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也會捱餓,80年前美國經濟大蕭條,看看他們餐桌上的食物


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物資特別是食物緊缺,胡佛燉菜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菜譜,受歡迎的原因只是因為便宜,它是把通心粉,番茄、火腿腸和玉米放在一起煮。圖片上的一家人就是在吃這種食物。

1933年,羅斯福當選美國32任總統,在他的任期內推出學校午餐計劃。整個午餐計劃讓當時600萬兒童收益,很多貧窮家庭的孩子因為它而免於捱餓,一直到現在,午餐標準都是肉類、水果、蔬菜、麵包和牛奶。甚至在1946年,制定了相關法律——《全國學校午餐法》。

30年代,碼頭上的裝卸工人,吃的是最便宜的通心粉和肉末。但對於當時全美3400萬找不到工作的人來說,只要有工作有收入,吃什麼顯然不是重要的了。

1937年,伐木工人在明尼蘇達州埃菲附近的營地吃晚餐,最簡單的麵包塗上黃油,可以有很強的飽腹感,畢竟對於很多家庭每天只能輪流吃飯的情況下,能單獨吃上一頓飯已經是“幸福”的事情了。

1940年,新墨西哥州的皮耶鎮,剛移民到這裡的一家人在享用並不豐盛的晚餐。

密歇根州貝林縣,人們就在野外準備晚餐。大蕭條時期,大概有1500萬人到處跑全美各個地方,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工作。

1936年,愛荷華州史密斯菲爾德附近,給孩子們準備的聖誕大餐,只有土豆,白菜和餡餅。孩子們站著吃著,他們的父母等在旁邊,準備待會兒吃孩子們剩下的。

伊利諾伊州肖尼敦附近,為650名因為洪水受災的難民準備晚餐,簡單的罐頭湯、麵包和土豆泥。

從1940年開始,因為羅斯福新政的作用開始顯現,美國經濟逐漸開始回暖,圖為當時新墨西哥州的皮耶鎮,人們正在準備派對的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