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遺傳學奠基者夏家輝的坎坷與風雲

夏家輝,1937年出生,湖南省桃江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現代人類與醫學細胞遺傳學新技術的開拓者,國內外公認的卓有成就的人類與醫學遺傳學家。

夏家輝院士長期從事人類與醫學細胞遺傳學研究,在該領域卓有建樹。他是在世界上最早將人類顯帶染色體技術應用於腫瘤病因學研究的學者之一,為主創建了“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8年11月在世界上最先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聽力下降的耳聾疾病基因,實現了在我國本土上克隆遺傳病疾病基因零的突破。2006年1月,全國科技大會。夏家輝領銜的“世界首報中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遺傳資源保藏及B/S模式共享體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已經是夏家輝獲得的第五個全國科技進步二等獎了。

幾十年的科研之路,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夏家輝幽了一默:多聽聽《掌聲響起來》,你就會明白其中況味;至於正在進行著的研究,《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不是有句詞嗎,“再過20年,我們再相會”。

1973年春,為建立人體骨髓和外周血的常規染色體技術,夏家輝夜以繼日地實驗著。結果不但沒有做出染色體,而且還將一小堆、一小堆的桿菌當成染色體,一時成為笑話。夏家輝沒有放棄,終於做出了染色體。系裡的老教授感慨不已:“我們教了幾十年的生物學,終於第一次看到了人的染色體!”1976年,我國第一本《醫學遺傳學講座》教材由夏家輝編寫完成,從那時起,中國醫學院校第一次有了醫學遺傳學課程。1981年,夏家輝與李麓芸等合作研究的成果迅速向全國推廣,這項技術現已被我國醫學細胞遺傳學界作為常規技術廣泛應用,並被稱為“湖南方法”。他們還研究出用絨毛、羊水細胞為材料,在妊娠2~5個月內完成染色體病宮內診斷的技術。從零開始到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了“臨床細胞遺傳學”這一嶄新的學科,夏家輝成為公認的奠基者。

1990年,實驗室著手克隆某基因時,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捷足先登,搶先宣佈該基因克隆成功。1995年,經過整整4年的臥薪嚐膽,夏家輝等終於有所收穫。可是《NatureGenetics》當年10月份的一篇論文宣佈,美國科學家已成功克隆出該疾病基因。為了不使4年的辛苦付諸東流,夏家輝立即帶領大家轉向。而這次的結果更令人痛惜,美國科學家又一次率先克隆出。僅僅相差兩週時間,中國的科學家再次與世界第一失之交臂。

零的突破是在1998年。這年5月28日,實驗室對42個相關疾病家系進行突變檢測,在浙江和湖南兩個神經性耳聾家系中發現了基因突變,目標立刻鎖定在“GJB3”。後來的事實表明,這一決定人類遺傳性神經性耳聾的疾病基因成為中國醫學遺傳學專家拿到的第一個世界第一。從1972年到1998年,26年磨一劍。身為學科帶頭人的夏家輝一手籌建了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卻在多年前就辭去了實驗室主任的職務。

1999年5月,在美國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後,夏家輝在美國的學生張灼華在網上發表了“我們需要一劑振興祖國的良方”的文章。張灼華自1991年起在美國留學,並先後獲得了博士學位和終身教授稱號。夏家輝看到這篇文章後,希望張灼華能回來為自己的祖國服務。2005年3月上旬張灼華回實驗室工作之際,夏家輝連續兩個晚上與張灼華促膝相談,誠懇邀請他回國任職,張灼華被打動了。這年9月底,他放棄了在國外的優厚待遇,擔當起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領軍人。採訪結束時,夏家輝動情地說,目前還有很多疾病的致病基因尚未克隆,利用我國豐富的遺傳資源,可以搶先克隆新的致病基因並開展基因功能及疾病發生機制研究,對於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和新型防治藥物有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