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優勢?為何有人說印度的地理條件實際上非常惡劣?

靜夜史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居世界第七,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等國隔海相望。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印度地形以高原為主,德干高原佔印度半島的大部分,這樣看山去印度的地理優勢很明顯,那麼怎麼說印度的地理條件非常惡劣呢?

印度的目標是稱霸亞洲甚至世界,那這樣的地理位置就非常尷尬了,因為它不但沒有優勢,而且劣勢多多。

印度最大的尷尬在於:它的疆界從來不是和其他國家一樣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而是被他國確定的,比如“印巴分治”,比如中印戰爭。雖然印度對英國殖民者感恩戴德,但作為舉世聞名的“攪屎棍”,英國即使將印度視同己出,也會情不自禁地埋下幾顆地雷。對英國而言,留不留隱患的無所謂,重要的就是圖個開心。所以,指望英國統一了印度,又扶上馬送一程,是極其不現實的。印度獨立時,面對著英國留下的幾百個土邦,內心不知有多麼的悲催。

作為對分裂習以為常的國家,國內的多如牛毛的土邦顯得平淡如水,但個別土邦的問題,就讓印度非常上火了,比如克什米爾問題。雖然自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時印度佔據了3/5的克什米爾地區,但因為剩餘部分被巴基斯坦佔據,印度不僅被巴基斯坦壓制,更徹底失去了通過克什米爾威脅東方大國,前出中亞並影響世界的可能。而且,由於印巴分治,恆河入海口也一度被巴基斯坦佔據,印度除了不得不借港出海,連結東北六邦的西里古裡走廊更是受到致命威脅,面臨被巴基斯坦東西夾擊的尷尬境地。雖然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迫使孟加拉國獨立,1975年吞併錫金,但東北地區被威脅的情況難以徹底改變。

而1962年中印戰爭的慘敗,則使印度本就無奈的局面更加尷尬。我國雖然因後勤不足難以收復藏南,但佔據了阿克賽欽等中印邊境所有制高點,對印度形成居高臨下的壓迫態勢,即便印度吞併錫金也無濟於事。所以,這種被壓制和掣肘的地理位置,絕對稱不上優越。

作為立志走向世界的國家,當下的印度連最基本的南亞都走不出去,何談衝出亞洲,擁抱世界?

雖然國土面積達到298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但這樣的體量絕對稱不上世界大國,因為窘迫的國土面積除了無法提供大國崛起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佈置工業和國防所需要的巨大空間,更使得印度無法毗鄰更多的政治板塊。當然,陸上的劣勢並不能代表海上的不足,畢竟因為沒有島鏈封鎖,又以“印度”的名字命名,印度也理所當然地將整個印度洋作為自己的後花園,事實上印度確實也在印度洋上進出無阻,且印度洋周邊確實沒有能夠威脅自己地位的國家。

但印度似乎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雖然美國沒有佔領世界上所有的土地,但天空和海洋,美國人一直是非常關注和能有所控制。所以在印度高聲宣稱印度洋屬於印度時,美國只是笑而不語。

總的來說,印度的地理優勢不是很明顯。


山外山FJH


印度的地理條件實際上非常惡劣?

這句話也不能說不對,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印度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印度雄踞印度半島,而印度半島又如同錐子一樣直插印度洋,如果控制印度半島就能間接控制北印度洋,進而影響印度洋周邊的國家。特別是二戰後,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後,表現的最為明顯。



而此時的世界格局也進入了美蘇冷戰時期,印度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印度謀取了很多福利。這時候兩個超級大國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希望印度加入自己這一方,來壯大陣營的實力。而印度就靠著特殊的戰略位置,左右逢源,在國際博弈中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也獲得了相當一部分的經濟利益。

如但冷戰時期,印度雖然被美國和蘇聯極力拉攏,但最終蘇聯開出的條件十分優厚,所以印度在冷戰時期基本上都是全面倒向蘇聯,而蘇聯對於印度這個舉動也很買賬,在印度與蘇聯交往的30多年裡,給印度100多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和貸款。

雖然後來蘇聯解體了,印度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它依然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位置,換取自己想要的利益,包括今天的美國都非常想與印度合作。



