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不敗將軍?

陌生的當初


歷史上有哪些不敗將軍?開國大將陳賡絕對是一個。

真實的歷史中,戰功越顯赫的將軍,往往打的敗仗就越多。比如彭德懷曾敗於西府、關家堖,林彪曾敗於四平、青樹坪,粟裕曾敗於臨朐、帝丘店,即便是最講謀略的劉伯承也因挺進大別山損失過半兵力和所有重武器。那麼,我國熟悉大兵團作戰的高級將領中,就沒有不敗將軍了嗎?

有,陳賡就是這樣一個人。

陳賡出身將門世家,陳賡的爺爺雖然雖是御封的“武顯將軍”,卻為後人留下了“不得從軍,不得為官”的訓示。按照父母的要求,陳賡要12歲結婚,然後讀書繼承家業。對於這樣的生活,陳賡沒有認命,而是選擇了離家出走,投筆從戎。陳賡那時候,才只有14歲。

在黃埔軍校,陳賡發起成立了血花劇社,積極宣傳革命理論和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對國民黨右派戴季陶、王柏齡等“孫文主義學會”勢力,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因為陳賡的傑出表現,他被同學們稱為“黃埔三傑”之一。

大革命失敗後,陳賡長期在中央特科工作,從事最危險的諜報工作,為保護黨中央、獲得情報做出了卓越貢獻。直到1931男,陳賡才離開上海,在紅四方面軍擔任第四軍第12師師長。當時陳賡保衛黃安縣城,利用“列寧號”飛機投擲傳單和迫擊炮彈,43天之內殲滅國軍1.5萬人。這一點,在《鐵血紅安》電視劇中,有所體現,可惜被人當做是“神劇”和“奇葩戰術”。

在潢川的豆腐店,陳賡一個師就擊潰了瘋狂進攻的國軍16個團。當時擔任12師36團的徐海東說,陳賡是我的好師長。潢光戰役中,陳賡使用了周總理教的“三面攻擊,網開一面”戰法,再一次取得大勝。許世友回憶說,此戰充分表現了陳賡機智靈活的指揮藝術。

抗日戰爭中,陳賡的的指揮藝術更加靈活。1937年10月,129 師師長劉伯承和 386 旅旅長陳賡,在七亙村、石南峪間給日軍運輸隊以重創,殲滅日軍300 多人,繳獲騾馬 300 多匹及大批軍用品和食物。1937 年底,美國駐華大使館參贊卡爾遜上校到晉東南訪問八路軍部隊時,盛讚第 386 旅是中國最好的一個旅。

1938年劉伯承決定襲擊晉東南黎城,吸引潞城敵人來援,打一個伏擊戰。在神頭嶺,陳賡一舉消滅了日軍1500多人。這一戰的戰績,絲毫不亞於平型關大捷和萬家嶺大捷,只是很少人知道而已。僅僅在神頭嶺伏擊戰半個月後,響堂鋪伏擊戰又殲敵 300 多人,擊毀汽車 108 輛,獲得了大量的軍需物資。還是晉東南,長樂村,日軍第 108 師團 104 旅團的 2200 多人又被殲滅。

解放戰爭期間,陳賡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雖然名義上屬於晉冀魯豫軍區,實際上卻受中央軍委統一指揮。四縱剛成立時,南面是胡宗南部 6 個旅,北面是山西閻錫山的 5 個師。陳賡先滅了胡宗南6000人,又打了閻錫山12000人。更為厲害的是,陳賡還在臨(汾)浮(山)公路旁全殲了國民黨的“天下第一旅”國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黃正城的幾門山炮擺在院子裡一炮未發,直接就被繳獲了。

1947年大反攻中,陳賡率部南渡黃河,經過半年的鬥爭,陳賡兵團與劉鄧、陳粟兵團成“品”字型展開於中原戰場,引起了全國戰局的根本變化。渡黃河過程中,陳賡一個晚上就突破了敵人的黃河防線,老百姓中間流傳開了一個“陳賡大將軍騎神龍飛渡黃河”的傳說。

