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美食:高平燒豆腐,豆腐還能燒著吃

山西美食歷史悠久,可考有2000多年的歷史。美食,是文化的體現,也是鄉村的特產,留住古老的味道,回溯歷史的事件。

山西美食:高平燒豆腐,豆腐還能燒著吃

(一)燒豆腐歷史背景

“惡報武安坑趙卒,無辜豆腐代還刑。千年不斷烹煎炸,難慰長平片片熒。”這是晉城詩人、書法家李慧英為高平燒豆腐寫的一首詩。

說起高平燒豆腐,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成語——紙上談兵,紙上談兵是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的代名詞。 當年,趙括只知道根據兵書打仗,不知道變通被秦將白起一舉打敗,40萬趙軍投降卻被白起坑殺。白起的殘暴激起了後世人們的憎恨,便將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燒刀切水煮而食之,以洩心中之憤。不料,人們食後頗覺新鮮,別有一番風味,於是“燒豆腐”在高平境內流傳了下來。

山西美食:高平燒豆腐,豆腐還能燒著吃

(二)製作工藝

在高平市的谷口村,有一座廟院,因其外形貌似骷髏而取名為“骷髏廟”。“骷髏廟”是距今為止我國唯一一座紀念戰國時期將士亡靈的廟宇。高平燒豆腐做的最正宗的地方,正是谷口村,在這裡每家每戶都會做燒豆腐。

豆腐,是燒豆腐的第一材料。用於做豆腐的大豆是高平本地黃豆。豆腐製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燒豆腐的口感。農村人睡覺比較早,每晚九點左右,睡覺之前就會將本地特產的黃豆泡入桶中,使豆子膨脹。

凌晨0半,就起床點火燒水。在燒水的同時,將事先泡好的黃豆使用石磨碾碎成漿狀,接入桶中。然後再將這些生豆漿倒入一口大缸內,待鍋裡的水燒開的時候,將開水全部倒入盛滿生豆漿的缸中。

山西美食:高平燒豆腐,豆腐還能燒著吃

隨後將缸內的生豆漿用紗布木桶框自制的過濾器來進行過濾。用鼓槌將豆漿擠壓入下面的盆中。新鮮乳白的生豆漿壓滿整整一盆,最後遺留在紗布中的只剩下一些“廢渣”,也被人稱為“白起的腦漿”。 吃燒豆腐的調料就來自於這些“廢渣”,用生薑、蒜與這些廢渣攪拌在一起,再加上點食鹽,就是吃燒豆腐所用的配料,俗稱“蘸頭”。 隨後將盆中的生豆漿再放入鍋中煮開,這時出來的就是我們平時所喝的豆漿。

將豆漿再倒回缸內,然後用事先攪拌好的石膏來點豆腐。石膏點豆腐是一個十分神奇的過程,豆漿在石膏粉的催化作用下將滿滿一缸的豆漿慢慢地變成了豆腐花,而這時候的豆腐花,就是我們平常喝的豆腐腦

山西美食:高平燒豆腐,豆腐還能燒著吃

最後將這些豆花再倒入自制的木質模具中進行沉澱,放置約三個小時後,這些散漫的豆花就會變成一整白嫩的豆腐。上午十一點,被壓制了三個半小時的豆花已經變成了一塊塊的豆腐。而這時候,才真正進入了烤制燒豆腐的階段。 將豆腐從模具中取出,切成3釐米厚6釐米見方的小塊,整齊的排列於竹板上面。

豆腐的保鮮從來都是個很大的麻煩,放置時間久會變酸,聰明的高平人保護豆腐的方法卻很簡單。燒豆腐,重點是燒這個字,燒製燒豆腐的火以碳火最為合適。將鐵架放置於碳火上,然後將每一塊切好的豆腐塊均勻的碼在鐵架子上,在烤制的時候,需要對每一塊豆腐進行翻制,直到每一塊豆腐都被烤至金黃色。這樣在冬天可以保存一個月,夏天可以保存兩週。

吃的時候,將白起肉用水煮過後,夾入白起的腦漿製作的蘸頭,簡直美味。

山西美食:高平燒豆腐,豆腐還能燒著吃

(三)總結

像小手工作坊,每天最多就是烤制300塊燒豆腐,價格為五毛錢一塊兒。

高平燒豆腐是一種很大眾的地方特色美食,在高平有著很深厚的群眾基礎。無論貧富貴賤,老幼婦孺,上班族或是過路人,只要路過燒豆腐攤,都會停下來花幾分鐘的時間去品嚐幾塊燒豆腐。它現在不僅是一種營養豐富、口感鮮嫩的食品,更是一種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文化積澱,是歷史留給山西人的一份寶貴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