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無錫,依河而建,因河而興。流淌千年的古運河滋養著一代代無錫人,沉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無錫的民族工商業。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無錫古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而其中最精華的40.8公里恰恰就是無錫段。

枕河親水 無錫古運河文化的特殊意義


無錫古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泰伯奔吳,築城梅里,立勾吳,興水利,這才有了無錫的前身。

清水穿城過 人家盡枕河

在先秦運河分五支,除鴻溝外,其他四支江南古運河、子胥瀆、邗溝、深溝均由吳國開鑿或疏浚完工。幾乎與邗溝同時期,夫差開挖了江南古運河。這條黃金河道從蘇州經望亭、無錫,至武進,由孟河入長江。

京杭大運河自此穿城而過,形成了無錫自西漢設縣後,以古運河為中軸線的“龜背”城市空間格局, 延續至今。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龜背”格局

千里運河獨一環。大運河不僅在無錫穿城而過,還環城而過。現今最繁華的中山路,原是京杭大運河無錫城中段,1958年填河鋪路,運河就此分東流和西流兩股環繞城區,在跨塘橋匯合。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無錫城中直河

古運河再南流至下甸橋,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竣工的繞城新運河匯合。這一複雜而有趣的空間構成,塑造了今日無錫南北兩大商貿物流歷史街區——北門外的

北塘大街和南門外的清名橋歷史街區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新舊運河交匯的黃埠墩

水道通漕運 江南富庶鄉

運河打通了水上航道,為無錫城帶來無盡的商機。從元代成為朝廷的“御用米倉”,到明朝形成最早的絲市、米市,京杭大運河無錫段一直以來都是富庶江南的漕運重地。

清末明初,這裡每年倉儲大米都達到130萬石以上,居全國四大米市之首。抗戰前,無錫運河兩岸米糧行已增至100多家,堆棧30餘處,倉儲容量達200多萬石。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三里橋米市

無錫民族工商業的崛起,也是由這條黃金水道支撐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工業在中國發端,古運河畔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以及富庶的物質條件為無錫的民族工商業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楊宗濂、楊宗瀚兄弟在無錫大運河畔創辦了無錫第一家機器紡織工廠——業勤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緊鄰運河創建了茂新麵粉廠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業勤紗廠

沿河兩岸,工廠矗立,糧食加工業、紡織業、繅絲業,作為無錫近代三大支柱產業, 締造無錫百年輝煌, 成為中國近代六大工業城市之一。 工廠數、工人數居全國第二, 產值全國第三、資本全國第五。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茂新麵粉廠

江南水弄堂 運河絕版地

2006年,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考察無錫從跨塘橋至清名橋1.5公里長的古運河段,認定這裡是“最具原生態風貌的古運河文化絕版之地”,形容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

”。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江南水弄堂

清名橋沿河歷史街區建築風格豐富,帶有濃郁的江南運河文化特點。

走在清名橋邊,放眼望去,運河兩岸粉牆黛瓦鱗次櫛比,碼頭石埠錯落有致,拱橋樹木倒影婆娑,水上泛舟曲影漣漣,一幅靜謐閒適的江南水鄉畫卷在眼前徐徐舒展開來。

無錫人枕河而居,前門上橋逛街,後門洗菜下船,每隔四五家就有磚石臺階伸入河水中,形成“前街後河、前店後坊”的生活格局。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運河人家

上塘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盡燒窯。在清名橋歷史街區古運河東岸的大窯路,保存著大量古代窯址。古窯群連接起一條長街和若干里弄,形成古運河畔另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從明朝開始,無錫窯業持續發展,所燒磚瓦聞名於大江南北,曾一度遠銷東南亞,據說半個無錫都是從這裡燒出來的,鼎盛時期同時存在108座磚窯。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古代窯址

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運河功能持續發揮,區域發展水平較高,但長期以來,大運河也面臨著遺產保護壓力巨大、傳承利用質量不高、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生態空間擠佔嚴重、合作機制亟待加強等突出問題和困難。

古運河承載著無錫厚重的歷史人文價值, 孕育了無錫地方文化“水韻書香”、“厚德載物”的特質。

在運河文化勃興的當代, 如何做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無錫人在探尋新經驗、新模式……

