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鈺將軍回憶板門店停戰談判:什麼原因導致談判竟達兩年之久?

丁國鈺將軍回憶板門店停戰談判:什麼原因導致談判竟達兩年之久?

丁國鈺

主人公小傳

丁國鈺,安徽金寨人。1916年6月生,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宣傳科長,團政治委員,抗大總校大隊政治部主任、大隊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軍政治部主任,朝鮮停戰談判中方首席代表,中國駐挪威、埃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大使,外交部副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市人大副主任,北京市政協主席。

60多年前的7月27日,是板門店停戰協議簽訂的日子。對於丁國鈺老人來說,這一天更為特殊。1953年,他作為板門店談判的中方首席代表,參加了簽字儀式。記者採訪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時,他對於那場曠日持久的談判仍記憶猶新。

談判造就了“將軍”

雖然從事了多年外交工作,但至今仍有人稱他為丁國鈺將軍。他說,這是因為抗美援朝在全國太深入人心了。“我是志願軍的第三任首席談判代表,和美國人談判時,《人民日報》天天都是丁國鈺將軍怎樣怎樣了。其實,部隊那時還沒授銜,是為了談判工作的需要,才說我是將軍的。”

丁國鈺的人生經歷可謂傳奇,他17歲入黨,參加過紅軍長征。新中國成立後,任第四十二軍政治部主任,1950年10月隨軍入朝。參加談判以前,他已經四過漢江,正在“三八線”上和美軍僵持著打夜戰。

美國人認識到把中國人打敗不容易,就通過蘇聯在聯合國的代表馬力克提出談判請求。丁國鈺認為,當時斯大林怕戰事擴大,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急於讓中美談判。而美國人的戰略重心在歐洲,不在遠東,如果牽扯下去,財力沒問題,人力上受不了,所以才談判停戰。所謂停戰談判,就是隻談停戰,不談別的,政治問題不談。

外交部的李克農、喬冠華到前線負責談判工作。1952年,李克農認為丁國鈺適合做外交工作,便讓他去談判代表團主持思想政治工作。1952年到1953年,停戰談判破裂期間,李克農和喬冠華撤回國內,代表團由丁國鈺負責。1953年4月26日,丁國鈺正式接替邊章五任中方第三任首席代表。“不但將軍的名號是臨時定的,連談判穿的衣服都是臨時做的。”丁國鈺說。

協議簽字沒有握手

丁國鈺將軍回憶板門店停戰談判:什麼原因導致談判竟達兩年之久?

“戰場上剛剛還殺紅了眼,談判桌上怎麼可能談笑風生。”丁國鈺說,板門店停戰談判名為軍事外交談判,卻沒有半點外交氛圍:進帳篷時雙方各走各的門;代表見面時互不理睬,更沒有握手、寒暄的禮節;開會時,有話就說,沒話就散;中途休息時,各去各的帳篷;連廁所都是各去各的,以免混雜。美方首席代表還使用“到會即休會”的戰術,最短的一次,25秒鐘就宣佈結束了會議。

丁國鈺將軍回憶板門店停戰談判:什麼原因導致談判竟達兩年之久?

板門店談判中的朝方首席代表南日將軍

有一次,美方首席代表哈利遜中將按照老一套先問我方對其提出的堅持“自願遣返戰俘”的方案有何想法。中朝方首席代表、朝鮮人民軍南日大將指出:美方的“新方案”換湯不換藥,不予接受。於是,美方就宣佈“無限期休會”,而且不等我方作出反應即起身朝帳篷外走。我方全體人員處變不驚,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以大笑表示了我們的蔑視,直到對方全部人員撤走後才離開帳篷。

雙方都懷著深深的敵意,即使是簽訂協議的那一刻也沒有絲毫緩和。丁國鈺說,簽訂停戰協議的那天,南日大將和哈利遜中將就座後,便在準備好的文件上籤了字,之後,兩人幾乎同時起身,然後離座揚長而去,沒有寒暄,沒有握手,沒有講話,甚至沒看對方一眼。

相對於漫長的談判,僅10分鐘的簽字儀式似乎過短。中國外交部曾提出一個比較具體的計劃,但在請示過程中,周恩來特別指示:“簽字儀式中的進門就互相握手和碰杯應以不要為好。”

正如丁國鈺所說,停戰只是戰鬥的終止,並不意味朝鮮半島和平的到來。這是板門店停戰談判創造的一項歷史紀錄:持續時間最久的武裝休戰。時至今日,仍有一條241公里長、4公里寬的非軍事區腰斬了朝鮮半島。

戰俘遣返是談判關鍵

板門店停戰談判還創造了一項歷史紀錄——談判時間最長的停戰談判。“整整持續了兩年多。”儘管誰都知道這是一次十分艱難的談判,但丁國鈺還是沒想到竟會一談談了747天。是什麼原因使得停戰談判拖了這麼久?原來,雙方在戰俘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

丁國鈺說,談判伊始,就陷入瞭如何劃分軍事分界線的僵局。中間打打談談,用了3個月的時間,終於就軍事分界線問題達成了協議,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三八線”。1952年5月以後,雙方在戰俘問題上嚴重僵持,談判進行不下去,中間還休會了一年。

《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國際公約》規定:“戰爭結束,戰俘應毫不遲延地釋放並遣返。”根據這個規定,中朝方堅持的原則是停戰協定簽字後,雙方所有的戰俘應全部迅速釋放與遣返。

由於中朝方擁有對方戰俘共計只有11551人,而對方擁有中朝方戰俘達13萬多人。美國在其它方面未得到好處,便想在戰俘身上大做文章,堅持“一對一”交換。後在中朝方的鬥爭下,美方又緊緊捏著“自願遣返”這張“牌”不放,以便扣押中朝方戰俘。

丁國鈺記得,我方態度轉折在於“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建議先行交換傷病戰俘後。他請示毛澤東是否對此給予答覆,主席在回電中提到,“不分輕重一事一抗,已顯被動。”

丁國鈺將軍回憶板門店停戰談判:什麼原因導致談判竟達兩年之久?

