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大叔被打麥機絞斷左臂,靠單手製作非遺扇鼓,收入僅是零花錢


在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六月會上,藏族小夥身著統一的盛裝,舉著一種形狀如扇子的器具,隨著節奏邊敲邊跳,將活動的熱鬧氣氛推向高潮。小夥子們手中的器具叫做“扇鼓”,是一種在黃南州存在一千多年的古老樂器,目前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地的各種宗教活動、慶祝活動中,扇鼓總是不可或缺。扇鼓是由什麼製作而成?又是如何製作的呢?在黃南州同仁縣隆務鎮吾屯下莊,就有一位專門製作扇鼓的老人。

這位老人叫拉瑪叫,藏族,今年63歲。15年前,拉瑪叫大叔在打麥子時,不小心將左手臂絞進打麥機裡,雖經及時治療,但因傷勢過重最終沒有保住,從此成了獨臂。後來,人們開始稱呼他為獨臂叔,爽快的拉瑪叫也不避諱,誰叫都答應,獨臂叔的名字就越叫越響。在胳膊沒斷之前,拉瑪叫是名石匠,專門在石頭上刻畫佛像和經文,左手臂缺失後,因無法握持刻刀,他開始轉行製作扇鼓。圖為拉瑪叫大叔展示他製作的扇鼓。

扇鼓的主要材料是山羊皮,支撐羊皮的是一圈彈性很好的扁鐵,下方焊有一個用於握持的手把。因扇鼓形狀像蒲扇,又是用山羊皮製作而成,當地人稱它為山羊皮扇鼓。扇鼓敲打起來,聲音清脆果斷,響亮悅耳,常在民間歌舞、祭祀時使用。圖為拉瑪叫大叔將扁鐵彎成扇形後,用電焊焊接起來。他說這是製作扇鼓的基礎,有了這個鐵扇坯,才能進行後面的流程。


“扇鼓最早應該是用於原始社會的巫術表演、祭祀活動,後來經過歷代傳承演變,才逐漸用於現在的文化娛樂活動中。”拉瑪叫大叔介紹,扇鼓不僅存在於藏族文化中,漢族、土族、羌族等不少的民族文化中都有使用,在一些地區還形成了專門的扇鼓舞。圖為拉瑪叫大叔用砂輪打磨焊接好的扇坯。

經過打磨,一個過渡圓潤的扇坯就製作完成。因為拉瑪叫大叔是獨臂,在製作扇鼓的每一個環節,他都是用一隻胳膊操作,偶爾會用腳或者嘴來配合完成。

拉瑪叫大叔說,他結過兩次婚,有五個孩子,前妻生了一兒兩女,離婚時前妻帶走了一個女兒,後來他帶著兩個孩子再婚,“再婚後,妻子又給我生了一兒一女。現在,我的身邊一共是兩兒兩女,不過他們都長大了,有的已經成家,有的在外打工。”圖為拉瑪叫大叔撈出經過水浸泡的山羊皮。他介紹,山羊皮收購回來後,必須用水浸泡幾天,然後撈出來鋪展晾曬,這樣容易把上面的羊毛刮掉。


山羊皮晾曬得基本合適時,拉瑪叫大叔把扇坯放在羊皮上做樣兒,然後用剪刀直接剪出形狀。“這時,羊皮不能晾得太乾,一定要保留一定的水分,否則後面就沒法固定了。”拉瑪叫大叔說。

羊皮剪好後,拉瑪叫大叔用一把專用的彎鉤狀工具,沿著扇坯把多出來的羊皮包裹在扁鐵的下面。他介紹,扇鼓不用針線縫,在鐵圈上繃緊、裹壓後,靠羊皮乾燥後的自然張力就能緊固。

獨臂的拉瑪叫大叔製作扇鼓已經有9年的時間,隨著手藝的嫻熟,他一天可以製作兩到三個扇鼓。“我製作的扇鼓每個賣300元左右,但並不是家裡的主要收入,因為我最小的兩個孩子都在畫唐卡,他們的收入都比我的收入高,扇鼓賣的錢只能算家裡的零花錢。”拉瑪叫大叔一邊用火烤蒙好的扇鼓一邊笑著說。


用火烤後,扇鼓上蒙的羊皮不僅乾淨整潔了,還被繃得很緊,已經能夠敲出響亮的聲音。拉瑪叫大叔說,他用刀把邊緣清理一下,然後放到陰涼處再晾曬兩天,就算徹底做好了一個扇鼓,可以出售了,“這種扇鼓算是最普通的,有的成品還會在羊皮鼓面上畫唐卡,那樣的扇鼓看著更漂亮,但價格也會貴一些。”看完獨臂的拉瑪叫大叔製作山羊皮扇鼓,你對這種獨特的樂器製作瞭解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