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市場價格是否還有繼續上漲空間?

向紓孜


很高興對您的問題進行答疑。

相較於夏糧收購期間小麥市場行情的不溫不火,國慶節後各地小麥價格階段性上漲態勢明顯。雖然小麥價格凸顯上漲態勢,但主要原因是市場出現供需短暫性的階段性偏緊,估計後期這種市場格局持續時間將不會長。從中後期小麥市場來看,由於供給充足,而下游產品需求不旺,麥價既不具備大幅上漲的條件,也不具備持續上漲的動能。

監測顯示,當前主產區一級普通小麥主流收購價為2300~2380元/噸,較節前大多上漲30~80元/噸。面對國慶節後小麥價格上漲,近期部分持糧主體和中間貿易商觀望、惜售心態增強。

當前,河北邢臺容重770~780g/L、水分12.5%新產普麥收購價為1.185元/斤,山東濰坊為1.19元/斤,河南商丘為1.18~1.185元/斤,江蘇徐州為1.17元/斤,安徽宿州為1.15~1.16元/斤,主產區小麥價格普遍較節前上漲0.015~0.04元/斤,上漲範圍和幅度均較前期明顯擴大。


健康使者勤開心


2016年糧食價格形勢 年農產品價格出現連續第四年下跌。數據顯示,去年12月底農產品價格已跌至2009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也使得2015年農產品價格同比跌幅擴大至17.1%,為自199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大跌幅。各類農產品中,肉類價格大跌23%,穀物價格跌17.6%,乳製品價格跌14.1%,植物油價格跌12.2%,糖價跌4.4%是各類價格指數中最小的。 2015年糧食價格整體疲軟的主要原因包括:天氣良好使得供應充足,特別是中國和美國糧食繼續豐收,中國糧食總產量同比增長2.4%;而美國農產品主要品種的產量均在歷史高位。與此同時,全球需求增長有限。此外由於美元升值,特別是對拉美等農產品的出口大國貨幣的大幅升值,使得非美元區農產品價格相應下跌。 在全球糧食出現罕見的2013~2015年三年連續大豐收之後,這一趨勢很難繼續。原因如下: 多種農產品價格下跌,已跌破成本價,出現虧損,這必然使得農民和農場減少種植面積。 農產品產量對天氣依賴度很大,過去三年全球風調雨順是農業連續大豐收的主要原因,而2015年底,全球已迎來了嚴重程度堪比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今年一開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新發布的影像顯示,太平洋上厄爾尼諾現象沒有轉弱跡象。專家預測2016年情況會更糟,可能成為厄爾尼諾破壞力最大的一年。而在嚴重的厄爾尼諾後,一般緊接著會引致危害嚴重的拉尼娜現象。上一輪氣候嚴重異常的1997~1998年時,全球糧食產量減少了近20%,造成了糧價較大幅度上漲。 作為世界最大糧食生產國,過去十多年中國糧食的連續增長是對國際糧價的重要壓制因素,主要原因是中國大豆種植面積轉為種玉米。2000~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增長1.22億噸,而玉米產量就增長了1.26億噸,即全部增產都來自於玉米。如今原來超過80%種大豆的面積已轉種玉米,且去年秋季玉米獲得超級豐收,造成市場價格大跌20%~30%。2016年玉米種植面積註定大幅減少,加上厄爾尼諾等不利影響,2016年中國糧食增產曲線或將出現拐點。 方興未艾的土地流轉也將對2016年中國糧食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土地流轉的一個重要可能是城市資本下鄉圈地,由於種糧不賺錢,他們會將更多土地轉種經濟作物,甚至轉為休閒養老用地。 從戰略上講,由於全球人口不斷增長,耕地開墾和農業單產逼近極限,1984年以來,全球人均糧食產量已不斷下降。與此同時,中國靠著大豆轉種玉米和化肥的超量使用,掩蓋了農業的嚴重欠賬。 另外,中國糧食的對外依賴度已達15%左右,如果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大幅貶值的話,進口糧價也將上漲,從而刺激國內糧價更大幅上漲。 一言以蔽之,2016年中國農產品通脹可能捲土重來。 2016年國際糧價走勢分析 (一)全球糧食價格反彈空間有限。國際穀物理事會和美國農業部的報告指出,2015/16新年度(10月-9月)全球糧食產量預計減少,當年糧食產需關係由上年度的過剩4691萬噸大幅收窄至615萬噸,但是,本年度全球糧食市場仍面臨龐大的庫存壓力,庫存消費比仍維持在22.8%的較高水平,將抑制糧食價格反彈空間。 (二)國際市場大米、玉米價格可能會率先反彈。從具體品種來看,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報告,2015/16年度全球小麥產量預計繼續增加;受歐盟、美國產量下降影響,全球玉米產量預計減少,玉米過剩量大幅縮減;由於東南亞大米單產下降且當年產不足需,全球大米產量預計減產。因此,基本面上,國際市場大米、玉米價格具備率先反彈的條件。 (三)惡劣天氣使國際糧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目前,全球已經有個別產糧區如烏克蘭地區受到厄爾尼諾氣候影響。2015年12月初,國際穀物理事會將2016/17年度全球小麥收割面積縮減近1%,而烏克蘭農業部也已經限制2015/16年度小麥出口量以滿足國內需求;據泰國農業部門2015年12月中期預測,2016年東南亞大米生產將受到厄爾尼諾天氣的衝擊,導致大米的產量減少和價格上漲;德國商業銀行最近的報告認為,在厄爾尼諾現象結束後,可能會很快出現拉尼娜現象,後者會威脅到玉米單產潛力,從而引起價格上升。 此外,目前國際小麥、玉米價格比2012年8月創造的高位下跌47%、54%,大米價格處於8年來低位,後期具備一定的反彈空間。 綜合來看,預計2016年前幾個月國際糧價可能會繼續低位震盪,下半年左右價格可能會觸底回升,全年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總體水平比2015年上漲3%左右。目前國際大米、玉米、小麥到港成本比我國國內市場低500-1000元/噸,2016年後期國際糧價企穩回升將一定程度緩解國內外糧價倒掛狀況,但由於回升幅度有限,尚不足以實現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價格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