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選擇在市場最好的時候拋售國內的物業,是什麼原因呢?

茶與布朗


李超人,確有異於常人之處。至少這種“不賺盡最後一個銅板”的商業思維,就讓人很是佩服。當2014年前後,李超人大面積拋售香港和國內的物業,轉投英國。有人毀之、有人罵之,但從純商業角度來看,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個經典的商業案例!


李嘉誠曾說過一段話“我是一個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給我戴上什麼帽子,無論高的,還是矮的,我都不想有。因為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麼陰謀家、政治家,我僅僅就是一個商人而已。”

很多人將李嘉誠拋售國內物業,大舉抄底歐洲,認為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甚至有人撰寫《不要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列舉一大堆數據,公開指責李超人

據不完全的數據統計,李嘉誠拋售的國內(含香港)物業,高達2700多億人民幣(摺合約3000億港元),而自2010年起,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先後在英國的投資總額就超過300億英鎊(約2500多億人民幣),已經掌控英國約1/4的電力、25%的天然氣供應、60%的電信市場、近1/3的碼頭、7%的供水、超50萬㎡的土地資源。從這方面來看,說李超人在“脫亞入歐”,很是貼切啊!

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只是商業逐利的行為而已,不必過份解讀

比如,以2016年拋售的上海陸家嘴世界匯廣場套現230億港元(約200億人民幣)來說。其實這塊地,早在2004年,長實地產就拿下了項目開發權,但其後項目建設進程緩慢,直到2015年,世界匯廣場依舊在建設當中。

拋開其他不說,就這10年中地價的升值,就足夠李超人賺一大筆的。要知道2004年,拿地價格不過才1.2萬元/㎡(樓面價),2016年200億拋售。歷經10年,一來一會能淨賺100多億,如果是你,是選擇繼續持有、還是出售變現呢!

總之,商人低價買、高價賣,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也符合市場運行的規律!而李超人“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商人思維,在市場行情最好的時候、以合適的價格拋售資產,才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說白了李嘉誠就是那種最純粹的商人,無國無家,只有利,從堅守商人的本分上來說,李嘉誠這樣做沒有任何問題。


但從個人感情上來說,這種無國無家無父無母的缺乏感情式的作為,並不值得人們效仿提倡。

當代社會是一個笑貧不笑娼的社會,對於有錢人,或多或少都會高看一眼,對於李嘉誠這樣的首富式人物來說,自然都得多看好幾眼。

但不得不說李嘉誠的作為並不值得提倡,一句話:資本無國界,但資本家有國家,終歸你是個中國人,無論如何胳膊肘不好往外拐的那麼明顯。

李嘉誠在市場最好的時候拋售國內的物業,也許跟他嗅到了不友好的社會氣息相關,那就是大家越來越看清他的本質,看透他的本性,只為逐利,不講社會責任。

把商人本性赤裸裸的給大家表現了一遍,李嘉誠在資本操作上的狼性,自然不可能換來大家同情理解的目光,中國人將就投桃報李。

李嘉誠竭澤而漁式的逐利,甚至不惜加劇社會矛盾來達到自己獲利的目的,傷了很多人的心,也寒了很多人的心。


在李嘉誠來說,他往往利用自己的鉅富身份做掩護,獲得優惠的政策,拿到最便宜的地,蓋房子了嗎?

不能說完全沒改,但又有多少是捂著不動,等到資本升職,直接出售。

對於李嘉誠拋售物業來說,很多人都覺得可氣可惱,甚至有人以駭人聽聞的標題提到“抓住李嘉誠,別讓他跑了”!