華僑城 來自深圳的文旅產業龍頭

2018年7月10日,《無錫日報》、《江南晚報》等無錫主流媒體發佈了這樣一則報道:當日,由華僑城集團與梁溪區政府共同合作打造的無錫華僑城古運河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項目在梁溪區簽約,項目預計總投資300億元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無錫華僑城古運河大型文旅綜合項目簽約儀式

這件事情看似突然,其實佈局籌劃已久。

2015年9月,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設立無錫江南古運河旅遊度假區。

2016年3月,梁溪區12.8平方公里環城運河風光帶將打造成“城市度假區”、創建國家4A級景區。

2017年10月,梁溪區啟動無錫環城古運河風光帶景觀提升工程,打造古運河環城步道。

2018年5月,無錫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制訂“大運河江蘇段無錫方案”,明確要將無錫二市(縣)五區全域納入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範圍。

整個項目從籌劃申請到最終簽約落地歷時三年,再加上項目投資規模有300億之巨,梁溪區政府為何最終選擇牽手的是華僑城?

英雄自有出處

華僑城集團起於深圳,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

大型中央企業,是國家首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全國文化企業30強,資產規模突破4400億,連續7年央企經營業績考核被評為A級企業,管理著華僑城A、康佳集團等5家上市公司,下屬企業200多家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華僑城總部大樓

提及全國第一個主題樂園品牌“歡樂谷”,無人不曉。而作為老牌做主題樂園的地產商,華僑城2016年起以文化旅遊、城鎮化建設為主要發展戰略並加速佈局。對於未來方向,華僑城有意朝輕資產化、去地產化邁入。

2017年,華僑城集團正式確定了致力於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領跑者中國新型城鎮化引領者中國全域旅遊示範者”的戰略定位,通過搭建“文化產業體系旅遊產業體系新型城鎮化金融投資電子產業體系”五大產業格局完成集團發展模式、產業組合、盈利模式的創新升級。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華僑城五大產業格局

從深耕深圳到戰略入川,從錦繡中華到安仁古鎮,華僑城佈局全國50多座城市,旗下產品覆蓋文旅產業多個領域,堪稱中國文旅產業的“百科全書”

藉助旗下歡樂谷的全球影響力,華僑城連續多年雄踞全球主題公園集團四強、亞洲第一

產品開發態度

華僑城通過多年實踐探索而成的模式,以及在產品開發中汲取的寶貴經驗,使得華僑城對於文旅產品的開發上練就了爐火純青的掌控能力。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華僑城全景

這種能力一方面表現在對待開發產品的態度。在打造文旅項目時,華僑城堅持“

以人為本”的開發理念,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倫理觀”,對當地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始終保持著一顆敬畏之心。

在儘可能維持地方文化“原生態”的前提下,合理創新改造,為人們提供優質的生活享受和文化體驗。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錦繡中華

然而在產品實際開發的過程中,秉承這樣的產品開發理念,

無論是在文化認知能力方面還是項目創造能力方面,都對產品開發者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一方面,由於對地方文化挖掘不夠,城市花園模式的改造,對地方的文化特色與真實性形成威脅;另一方面,項目改造不到位,是對實現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

而華僑城面對一個項目的打造,首先深度挖掘、提升項目潛在的文化內涵價值,打造項目自身的文化IP,同時進一步完善項目基礎設施配套,待文化旅遊部分相對成熟後,才會考慮去進一步開發。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成都安仁古鎮

可是從提出總體規劃,到產品調研,再到項目策劃、執行和落地,這些都需要時間作為成本。如華僑城在成都的安仁古鎮項目僅前期規劃就用去了一年半時間,這與“拿地當天出圖紙,三個月必須開工”的高週轉模式完全背道而馳

而華僑城認為這是打造產品必備的工作流程,付出這樣的成本無疑是值得的。他們希望進入一個城市就深耕一個城市,希望通過自己開發的文旅產品最終能夠推動區域產業優化升級和城市價值提升,達到與居民共富、同城市雙贏的目的。

產品開發經驗

另一個方面表現在對待產品開發的經驗。

得益於近年來旅遊業的大發展,作為朝陽產業的文旅產業為傳統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思路,房企大舉進入文旅領域,迎來了文旅地產的集體狂歡。有研究報告表明,百強房企中已有

