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漳:“破三難”打造美麗家園

多元籌資破解投入難、激發群眾熱情破解幹事難、建立長效機制破解管護難,今年3月以來,臨漳縣打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全域整治、全面整治、全員整治,“破三難”聚合力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短短几個月時間,這個78萬人口、財政收入不足10億元的冀南平原傳統農業縣,縣財政整合項目資金近3億元,撬動社會投資8億多元,新植樹木16萬餘株,硬化道路260萬餘平方米,建排水邊溝43萬餘米,9.4萬多戶農民通過“雙代”工程實現清潔取暖,農村人居環境發生鉅變。到今年底,4.18萬戶農民將用上新型廁所,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生活品質將得到大幅提升。

“從2017年28個美麗城中村創建,到今年全縣429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整治,作為一個財力薄弱縣,臨漳為啥這樣幹?因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升廣大農民福祉和農村社會文明和諧。”該縣縣委書記於保敘說。

錢哪來?

多元籌資破解投入難

走進臨漳縣章裡集鄉北東坊村,曾經坑窪不平的土路完成硬化,道路兩側鋪設了便道磚。

“幹一天活,領一張義務工票,可以頂40元道路集資錢。”村民張九長告訴記者,他已經攢了26張義務工票,相當於1000多元,自己基本不用再出修路集資錢。

“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來,全村已出義務工3500多個。”村支書王希軍介紹,主路和小街巷硬化任務6萬多平方米,工程投資近300萬元,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北東坊村基礎設施欠賬多,村民盼著改善居住環境,但資金成了“攔路虎”。

“政府投一點,群眾集一點,能人捐一點。”王希軍算了一筆賬,主路和小街巷硬化,縣財政分別按每平方米30元、20元的標準進行獎補,基本能佔建設成本的一半;通過發放義務工票、群眾集資等籌集一部分;發動在外經商人士捐款20多萬元,解決了資金難題。

臨漳建立“政府政策引導、群眾籌資酬勞、社會力量支持”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縣財政整合農業農村、住建、自然資源等部門涉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項目資金近3億元,對9月底前完成人居環境整治任務的村,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完工即驗、即驗即補”方式進行支持。篩選縣直單位分包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重點村,對分包村給予支持。目前,65個縣直單位共提供資金和項目幫扶1200餘萬元,出動大型機械1800餘臺次。

各鄉鎮、村則因地制宜,採取“發放義務工票”“群眾自捐、集體貼補”“每人每月2元垃圾處理費”等方式籌資籌勞,目前全縣群眾義務投工投勞120多萬人次,各鄉鎮動員在外經商人士等支持家鄉建設,撬動社會投資8億多元。

誰來幹?

激發主體作用,避免“政府幹、群眾看”

“到了村口進不去,進村之後出不去。”說起行路難,臨漳縣鄴城鎮顯王村許多村民都有這樣的感受。以前,顯王村沿路各家各戶都建有門臺,原本四五米寬的路,最窄處只有兩米多,嚴重影響群眾出行。

“雖然門臺侵佔的是公共道路,但拆的時候並不順利。”顯王村黨支部書記王巧玲坦言,以前村民佔用公共道路建門臺的現象十分普遍,大家對行路難有意見,但拆門臺時又互相觀望。村“兩委”幹部帶頭拆除自家門臺,再入戶做群眾思想工作,“一把尺子量到底”,變“要我拆”為“我要拆”,順利拆除所有門臺。“路寬了,兩側還栽種了綠植,看著環境越來越美,大夥心氣也順了”。

農民是人居環境整治主體,也是直接受益者。但不少地方人居環境整治卻存在“政府幹、群眾看”的問題。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政府不能大包大攬,必須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調動群眾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於保敘介紹,財政獎補資金不搞“一刀切”,而是“先幹先補,多幹多補”,9月底前完成整治任務的,項目驗收合格後即兌現獎補,超時限完成任務的村不予獎補,通過考評倒逼促進各村比學趕超。

夯實群眾基礎,臨漳縣各村在人居環境整治規劃制定過程中,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和建議,確保規劃符合村民意願。在磚寨營鄉羊羔屯村村委會,村支書韓獻明指著村莊整治“作戰圖”介紹,他們逐街逐路逐戶勘察,結合整治任務繪製了“作戰圖”,哪裡需清、哪裡需拆、哪裡需建,一目瞭然,避免盲目作戰。