如果他真的要走,誰能留得住,資本的自由流通是當今市場最基本的準則,李嘉誠走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多少人唱衰中國的未來和經濟,李嘉誠出走恰給他們提供了佐證最好例證,可以說李嘉誠拋售物業拋的有點火上澆油,不合時宜。

但不得不說中國、中國的經濟從來不繫於一個、兩個李嘉誠手中,斯人已去,自有彼來,今天你對我愛搭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看似李嘉誠拋售物業一頓眼花繚亂的操作,說白了就是將資本撤出中國,影響不能說沒有,大海里的一尾漣漪,又有多少人感覺的出來呢?

沒有誰離不開誰的說法,李嘉誠走了,他失去的將是最有活力的市場以及他最看重的發展前景,既然要走,只對你說一句:好走不送!


歷史三日談


李嘉誠從他自己的行為來看,他完全將自己定位為商人,唯利是圖,有利可圖就幹無利可圖就跑,說實話從商業的角度來說無可厚非。但我們知道一個企業大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僅僅是一個家族企業,他應該有社會責任和義務,否則這麼大的企業如何承載?我個人認為李嘉誠房地產領域完全撤離中國市場,將企業的主戰場放到英國,是不明智的選擇。而且英國目前正在脫歐,無論結果如何,英國都會有一段時間混亂期,而且緊接著會出現愛爾蘭從英國鬧分裂的問題,英國會出現很長時間的動盪,多長時間不好預料。而且如果真出現愛爾蘭脫英,那麼英國會處於動盪之中,那麼英國的商業環境就不會太好,市場甚至會大大惡化。反觀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速度絕對總量依然是世界首位,關鍵是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和市場。所以個人認為,李超人完全放棄中國房地產市場,並非明智,如果怕虧損,可以賣掉大部分,保留一小部分,但中國其它市場李超人依然大有可為啊!如果那樣就不會導致國人對李超人家族企業的反感,那麼他其它的商業機會也不會受影響,甚至還可以與國家、央企合作,幹更大的事業?你認為呢!


唐堂鑫


李嘉誠在2012年之後,即內地樓市第二波上漲之後,就開始急急忙忙拋售了旗下在國內的物業。當時從世俗社會的角度來看,李嘉誠完全錯過了2016年之後這一波漲勢最猛的房地產行情。

本人曾經在2012年鳳凰網博客上撰文《李嘉誠是老糊塗還是裝糊塗》,曾經受到一批李嘉誠粉絲的譏笑,現在這些人無話可說了。

但是,縱觀李氏家族的經驗策略,可發行其投資理念中的狡猾之處。李嘉誠在樓市的投資區域高點上進行大量套現,而將投機區域的部分利潤留給了後來者。與2008年巴菲特一元成本的港股“中石化”,在拾壹元左右賣出,最後“中石化 ”漲 到十八元,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且此時此刻,真正靠內地發財的李氏家族,已經和祖國離心離德。開始大量轉移資產到海外尋求新的發展,頗有“忘恩負義”之嫌。據不完全統計,李嘉誠近年來把內地和香港的資產(寫字樓、商場、物業、股權等)出售了約1800億港元,全部用來投資英國。

2019年2月2日,“英國電信”(BT)宣佈:我們是第一家獲得工信部頒發全國性“增值電信牌照”的國際電信公司。“英國電信”共獲得了祖國內地2張增值電信牌照:IP-VPN許可證(虛擬專用網)和ISP許可證(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李嘉誠出售的中國房地產

也有內行人士分析:李嘉誠沒有“換了馬甲”,而是一種誤會。此前(2015年3月),李嘉誠斥資102.5億英鎊收購英國電信公司,不過,此“英國電信”非彼“英國電信”。此次獲得中國電信牌照是“英國電信”,它是一家公司的名字(British Telecom,簡稱BT),而李嘉誠收購的是英國電信公司O2,公司的名字叫“O2”。

然而,無論事實如何,李嘉誠動機不良乃無可辯駁;這一次他沒有機會“換馬甲”,不等於下一次不會爭取機會。離開了祖國在海外去發展,亦無看到李嘉誠有驕人的成就,這就是老天對他的報應,不是嗎?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恭祝本週工作生活愉快!