陳賡兵團在豫西一帶轉戰,戰績不小,傷亡卻不大。以至於到淮海戰役時,整個中原野戰軍只有陳賡縱隊才有電臺,中野總部和淮海戰役總前委收發電報,都要用4縱的電臺。淮海戰役中,中野最強的三個縱隊4縱、9縱和11縱交給陳賡統一指揮,形成對黃維兵團圍殲的東集團。

淮海戰役後,陳賡擔任了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成為百萬大軍過長江的先頭部隊,迅速攻佔馬當要塞和沿江陣地,並乘勢直搗和解放了國民黨的首府——南京。

渡江戰役後,陳賡不僅指揮了二野四兵團,還指揮了四野十五兵團。陳賡指揮兩個兵團二十多萬人,沿粵漢路而下解放廣州,並乘勢以每天七八十公里的速度,對企圖逃往海南島的 3 萬多敵人,合圍於瀕臨南海之濱的陽江、陽春,將其全殲。當華南被我軍佔領,廣西的白崇禧部16萬人,再也無法通過海上逃跑了,只能承受被全殲的命運。

隨後,陳賡又率部發起滇南戰役,在雲南邊疆全殲了20000多敵人,自此,中國大陸基本得到解放。

值得一說的是,渡江戰役後陳賡兵團配屬第四野戰軍指揮,陳賡卻和昔日師弟今日首長的林彪發生了兩次戰略上的分歧。最後中央軍委都認可了陳賡的決定,尤其是大迂迴包圍戰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軍事戰略。

毫無疑問,陳賡是解放軍歷史上最為頂尖的軍事將領,是一個難得的常勝將軍。


歷史知事


歷史上確實有一些不敗的戰將,他們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面對變化莫測的戰爭形勢,能夠準確把握與應對,對敵軍橫掃千軍如卷席。在共和國的開國將帥中,不乏這樣的戰神,如粟裕、韓先楚等等。

韓先楚一生立有三大軍功,有“旋風司令”的稱號,面對強敵,每每都能戰而勝之,令敵人聞風喪膽,與他交手,如遇戰神,或被殲滅,或者投降,或者逃遁,總之無勝算可言。

這樣的戰例很多,這裡只介紹他是如何用木船擊潰敵軍艦,以少勝多,一舉解放海南的。

1950年2月1日,渡海作戰前敵指揮部在廣州召開會議,研究攻打海南島作戰方案,葉劍英、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韓先楚等領導參加。會議決定:5月底完成渡海作戰各項準備,6月份渡海登陸作戰。

韓先楚保留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如果不在穀雨前的5天內即4月20日前發起進攻,就要往後再拖整整一年。理由是渡海主要是靠風帆船,應依靠穀雨前的季風過海。

會後,他召開40軍黨委會,提出要求: 6月份登陸作戰的時間問題不傳達,強調渡海時間只能提前,各項準備工作必須在3月份前完成。

韓先楚給中央發電報說:“如果四十三軍沒有準備好的話,我願意親自帶領四十軍去過海作戰”。 在獲得中央批准後,他率部挺進雷州半島,開始籌措船隻,組織海戰訓練。

把守海南島的是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嶽(字伯陵),他有19個師,總兵力約10萬人,另以海軍艦艇50艘、飛機45架組成海陸空立體防禦體系,薛嶽把它命名為“伯陵防線”,企圖阻止解放軍渡海登陸。

在攻島作戰開始前,第40軍、第43軍從1950年3月5日開始,已經成功進行了4次偷渡,共有8000人成功登島,加上瓊崖縱隊的全力接應和人民群眾的支援,為登島作戰創造了條件。

1950年4月16日晚,韓先楚指揮40軍近2萬人,分乘木帆船從雷州半島出發,橫渡瓊州海峽。

4月17日,指揮木船打跑了敵軍艦,搶到了海南島臨高角一帶,他率先帶頭在敵火下涉水搶灘,戰士們用身體給他做盾牌。

在瓊崖縱隊、先頭部隊和海南島人民的接應下,我主力部隊成功登島。

當日凌晨6點,參謀長聶榮臻問韓先楚的所在位置,得知已經上島了。聶榮臻舒了一口氣,登島就等於勝利!

