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之前,志願軍犯了個錯誤,導致作戰初期陷入被動

1952年9月中旬,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爭取戰場主動權,有力地打擊敵人,使新換防的部隊取得作戰經驗,對“聯合國軍”實施了全線的戰術反擊,迫使其在正面戰線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局面。“聯合國軍”方面判斷,志願軍的這次全線反擊是為了逼迫己方在談判桌上就範,接受其關於全面遣返戰俘的方案。為了政治和外交上的需要,同時也為鼓舞部隊的士氣,並對志願軍的戰術反擊實施報復,“聯合國軍”決定在金化以北地區發動一次有限規模的攻勢。

對於敵人即將發動的進攻,志願軍是有準備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敵人的主攻方向會選擇在哪裡?是西方山地帶,還是五聖山前沿?志願軍當時的分析是,平康方向我軍15軍44師正面的西方山、鬥流峰地段駐有戰鬥力較強的美軍第7師,特別是西方山以西地區和15軍右鄰38軍的結合部地勢開闊,便於敵人機械化部隊運動,攻勢大概可能持續20天到1個月時間。

上甘嶺戰役之前,志願軍犯了個錯誤,導致作戰初期陷入被動

五聖山位居志願軍中部戰線防禦要衝,戰略地位極其重要。防禦前沿上甘嶺的597.9高地和敵人的重要橋頭堡雞雄山地相隔400餘米,537.7高地北山 與敵人佔據的537.7高地相距僅100米左右。上甘嶺南部的金化則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交通樞紐,有東通樺川,西至鐵原、漣川,北到金城,南達漢城的公路。

但是金化附近地域及其縱深沿線均處於我軍據守的五聖山主峰和597.9高地瞰制之內,而且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以此為突破口,從軍事上看困難會更多,進攻代價也會更大。我軍由此得出結論:敵人主攻方向在西方山而非五聖山。

上甘嶺戰役之前,志願軍犯了個錯誤,導致作戰初期陷入被動

由於我軍對敵人進攻規模和作戰企圖的判斷出現了錯誤,於是輕視了敵人具備對上甘嶺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在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只部署了2個連又1個排的兵力。甚至於10月2日向我軍投誠的韓軍第2師第32團參謀李某某,供出韓2師將配合美7師進攻上甘嶺我軍兩個高地的企圖後,仍然未能引起我方的足夠重視。

敵人在向上甘嶺地區發起攻擊之前,曾經派出小分隊對我前沿陣地進行多次偵察性進攻,而且連續捕去我3名哨兵,但是這一系列反常的舉動,同樣被不應該的忽視了。

上甘嶺戰役之前,志願軍犯了個錯誤,導致作戰初期陷入被動

判斷上的失誤,導致了我軍在作戰部署上仍然以西方山方向為防禦重點,計劃以15軍45師133團、134團各一部於10月18日向注宇洞南山之敵發動強大攻勢,並由炮2師抽調4個連加強這一地區的作戰力量。五聖山方向,由135團據守的537.7高地北山及597.9高地依舊只進行了一般性的防禦準備。

如此一來,就使得我軍在上甘嶺地區的防禦力量處於相對薄弱的狀態。因而,當10月14日敵人發起攻擊之後,我堅守兩個高地的分隊不能得到炮兵的有力支援,當日下午表面陣地全部被敵人炮火摧毀,被迫轉入坑道堅持戰鬥,全天傷亡850餘 人。直到我軍判明敵人進攻意圖,作出部署調整,動用15軍預備隊、兵團預備隊和炮兵2師、7師各一部,才得以重新控制了局勢。

上甘嶺戰役之前,志願軍犯了個錯誤,導致作戰初期陷入被動

上甘嶺戰役由最初的營連規模戰鬥發展到雙方投入10萬兵力,落彈240萬發,持續43天的大規模戰役,戰況之激烈殘酷,是中外戰爭史上所罕見的。我軍為了堅守陣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共傷亡11529人。姑且不論這其中的武器裝備、地形條件等因素,如果我軍對戰前出現的種種顯而易見的徵候能夠作出準確的判斷,做好相應的準備,那麼,這次戰役的持續時間可能更短一些,消滅的敵人可能更多一些,我軍的損失也可能更少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