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大街小巷到處是藥店?

1771371


中國的藥店很多,真的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規範化的連鎖藥店,常規毛利在40%左右。這個從上市的連鎖藥店年報可以很輕鬆瞭解到。

目前A股有4家連鎖藥店類上市公司,分別是老百姓、一心堂、大參林和益豐藥房。看到這些名字,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作為上市公司,他們都會定期公佈自己的盈利狀況,通過分析它們幾家的財報,就可大概瞭解開藥店的利潤狀況。先來看看老百姓: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是75億,淨利潤是3.71億,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是35.31%;一心堂:2017年營業收入77.5億,淨利潤4.23億,主營業務毛利率41.52%;大參林:2017年營業收入74.2億,淨利潤4.75億,主營業務毛利率40.26%;益豐藥房:2017年營業收入48.1億,淨利潤3.14億,毛利率40%。從以上幾家連鎖藥店的數據我們就可以清楚看到,開藥店的毛利率大致在35%-42%之間。



那為什麼中國的大街小巷到處是藥店?歸根結底在於: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能掙錢。


藥店多賺錢的原因?

(1) 不講價:

除非幾種常用藥,大家對於價格略有點認知,其餘的藥價一般人都不清楚,而很多人買藥很少做到貨比三家(因為一年可能就幾次,沒人會去注意),且藥店不二價,多少就是多少,價格上就有了操作空間。舉個例子:在我們鎮上草珊瑚含片一盒4元,在市裡15元一盒,同廠同品牌,即使房租有區別,價格也不可能相差這麼多吧?況且鎮裡的藥店也還要賺,可想市裡的藥店疊加了多少倍?人常說“黃金有價,藥品無價”。我們買普通商品可以砍價,但去藥店買藥是不能砍價的,患者為了治病再貴也得買。其次藥店經營成本低,不少藥企會主動上門推銷,能以較為低廉的價格進貨。同時藥品是暴利行業,利潤空間極大。有時候成本只要幾毛的藥物,但是在藥店就要賣出幾十塊。所以這塊巨大的蛋糕就有的是人覬覦。

(2)不單賣:

猶記得小時候我們買藥時,藥店都是開盒後,按量撿藥,比如3次或者6次,但是現在呢?你去藥店,看看有人單賣給你沒有,無論什麼都是要整盒的,不管你能不能吃得完,絕不單賣,每次因為這樣扔掉的藥,我估計跟吃下去的藥對半分了。

(3)醫保卡套利:

醫保卡的資金不能取現,也給了藥店的套利空間,其他地方我不清楚,我們這的藥店很多兼賣日用品(比如洗潔精、牙膏、洗髮水等等),價格比超市貴個10%-20%左右,這就給不少想要套現醫保卡中資金的用戶一個實現的機會,用醫保卡買日用品,系統刷的是藥品。

(4)保健用品:

現在的藥店,利潤最大的不是藥品,而是保健品,很多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把蜂蜜,蜂膠,蛋白粉,深海魚油,西洋參,冬蟲草,三七,阿膠作為日常保健品服用。保健用品的坑有多深,看看巨人集團,史玉柱就是靠著一個腦白金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的。


當然藥店數量增加,確實便利了老百姓購藥,但是其中也多出了一些風險,這就要求藥監部門要不斷加強綜合監管、加大假劣藥品查處力度、不定期開展藥品抽查送檢以及GSP認證工作,從進貨到售後實施全程監控,確保藥品質量,讓老百姓真正受益。

願世上再無病痛。


布藝王的王


在中國確實大街小巷都是藥店,尤其在大城市,醫院旁邊!為什麼?

第一,龐大的利益驅使。我們醫院旁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藥店,有的是連鎖大公司,有的是個體戶。我曾經也到這些藥店買藥,也問了老闆生意如何,老闆笑了笑還能生活吧!其實,我認為他們肯定掙得滿盆滿缽的。就在我買藥的那麼五六分鐘裡我就見證了他們賣了幾十盒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藥,幾盒降壓藥,幾盒感冒藥。五六個工作人員忙裡忙外的,收銀臺前面排了長長的隊伍。假設每盒藥掙個三四塊錢,這幾分鐘就幾百塊收入!收入相當樂觀好吧!