以上都是講的印度的地理優勢條件,特別是重要的戰略位置,為印度獲得了太多太多的好處。但是實際上印度的地理位置的確是很惡劣的。從印度的歷史狀況,我們就可以看出,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評價印度是“沒有歷史的國家”;

因為這個國家經常性的被外族征服奴役,雅利安人,希臘人、匈奴人,突厥人,塞種人,月氏人,蒙古人等等諸多外來民族都統治過印度,最後印度的統一還是海上殖民者英國人幫忙完成的。也說明在古代,印度的地理條件是惡劣,一個很小的外來民族就能征服印度地區,建立一個國家。

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出,整個南亞地區,印度基本上被一群高山包圍,而印度恰恰就是低窪之處,外來的遊牧民族基本上都是居高臨下,直接征服印度。但是今天的印度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那就是遊牧民族的弓馬騎射在熱兵器時代早已經不足為懼了,也早已經淘汰了。世界已進入了現代文明。



而英國殖民者又為印度留下一個統一國家的底子,讓印度至少在南亞國家中是最強大的存在,所以印度必須時刻保持強軍,以及實力對周邊國家的碾壓。否則在古代出現的問題,有可能在以後也會出現。


大正看世界


評價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優劣與否,要綜合考慮一國的國家實力和所處時代的技術條件。國家實力的增長可以將地理劣勢轉化為地理優勢,反之亦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技術水平下,地理環境的優劣也隨之變化。


比如地緣政治大師,麥金德認為隨著鐵路技術的發展,會增強陸權國家的地緣政治優勢。而實際上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海洋國家的地緣政治優勢被進一步放大。在海洋時代,英國憑藉著地處歐洲大陸之外的優良地理環境,大力發展海軍,最終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輝煌。但是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英國的地緣政治優勢被進一步壓縮,在二戰時期,德國利用自己強大的空軍成功對英國本土進行了攻擊,英國遭受了極大損失。

如果放在現在條件下,飛機航程較之二戰時期又增加不少,中型、重型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都在1000公里以上,一旦德國空軍擁有壓倒英國空軍的實力,德國完全可以憑藉著強大的空軍力量對英國本土發動大規模攻擊,以摧毀英國的工業設施、軍事設施和交通設施等。海洋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給英國提供一個安全的屏障。

對於現在的印度來說,如果其能夠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以控制印度洋北部通道,將會給我國的能源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從地圖上看,印度成一個倒金字塔型,國土南端深入印度洋深處,擁有發展海軍的良好條件。但是也有不足,南北走向的印度國土,分散了印度的海軍力量。印度東西兩側的海軍要想相互支援,得繞著印度南端的領土走上一大圈才能到達對向的海軍作戰區域。



總的來說,如果印度國家強盛,可以沿著東北側路上通道向中亞和中東地區擴張,也可以利用海上通道向東西兩側擴展,西側可以越過中東地區抵達非洲大陸東岸,東側可以抵達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區域。


如果印度國家勢弱,海洋國家完全可以通過控制印度洋來侵蝕印度的國家利益,陸權國家也可以通過印度北方的陸地通道向南發展以威脅印度。


三尺命看國際


印度原本是一個大國,印度大國的大國主要體現在領土面積上,印度被大英帝國殖民期間,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克什米爾就是一個整體,英國結束對印度的統治者,印度總部蒙巴頓為了緩解印度的矛盾,提出一個方案,史稱“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印度一分為二,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有分為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今天的巴基斯坦是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扶持下,已經變成今天的孟加拉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之後,為了爭奪克什米爾的控制權,在克什米爾地區,常年衝突不斷,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印度(भारत)全稱印度共和國(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位於南亞次大陸,是南亞次大陸上最大的國家,是南亞的霸主。印度還是緬甸、不丹、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家的領土,領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5560公里。印度這個國家有很多優勢,從人口方面,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照印度目前的出生率,印度有可能會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多力量大,人多好種田,這是印度的優勢之一。