以鄉村兩級為主體,臨漳縣還探索了黨員幹部“門前清”、設立工程質量監督員等做法,激發農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積極性。在清積存垃圾、清殘垣斷壁、清街巷雜物、建小遊園等“五清三建一改”村莊清潔行動中,群眾積極參與,村村呈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截至目前,全縣清除垃圾雜物60萬立方米,拆除違章建築及破舊房屋3200餘處,殘垣斷壁及門臺、月臺2萬餘處,利用騰出空間建設遊園、菜園、果園1500餘處,文化活動廣場200餘座,實現以拆促變。

在清潔村莊基礎上,臨漳縣還積極推進街巷硬化,村莊綠化、美化、亮化,統籌推進農村煤改電、煤改氣“雙代”工程和供水管網、廁所改造等工作。截至目前,農村煤改電、煤改氣“雙代”工程已完成9.4萬多戶,改廁已完成3.5萬戶,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

走進該縣杜村集鄉張莊村史館,幽靜的農家院,古樸的磚瓦房,擺放著鏽蝕的煤油燈、褪色的蓖條筐,還有陪嫁梳妝盒、老式收音機、黑白電視機……“一座座群眾自建的村史館、鄉賢館、勞模館,見證了發展變化,留住了美麗鄉愁。”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青山說。

如何管?

長效管護,避免整治成果反彈

“村莊劃分了衛生責任區,我和另一名保潔員各負責2條主街道。”每天清晨6時許,臨漳縣狄邱鄉西申村保潔員孔紅霞開始清掃村內主街道。作為保潔公司員工,清掃質量直接關係她的工資待遇。

今年4月,臨漳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將全域429個村生活垃圾清掃清運、處置處理等交由4家環衛公司負責,政府只負責監督考核保潔效果。通過縣鄉財政補助、村集體補貼、農戶適量付費相結合的模式保障管護經費,實現農村環境衛生市場化、長效化治理。對道路、林地、河道、溝渠等區域的環境衛生,明確由交通、自然資源和規劃、水利等部門分別負責,構建了責任分明、協調聯動的無縫隙監管責任體系。今年上半年,全縣清理農村新增私搭亂建219處,“發現一處、拆除一處、動態清零”。

既從嚴治理新增違建,又努力提升群眾文明素養,做好人居環境整治“軟文章”。臨漳作為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兩個試點縣之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第二批全國試點縣,與國家文明縣城創建有機融合,各鄉村把落實門前“三包”、禁止隨意傾倒垃圾、房前屋後無雜物等寫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摒棄亂扔亂倒、亂堆亂放的陳規陋習。同時,充分發揮已建成的1個縣級文明實踐中心、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孵化培訓基地、14個鄉鎮文明實踐所、278個村級文明實踐站作用,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美麗庭院等評選表彰活動,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各村組建環境衛生志願服務組織,發動村民自覺維護環境衛生,推動鄉村文明提升與環境整治互促互進。“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助推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上水平,同時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也為文明實踐創造了良好環境,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縣委副書記、政府代縣長劉濤說。

“剛開始大家也不適應,時間長了,才慢慢形成習慣。”西申村黨支部書記杜艮廷說,曾經有位村民一邊走路一邊嗑瓜子,結果瓜子皮扔了一路。後來村環境衛生志願者硬是循著瓜子皮找到這戶村民,和他一起把沿路的瓜子皮清理乾淨。“這件事對大夥觸動很大,打那之後,很多小孩子也知道把冰糕紙、果皮等主動扔到垃圾箱。”

持續用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臨漳縣把此項工作納入鄉鎮年度考核,與鄉鎮獎補資金、“兩委”幹部績效掛鉤,把壓力傳導到基層一線。今年4月以來,縣四套班子領導以區、片分包鄉村,分指揮長每週全域走兩次,縣主要領導每週遍訪村莊一次,全縣每月開展一次觀摩評比,比進度、找差距、學經驗,實行紅黃旗管理,有效調動了鄉村改善人居的主動性。“全縣通過建立‘縣級指揮、單位幫扶、鄉鎮主體、全面貫通’機制,三級書記抓整治,各級幹部群眾凝成一股繩,全縣上下形成一盤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蔚然成風。”縣委副書記、政府代縣長劉濤說。 (通訊員 李海波 王俊平)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