陸燕青


李嘉誠2014年前後拋售內地和香港的物業,並轉向投資歐洲,堪稱人類史上最經典的投資案例。隨著時光流逝,也許未來會成為經典的商業教材。


原因非常簡單: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在很多人看來,李嘉誠過早的拋售物業,錯過了四年來房價瘋漲的時期,是一大筆損失。但是相對於李嘉誠前期低廉的土地成本而言,獲利已經遠超十倍。等到最高位時再拋售的話,恐怕就不會這麼幹淨利索了。


給接盤俠留下預期,留下進一步上漲和盈利的空間,才能更容易找到接盤俠。

如果進一步分析,則不排除李嘉誠不看好國內房地產行業未來,或者說不看好經濟發展。


商人逐利,無可厚非,只要不違法即可。


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億萬富豪,都希望把財富安安穩穩的交給自己的子孫,而不是送人或者被別人拿走。


我們經常戲稱財富榜成為殺豬榜,皆因很多富豪的發家史見不得光。


李嘉誠長袖善舞,人脈寬廣,但是李嘉誠的兒子並沒有他的本領。李嘉誠創業,打下千億江山,兒孫不必太優秀,能守成就行。確保財富安全,就成為唯一選擇。


靠房地產可以短時間刺激經濟,增加稅費和賣地收入,但是長時間一定會出現諸多弊病,影響消費,乃至影響經濟發展。相信以房地產發家的李嘉誠的早就看透了這一切,並且提前佈局。

有趣的是,李嘉誠在英國投資4000億港元,最終卻拿了加拿大的“戶口”,此中深意,耐人尋味。


李嘉誠表示:房地產開發商也來越多,導致地皮越來越貴,最後的房價已經到了老百姓快要承受不了的地步了,所以自己趕緊抽身房地產,改投其它產業,甚至將資金投入到國外,他採用的是不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樣才可以確保自己財產不受到損失!


財智成功


李嘉誠撤出內地的爭議是從2014年開始,但是早在2014年之前,李嘉誠就已經開始拋售內地的物業,對李嘉誠拋售內地的物業,2015年,由新華社旗下的撩望智庫,發表了一篇標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指責李嘉誠大量拋售內地物業,據不安全統計,李嘉誠拋售的內地物業,總額達到3000多億,李嘉誠為什麼拋售內地物業,真正的原因也只有李嘉誠自己最清楚,但是我們能夠從李嘉誠的資金的運用情況來作出判斷,從2010開始,李嘉誠花費資近千億美元在英國買買買,號稱已經掌控英國60%的通訊、30%的電網、28%的客運鐵路、25%的天然氣、7%的供水,這麼龐大的資金從何而來,不用明說,大家應該清楚了,李嘉誠能夠有這麼龐大的資金在英國購買這麼多資產,資金來源必然是拋售內地物業獲得的資金。

李嘉誠在英國買了那些資產?

  • 2000年,出資36億英鎊為英國Three電信商購買電信運營牌照
  • 2010年,以90.3億美元收購英國電網
  • 2011年,以38.7億美元收購英國水務業務。 2011年,以24億英鎊買下Northumbrian自來水公司,這是英國主要的供應水和汙水處理公司。

  • 2012年7月,以30.32億美元收購英國管道燃氣業務。 2012年7月31日,和記黃埔收購英國曼徹斯特機場集團。
  • 2014年4月,投資15.12億美元在倫敦商業區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重建Convoys Wharf,開展商住項目。
  • 2015年1月,出資102.5億英鎊收購西班牙電信(Telefónica)旗下英國移動運營商O2,此舉將令和記黃埔旗下的英國移動電話運營商Three Group與O2合併,創造英國規模最大的移動通信集團。 2015年1月,以10.27億英鎊收購英國Eversholt鐵路集團。

李嘉誠拋售那些物業?