面對海陸空三位一體的“伯陵防線”防禦體系,韓先楚發揚“旋風司令”的作風,親率主力向敵縱深推進,在美亭、海口一帶成功殲滅敵軍主力。是役擊潰敵守軍3萬多人,一部分殘餘力量逃往臺灣。5月1日,海南島戰役勝利結束。

韓先楚立了這一奇功,避免了海南成為第二個孤島。


趣話歷史那些事


粟裕、徐向前、劉伯承、彭德懷、鄧小平、朱德、徐海東、蔡申熙。

下圖:粟裕(上左)、彭德懷(上中)、徐向前(上右)、劉伯承(下左)、鄧小平(下中)、朱德(下右)。








君230835428


李克農是我軍唯一的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上將,長期戰鬥在隱蔽戰線上,屢建奇功,被喻為是中國的“特工之王”。他逝世時,美國情報部門如釋重負,放假三天以示慶祝,可見,他在隱蔽戰線上的分量與地位。

李克農,1899年9月15日生,安徽巢縣(今巢湖市)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克農從參加革命起,就從事情報工作,是紅色特工,無名英雄。早年他同胡底、錢壯飛先後打入敵人心臟,這3個人就是後來被周恩來稱譽的“龍潭三傑”。

1931年4與月26日,顧順章叛變革命,他是中央特科的負責人,對黨中央領導人及駐地、地下聯絡站了如指掌,錢壯飛把這一消息迅速告知了李克農,李克農想盡一切辦法上報給了周恩來,周恩來當即命令陳雲、陳賡跑步,逐個通知黨的領導人和地下交通站馬上轉移。當特務破門而入抓捕周恩來時,周恩來離開駐地轉移剛10多分鐘。

此後,他進入中央蘇區,一直從事安全保衛和情報工作。1934年10月,他參加了長征。到達陝北後,中共中央聯絡局成立,李克農擔任局長。他對東北軍團長高福源進行策反,又代表紅軍與張學良進行談判協商,他是我黨、我軍第一個與張學良直接接觸的高級將領,對促成“西安事變”發揮了重要作用。事變發生後,他協助周恩來、葉劍英、博古赴西安,與蔣介石的代表宋子文、宋美齡談判,達成了和平解決的目的。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任中央社會部部長,在鋤奸反奸、建立情報系統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外交部副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情報部部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毛澤東在一次接見外賓時說:“李克農是中國的大特務,只不過是共產黨的特務。”

1962年2月9日,李克農在北京病逝。





zj史海拾貝


歷史上是沒有所謂“不敗將軍”的,因為勝敗乃兵家常事。比如四大野戰軍司令員之中,彭總有隴東西府戰役之挫,粟裕有南麻戰役和豫東戰役第二階段之敗,包括林總也有四平街的兩次不堪回首。總體而言,在較大戰役中確實立於不敗之地的,其實是二野司令員劉伯承元帥。



(青年劉伯承元帥)

西府戰役,彭總差點斃了擅自撤退的新4旅旅長,豫東戰役第二階段華野撤退北渡黃河時,縱隊司令陶勇的回憶是“比長征還艱苦”,四平街就不用說了,讓廖耀湘和陳明仁很是風光了一段時間。但是,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的大型戰役中,劉伯承元帥幾乎沒有什麼嚴重的戰役指揮失誤,堪稱不敗。