從經濟上,美國2018年的GDP是20.49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日本2018年的GDP為4.97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德國2018年的GDP為4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經濟第四;英國2018年的GDP為2.83萬億美元,排名第五;法國2018年的GDP為2.78萬億美元,排名第六;印度2018年的GDP為2.73萬億美元,排名而且。印度的GDP雖然排名第七,但印度的GDP增長是最高的,全世界第一,從這一情況來看,印度的GDP很快就會超過法國、英國,成為世界第五經濟大體。

印度並不甘心落後,被英國殖民的經歷告訴印度,落後就要捱打,在印度總理莫迪的規劃中,2025年,印度的GDP要達到5萬億美元,成為第四經濟大國。2032年,印度要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別以為印度是在吹牛,現在的印度就像開掛一樣,在國際外交上,印度非常受歡迎,美國喜歡印度,俄羅斯喜歡印度,法國喜歡印度,英國喜歡印度,有這些國家的幫助,印度未來的發展不可小覷!

都說印度的地理條件差,不如其他國家,事實上,印度在國際外交上如此受歡迎,就是因為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是南亞第一大國,又很高的戰略地位,有利用的價值,才被美國看重,被俄羅斯看重,被法國等國家看重。

每一個國家都有每一個國家的優勢,印度的條件不差,就是缺一個發展的機遇,現在機遇光顧了印度,印度只要抓好這個機會,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還是很有可能!


老鱷魚觀天下


如果這裡的優勢指的是傳統的地緣政治觀點上的優勢,那麼中國和印度其實很類似。不過相對於中國來說,印度發展海上力量還較為靠譜。中國被幾條島鏈所束縛,海上力量根本就無法伸展,而且地處歐亞大陸的東端,周圍的印度俄羅斯與日本都是強大的國家,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可能性,基本上沒有。印度要稍微好一些,向東向西,缺少強大的對手,若實力夠強,可以干預中東,更好的獲取資源,保持海上商路的暢通。相比地理條件的限制,印度國內的社會政治條件對印度崛起的限制性要更高一些。從外界的政治條件看,無論美國俄羅斯還是日本歐洲這些國家都希望印度發展起來,作為平衡中國的力量。所以我認為印度的前途遠大。


獨立寒秋xsw


自然環境跟地理位置完全是兩個概念,不可以等同的。地理位置指的是這個國家處於什麼地方,而自然環境指的是這個國家中圍繞人類周圍的自然因素的總和,所以完全是兩個概念。不過地理位置倒是可以影響自然環境。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為什麼印度地理位置惡劣吧。

首先通過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出,印度一面靠山三面環海,所以他易守難攻,而且對海上防禦也很大壓力。再加上它相對閉塞,將歐亞大陸和其主體隔開了,在現代來看,它處於邊緣地帶。遠離熱點,所以非常不利,缺少話語權,遭受忽視。

其次,印度最大的尷尬在於:它的疆界從來不是和其他國家一樣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而是被他國確定的,比如“印巴分治”,比如中印戰爭。雖然印度對英國殖民者感恩戴德,但作為舉世聞名的“攪屎棍”,英國即使將印度視同己出,也會情不自禁地埋下幾顆地雷。對英國而言,留不留隱患的無所謂,重要的就是圖個開心。所以,這種被壓制和掣肘的地理位置,絕對稱不上優越。而且還稱得上是十分被動,這是它第二點劣勢。

其三,印度本身地理位置已經非常受壓了,雖然國土面積達到298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但這樣的體量絕對稱不上世界大國,因為窘迫的國土面積除了無法提供大國崛起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佈置工業和國防所需要的巨大空間,更使得印度無法毗鄰更多的政治板塊。雖然印度認為印度洋屬於自己,但是他們似乎忽略了十分關注海洋和天空的m國。

因此印度的地理位置其實十分劣勢,雖然它的自然環境還算優勢,但當代已經不是農耕社會了。大家覺得呢?


山裡人老吳


沒覺得印度的地理條件惡劣,也不可能惡劣,要不當年大英帝國為何佔領印度?


用戶7872313768826


聽名字就不好。印度叫南亞次大陸。

相對封閉的,一個小大陸。

它同其它亞洲地區隔開了。

這裡說的惡劣。主要是地緣政治惡劣。使印度安全長期受到威脅。

除了安全,其實它的自然條件還是蠻不錯的。適合耕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