1/3以上規模進入該領域。

與大多數剛剛“入門”文旅地產的房企所不同的是,以華僑城為代表的一批先行者憑藉多年的文化旅遊經驗,已在相對壁壘更高的主題公園、藝術文化村落、旅遊景區打造等方面做出了成熟的示範案例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華僑城歡樂海岸

作為一家在業內開創了文旅地產先河的央企,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隨著認知的提升與經驗的積累,在原有“旅遊+地產”模式上摸索出“

旅遊+地產+新型城鎮化”的創新發展模式。

有別於市場上只提供單一特質屬性的文旅景點因缺乏多元消費空間迅速消亡不同,華僑城會對針對項目設計完備的自循環系統,形成完整配套,以文旅為主鏈,貫穿整個生態,從而實現自我造血,提升區塊價值。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以天津京杭大運河(西青)文旅項目為例,華僑城在充分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打造 “濱河旅遊、休閒娛樂、文化創意、主題商業”相融合的多元化文化產業集群,煥發運河板塊新活力。

與既有的包含歡樂谷主題公園在內的天津華僑城東麗湖項目形成聯動互補、橫跨東西、輻射全市的新格局,協同推動天津城市化發展進程。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天津京杭大運河(西青)文旅項目

與同行相比,華僑城的業務路線清晰,且核心戰略立場堅定。正因如此,華僑城已成為文旅產業的風向標

初心不變 復興運河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科學規劃,突出保護”。

華僑城始終堅持的“在花園中建造城市”和“生態保護大於天”的理念與中央精神不謀而合。


初心不變

華僑城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守得住文脈,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開發理念,計劃用十年時間吃透運河文化,打造無錫華僑城古運河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項目

以無錫江南古運河旅遊度假區為核心,配備生態度假、休閒觀光、城市慶典、藝術集群、品質居住多重功能,貫穿整個生態,使之成為世界級中國運河文化旅遊休閒示範區,推動區域產業優化升級和城市價值提升。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無錫華僑城古運河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項目規劃圖

項目同時也將從提升古運河旅遊航線及旅遊產品整體形象,實現水陸游線多內容、多業態、多功能化。


開創未來

繼2018年7月31日華僑城競得華僑城運河灣地塊(錫鋼地區東側地塊XDG-2017-27號)之後,今年6月18華僑城華東投資有限公司與江蘇古運河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就

無錫錫鋼浜地塊簽訂合作協議。

這也意味著江南古運河旅遊度假區的南大門建設進入實質階段,也是華僑城古運河大型文旅城首個落地項目。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無錫錫鋼浜項目簽約儀式

該地塊將運用3年左右的時間將無錫鋼鐵廠這一工業遺址打造成大型文化秀場,成為無錫又一個文化地標。

據悉,該項目將在保留錫鋼3800平方米老廠房的前提下,利用原錫鋼廠作為工業遺蹟進行改造,投資約10個億,打造集音樂藝術元素、全息科技影像元素、多功能娛樂體驗元素、文創歷史元素等為一體的綜合旅遊載體。

未來這裡會成為江南古運河旅遊度假區南部的遊客集散中心,實現水陸無縫對接。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此次華僑城無錫公司以錫鋼浜區域開發為契機,拉開了華僑城古運河大型文旅項目落地的序幕。

為了重塑無錫城中心居住價值,未來在華僑城打造的新的區域板塊內,出門就有運河水上主題樂園,新的南長街和南下塘商業街區也有了很多有意思的店面,一批高端特色酒店、特色名宿群落以及高端養生公寓,還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藝術中心、藝術家村落等等。

如果有外地親朋好友來,帶著朋友在家門口就能解決所有無錫優質生活場景的體驗,該是一件多愜意的事。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華僑城運河灣效果圖

流淌千年的古運河穿越時空,與遠在1500公里以外的華僑城在太湖之畔的無錫交匯。這樣的相遇,既源於古運河源遠流長的文化根基,同時也包含著華僑城作為央企的一份社會責任感。

慶幸是華僑城,無錫人的等待沒有白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