許多軍事愛好者忽略了劉帥在長征時期的重大貢獻,作為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隊司令員,劉帥始終率部擔負開路先鋒的任務,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與小葉丹結盟過彝區等等,劉帥都是在第一線親力親為。抗戰爆發後,由紅四方面軍主力改編的八路軍129師,以劉帥為師長不僅有政治因素,這位“軍神”在長征路上表現出來的指揮藝術,也是加分項。

(抗日戰爭時期)

劉帥是戰術大師,《亮劍》裡的七亙村“疊伏”就是其指揮藝術的體現,再如響堂鋪伏擊戰(幹掉鬼子180輛汽車)、神頭嶺伏擊戰(殲滅鬼子1500多)、長生口伏擊戰都是他的戰場佳作。129師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時,只帶了一個旅部、三個作戰團(769、771、772)和一個教導團,所以陳賡將軍386旅的所有大規模戰鬥,其實都是在劉帥的直接指導之下。

僅僅四個主力團的兵力,第129師用三年的時間發展到接近50個團(百團大戰129師共出動46個團),開闢了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能夠成為幾大軍區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劉帥功不可沒。其實晉冀魯豫軍區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也是兵力最強的,野戰軍加地方部隊有42萬之多,只不過,只有四個主力縱隊參與了千里躍進大別山(另派往東北25個基幹團)。

(解放戰爭時期)

上黨戰役、平漢路戰役、定陶戰役、魯西南戰役,晉冀魯豫野戰軍馳騁中原大地,直接牽制著敵“鄭州綏署”的全部和“徐州綏署”的一部兵力。在華東野戰軍最困難的時期,是劉帥率領改稱的中原野戰軍拖住了邱清泉整5師、胡璉的整11師等王牌部隊,使其不能經常性出現在蘇魯戰場,而1947年8月千里躍進大別山,更是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在大別山區的鬥爭是中原野戰軍最艱苦的時期,劉帥指揮的四個縱隊拖住了白崇禧指揮的33個整編旅,其中包括整11師和桂系第7軍等精銳。國軍在山東戰場經常兵力不足,正是中野用巨大犧牲換來的,試想一下,如果這33個整編旅有一半能夠增援山東,華東野戰軍不可能恢復和發展的如此之快(指七月分兵以後)。



即便是被白崇禧指揮優勢兵力圍剿期間,劉帥也沒有出現過重大指揮失誤,中野在頻繁的戰鬥中雖然減員很大,但是並沒有整建制損失的記錄,這已經非常難得了。到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嚴重缺乏重武器的中野十幾萬人馬,還能夠包圍住擁有12萬大軍的黃維兵團,這是何等的強勁?

“瘦驢要拉硬屎,狹路相逢勇者勝,拼光中野也是值得的”,這都是劉帥的戰鬥動員口號,馬瘦毛長的中野在劉帥指揮下,配合華野取得淮海戰役的最後勝利。渡江戰役後二野直插浙贛線,配合三野解放華東諸省(二野是戰略預備隊,準備對付可能的武裝干涉的),劉帥兼南京首任市長,之後接到了經略大西南的任務。

(劉伯承元帥)

第二野戰軍僅以兩個兵團為主力(陳賡兵團配屬四野指揮),在四野和一野一部的配合下,以不到60萬的兵力,全殲西南地區90餘萬殘敵,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足見劉帥的大兵團指揮能力。回顧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役戰鬥,劉鄧大軍幾乎是無役不勝,這才是不敗之將統領的百戰之師。

天下大定後,西南軍區司令員劉伯承請解兵權,轉任南京軍事學院院長,致力於我軍的現代化和正規化教育,其高風亮節和廣闊胸襟, 實軍人之楷模。

(劉司令員檢查戰士武器)


度度狼gg


粟裕大將可以稱得上是一位不敗將軍,雖然當年紅十軍團兵敗於譚家橋,但當時的粟裕只是軍團參謀長還不是軍事主官,軍隊的實際上是由軍團長劉疇西負責指揮,在伏擊孤軍深入的王耀武補充一旅時,由於軍團長作戰部署不當而且部隊配合嚴重失誤,致使伏擊戰演變成了一場慘烈的攻堅戰,為懷玉山紅十軍團的慘敗於埋下了伏筆。

