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君曾經推薦過不少BBC出品的自然風光類紀錄片。
從紀錄海洋生命的《藍色星球》,到展現自然環境的《地球脈動》和《冰凍星球》。
BBC的製作團隊們用這些神級紀錄片刷新了人類對我們所居住的星球的認識,也把紀錄片的視聽表現力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最近,BBC的製作團隊們已經不安於僅僅拍攝我們生活的地球了。
這一次——
他們將帶領觀眾踏上一段“流浪行星”之旅!
行星
The Planets
豆瓣評分9.5,基本是BBC的正常發揮。
作為一部天文科普類紀錄片,該片將視角對準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前世今生。
延續了BBC紀錄片的一貫精良製作,超高清的畫面,宏大震撼的特效場景加上恢弘大氣的配樂,讓——
整部紀錄片的視聽表現力不亞於一部頂級科幻大片。
那些曾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浩渺星系,在紀錄片中比比皆是。
隨便一幀截圖就可以拿來做壁紙,
尤其是不少場景都甚至讓迷影君聯想起了《星際穿越》、《2001太空漫遊》當中的經典鏡頭。
不僅如此,製作組為了讓觀眾能夠直觀感受那些星球上的自然環境,專門在全球各地尋找接近行星地表的地貌,再加上特效的處理。
讓那些原本距人類很遙遠,只停留在我們想象中的神秘星球,變得真實可感。
而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特別邀請了著名物理學家布萊恩·考克斯擔任旁白解說。
說起這位布萊恩教授,可以說是英國最著名的“網紅學者”。
除了物理學家的身份之外,他還曾是一支搖滾樂隊的鍵盤手,被譽為:
搖滾明星物理學家。
而他本人在搞音樂的副業之外,也不忘自己物理學家的身份。
多年來,布萊恩教授與BBC合作推出了《太陽系的奇蹟》、《宇宙的奇蹟》、《生命的奇蹟》等一系列科普類紀錄片,而這部《行星》正是布萊恩教授的最新科普力作。
紀錄片的第一集,就帶領我們穿越歷史的塵埃,回到太陽系的誕生之初。
46億年前。
在太陽最初誕生的數百萬年裡,它的周圍只有無盡的塵埃和氣體。
經過上千萬年的時間,這些塵埃才開始慢慢聚集成最早的岩石。
然後又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碰撞和推移,創造出行星的胚胎。
用紀錄片中的說法就是:
在這片空間區域內,數十顆行星胚胎,你推我搡,爭奪最佳位置。
隨後又催生出了距離太陽最近的四顆行星,分別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這四顆行星被人統稱為:
類地行星,又稱為,岩石行星。根據現代科學的發現——
這些類地星球所含有的物質都是相似的,甚至也都曾在漫長的歷史中產生過類似於地球的氣候條件。
然而為什麼最終只有地球上誕生了生命呢?
紀錄片的第一集就帶著這樣的疑問,帶領觀眾深入瞭解這四顆行星的不同發展史。
在太陽系的四顆類地行星中——
水星是公認最慘的一顆。
因為它距離太陽最近,導致水星表面的生存環境最為嚴酷惡劣。
再加上水星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形的——
在遠日點,水星距太陽7000萬公里,在近日點,離太陽4600萬公里。
這意味著,水星每天被太陽照射的強弱程度有很大的差距。
正午時,它的地表溫度可以高達430℃,但到了夜晚時,溫度又驟降至零下170℃。
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冰火兩重天”了!
不僅如此,因為受到“軌旋共振”的影響,水星每公轉一週,即可完成自轉兩週。
這相當於,一水星天就等於兩個水星年,水星一"天"時間比水星一"年"時間要長。
說直白點就是——
水星上的一天,又等於水星的兩年。
然而即使水星環境如此惡劣,人類卻從未放棄過對這顆行星的探索。
2004年8月,美國NASA發射的「信使」號水星探測器升空,經過了7年的漫長飛行之後,終於安全進入繞水星軌道,並對水星進行探測。
科學家們通過探測器的數據,繪製出水星的引力場,並藉此得到水星的橫截面。
令人震驚的是,水星的內核就佔據了從其核心到地表大約85%的範圍。
也就是說——
水星幾乎完全就是一顆裸露著核心的行星。
科學家們於是推測,其實水星最初誕生於離太陽更遠的地方。
但是由於引力作用,隨著時間的流逝,導致它的位置發生了偏移。而之後再與其他行星胚胎爭奪位置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場碰撞。
撞擊導致水星的地殼和地幔,被剝離散落進太空。
而水星也從原本火星軌道附近的位置,被撞向更靠近太陽的位置。
從此以後,水星就過上了億萬年反覆被烈日灼燒的悲慘命運。
簡直就是——
太陽系年度第一慘!