第二,廣大病人的需要。醫院旁邊藥店一家挨一家,一家比一家生意好。為什麼?第一,中國人多,在醫院買藥排隊都要排半天,很多病人不願意等。第二,很多外地來的病人在醫院門診開藥只能開一週或者半個月的藥,而在藥店只要你有錢,你想買多少就給你多少!比如上面提到的治療慢性腎病的藥。第三,很多藥醫院裡根本沒有!醫院不讓買,醫保不讓開,所以病人只能到藥店去買。比如白蛋白;比如某些抗腫瘤的靶向藥物;比如某些提升免疫力的藥。

滿大街都是藥店確實解決了患者買藥的難題,但是往往就是因為太容易買到藥,使得有些藥物濫用了!最典型的就是抗生素的使用!現在抗生素的購買比以前確實難點了,但是隻要你想買,在駐點藥師或者在線藥師那兒開個處方就行了。你想用,想買什麼抗生素依舊輕鬆加容易。藥店開著就是掙錢的,哪個藥店不賣藥嘛?!


骨科木匠劉醫生


我家這地方藥店多,賣藥的竟爭激烈,那賣30,他就賣28,這藥價水分太大了。

我有糖尿病,每餐都吃卡博平,就是這種藥,國營藥房45元一盒,而個體藥房我買過28,也不知道這藥到底值多少錢,我這有一家藥店,本是個體,僱了五六個人還忙不過來,每天藥店裡都亂哄哄的一屋子人,原因就是她賣的藥便宜,老年人都吃藥,誰的便宜買誰的,這樣她薄利多銷,還是很掙錢。最後也不知道是誰把她告了,結果她的藥店被取締了,藥店還有,就是經營者換了國大(國營)藥房,這回啥都貴了,也沒人去那裡買藥了。冷冷清清快黃了。


娟子98999


現在,在我們國家各個城市,甚至縣城的大街小巷,都存在很多的藥店,甚至百米以內有好幾家藥店。有些朋友很是困惑,藥店這麼多,真有必要嗎?他們存在對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幫助呢?下面張大夫就從一個醫生的角度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藥店存在有價值嗎?

首先,這麼多藥店存在,肯定有他們的價值。因為現階段,我們到醫院看病,都有這樣的體會,掛號要排隊、就診要排隊、繳費要排隊、拿藥要排隊,更別提如果開車進醫院要等多長時間。尤其是我們的一些常用OTC的藥品,確實沒有太大必要去醫院。而藥店呢?基本上,大家去了就能夠買藥,根本不用排隊,而且態度也比較好。因此,藥店確實緩解了老百姓買藥的壓力,節省了老百姓的時間。所以,到藥店買這些藥品也確實滿足了我們老百姓的一些需求。所以,藥店確實有存在的價值。

目前,藥店有沒有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肯定的。藥店目前還是存在比較多的問題。

第一,藥店是企業,有盈虧壓力,所以他們面對的自負盈虧的壓力也可以理解。於是,我們會發現,藥店的藥品價格偏高,而且以前的一些便宜的藥品,在藥店裡買不到。或者,同樣的藥品,他們可能有不同的廠家,當我們進到藥店,店員推銷的一定是價格高的那種。這種現象可能很多人都遇到過。一般我自己的患者想去藥店買藥,我都會給予明確指導。

第二,藥店內應該配備有執業藥師,執業藥師在臨床用藥方面有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夠為我們的用藥提供指導。但是在很多藥店,執業藥師人手是不夠的。

第三,大家對藥店的認識不足,藥店內的店員或者職業藥師雖然有相關的一些知識,但是畢竟不夠全面,或者說對於疾病的診治沒有太多臨床經驗。因此,我們不能依靠自己、或者網上、或者藥店內的店員就給自己開藥、治病。所以,希望大家有病還是應該到正規醫院、規範治療,如果用藥,還是要在臨床醫師指導下進行。

所以,張大夫希望藥店能夠真正發揮其價值,而不是純粹的為了賺錢、為了盈利,也希望咱們老百姓都能夠買到那些既便宜又治病的常用藥。


張之瀛大夫


原因有二個,第一,中國的勞動人民勞動強度大,積勞成疾,生活壓力大,生活水平低,導致體弱多病,這樣故然對藥品需求量就大了。第二,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隻有少數人富起來了,廣大勞動人民仍然看不起病,小病小痛只能忍,實在忍無可忍只能去藥店買點藥,這樣故然對藥店的藥品需求量就大了,綜上兩個原因導致中國的大街小巷到處是藥店。


user2361692811258


藥店多說明這個行業需求量大,而且利潤也高的離譜!

