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水”發家,1小時蒸發900億身價,首富位置說沒就沒

要知道李河君在2013年的身價是130萬,他在一年之間身價翻了10倍,這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李河君是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他的財富大多數來自於漢能薄膜的市值。這是可以計算的公開部分。另外核算的是水電和地產、其他能源資產。當時,“漢能薄膜”最初在香港上市,股價只有0.15元港幣/股,經過了四年的不懈拉昇,到了2015年3月5日,股價就已飆升至最高點9.07港元,漲了60多倍,漢能市值一度站上3000億港元,擁有近90%漢能股份的李河君的身價起碼抬高至2000億元左右,超越馬雲,一舉登中國首富寶座。不過好景不長,3個月後漢能薄膜發電開市僅一個半小時,大跌 47%自行停牌,李河君身價瞬間蒸發了1167億港元,丟失了國內首富位子。可以說他的首富稱號完全來源於資本市場對漢能的短期炒作,現在看3.91港元的漢能依然有著631倍的超高市盈率,嚴重高估。

靠“水”發家,1小時蒸發900億身價,首富位置說沒就沒

漢能的股價暴跌加上被停牌,讓不少人對漢能提出質疑,任務漢能使用的薄膜發電是“未經證實”的技術,李河君根本不是靠太陽能賺錢的實業家,而是也靠股價發家的“資本高手”。說到李河君的發家史,他可以說是一個賭徒,1994年靠倒賣電子產品賺下第一筆金的李河君用自己全部身家買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座水電站,這是1500千瓦小水電站,他發現水電站就像印鈔機,他繼續先後投資了一批中小型水電站,於是他又將花了200億投在了金安橋水電站,這個水電站有240萬KW裝機容量,年發電量超過130 億度,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私營水電站,汛期的時候每天能有幾百萬進賬,10來年水電站就幫李河君還完在銀行的貸款,真的簡直就是印鈔機。2014年漢能參股14家水電站,權益裝機容量相當於2.3個葛洲壩電廠。可以說李河君的水電事業為他後面征戰新能源領域打下了資本積奠基。

靠“水”發家,1小時蒸發900億身價,首富位置說沒就沒

如今因為薄膜發電遭遇滑鐵盧的漢能,2015年暴跌後停牌至今,可以說要是沒有水電站漢能早完蛋了。薄膜的前景在於技術革新,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難多了。目前薄膜發電技術的應用障礙仍然是成本高和使用時的鋪設面積過大,以及發電不穩定等。目前晶硅的市場競爭力完全吊打當前的薄膜行業,薄膜技術的經濟性是沒法和晶硅路線抗衡的,至少目前不行,屬於薄膜的大風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漢能作為一家有一定家底的企業,一開始覺得自己有能力把薄膜的成本降下來,殊不知這類技術的發展靠一個只擅長資本運作,技術整合能力有限的公司是很難推進的,漢能在這場資本遊戲敗下陣來後一直負面不斷,各種裁員還是延後發工資的新聞更讓人覺得漢能大不如以前了,中國光伏界向來都是這樣大起大落,漢能專注的薄膜技術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望,能不能翻身只能讓時間來解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