譚家橋一役不久後,粟裕率領殘餘的部隊轉戰浙閩並與地方部隊組建了挺進師,從此獨立開展了艱難的浙南三年游擊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進剿,直到抗戰全面爆發後,粟裕才正式結束了艱難曲折的游擊戰生涯。而艱苦的三年游擊戰不僅磨鍊了粟裕堅韌的性格,也造就了粟裕過硬的軍事本領。抗戰期間,粟裕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第一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等職,率部在蘇中多次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而未嘗一敗,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粟裕軍事生涯的輝煌點是在解放戰爭中,指揮了不少戰役而未嘗一敗,能夠彪炳史冊的經典戰例也不少,如蘇中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中戰役、淮海戰役等等。其中,蘇中戰役可謂一鳴驚人,面對五倍於己的敵人,粟裕以超人的膽識和智慧迎難而上,在運動中不斷地捕捉和創造戰機,這也是粟裕高超軍事藝術的體現,取得了七戰七捷的完美戰績。戰後,粟裕得到了蘇中地區百姓的歌頌,贏得“粟司令打仗仗仗勝”的美譽,也從此開始,粟裕邁向了大將之路。

粟裕可以說是一位卓越的戰略家和戰術家,指揮作戰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風格,特別是捕捉戰機和創造戰機的能力令人歎為觀止。在萊蕪戰役間,敵人重兵集團南北兩路大軍,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夾擊方式,企圖尋求與華野在臨沂進行大決戰。靠近臨沂南線的敵人兵力過於密集,華野很難尋找到戰機對敵人實施分割包圍,而遠在萊蕪北線的敵人兵力較為薄弱。

此時的粟裕看到了戰機,為了陷入避免被動,粟裕當機立斷,決定至南線敵人於不顧,集中兵力迅速隱蔽北上,僅用了六十多個小時,以極小的代價,乾淨利落地圍殲了敵人五萬餘人大軍。而在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粟裕以敏銳的嗅覺捕捉到了戰機,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之勢,圍殲了孤軍深入了敵人王牌部隊張靈甫整編74師。

在解放戰爭中,粟裕指揮最艱苦、最複雜的戰役莫過於豫東戰役了。當時敵人在河南戰場上有四個機動兵團,特別是邱清泉兵團和胡璉兵團實力強大,四個兵團控制著各個戰略要道而且對對華野所在的魯西南形成了合圍之勢,局勢已經不利於華野了。而華野此時只有13個縱隊而且兵力尚未集中,主力所在地背靠黃河地形狹窄,不利於開展大兵團作戰。當時華野的目標是圍殲邱清泉兵團,但是戰機未成熟,打援兵力不足一旦作戰進入膠著狀態,華野立即陷入被動的局面。

為了在中原地區殲滅更多的敵人,粟裕決定創造戰機,兵行險招抓住敵人兵力空虛的開封,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擾亂敵人企圖在魯西南與華野決戰的部署,在打援運動中創造戰機。敵人果然中了粟裕的計,圍住敵人省會開封后,將委員長立即組織多路大軍增援,在華野拿下開封后,粟裕果斷棄城打援,在運動中引誘增援的邱清泉兵團和區壽年兵團拉開距離以創造殲敵戰機,最終在睢杞圍殲了區壽年兵團,並順帶重創了突然冒出的黃百韜部,後粟裕率部安全撤離了戰場,豫東戰役最終完美收場。


賽門之略


1947年,在豫北戰役中,劉伯承指揮解放據將士殲滅了四萬多國民黨將士。此次戰役之後,劉伯承獲得了群眾贈送的一個橫匾,上書“常勝將軍”四個大字。劉伯承元帥看到常勝將軍之後,說到:“我那裡擔得起常勝將軍,能多勝就不錯了。”,劉伯承將軍這句話一方面是謙虛,一方面也是客觀事實。

