟東吳結盟,而且承認二帝並立的情況,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如果換一個人來做,即使能夠平定叛亂,也來不及阻擋曹魏和東吳的進攻,還是要亡國。即使阻擋了曹魏的進攻,也不會選擇跟東吳重修舊好。所以諸葛亮在這一段時間,所充當的是再造蜀漢的角色。



第三、諸葛亮依法治國,才能平衡蜀漢內部三方面力量。不管是蜀漢還是曹魏和東吳,說起諸葛亮那都是豎起大拇指的人物。封建社會大多數都是按照統治者的喜好來治理國家,所以常常出現有失公允的情況,從而導致下屬們不滿。而諸葛亮嚴格執行依法治國,使得蜀漢內部的臣民沒有一個不信服的,即使受到懲罰下獄的李嚴,說起諸葛亮來都是讚不絕口。

第四、蜀漢之所以能夠存在43年,主要原因是曹魏一直沒有實力進攻蜀漢。因為蜀漢的地勢十分險峻,進攻蜀漢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糧草作為後盾。



那麼到底是誰使得曹魏失去了這樣的力量呢?當然是諸葛亮。諸葛亮選擇六出祁山,其實就是為了拖垮曹魏。 只要曹魏出現一任君主是荒淫無道的,那麼諸葛亮北伐就會有希望,可惜曹魏前三任君主都是明君。不過這個時候的諸葛亮依舊拖垮了曹魏的軍備力量,他們即使有這麼多人馬,也沒有足夠的糧草。即使糧草和人馬都足夠了,也沒有打贏蜀漢的信心了。 畢竟十二年的征伐,曹魏算是吃盡了苦頭,就算國力再強大,也經不起諸葛亮這麼折騰。如果換別人休養生息的話,那曹魏修養聲息的速度要比蜀漢快得多,那蜀漢根本不用等到四十年後才滅亡,可能十多年就會被兵強馬壯的曹魏滅亡。

總結:諸葛亮入川戰死的話,蜀漢將會迎來滅亡的厄運。 蜀漢的天下是劉備打下來的,可是守住這個天下的人,卻是諸葛亮。沒有諸葛亮的堅持和維穩,蜀漢壓根就不可能挺住43年之久。


丨為天地立心丨


似乎三國裡的能人異士都有一個綽號,諸葛亮號稱臥龍,司馬懿是冢虎,而龐統則是鳳雛,龐統的統兵本領不在於諸葛亮之下,但是在治國方面,他遜色於諸葛亮,如果落鳳坡會曬死的是諸葛亮,不是龐統的話,我想那時候蜀國的氣數也盡。


當年劉備創業創了多年始終不見起色,於是他求教水鏡先生司馬徽,問問他有什麼良策可助自己成就大業,司馬徽說自己早已經是已近暮年的老人,不過他也沒有讓劉備失望,他給劉備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則是龐統,司馬會說,只要得到這兩個人,其中的一個便可安天下,最後,劉備得了諸葛亮,也得了龐統。

小說中雖然說,龐統長得其貌不揚,但是此人確實有才,正史倒是沒有對龐統的外表有任何的描述,在軍事上來說,龐統的確是一把好手,劉備進入四川以後,吩咐諸葛亮駐紮在荊州,而帶上了龐統作為自己的頭號軍師,而且龐統在劉備的心中分量還是比較重的,只可惜落鳳坡慘死,壯志未酬,龐統在軍事上確實是一把好手,同樣也是蜀國的重量級人物,他與諸葛亮不同的是,諸葛亮正在治國,而龐統重在軍事,這兩人就好比手套和襪子,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我想落鳳坡換作諸葛亮慘死,那麼蜀國未必會有多好,因為劉備在碰到諸葛亮之前,他一直擊人籬下, 他一切的意見和看法均聽從諸葛亮的,如果諸葛亮死了,劉備不僅僅是失去左膀右臂的問題,而是心臟,而龐統的死就不同了,他死了,僅僅就失去一個帶兵之將而已,龐統的治國能力比不上諸葛亮,但是軍事能力要優於諸葛亮,當年劉備出征漢中,如果龐統活著他肯定會帶上龐統,而不會是法正了。


總結:落鳳坡龐統慘死,他雖然帶兵能力超強,但是除了他以外,還有好幾個能帶兵,比如張飛關羽,而在治國方面,如果諸葛亮去世,恐怕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所以我個人認為諸葛亮比龐統要重要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