  • 2008年以44.4億元賣出和黃位於上海的總部大樓世紀商貿廣場。
  • 2013年:以26億元賣出的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以90億港元東方匯經中心OFC出售給交通銀行,以30億元售出的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
  • 2014年以14.4億元轉手的上海盛邦國際大廈,以57.5億元出售北京三里屯的地標建築盈科中心,2014年出售已持股多年的的長園集團股權。

  • 2015年以5.2億元人民幣出售位於香港新界的商業地產物業盈暉薈;以售價61.4億人民幣的價格,向卡塔爾投資局旗下全資子公司出售港燈16.53%的股。
  • 2016年:以200億元賣掉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匯”綜合體。以358億出售香港中環中心


互金圈


時間拉回2015年9月12日,新華社發佈了《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一時間輿論譁然。我們才知道,在中國房價瘋漲的2014-2015年間李嘉誠先後賣掉了北京地標建築物盈科中心、長園集團全部股權、上海的盛邦國際以及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匯”綜合體等,名下的眾多商業地產物業,總共價值1600億元。

當時人們都笑話李嘉誠老了,賣掉了還能持續升值的超豪華物業,但現在回顧起來,想到這幾年萬達、海航和恆大等地產公司的各種危機,和國家限購限貸政策的出臺後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放緩,不由得佩服“李超人”當初的智慧。

那麼為什麼李嘉誠要在當時房價瘋漲時候拋掉國內的眾多物業呢,原因有三:


看到了國內房地產發展的瓶頸,中國特色的體制下不會放任房價過度上漲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果實的壯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房價也隨著經濟收入不斷升值。帶進入2010之後,一線城市的房價逐漸和二三線城市拉開差距,且不斷擴大。在2007年左右,杭州西湖邊上的房價和北京房價還基本持平,而到了2014年,李嘉誠拋售資產時,北京核心區房價已到了10萬+一平,領先全國,“北京一張床其實城市一套房”也幾度成為流行語。

而高房價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各種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過高的租金擠壓企業的淨利潤,高房價剝奪了年輕人在大城市立足的機會,很多上班族辛辛苦苦勞動卻一直再給房東和銀行打工,更重要的是高房價讓很多提前買房的人不用通過勞動就因為時代紅利分享了超高額的資本回報,這樣的貧富差距在老百姓中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打擊人們工作的積極性,踏踏實實幹活的人得不到回報反而是熱衷於炒房等金融活動的人躺著掙錢。


國家不會放任這些現象過度發展,會從宏觀調控上去著手,在保證人民收入不被影響的前提下遏制房價瘋漲,要讓更多的老百姓們安居樂業。


李嘉誠曾經在公共場合表示過,如果房價高到大部分的老百姓們都買不起,那麼他將不會繼續投資房地產。在商業上,他就是看到了這種趨勢,所以乘著還有市場慢慢將手裡的物業拋掉。


將資產換成碼頭、燃氣水電等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民生基礎設施上,有利於商業帝國的傳承

我們看看李嘉誠拋掉內地物業後都轉戰了哪裡。

實際上,從2013年末開始李嘉誠就開始一步步佈局歐洲板塊。在相繼拋掉資產後,他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歐洲,先後於2013年和2015年投資荷蘭廢物再生能源公司、葡萄牙風電公司等新能源公司。

據統計,英國近三成天然氣市場、四分之一電力分銷市場和約7%的供水市場由李氏家族控制。

李嘉誠在一次採訪中談到他的管理之道,發展不忘穩健。現金流是公司最重要的環節。

房地產是一個有周期的資金密集型行業,便於積累原始資本。但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且單個項目資金投入量大,不方便現金流週轉。李氏商業帝國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壯大後,已經達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年淨利潤甚至超過了一些個小國家的GDP,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傳承,很明顯相比房地產,碼頭、水電燃氣等這種不論戰亂還是和平年代,無論哪個階層都需要的行業更適合長久發展,且這些行業面向的受眾更廣,更能保證產生持續的現金流。