也說明了我們國內老百姓整體的健康狀況很差,不然身體健康的話,咋可能會有如此多的藥店存活!而且家家都生意火爆呢!

好在已經過知天命年紀的我,身體很棒,除了每年的體檢,從來不進醫院、更不去藥店,這一點最讓我自豪驕傲!


沉默不寡言129263386


凡事皆有因,既為人服務,又有利可圖。

(希世人無疾可治!望人間藥店倒閉!)




吉祥24419508


藥店不是誰想開就開的,二個字,關係,就連火葬場都有高檔爐子和低檔爐子,從生到死都離不開關係二字何況開一家藥店,


心的煩


藥品的利潤大的離譜,不知不覺現在的藥價高的離譜,原來幾塊錢的藥現在都要幾十塊錢,前幾年經營了藥店的人都發財了,所以這個行業現在越來越搶手,大街小巷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都出都是


用戶3632577493807劉


存在就是理由,歸根結底還是“看病難”的問題,而藥店最大的問題是監管不力,監管最大漏洞是執業資格和處方藥買賣。

1.藥店的存在,大大方便群眾買藥,但“藥店比米鋪多”並不是好事。藥店存在的關鍵點在於“方便”,背後關鍵問題是醫院拿藥“不方便”。

醫院“看病難”。不瞞大家說,我自己在醫院工作,看病拿藥已經夠方便了,但有時下班後或上班時很忙沒時間去拿,偶然也會在回家路上順便在藥店買藥。每天上班看到醫院門診大廳煕煕攘攘的人群,從掛號、就診、繳費、化驗、檢查,拿到結果後再次就診,繳費,拿藥,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排隊,一個普通感冒都需要最少半天時間。大家一想起看病這一套流程,都會頭皮發麻。如果醫院就診不用耗時排隊,是不是就會減少很多到藥店買藥的病人?



醫院“看病貴”。現在醫院藥品都是零差價出售,單從藥價看,很多藥比藥店還要便宜。但在醫院看病,除了慢性病人老病號,往往大夫沒有相關檢查結果不會輕易開藥,意味著藥費不貴,檢查費貴,對無醫保病人來說,負擔不小。而在藥店,監管失控,所有藥物幾乎都可以在藥店隨意就可買到,很多病人會抱著“先買藥試試看,不行再去醫院”的心態光顧藥店。

2.藥店監管不力,《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沒有落實,尤其是執業資格及處方藥買賣存在監管漏洞,造成賣藥亂象。



《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要求零售藥店的法人代表是具有藥學資格的專業人士,每店必備執業藥師才可以售賣處方藥,這是非常好的制度,但最終演變成臭名昭著的“掛證”現象,事實上老闆還是原來的老闆,法人代表和執業藥師都是紙上名字,並不是實際控制人和質量管理員。並由此衍生一系列賣藥亂象。為病人提供用藥諮詢是販子,是想要多賺錢的商人,不是專業人士,後果可想而知。


最大安全問題是處方藥買賣。藥店售賣藥分兩種,一種安全係數高副作用小,不需醫生診治就可以用的非處方藥,如常見退熱藥美林,感冒清膠囊等,這類藥會標註“OTC”字樣,人人可買。另一種是處方藥,顧名思義需要醫生診治開出處方,憑處方才能配藥,意味著有特定適應證,如各類抗生素。《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要求病人須持醫生處方到藥店,由執業藥師審核處方無誤後才可以配藥,而目前在藥店,根本不需處方,隨便買,隨便賣,其中巨大安全隱患不言而喻。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具備一定藥學知識,可以自行購買非處方藥,非處方藥一般用藥3天無效需到醫院就診。處方藥除非有醫生開好處方,不建議到藥店自行購買,否則耽誤病情不說,可能還會造成嚴重用藥安全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