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取悅女性”的消費產業,是風口還是亂象?

如今國內主流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的女網紅和女主播,粉絲均以女性居多。前幾日微博熱搜的#徐穗珍獨舞#話題已達8800萬閱讀量,女子組合(G)I-DLE的成員徐穗珍一段性感的椅子舞,出人意料的引來了眾多女性粉絲幾近瘋狂的“我可以”。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圖為微博話題下某女性用戶)


你為什麼愛看小姐姐?

同為女生,你怎麼那麼愛看小姐姐?千年の定律——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如今逆反了嗎?

在電視普及初期,沒什麼娛樂節目的年代,歐美各地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竟均是短短几分鐘、準確率還極低的天氣預報,這就是最早的女主播效應:有女主持人的天氣預報節目收視率奇高。受訪時,絕大多數準點看天氣預報的男性表示,“預報準不準不重要,我壓根不在乎女主播說了啥,只想看看她的大腿而已。”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當今因“身材火辣”備受關注的墨西哥天氣預報女主持)


但當今的中國,“美女”的受眾彷彿已經“變了性”。比如下面幾位典型的女粉多於男粉的女星: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性感小野馬”泫雅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人間芭比”Lisa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山支大哥”孟美岐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天生媚骨”徐穗珍


直男看美女看的多是性感,直女看美女是欣賞她勁歌熱舞背後的付出。流水線造星的今天,顏值已成為偶像最容易達標的要素,其次是唱功舞蹈這些外在表現力,更被看重的是人品、個性和情商。

韓國女團少女時代的一名“老粉頭”表示:“現在推新人那麼快,新鮮感一過,不少花心的男生就去看新妹妹了。我追過很多團(多人明星組合),每次去韓國就連續參加好幾場見面會、演唱會,到現場的女糰粉絲普遍是女多於男,尤其是快過氣的女團,仍有一些女粉絲去現場應援,是真把她們當親人、當榜樣。這也是為什麼女生會喜歡小姐姐更長久。”

正是“女子力”“小姐姐榜樣”的受眾太廣,近期國內的影視劇在內容上,幾乎被大女主影視作品霸屏。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不論是真人,還是影視劇女主的塑造,這些小姐姐的共性均是個性鮮明、自信、大膽。“小姐姐”市場撲面而來。

從女權運動到“她經濟”

我國當下,無數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孩,更願意去大城市打拼,她們渴望經濟獨立、受人尊重,專注於自我價值,不怕逼婚,一人獨樂。

殊不知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曾是多少平凡女孩,甚至是女英雄都沒有的權力。真正的兩性平等談何容易?

最初宣揚人權自由的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和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中,“人權”(rightsof man)指的是男人的權利,並不包含女人(women)。

1791年,法國大革命的女性領袖奧蘭普·德古熱發表了《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發起“婦女生來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權利”的運動,可惜兩年後,有袍澤之情的男性同黨把她親手送上了斷頭臺。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女性主義在19世紀中後期逐步發展成社會性運動。

19世紀末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一次浪潮,爭論的焦點是兩性平等,爭取女性政治權利。20世紀60年代開始,爭取男女同工同酬,兩性平權。

男女平權太難了。相對於男性,傳統觀念、女性出路、生理基礎這三個方面都制約著大部分女性經濟狀況的發展,而經濟實力恰恰是決定社會地位和權利的標尺。

在我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職場女性佔比越來越高,從“娘子軍”到“婦女頂起半邊天”再到現在的商場女總裁們,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步上升。《2019胡潤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顯示,中國誕生了全球57%的白手起家十億美金女富豪,51位;美國以18位排名第二;英國以6位排名第三。

但著名主持人張泉靈表示,當今主流價值觀上仍未改變的對性別角色的社會期待。與此同時,社會中對母職與事業齊頭並進的女性的歌頌,像包裹著女性主義糖衣的毒藥,以一種隱性的方式對女性權益進行剝削。

在現代家庭學中,當今女性調和事業家庭的主流方式有三種:一是與傳統男性社會角色對調,投身事業而少承擔家庭責任;二是夫妻平攤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包括家務、育兒等;三是考慮男女生理條件,依據各自擅長分工,按市場勞動力換算家務勞動的價值。

終於,女性可以不必靠取悅男性獲得回報了。於是,女性取悅自我的“她經濟”、“小姐姐經濟”應運而生。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女團MissA代表作Idon’t need a man)


“取悅女性”的消費產業,風口還是亂象?

數字時代給“她經濟”以肥沃土壤,“投資人心目中消費價值從高到低依次是少女>兒童>少婦>老人>狗>男人”是個段子,可嚴肅的是女性已成經濟社會的中流砥柱。

她經濟在2007年首次被教育部收錄為熱詞,圍繞著女性理財、消費的經濟圈開始生成。

12年後的現在,女性群體擁有更強的經濟實力,更崇尚“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成為內需消費的重要群體。數據顯示,35萬女性消費者一年至少要購買12只包包,一年內購買5支以上口紅數量的女性用戶已超300萬人。

目前圍繞女性消費的“她經濟”市場規模預計2019年達到4.5到5萬億元左右,並且在未來十年內仍舊潛力巨大,有望成為市場的主流風口。

她經濟時代,女性的自我經營意識增強,意味著同時追求健康、高顏值和“有趣的靈魂”是如今女性新消費的代表場景,如健身、醫美、知識付費等。

如今,各類網絡平臺的發展提供了抒發自我的空間,符合女性尋求情感上認可和共鳴的心理,年輕向的她經濟有了更廣闊的情感消費場景。

正如你喜歡看“小姐姐”,一邊高呼“仙女好A””我可以“,一邊偷偷摘下檸檬。不嫉妒是不可能的,“誰不想變得和偶像一樣優秀呢?“

於是“來,吃了這款產品,你也能和我一樣瘦~”“我能快速變白,多虧了超好用的白菜價面膜!”賣貨的網紅小姐姐開張了。

你喜歡勵志還是精緻,她們都可以演給你看。

“她經濟之後,”“她”亂象也來了。

幾日前“蜂群傳媒流量造假”事件,一個廣告主花4.8萬找MCN做投放,蜂群給他們安排了一個360萬粉的大V。一條微博有幾百萬的曝光和上千“好評”,廣告主卻痛訴:成交量是0,進店流量也是0。

本來大家討論的話題都集中在流量造假上,結果一看這廣告主也是個狠人:500多元的產品能靠“動感光波”治療痛經、美容養顏。

“這就是個線下騙子想在線上行騙,結果先被線上騙子騙了的故事”。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近幾年國內知名的少女偶像養成團體SNH48總決選十分火熱,這些少女偶像的名次都是粉絲真金白銀的貢獻,畢竟35元人民幣只能投一票。95年出生的李藝彤蟬聯兩屆冠軍,第五屆40萬票、第六屆近50萬票斷層第一,個人就給所屬的上海絲芭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貢獻了3000萬的收入,更別說共幾百位女團成員參賽,公司運營這一場“比賽”,光是粉絲投票收益就輕鬆上億。

電商平臺的網紅張大奕本是模特,2014年轉型淘寶店主,目前身家近9000萬美元(約6億元人民幣)。她持股的如涵控股今年4月份在美國上市,半年後就被十多家美國律師事務所指發起了集體訴訟,稱招股說明書中存在虛假、誤導性描述的內容包括網店數量、網紅數量、淨營收等。


你那麼愛看小姐姐,誰在吃“她經濟”的青春飯?


本來女性消費心理就偏感性,同為女性,愛看小姐姐沒有錯,但先交情商稅,再交智商稅,是不是該審視一下自己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