而作為太陽的第二顆行星,金星的命運沒有水星那麼慘。
它是一顆被濃密大氣層籠罩下的星球,也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近的鄰居。
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時的人們還認為金星上和地球一樣,有河流叢林,大面積的海洋,以至於——
當年第一次發射金星探測器的時候,還做的水上著陸的準備。
一直到了1982年,蘇聯的金星13號探測器終於成功在金星著陸,它所拍攝的照片卻顛覆了人們的想法。
金星地表溫度457℃,大氣層裡含有96.5%的二氧化碳,氣壓是89個大氣壓。
完全就是人間煉獄!
而通過研究表明,金星的大小和構成幾乎和地球一樣。
早在44億年前,太陽的光芒還不像今天這麼熾熱,金星上也曾出現過一段氣候宜人的景象。
甚至很可能是第一個擁有海洋、藍天和雲彩的海洋星球。
然而隨著太陽的的不斷老化,金星的表面溫度會越來越高,最終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相比前兩者——
火星被視為最有可能進化出生命的地方。
火星的大氣層裡富含溫室氣體,河流曾在火星表面流淌了數億年。
然而火星的問題在於它的體積比金星小,這導致了它無法保持其大氣層。
因為太陽的影響,火星上的水慢慢被蒸發,只有少量的水冰封在零星角落。
不過,在火星上有一個著名的海臘斯盆地的火山口。
它直徑大1500公里,深9000米,這相當於能夠裝下一座珠穆朗瑪峰。
經過監測發現,火山下面的氣壓很高,很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
科學家們相信,在那裡應該存在著生命。
不過即使存在——
也不可能是人類這樣複雜的生命形態。
而在整個太陽系中,唯有地球是最與眾不同的。
因為它如今的模樣——
幾乎與40億年前誕生時候的樣子毫無兩樣。
地球的地表始終存在著液態水,這為它孕育出複雜的有生命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而在所有的類地行星中,地球所享受的太陽光照的時間是最長的。
這對於保證地球的生命與自然的平衡,維持地球表面溫和的氣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生命早已與地球的構造緊密交織在一起。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地球就可以高忱無憂了。
在紀錄片中,布萊恩·考克斯說了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整個太陽系的故事,就是系內幾大類地行星動盪不安的變化史。
而所有的行星,都會受到太陽的影響。
因為,太陽是在老化過程中的,且這種老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這意味著——
當太陽核心的氫燃料耗盡的時候,它的外部邊界將會膨脹。
那時,太陽將會進入紅巨星階段,將會向外擴張數百萬公里。
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將最先被吞噬,金星也很快會走向命運的終結。
地球和火星或許會逃過這兩顆行星鄰居的悲慘命運,但終究也逃不過被冰封的命運。
看到這裡,迷影君不由得聯想到了電影《流浪地球》當中的劇情。
也許當那一天真得到來的時候——
人類真得會憑藉著堅毅的勇氣和信念帶領地球去往新的星系,也未可知。
當然,也不必太過悲觀,紀錄片也給出了——
太陽老化之後的另一種解決方案。
在土星的周圍,就有一顆與行星相當大小的衛星,土衛六。
又稱為:泰坦星。
它被濃密的大氣層包裹著,而且經過探測,還發現具有複雜的化學構成,是能夠構成生命的有機化學成分。
因此科學家們推測,如果到了55億年之後,太陽開始膨脹。
也許土衛六隨著溫度升高,冰山開始融化,群山開始化身海洋。
那時候,它將變成第二個地球,孕育出新的文明。
這部紀錄片一共5集,每集時長50分鐘。
它通過展現太陽系的誕生與行星的變遷,為觀眾還原了那個最真實又神秘的宇宙。
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就像是——
在經歷了一場跨越無垠星系的太空漫遊一樣。
最有趣的地方在於——
紀錄片採用了擬人化的口吻,來深入淺出地講述這些行星的奧秘與歷史。
在科普性之餘,也為故事增添了不少戲劇性。
如同海報上的那句宣傳語一樣——
它所講述的是一場有關太陽系家族的愛恨情仇。
如果你是天文愛好者或是科幻影迷,那麼千萬別錯過這部紀錄片!
PS:回覆片名:行星 即可獲取資源鏈接。
閱讀更多 迷影映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