而在上世紀李嘉誠

李嘉誠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在將來,兩個兒子能夠抗住世界上的所有風波,所以索性安排好最穩妥的後=後路。

多年摸爬滾打的政治嗅覺提前做出判斷

李氏集團的每一次壯大都是李嘉誠把握了機遇,其中最好的一次機遇就是97年迴歸時,積極擁抱祖國大陸,配合各項政商活動促進兩岸關係。而上屆政府也支持李方方面面的商業活動,而在之前的反覆打黑活動中展示了我們新一代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正派作風。以後的社會環境會更加規範,不允許灰色收入的存在,在老百姓中間收到廣泛好評。

李嘉誠這類老資本家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和這屆政府處理好關係,不排除反腐打黑活動中有和李相關的人物。靈敏的政治嗅覺讓他果斷撤離大陸保護好已有產業


綜上分析,李嘉誠從內地撤資更多是基於他自身商業帝國發展的決定,這幾年來大家對這個的討論還是加上了太多悲觀主義和個人臆想,沒必要一直根據一個商人來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

祖國的未來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勤勞勇敢拼搏出來的,經濟的繁榮來自於國內穩定的政治環境和高效的經濟制度,李嘉誠撤資四五年了我們的經濟還在越來越好,這就是最有力的回應。


宇哥升值


關於李嘉誠在國內的經營數據自然有統計總結的,但經營到了一定階段必然牽扯政治,這是全世界都一樣的(如美國的財團、世界各國的家族、中國歷史上的世家等),也如孔子說的難養之‘遠近’,距離才能達到平衡(如取暖的豪豬),李嘉誠走到今天必經歷了社會變化的方方面面,‘書’沒少讀,‘路’沒少走,自然養成了敏銳的嗅覺,做什麼都不如相信自己,商人的互利才是彼此的信條,一定的經濟規模必然有自己的智囊分析政治、經濟的走向,主要是‘人’構成的政治團體影響(普通百姓的言論如沒有特定影響引導如同放屁——以前可能有過很多可見的實例吧),這也是李嘉誠視角不同的地方,評論瞎嚷嚷的更多(自認聰明),李嘉誠通過不同的政治團體間周旋獲利(國家形態只是表象,給外面看的),也是他能做的(宿命只能走福不能沾貴吧,官位家族沾不上),以此保護家族儘可能長時間存在並發展,但世界社會的運行並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句話——人算不如天算!這也許是李看到但不願相信的地方吧(人總有不甘的地方),放下很難!


路人過來看看


老李可不是一般人,是早期風險投資家啊。對政治的嗅覺那是非常靈敏的。而且,他有一套成熟的市場攻略,不過時代不同了,老傢伙知道自己的機會不多了。就像個失去獵物的狐狸,又拿什麼求存呢?危機意識都是在各種風險中總結出來的,英國絕對不是他的戰略目的地,他不能像美國資本家那樣的成為政治的中心人物,只能選擇暫時退到他比較熟悉的英國背後,這種自保的本能,無可厚非。或許,他值得諒解,但風險投資的市場已經沒有了。他只能在後面搞點小動作,為下一步探索一下路線。總之,天要下雨娘要嫁,由他吧。


天空昊主


說李嘉誠不愛國,我肯定不贊成。但是愛國跟愛國家愛政黨又是兩碼事,大範圍投資英國,短期看,有轉移資產嫌疑。但是長遠看,問題不是很大。資產依然在李家,只要國家好,錢財還是會回來的。不可否認對精英人士來說,國外依然是人間樂土,國內跟國情,政治有關。很多人恨李嘉誠只不過是自己不是他,有錢的錢又出不去,自己享受不完。又不捨得捐贈,既然國家有不好的就要努力去修補他,而不是打碎再建。亂七八糟權當扯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