1953年4月10日雙方聯絡組在板門店談判會場達成關於遣返被俘人員的協定。圖為:我方聯絡組李相朝將軍在協定上簽字。

1953年4月20日,雙方傷病俘的遣返工作在板門店開始,丁國鈺在現場迎接了第一批我國的被俘將士。

“他們受太多委屈了。”丁國鈺搖著頭,不忍回憶。他說,他到帳篷裡探視他們時,見他們哭成一團,脫去上衣,露出被強迫刺上的侮辱性詞句——“反共抗俄”、“殺朱拔毛”,他這才明白為什麼很多志願軍被俘人員不敢回國,被挾持到了臺灣,原來他們比朝鮮被俘人員受到了更多、更大的摧殘。

波蘭總統向周總理告狀

“談判期間最緊張的一次是被專機接回北京,我還以為自己犯了什麼大錯誤,原來是被波蘭總統告了一狀。”正是這個小插曲,改變了丁國鈺以後的人生。

日內瓦會議後,周恩來訪問波蘭時,波蘭總統稱:“你們中國在朝鮮的談判代表只講原則,不講妥協,就不考慮還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波蘭總統的潛臺詞是,蘇聯已經喪失元氣了,如果打起來,別人擋不住美國人,我們應該看看後果。

周總理結束訪問後,就打電話讓丁國鈺回國,並派專機將他接到北京。“當時我很緊張,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誤。我住在北京飯店,首先見了喬冠華、李克農,他們說你放心,沒事,你那些事總理都很清楚。但我心裡還是有些忐忑不安。”

丁國鈺沒想到,第二天到西花廳見總理的時候,總理很客氣,沒有和他說任何工作上的事,只是拉家常,問他的出身,是哪裡人,家裡還有什麼人,哪年入的黨,怎樣跟隨徐海東參加長征,到達陝北。整個談話就是在瞭解情況而已,沒有批評任何工作上的事。

原來,這次“告狀”反而使周恩來知道了他,想讓他脫掉軍裝專搞外交。雖然一開始,他還不願意離開軍隊,但在後來漫長的歲月裡,丁國鈺先後出任中國駐阿富汗、巴基斯坦、挪威、埃及等國大使。

談判的幕後英雄

丁國鈺將軍回憶板門店停戰談判:什麼原因導致談判竟達兩年之久?

1953年7月27日上午,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朝鮮停戰協定和臨時補充協議上正式簽字。左起:彭德懷、畢季龍、李克農、喬冠華、丁國鈺

“發言的是朝鮮代表,但發言稿都是我方草擬的。”丁國鈺說,當時談判每方4個人,志願軍和朝方各兩人,美軍和南朝鮮也是各兩人,發言的時候是朝方代表講話,可實際上重要的稿子都是總理那邊親自決定的,一般的稿子由李克農出主意,喬冠華擬好,經黨委同意報總理批准,第二天再用。

丁國鈺說,代表們雖然在戰場上身經百戰,但大多數沒有同美國人打交道的經驗。因此,在談判開始前的會議上,李克農總要忠告他們,“政治上要高屋建瓴,具體問題要後發制人。” “在談判桌上有些話寧肯晚說一天也不要搶先一分鐘。”

正是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有一次雙方代表團成員都拒不發言,靜靜地坐著,雖然都如坐針氈,但竟然僵持了132分鐘。副代表柴成文走出帳篷就此請示了李克農,我方還是按兵不動,最後美方沉不住氣,先開了口。

丁國鈺談到:“李克農是開城代表團不可替代的人物。沒有李克農的組織能力和政治威望,很多事都難以辦成。李克農是一個有風度、有氣魄的領導人。特別是停戰談判涉及中朝兩黨關係,談判桌上,是朝方代表發言,而談判的具體操作又是中方管。這就不太好辦。所以搞好同朝方的關係,至關重要。李克農經常找朝鮮同志開會、談心,一起商量。每次同美國人在板門店見面前都要召開中朝兩方的預備會。在朝鮮同志面前,他從來不流露‘以我為主’的心態,因此很能得到朝鮮同志的信任和尊重。”

停戰後,丁國鈺第二次被專機接回北京。總理說現在停戰了,要求丁國鈺把志願軍代表團成員都帶回來,汽車、物資是否留給朝方由他定。最終,丁國鈺決定把火車、飛機帶回來,汽車等其他物資留給朝方。途經平壤時,丁國鈺被金日成親自授予了一級勳章。

記者採訪時,丁國鈺有時陷入沉思,沉默片刻後,他總忍不住感嘆,“我們為了中朝友誼,保家衛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