歷史上難得有常勝將軍,以中共五虎將為例:彭德懷元帥有隴東西府戰役,林彪元帥有四平之戰,劉伯承元帥的瀘順起義及大別山之初的戰役,徐向前元帥有西征的血淚史,粟裕打進有南麻戰役。作為中國赫赫有名的軍事家,他們都是頂尖的軍事人才,但是依舊不免有失敗的時候,所以只作為軍事指揮家只要在重大的戰爭中保持不敗就不錯了。

後來劉伯承元帥也回答說“我軍的常勝將軍,是粟裕將軍。”這也是基於粟裕在重大戰役中沒有失敗的基礎,並且三野在國軍重點進攻之下,扛住了國軍的壓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一些與粟裕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是分不開。

回顧中國歷史,比較有名的不敗將軍,最終度敗在政治之下:

吳起,訓練魏武卒,一生大小70戰,無一敗績,壓制秦國幾十年,可惜最後政治鬥爭失敗,被迫流亡,而後又死於楚國貴族之手。

白起,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最終卻被秦王逼死。

韓信,出漢中,定三秦,攻魏趙,滅齊國,殺龍且,圍項羽。但是最終卻是死於婦人之手。

作為一個傑出的 軍事家,不求常勝,但求多勝,因為常勝之後必生驕氣,最後很可能一戰被傾覆。


帝國烽火


說到歷史上的常勝將軍,粟裕大將是不得不提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粟裕的實力,他是完全可以參加元帥之選的。但是,最終他因為讓賢,退出了元帥之選。

所以,粟裕最終是排在十大將之首的。

粟裕的一生,也是十分傳奇的,他本來是一個書生,但是,在國家戰亂的年代,不得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八一南昌起義的時候,粟裕就有參加過,只不過粟裕是從一名戰士,成長起來的將軍,所以,那時候粟裕的軍事才能還沒有發揮出來。

到了毛澤東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時候,粟裕就來到了毛澤東的身邊,在這期間,他跟隨毛澤東,學到了很多打仗的經驗。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圍剿運動的時候,粟裕的軍事才能,逐漸的凸顯出來了,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反圍剿戰爭的時候,主將張輝瓚,就是被粟裕打敗並且活捉了的。當時活著了張輝瓚之後,毛澤東還寫了一首鼎鼎大名的詞。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正是因為粟裕活著了張輝瓚,讓他走入了毛澤東的視野,毛澤東從此記住了粟裕這個名字。抗日戰爭時期,粟裕指揮了車橋大戰,並且俘虜了日軍二十多人,毛澤東知道之後,十分讚賞的說到,這個從戰場上成長起來的將軍,以後是可以指揮百萬雄師的人。

