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Q:父母打孩子是家暴,那麼孩子打父母算不算家暴呢?

這是一個很多家長都沒留意到的問題,事實上,從刑法對於虐待罪的定義來說,孩子打父母也是家暴的量刑範圍。

但當為人父母的想起:“我要把孩子送進監獄裡”,這是一件多麼難以接受的事情:

“他還那麼小,只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我怎麼能把他送進監獄裡受罪呢?!”

在英國南約克郡,卻有一位單親媽媽Helen因為受到11歲女兒毆打而3次報警,她哭訴道:

“她在我開車的時候打我,她掐住我的脖子,還在車裡打她的弟弟。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該去哪裡傾訴。我不希望她11歲就有犯罪記錄。”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Helen對著眾人訴說道,她的女兒甚至曾拎起桌子,還威脅她,要用剪刀或者刀傷害她。這讓Helen惶恐不已。但Helen的案件並非個例。

數據顯示,在英國此類案件的數量從2015年的7224件增長到2018年的14133件,這還是記錄在案的數據。

或許大家會說:“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在國內孝道社會里,不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然而在國內孩子打父母的情況並不少見。

由於嫌棄媽媽打斷了自己遊戲,初中生的兒子當眾就向母親揮拳。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在廣州某醫院,一名十來歲的男孩連續抬腳向自己的媽媽飛踹 , 短短几秒連踹5腳。旁邊的奶奶試圖阻止孫子的暴力行為,但男孩依然我行我素。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這些年長一些的孩子,或許是處於青春期的暴躁所致,那麼年幼的孩子呢?

8歲的灝灝(hao,第四聲)對著奶奶惡語相向,甚至拿刀劃奶奶。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6歲的孫赫程,媽媽擔心他的近視加深提示他要放下手機歇歇,隨機他對媽媽展開了鎖喉、勾拳等等暴力行為。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4歲的潤城,一不滿意就發脾氣,身邊的親人會成為他的攻擊對象。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2歲8個月的鐘政,可以對著年輕力壯的父親拳打腳踢,罵父親“乞丐”,甚至向父親吐口水。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只是在國內我們尚無類似的統計,更因為“他只是個孩子”的緣由,鮮少有家長會向相關部門求助。

在仔細比對這些家庭之後,淅爸發現了這些家庭裡的共同特點:父母們在承受孩子的憤怒。

被孩子家暴家庭的共同特點:並非單純溺愛或暴力教育

我們不能單純的認為,會對父母暴力相向的孩子就是溺愛或者是暴力教育的產物。在上面這些家庭裡面,家長是採取了教育孩子的行為的。

例如奶奶會指責打媽媽的孫子,鍾政的父親同樣會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讓孩子成長為暴力問題兒童的家庭裡面,還存在著以下的共同特點,父母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承受著孩子的憤怒。

  • 父母軟弱:不敢正面孩子的攻擊

當我們面對陌生人的攻擊的時候,我們會還手,會報警求助。但面對孩子的攻擊的時候,這些父母們採取的是害怕、逃避、甚至是讚許的態度。

例如孫赫程的媽媽,在被他攻擊的時候笑臉相迎,而鍾政的父親只會躲閃...

父母的這些行為,讓孩子證明了自己的攻擊方式是有效的,他是家裡的王,用暴力統治著他的臣民(父母、家庭其他成員),形成了家庭中弱肉強食的狀態。

這些家長,單純的認為“他只是孩子,還不懂事”,不斷謙讓著孩子。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 孩子暴躁:走不出全能自戀

孩子在6個月齡前,會處於一個全能自戀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只要他一不開心,就可以毀天滅地,而只要他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周邊的人就會滿足他的一切需求。

在這些家庭裡面,父母沒有幫助孩子走出他的全能自戀時期,而父母面對孩子錯誤行為的退避甚至讚許行為,讓孩子更沉溺於全能自戀中。

這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王,儘管他所認知的世界很狹隘(只有他自己和父母、親人),但他並不理解這一點。

一個自以為王又極其自戀的人,又怎麼會聽從他的臣民們的教育?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對父母暴力相向的孩子,應該怎麼樣教育?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攻擊他人,但身邊的人引起他的不滿的時候,他才會選擇動手。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情緒來得快,表現得也非常直接,從降生開始就開始存在著暴力行為。

一開始,他們會大哭來表達自己餓了、困了、尿溼了、不舒服了;

6個月左右時,當他們掌握控制自己手腳的能力時,他們會採用摔東西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再長大些,他們的掌控自己身體的能力加強了,當不開心時,他可以選擇攻擊自己或者攻擊他人。

那麼,對著這樣的孩子,作為家長僅僅能通過“把孩子送進監獄裡”來進行教育嗎?真的就沒有辦法改變他們的行為了嗎?

他們只是孩子,被困在“暴力”的牢籠裡面,他們只是認為暴力是發洩情緒的唯一方式。

不滿、憤怒是一種情緒,倘若壓抑,就會造成種種心理問題;倘若情緒被用不正確的方式發洩,同樣會帶來種種問題。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 Step 1:接受孩子的憤怒,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孩子的情緒需要被接受,但不應該是父母來承受。

接受孩子的情緒,往往只需要一句“寶寶覺得很生氣對麼?”,而不是“你不能這樣!”,更不是用自己的身體來承受孩子的暴擊。

  • Step 2:允許孩子發洩,並引導孩子發洩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但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例如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告訴孩子:“不哭不哭...”,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甚至還會攻擊父母,愈演愈烈。

實際上這是在阻止孩子發洩他的情緒,傷心就哭、憤怒就哭一場,這是一個正常孩子理應學會的發洩方式。

當孩子在情緒中的時候,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允許孩子發洩,給孩子一個擁抱:“寶寶哭是覺得很生氣/傷心是嗎?那你先哭一會發洩一下。”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 Step 3:正面孩子的攻擊,拒絕他的行為

如果孩子對旁人有攻擊行為,那麼我們就需要控制他的行為:用嚴肅的表情,正面他的攻擊,必要時候可以限制他的活動。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針對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情緒。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可以發洩情緒,但不能傷害別人。”

用行動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可以理解你的情緒,但是我們不接受你的行為。

當孩子初次攻擊父母的時候,他們同樣也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如果讓他們得逞,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個方式是有效的,並隨著成功的次數遞增,而對此深信不疑。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 Step 4:讓孩子發洩他的精力

在高樓林立的現在,一些家庭裡面孩子往往會成為一頭精力充足的困獸,他們總是被困在家裡面,做一些靜置的活動,精力無處發洩。

舉一個例子,在一些有養狗狗的家庭裡面,如果長期把狗狗困在家庭裡面,那麼狗狗非常容易成為“傢俱毀滅者”。對於“充電五分鐘,能狂跑8小時”的孩子而言同樣如此。

孩子的精力無處發洩,長期處於相對狹小的空間裡面,會倍感壓抑,就如我們成人,長期的公司-家的兩點一線的生活,要麼讓我們覺得暴躁不安,要麼磨滅我們的鬥志。

帶著孩子到小區樓下,或者是在家庭裡面設置一個小型遊樂場,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裡面瘋玩一會兒,發揮他的天性。

育兒心理學:父母們,請接受憤怒的孩子,而不是承受孩子的憤怒

淅爸有話說:那些“不可救藥”的孩子,他們只是缺少正確的發洩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