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論解盤:下週四轉折日變數 低位低量低接待漲

麥論解盤:下週四轉折日變數 低位低量低接待漲

在我的操作觀點中認為行情漲跌不是重點,重點是股票操作獲利。如果可以有一個模式幫助您掌握股票的變動節奏,自然可以輕輕鬆鬆讓您在股市中操作賺錢,那麼大盤指數漲跌沒有直接關聯,個股的漲跌才是操作的重中之重,是股市分析操作重心。所有的操作都是為了針對個股,將重心放在個股操作上才是最關鍵,並非大盤看漲看跌看對,而是個股操作做對賺錢了。

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但要做到不容易,一般投資人總是更關注大盤漲跌,散戶投資者總是會心浮氣躁,沒有耐心,通常賺錢時才賺一丁點就溜之大吉,其後股價再上漲會認為漲高了不敢再買,結果只能眼睜睜看著它繼續不斷的上漲再上漲,結果是驚歎於漲太多了,跺腳頓足賺太少,只能羨慕股價高企,感嘆沒這個命,明明抓到了,買在最低點,結果只賺一點點。

少賺總還是賺,但大多數進場買股票的股民多數都沒有仔細通過技術分析推敲,多數情況下是聽到一點點風聲就跟隨搶進去,以為消息面好股價會漲,結果就是因為這樣造成虧損。虧損的時候不忍割肉,會一而再、再而三期待反彈拉高時少虧點賣出,結果股價始終沒有拉起來,即使有反彈也只是小反彈,最後是越虧越多越不忍心割肉,一再拖延虧損導致虧損擴大不忍心再賣出形成套牢。

幾乎絕大多數的散戶都有這個習性,就因為這個習慣沒有改掉屢屢虧損,但卻怪罪股市不要玩,實際上不是他玩股市,是他玩自己,被自己玩而不自知。有沒有那一種方式可以依循事先設定買進去後一路守候,直到高位確認後才賣出呢?坊間各種教導操作的方法林林總總,我的經驗告訴我從來就沒有那一種操作法保證絕對獲利,也從來沒有那個理論絕對可以判斷行情,更不可能採取那一種方法模式測算計算股價漲跌到哪裡?絕對不可能有“準”的分析,絕對不要相信會有這樣的理論工具,不要相信這樣的分析說法。

每一種方法模式的應用都有其優勢,也一定有它的缺點劣勢,最關鍵在於使用者的心理情緒傾向演變,並非使用的理論工具本身。理論工具應用絕對不是停留在“講”的層面,必須發揮在實盤操作上才真正見真章,才可以創造利潤。攤開市場眾多分析,聽到的都是事後解釋分析為何漲跌?在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分析可以確確的說出漲跌,所以是“事前不知道,事後說起來頭頭是道”,這樣的分析如何才能用到實盤操作呢?

要做到真知灼見、先知先覺,太難了。通常所有的錯誤都是個人因素,必須要撇開個人心理情緒的影響因素後,才可以做到有方法、有步驟、有規劃的操作,要能冷靜行事、有守有為,拿得起要放得下才可以成就自己的操作,這一切都必須通過不斷的市場考驗、磨鍊後才可以成就操作。

以大盤指數為例,從2019年8月19日放量後拉高上漲,為何只運行20天就戛然而止?為何20天后日成交額會不斷的萎縮降低?為何9月27日之後又再度縮量低於前面水平?這樣的壓縮量究竟是利是弊?要壓縮到何種程度才可以再度拉高上漲?

股票市場沒有必然上漲的量潮,也沒有必然下跌的量潮,所以【麥氏理論】量潮的解讀開宗明義第一句話“今日的大量會造成日後的量壓而助跌”,同樣的“今日的小量會形成日後量撐而助漲”。重點在於日後究竟需要多少天?一般狀況下通常會在20~40天完成一個週期循環,例如這次大盤上證指數第二次縮量是從9月27日開始縮量,目前運行16個交易日,下週四將會是一次重要的量潮時間週期“共振”。

本輪起漲在8月19日增量,運行40天在10月21日週一完成,目前陷入橫向週期整理符合前面平臺對比、對應、對稱。進入9月2日之後運行40天才是變數與關鍵,目前運行34天,還有6個交易日,通常會提前,參考前面縮量時間預計會落在下週五,所以下週四及五將是非常關鍵變數,加上週K線收盤,相信重大變動會在這裡出現。

【麥氏理論】“均量線及均線”趨勢解讀,只要均量線下跌,均線是不可能支撐助漲拔高,所以可以預判指數跌破均線下探是趨勢難以避免的演變,因此推導下週前三天還是會維持在狹幅震盪變動中,儘管週五出現明顯的釀酒、電子元器件及證券板塊穩定後拔高,但沒有明顯的領軍與增量突破,沒有主動買進的追高盤,顯示再強勢拔高的優勢不明顯,進一步回測的動作會放大,此時必須注意下週後兩天收周K線前的變數反應,不擔心其它就怕周K線再壓低跌破2905點。必須避開這樣的影響變數,才有後續反擊拔高或反彈的出現,多留意。

週五我的自選股如聚龍股份與科達股份早盤拉高是最好的調節賣出時機,常山北明、星星科技及豐原藥業是最好的人氣股,後市會轉變成“無法無天漲勢”結構,多留意。其它個股如江河集團、達華智能及遠望谷與粵傳媒可以在回測低位時低接,下週應該會有很好的收益,不妨多家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