我想,這是毛澤東對粟裕將軍最大的肯定吧。

粟裕一路走來,打的基本上都是勝仗,而且他也擔當的起,毛澤東這樣的讚賞。新四軍建立之後,陳毅為軍長,粟裕一直就跟隨在陳毅的身邊。

可以說粟裕的軍事才能,沒有人比陳毅瞭解的更多。

當陳毅給毛澤東寫報告的時候,他說我軍之中又發現了一個像劉伯承,林彪這樣的頂尖的軍事家,陳毅說的這個將軍,就是粟裕大將。

解放戰爭的時候,粟裕更是打了很多大仗勝仗,尤其是蘇中七戰七捷,讓粟裕的名聲響徹宇宙的。

粟裕取得魯西北戰役之後,身在東北戰場上的林彪得知之後,他不由得發出,粟裕競打神仙仗的感慨。

令粟裕最為得意的一戰,恐怕是孟良崮戰役了吧,畢竟正是這一戰粟裕殲滅了蔣介石的王牌軍隊七十四師。

淮海戰場上的黃百韜兵團,也是粟裕消滅的。

還有黃維兵團,杜聿明兵團,他們也是敗在了粟裕的手下。所以,說到常勝將軍粟裕絕對是其中的一個。


不才講史


不敗頑童——戚繼光

“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這句話夠囂張的。

這句如此霸道的話出自於明朝嘉靖年間的抗倭英雄戚繼光之口,這其中有沒有“王婆賣瓜”的意思呢?我覺得沒有,也幾乎沒人覺得有,戚將軍是完全有資格說這句話的。


土木堡之變堪稱是明朝最大的恥辱,在此前朱元璋驅逐北元,朱棣五徵蒙古,打得當年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人瑟瑟發抖,從看不起漢人到屈服於漢王朝。而在之後,大明對蒙古只硬氣了半個世紀就又頹了,明軍畏蒙如虎,成化帝多次攻打蒙古,都因為明軍作戰不力而失敗,正德時期還失去了整個河套地區。

到了嘉靖帝繼位後,大明當時的局勢是:北方韃靼阿勒汗可汗多次南下打草谷,甚至還有一次兵臨北京城下,差點就再來一次靖康之恥,曾經主動進攻的大明,如今只能靠著長城被動防禦;

西南方面倭寇侵擾,擁有精良裝備的明軍居然打不過穿著木屐的日本浪人,嘉靖三十五年的那場“四十倭寇攻略南京”就是明軍無能的最好證據。在政府無能的情況下,各地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民團部隊,其中最耀眼的一顆,就是山東人戚繼光以及他的戚家軍了。


剛建立了團隊後,戚繼光也參加過幾次戰鬥,可當時明軍的普遍現象是:氣勢洶洶地去,窩窩囊囊地回來。有鑑於此,戚繼光決意放棄朝廷給他的軍隊,立志要打造出真正的“精兵強將”。

在經過一番考察後,戚繼光看中了民風淳樸、彪悍好鬥的浙江義烏壯丁,嚴格挑選出四千人後,戚繼光就在當地進行練兵。從當年八月開始到次年三月戚家軍正式投入戰場,練兵僅僅半年的時間,這支不被世人看重的軍隊就打贏了一些小規模的戰鬥,大漲抗敵士氣,一洗明軍頹風。

嘉靖四十一年臺州九戰,這是戚家軍的第一場硬仗,倭寇兩千五百人登陸紹興,兵分兩路,主力兩千人兵犯臺州,機動部隊五百人繞道戚家軍大本營,兵犯新河縣。此地是既是戚家軍的大本營,又是戚家軍家屬的居住地,包圍新河縣,可迫使戚家軍回援,主力可趁機攻略城池,追擊戚家軍。

這一“圍魏救趙”之計自然瞞不過戚繼光的眼睛,他先派戚家軍回援新河縣,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敵人後,又馬不停蹄地以急行軍再回援台州,結果準備台州的兩千倭寇,看到的是已經嚴陣以待的兩千戚家軍。花街大戰,先擊潰了倭寇的衝鋒,之後戚家軍一路追趕,倭寇被打敗一次,就整合再戰一次,戚家軍就再擊潰一次,前後七戰,把倭寇全趕下海里餵魚了,戚家軍在此戰中只損失了三人。



一個月後,兩千倭寇兵犯麗水,再敗;十天後,麗水戰敗的倭寇在整合了三千人發動溫嶺大戰,再敗。趁此機會,戚繼光上書東南抗倭負責人俞大猷,要求主動攻打倭寇的大本營——寧波。在經過兩場大戰後,浙江沿岸的倭寇據點全部被清理。

幾場惡戰下來,戚家軍陣亡六十九人,斬首一千四百多人,另有數萬倭寇被追趕淹死,盤踞浙江十幾年的倭寇團隊至此不復存在,同時,在東南沿海的倭寇隊伍開始流傳出這麼一句話:“遇戚不得活”。

浙江待不下去了,當地的倭寇全部進入福建,數萬倭寇侵佔福建城池,在周圍島嶼建立了根據地,比起浙江的遊兵散勇來,福建的倭寇顯得更加正規,更加有計劃性,其中還有不少是來自日本本土的真倭,比如盤踞橫嶼島的日本九州倭寇。在福建形勢危急之下,戚繼光決定先解決福建倭寇的中樞——橫嶼島倭寇,斷了福建倭寇中最重要的一環。

嘉靖四十一年九月初一,艱難地登陸橫嶼島後,戚繼光在凌晨宣佈發動總攻,經過了牛田、福清、上原嶺等戰鬥後,橫嶼島上的數萬倭寇被全殲(包括了那兩千名真倭)。

消息傳來,福建軍民奔走相告,歡呼雀躍。可橫嶼島平定了,莆田烽煙再起,戚家軍來不及慶祝就開赴莆田,此戰由於被倭寇得到了地利之便,戚家軍將領周能組成一支三十七人的敢死隊強行撕開包圍網,戚家軍最後勝利了,但也付出了抗倭鬥爭以來最大的傷亡:六十七人。


嘉靖末年,戚繼光奉命監管潮州、惠州等地的防務,戚家軍駐守範圍包括了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四省,戚家軍保護了南中國直到明朝滅亡,戚繼光所打造的這一支隊伍,被譽為“十六至十七世紀東亞最強的軍隊”。

當然,戚繼光的耀眼並不只在於東南沿海,隆慶元年,戚繼光帶領三千戚家軍北上防禦蒙古,任薊州總兵,負責防禦被蒙古軍摧殘得破敗不堪的薊州。在任期間,戚繼光只做了兩件事:練兵和修築防禦堡壘。

戚繼光所練出的四萬薊門軍隊,後來成為萬曆年間抗倭援朝的主力之一。戚繼光所主持的修築空心炮臺,被譽為是“近代立體防禦思想的前身”。戚繼光所著的兵書典籍——《紀效新書》,是明末三大軍的天熊軍將領盧象升的“枕邊書”。

戚繼光並不沉迷於打造自己的私兵,而是要打造出一支真正的國家軍隊,不管將領如何變換,這支軍隊都不會因此而失去作戰鬥志。毫無疑問,戚繼光是真正做到了,古代軍隊紀律之嚴明者首推兩位:一位是岳飛,一位就是戚繼光。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佔中華上下五千年,出現過無數的“神將”,但說真正的“不敗”將軍的屈指可數,畢竟要想一生不嘗敗績這簡直天方夜譚。下面像素就列出我自己心目中的“不敗將軍”,歡迎大家指正。

一、兵聖孫武

字長卿,春秋齊國樂安人,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被封為將。自領兵起,戰無不勝,曾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又曾以6萬之兵擊潰楚國20萬雄師,攻破郢都。

所寫的《兵法十三篇》更是被譽為“兵學聖典”,為《武經七書》之首。現今更是成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兵學之書。

二、殺神白起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自白起任秦國大將30餘年,攻城70餘座,殲軍上百萬人,為秦武安君。但其坑殺20萬降兵,成為自己一生的汙點。

三、兵仙韓信

韓信,淮陰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未嘗一敗,可惜的是最後死在呂雉的手中。

四、傳奇上將許世友

1905年出生於河南信陽,指揮黃麻起義、參與解放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於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並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他七次參加敢死隊,為革命事業奮不顧身。

五、叢林之狐孫立人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軍銜,第一次緬戰,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斃敵2000餘人,孟拱河擊斃日軍12000餘,第二次入緬作戰連續攻克八莫、南坎、老龍山、南巴卡、新維、臘戍、喬美等地,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是抗戰中軍級將領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

六、大漢神將霍去病

霍去病,善騎射,用兵不拘古法,統軍勇猛果斷,初征率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將匈奴殺得四散逃竄。

並在在兩次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下祁連山,獲封封狼居胥。

當然除了以上的還有王剪、衛青、岳飛、戚繼光等等,因為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舉了,歡迎看官們評論區留言,說出您心目中的不敗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